白酒糖尿病(白酒糖尿病人能喝吗)
白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白酒时,多留意6点!
►
本文19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先生今年52岁,是一名有着10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平时血糖控制得还算稳定,但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他喝了几杯白酒,第二天血糖飙升,被家人紧急送医。医生检查发现,除了高血糖急症,他的肝功能也出现明显异常。
这让他意识到,糖尿病患者在喝酒这件事上,确实不能大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就要滴酒不沾,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适量饮酒在某些前提下是可以的,但关键是——喝什么、怎么喝、喝多少。
白酒的度数高,诱发高血糖、低血糖的风险都存在,所以糖尿病人喝白酒这件事,必须慎之又慎。
喝酒对血糖的影响,比你想象的更复杂酒精本身不含碳水,不会直接升高血糖。但它会干扰肝脏的糖异生功能,也就是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对于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的人来说,一旦血糖下降,身体想靠肝脏调节,就会变得困难,低血糖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而另一方面,和白酒配套的食物往往是高油、高盐、高糖的重口味菜肴,这些才是真正把血糖推向高位的“幕后黑手”。
第一,控制量,不能贪杯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男性每天摄入酒精不得超过25克,女性不得超过15克。按这个标准,52度白酒,男性每日最多约50毫升,女性更少。超过这个量,血糖波动不可控,肝脏负担也会大幅增加。
第二,切忌空腹喝酒
空腹状态下,酒精吸收更快,肝脏来不及处理,低血糖突发的概率会成倍上升。一定要先吃饭,再饮酒。主食要有,蛋白质要够,不能光吃菜。
第三,避免与降糖药同服时间过近
特别是使用磺脲类、胰岛素等容易引起低血糖的药物,饮酒后与这些药物叠加,极易发生低血糖昏迷。建议饮酒前后至少间隔4小时,并提前监测血糖。
第四,喝酒后血糖要持续监测
很多人饮酒后放松警惕,不测血糖、不吃宵夜,第二天早上低血糖直接晕倒。酒精影响血糖可能持续10小时以上,夜里低血糖尤其危险。喝酒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清晨都应测血糖。
第五,饮酒频率要严格限制
即使每次都少量,也不能天天喝。每周不超过1~2次是底线。长期饮酒会加速脂肪肝、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使糖尿病更难控制。
第六,有这些情况的糖尿病人,绝对不能喝
如果你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或者已经存在脂肪肝、胰腺炎、肝功能异常,那白酒就是“毒药”。再小的量,也可能让病情迅速恶化。
糖尿病人喝白酒,除了血糖,还要担心这些问题一是高血压风险上升。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糖尿病人本身就易合并高血压,酒精只会火上浇油。
二是肝脏损伤风险翻倍。糖尿病会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率,若再加上酒精,就容易发展成酒精性脂肪肝或肝硬化。
三是胰岛功能进一步受损。研究发现,长期饮酒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更快。也就是说,喝酒会让你更早进入胰岛素依赖阶段。
这是个严重的误区。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病,不仅仅是血糖的问题。酒精对身体的影响是系统性的,不是靠几次血糖监测能看出来的。
比如,酒精还会影响脂代谢,使甘油三酯升高,诱发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都是糖尿病人的高危并发症。
白酒中的甲醇和杂醇油,也不容忽视很多人以为白酒只是乙醇,其实里面还含有微量的甲醇、醛类、杂醇油等杂质。这些物质对神经、肝脏都有潜在毒性,糖尿病人解毒能力本就较弱,承受这些负担更困难。
挑选正规纯粮酿造、杂质低的白酒品牌,避免劣质散酒。尽量选择度数低、酒精含量少的白酒,比如38度以下的。
每次饮酒前必须吃主食,搭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鸡胸肉、豆腐、蛋类,避免高糖、高盐下酒菜。
喝酒前后要测血糖,出现头晕、心慌、出汗、乏力等低血糖先兆要立即就医。
医学上认为,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酒无任何益处。即便短期内没有异常,潜在的代谢负担和并发症风险仍在积累。
如果你控制不了饮酒频率和量,那就应尽早戒酒。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有戒酒门诊,可以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逐步脱离酒精依赖。
很多糖尿病患者担心,不喝酒就没朋友、不合群。这种心理负担,其实比酒精本身更有害。可以通过无酒精啤酒、苏打水、柠檬气泡水等替代饮品,既有氛围,也不伤身体。
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不喝酒就疏远你。真正的健康,也不是靠强撑出来的。
参考资料:
①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③ 王利明, 孙丽君. 酒精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6): 423-427.
④ 刘金伟.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饮食干预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 2023, 43(2): 110-112.
⑤ 张建新. 白酒杂醇油成分及其健康风险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43(9): 220-223.
白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白酒时,多留意6点!
一份来自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而其中约63%的患者在被诊断后仍会偶尔饮酒,尤其是在节假日、商务场合或家庭聚会上。
这个数字远超出了医学界的预期,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40%的糖尿病患者对饮酒影响血糖的机制知之甚少。
春节将至,白酒又将成为餐桌上的主角。我在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刚刚控制得不错的血糖,过完年后突然飙升,患者一脸茫然:"医生,我真的只是过年喝了点白酒应酬,其他都按您说的做了啊!"
作为一名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工作15年的医生,我想借此机会,针对糖尿病患者饮用白酒的问题,谈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真相和建议。
白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复杂。它不仅仅是"提高血糖"或"降低血糖"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代谢环节。
最新研究表明,酒精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会抑制肝糖输出,理论上可能导致血糖下降,这也是许多患者认为"喝点白酒对血糖有好处"的根源。但白酒中的酒精会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糖稳定性:
短期内可能导致低血糖:酒精代谢会占用肝脏资源,抑制糖异生过程,特别是空腹饮酒时风险更大。
长期则可能引起高血糖:酒精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干扰胰岛素正常分泌。
白酒中的热量(1克酒精约提供7千卡热量)会增加总能量摄入。
抑制脂肪氧化,促进脂肪合成,加重肝脏负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过量饮酒,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g/天,女性不超过15g/天。"这相当于男性每天不超过50ml的53度白酒,女性不超过30ml。
酒后低血糖是临床上最容易被忽视的危险。我曾接诊过一位男性患者,他在朋友聚会后被家人发现意识不清,送医时血糖仅2.1mmol/L。经询问得知,他在晚餐时饮用了约150ml白酒,并注射了常规剂量的胰岛素。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罕见,被称为"酒精性低血糖"。酒精会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能力,同时干扰机体对低血糖的感知和应对机制,这使得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某些降糖药物的患者面临双重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酒后低血糖往往被误认为是"醉酒",导致延误救治。
作为临床医生,我不会简单地告诉患者"不能喝酒",而是提供实用的建议,帮助他们在必要场合安全应对:
1.了解你的"酒精代谢模式"每个人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不同,这与遗传因素、肝功能状态以及某些特定酶的活性有关。大约20%的亚洲人群携带ALDH2基因变异,导致乙醛脱氢酶活性降低,俗称"喝酒脸红"。
如果你是这类人群,酒精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对血糖的影响也会延长。建议提前做一个简单自测:饮用少量酒精后,如果面部迅速潮红、心跳加快,说明你可能属于这类人群,应当更加谨慎。
绝不空腹饮酒!这是铁律。食物可以减缓酒精吸收,降低低血糖风险。
饮酒时应同时摄入适量碳水化合物,但不要过量,以免血糖大幅波动。
最好在餐中或餐后适量饮用,而不是餐前大量饮酒后再进食。
3.认识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格列吡嗪等)和胰岛素与酒精同用时,低血糖风险显著增加。
部分降脂药与酒精合用可增加肝损伤风险。
二甲双胍与大量酒精合用可能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虽然临床上较为罕见,但仍需警惕。
我曾遇到一位使用格列美脲的患者,在一次商务宴会后出现严重低血糖,住院治疗数日。回顾发现,他在用药当天饮用了大量白酒,且宴会后未进食。
4.掌握饮酒后的血糖监测技巧饮酒后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特别是睡前和次日早晨。低血糖风险可持续至饮酒后24小时。
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饮酒后睡前血糖最好维持在7.0mmol/L以上,以防夜间低血糖。
饮酒后应确保家人了解低血糖症状及救治方法,必要时准备碳水化合物食物或葡萄糖。
5.区分不同酒类的影响相比啤酒和葡萄酒,白酒的酒精含量更高,对血糖的影响更为复杂。以53度白酒计算,25g酒精约等于60ml白酒。
低糖或无糖的蒸馏酒(如纯白酒)比含糖饮料调制的鸡尾酒对血糖的即时影响要小,但其酒精作用不可忽视。
相比低度白酒多喝一点,高度白酒少喝可能更安全,因为总酒精摄入量是关键。
在无法推辞的场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适当"装醉":举杯时轻抿,制造已饮用的假象。
寻找"盟友":提前与亲友沟通,请他们协助挡酒。
使用替代饮品:可以用茶水替代部分酒水,或选择低度酒。
补充水分:饮酒间隙多喝水,既能稀释酒精浓度,又能促进排泄。
除了直接影响血糖,长期过量饮酒还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
酒精会增加血脂异常风险,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饮酒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约32%。
酒精可能损伤外周神经,加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我曾遇到一位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在每次饮酒后都会明显加重,尤其是下肢灼热感和刺痛感。
过量饮酒会增加视网膜病变进展风险,这与酒精导致的血压波动和微血管功能改变有关。
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量饮酒,也可能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和进展速度。
如果你已经有轻度到中度的糖尿病肾病,适量饮酒可能不会导致立即恶化,但长期过量饮酒绝对是加速肾功能恶化的因素之一。
结语:平衡社交与健康的智慧作为医生,我理解在中国文化中,白酒在社交和人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我的建议不是完全禁绝,而是理性对待,找到社交需要与健康管理之间的平衡点。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药物使用情况以及饮酒可能带来的风险,是做出明智决定的基础。在必要场合,适量饮用,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不良后果的风险。
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一时的社交压力,影响长期的健康管理。真正关心你的人,会理解并尊重你的健康选择。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节日季,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健康、愉快地度过,不因一时的放纵而付出健康的代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酒精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糖尿病患者饮酒的健康风险评估》《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糖尿病与生活方式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白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白酒时,要注意这8点
►
本文206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5岁的老高是个“酒桌常客”,患糖尿病十几年了,每次聚餐都忍不住喝上几口白酒。他说:“不喝吧,朋友面子挂不住;喝多了,血糖又乱套。”前阵子因为低血糖晕倒在饭桌上,差点没抢救过来。
有人说,白酒养生;有人说,糖尿病不能碰酒。到底糖尿病人能不能喝白酒?喝了会不会出事?医生告诉你,答案不是绝对的“能”或“不能”,而是“必须小心”。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它进入人体后,会被肝脏分解代谢。糖尿病人本身代谢功能就不稳定,摄入乙醇后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尤其是在空腹或胰岛素使用后饮酒,更容易引发严重低血糖。
有研究发现,饮酒会抑制肝脏的糖异生能力,也就是肝脏释放葡萄糖的功能。一旦这个功能受抑制,血糖就容易在短时间内骤降。轻则头晕出汗,重则昏迷甚至猝死。
糖尿病人喝白酒,最大的风险,不是血糖升高,而是低血糖。这点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曾有位60多岁的男性糖友,晚饭时喝了一小杯白酒,夜里突发低血糖昏迷。家人以为是睡得沉,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发现不对劲,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脑缺氧。
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晚饭吃得少,又注射了胰岛素,喝完酒后血糖一直往下掉,整夜都在低血糖状态中。低血糖昏迷超过6小时,脑损伤几乎不可逆。
这并不是个例。酒精掩盖了低血糖的症状,很多人等发现出事时已经太晚。
网上流传一些说法,比如“喝点白酒能活血化瘀”“白酒能刺激胰岛功能”“酒能通血脉”。这些都没有可靠依据。
事实上,乙醇对胰腺有直接毒性作用。长期饮酒,尤其是烈性酒,会加剧胰腺炎、肝损伤,甚至诱发糖尿病性肝病。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明确指出:糖尿病人饮酒需极度谨慎。
不是说糖尿病人一口酒都不能碰,但如果实在要喝,一定得守住底线。下面这8点,是医生临床总结出的关键提醒。
1、空腹不能喝:空腹时酒精吸收更快,血糖下降更猛。哪怕只喝一小口,也要确保吃过主食,最好有蛋白质和脂肪搭配,减缓吸收速度。
2、不能和降糖药一块儿喝:特别是磺脲类、胰岛素等药物,和酒精结合后容易引发低血糖。饮酒前后6小时内尽量避免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3、控制剂量:白酒酒精浓度高,糖友最多也不能超过25ml/天(大约半两)。超出这个量,风险迅速上升。
4、不能天天喝:即便是少量饮酒,也不能天天来一口。建议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间隔至少2天,给身体时间代谢酒精。
5、饮酒后两小时内监测血糖:饮酒后血糖变化快,建议饮酒后2小时、4小时各测一次血糖,确保没有持续下降。
6、晚上尽量别喝:夜间饮酒更容易忽视低血糖症状。建议饮酒时间安排在白天,晚上要避免喝酒后直接睡觉。
7、避免和含糖饮料混喝:有的人喝白酒时喜欢兑饮料,尤其是含糖饮料,这会导致血糖先升后降,波动更剧烈,非常危险。
8、家人要知道你喝了酒: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家人能第一时间处理,避免误以为是醉酒耽误救治。
除了低血糖,糖尿病人长期喝白酒还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肝功能损伤。糖尿病人肝功能本就容易异常,酒精会加重脂肪肝、肝硬化的风险。
血压升高。酒精刺激交感神经,容易引发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导火索。
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饮酒使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升高,糖尿病本就容易动脉硬化,喝酒无异于“火上浇油”。
很多糖友觉得“我酒量不错,喝点没事”。但要知道,酒量和酒精代谢能力不是一回事。糖尿病人代谢能力下降,肝脏功能受损,酒精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毒性作用更强。就算你当时没任何不适,也可能在半夜或第二天出现延迟性低血糖。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有没有糖尿病人能“安全”喝酒的情况?有,但条件非常苛刻:血糖控制稳定、无并发症、无肝功能异常、无胰岛素使用史、饮酒时吃足够食物、家属在场、饮酒后能监测血糖。说到底,这不是“能不能喝”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冒这个险”。
总结一句话:糖尿病人不怕酒精上头,就怕血糖失控。医生建议:糖尿病人该不该喝白酒,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你喝酒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社交?如果是社交,可以用茶、无糖饮料代替。
第二,你是否能承担喝酒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如果不能,就别让“喝一口”毁了多年控糖努力。
喝白酒不是不能碰,而是必须带着“防火服”去碰。知道风险、掌握方法、控制量级,才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拿不准自己是否能喝,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不要凭感觉做决定。
参考资料:
① 卢大儒. 酒精与糖尿病[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4): 315-318.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S].
③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④ 王志强. 糖尿病患者饮酒的安全性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 2021, (18): 45-47.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