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白血病(糖尿病白血病人可以骨髓移植吗)

长江日报 0
文章目录:

白血病也能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治可控,36岁“慢粒”小伙规范管理6年停药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刘璇)“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有机会陪着儿子长大。”9月27日,36岁的周磊(化名)得知自己已经“治愈”可以停药,喜极而泣。他的主治医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黎纬明称,慢性髓性白血病(俗称“慢粒”)现在已经能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可治可控,甚至通过规范治疗实现“治愈”停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6年规范管理“治愈”白血病

2011年4月,周磊发现自己的肚子突然变大了,吃不下饭,到医院检查发现脾肿大,白细胞非常高。做了骨穿和基因检测,确诊为慢性髓性白血病。

得知自己患上白血病,顶多只有5年的生存期,周磊非常绝望。刚开始,他接受的是化疗,这种方法只能让白细胞恢复正常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直到2014年周磊从黎纬明医生那里得知了“慢粒”治疗的最新进展,才重燃生的希望。

周磊之前的治疗不规范,因此基因指标很不好,黎纬明给他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使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经过6年的规范治疗,今年元月周磊达到停药标准开始减半剂量用药。

像周磊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黎纬明透露,目前在他这里治疗的“慢粒”病人有近400人,已有30多个病人完全停药,有30多个病人减半用药,平均减药周期1年半,最长的3年,减半的患者只有1例复发。

他再三强调,要达到药量减半甚至停药,关键是规范管理,经过有经验的医生充分评估后才能尝试。

身体持续乏力、腹胀、脾大都要警惕

慢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是由费城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所致。我国“慢粒”年发病率约0.39—0.55/10万,占成人白血病的15%。“国人‘慢粒’平均发病年龄比国外早。”黎纬明介绍,国外在65岁左右,中国约为45岁。

“慢粒”并没有特异性症状,尤其是早期,可能会出现长期疲劳感、腹胀、吃不下饭,或是胃的左下方鼓起个包块。相当一部分人是在体检时发现的脾大、白细胞增高或是血小板增高,应及时到血液科进一步检查。”黎纬明提醒,“慢粒”一经确诊应尽快规范治疗,一旦进入加速期,甚至是急变期,疗效极差,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黎纬明向记者透露,在以前没有靶向药物时,“慢粒”死亡非常高,五年死亡率甚至可以达到80%以上。随着靶向药的问世,目前“慢粒”不再是不治之症,一代或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药均能使慢粒患者10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经过规范治疗和管理,它可以像慢性病一样得到很好的控制。

他强调,规范用药、规范监测用药疗效、规范监测药物反应是“慢粒”患者管理的三个关键点。这三点的实现,70%-80%需要患者自主管理,医生只能起到20%的作用。

【编辑:邓腊秀】

新冠疫苗接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官方回应

来源:【人民健康网】

人民网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孙红丽)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会上,有记者问,最近网上有传言说,有人在接种新冠疫苗之后得了白血病和糖尿病,请问这个情况是否属实?有没有最新调查结果,以及如何看待这个情况?

对此,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表示,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也不会像有些网络信息所说的影响人体遗传发育、导致肿瘤转移扩散、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ADE)现象,这些都是网络上不负责任的错误言论。

王福生从三方面作出了分析:首先,疫苗中的各种物质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会直接致病。灭活疫苗中主要含有微克级别的病毒抗原或重组蛋白,以及氢氧化铝佐剂和辅料等其他成分。它们在疫苗中的含量均符合相关规定,本身不可能导致疾病。对于疫苗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均经过有关机构的严格检定并达标,例如:目前接种的灭活疫苗中残留的甲醛含量在≤0.027μg/剂的范围内,其浓度比人体血液中正常稳态的甲醛水平(2.6 mg/L)还低47倍。

第二,目前我国接种数量最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并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与国内外已上市的、并使用数十年的甲肝疫苗、狂犬病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生产灭活工艺基本相同,至今未见接种这些疫苗与发生白血病或糖尿病有关联的报道。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研发的多款新冠病毒疫苗,先后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已在100多个国家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安全性符合国际标准。

第三,临床监测和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四年中,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就诊人数和住院次数基本一致,无显著变化,这表明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2018和2019年,我国因白血病住院次数占比分别为0.15%和0.14%,而疫情发生以后的2020和2021两年,其住院次数占比均是0.13%。在2018和2019年糖尿病住院次数占比是2.1%;疫情发生以后的2020和2021两年,其住院次数占比在2.2%。

王福生指出,根据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我国从去年开始进行了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目前我国3-12岁儿童和12-17岁青少年新冠疫苗接种率为90-100%,总人数已近2.5亿。在这么大范围新冠疫苗接种的背景下,大量的预防接种与某些严重疾病的自然发生在时间上偶合是必然的现象。大家可简单推算下,如果新冠疫苗真的会引起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发生,那么由此产生的就诊人数和住院人次将出现显著增长,但是从实际监测和临床统计的数据中,并未看到这种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肯定的说新冠疫苗接种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王福生说。

本文来自【人民健康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早期无症状?带你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三期”

在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男主角16岁时就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但却能和普通人一样升学、就职,甚至成为一名出色的唱片制作人,别人从表面上完全看不出他是个病人。面对这段情节,很多人心生疑惑:慢粒不是一种能致命的疾病吗?其早期怎么没有症状呢?

慢粒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据统计, 慢粒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9~0.99)/10万,也就是说,每1000万人中,大约有39人至99人会得这个病。患病人群可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但在我国,患者多在45岁 ~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该病起病缓慢,可分为慢性期(英文简称为CP)、加速期( 英文简称为 AP)、急变期( 英文简称为 BC)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慢粒的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测报告单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供图)

慢性期

慢粒的慢性期一般持续1~4年,极少数患者甚至能超过10年。大多数患者确诊慢粒时都在慢性期。部分患者平素没有任何不舒服,甚至体能状态比其他人还好,但在单位体检或者因为感冒等其它疾病去医院看病时,发现白细胞明显增高(常超过20×10^9/L,甚至达到100×10^9/L),而后确诊慢粒;部分患者可因出现乏力、低热、莫名消瘦、左上腹坠胀感等而就诊,如果发生脾梗死,则还会出现左上腹明显疼痛。

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可做血常规检查,会发现白细胞数目显著增高,血片中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各阶段粒细胞, 以中性中幼、晚幼、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可见到原始细胞(但<10%),可发现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此外,对于慢粒患者来说,骨髓穿刺术检查也必不可少,检查可发现骨髓增生非常活跃,并与血常规检查中的情况一样,出现中性中幼、晚幼、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到原始细胞(但<10%)等。

加速期

当慢粒进入加速期后,患者常会出现发热、虚弱、进行性体重下降等症状,可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脾持续或进行性增大,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变得无效。

此时通过 血常规检查和骨髓穿刺术检查,可发现患者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10%(但<20%),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加。更糟糕的是,患者的慢粒细胞中又出现了其它染色体异常,如出现了双Ph染色体等。

加速期可维持几个月到数年不等,在这个阶段,医生最期望的是通过改变治疗策略,把加速期“拉回”慢性期。但如果尝试了所有方法,都无法让慢粒重新“陷入沉睡”,即不能更换更有效的药物、无法进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患者就会很快进入急变期,走到生命的终点。

急变期

急变期是慢粒的终末期,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当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20%或出现了髓外原始细胞浸润,就宣告进入了急变期。此时,患者预后极差,往往在数个月内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1年“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列卫”获批问世以来,慢粒从一个恶性肿瘤性疾病变成了一个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以通过药物的控制,令大多数患者终生带病生存。然而,尽管慢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但如果进入加速期、急变期,合并出现更多的分子遗传学异常现象,患者的生存期将大大缩短。因此,治疗慢粒的关键,是早期发现、规范治疗, 让 慢粒 这只猛狮永远沉睡。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何红华

作者: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何红华

本文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双苗、副主任医师林颢、副主任医师陈欣欣协助进行科学性把关。

学术支持: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义工“幸福银行”医普惠明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