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少年型糖尿病(少年型糖尿病能活多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发现1例确诊,仅6岁!专家提醒→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

糖尿病是一种老年病

现在

这种观念现在要改了

前不久

浙江绍兴上虞一14岁男孩

患上2型糖尿病

并伴血糖控制不佳、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脂肪肝

近日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又接诊了一位6岁的1型糖尿病小朋友

这意味着

小小年纪就要终身“打胰岛素”治疗了

↓↓↓

康康和其他小朋友一样

平时活泼好动、喜欢吃甜食

两周前

康康妈妈发现儿子总是喊口渴

需要不停地喝水,还经常要上厕所

一开始家长没多想

以为是天气比较热,孩子好动爱出汗

多喝水也是好的

但持续一周多时间里,康康妈妈感觉到不对劲了

孩子既没力气也没精神

而且小时候没有尿床的毛病

如今6岁了

怎么反而动不动晚上要“画地图”了呢?

于是

康康妈带着孩子来到了当地医院检查

通过尿检发现

孩子的尿液中有葡萄糖

血糖指标爆表了

这下,家长慌了,于是立即转到了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经过医院检查,康康的血糖高达32.3毫摩尔每升,同时c肽很低,糖化血红蛋白达11.4%,确诊得了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才中班的小朋友咋就得糖尿病了呢?

“我们家里面也没有家族史

这么小的孩子

怎么会是糖尿病呢?”

康康家人对此一时难以接受

“1型糖尿病发病都比较急,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了,情况比较危险的。”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金华伟在谈到康康的病情时介绍,1型糖尿病,一般和家族遗传史并无太大关联。发病说明患儿的胰岛素分泌是缺乏的,或者是作用方面有缺陷的,今后孩子必须要通过外源性的胰岛素来补充,才能让孩子的血糖稳定了。

经过治疗,现在康康的情况基本稳定,但今后每天餐前注射胰岛素这件事,是离不开了。金华伟主任提醒,从这几年临床上来看,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正呈现上坡趋势,之前接诊过十几个5-8岁的儿童1型糖尿病和12-14岁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孩子,除了甜食吃太多,还跟整个环境变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基因突变等综合因素有关。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提醒:

孩子脖子黑,也要小心糖尿病

近日

10岁的雯雯(化名)因发热、咳嗽

来到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儿科住院治疗

入院查体

身高148厘米,体重59公斤 ,BMI26.9kg/m2

营养过剩,面部可见痤疮

颈部、腋下、腹股沟可见黑棘皮

家长告诉医生

发现孩子“黑脖子”已有3年

一直以为是洗不干净

肺炎治愈后

儿科为雯雯进行了系列检查

显示其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

胰岛素水平高于可检测数值

2小时血糖达13.0mmol/L

(正常值<7.8mmol/L)

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1.1mmol/L)

这次

找到了“黑脖子”的原因——

肥胖症、高胰岛素血症

针对雯雯存在的问题

医院儿科联合营养科为其制定了

饮食计划、运动计划、血糖监测计划

叮嘱家长

定期带孩子到儿童糖尿病门诊随诊

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高危因素?

(1)糖尿病家族史

(2)巨大儿(出生体重超过4kg)或低出生体重儿(足月儿出生体重低于2.5kg);

(3)母亲患妊娠糖尿病;

(4)超重或肥胖儿童、“黑脖子”儿童。

“黑脖子”即黑棘皮病,是皮肤表皮角质增生、色素沉着,似微小的一连串乳头状瘤,触之似天鹅绒状,多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褶皱处。多为肥胖儿童,往往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

慢性病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近年来

像康康、雯雯这样

小小年纪就患上糖尿病、脂肪肝、

高血脂、高尿酸

甚至痛风等慢性病的患儿越来越多

慢性病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不健康的身体

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绍兴上虞人民医院内分泌汤医生说

现在不少家长存在一个误区

他们认为

孩子能吃是福

尤其是青少年发育期更应该多补

“不少青少年也由于这些饮食方面的误区

而患上糖尿病、脂肪肝等”

如何有效预防这些慢性病呢?

汤医生表示

首先就是要培养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三餐要合理,规律进餐

饮食也要多样化

要合理搭配主食、蛋白质、膳食纤维、水果

注意营养均衡

少吃零食、少喝最好不喝含糖饮料等

对于肥胖的儿童、青少年

她建议家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调整饮食结构

均衡膳食

纠正孩子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同时,儿童、青少年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尽量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这对于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心脏活力、提高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促进生长和发育都有好处。

综合: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石家庄市第二医院、越牛新闻等

来源: 广东公共DV现场

这种类型糖尿病偏爱青少年,家长要警惕孩子“三多一少”

点亮星标

,不错过每一次推送

本文专家:刘晖,福建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

“儿童患糖尿病90%都是1型糖尿病,而成年人的糖尿病2型比较多。”福建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刘晖教授表示,“虽然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及发病率逐年增加,加上其严重的并发症及疾病负担,因此不能忽视。”

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对儿童患者的健康影响深远。由于它的症状隐匿且易被忽视,使1型糖尿病的诊疗管理面临很多难点。

难点一:发现难

症状隐匿且不典型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但是儿童1型糖尿病刚发病的症状有时候比较隐匿,有的只是爱喝水,或者晚上尿床,有些家长意识不到异常。或者有些孩子虽然明显地瘦了,家长也会觉得是近来吃得不够多、营养补得不够导致的,往往不会往糖尿病这方面去想。”刘晖教授表示,儿童的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的不适感,也使家长难以及时察觉到疾病的征兆。

正因为初期症状的隐匿,当1型糖尿病突然“暴露”时,往往症状已经比较严重。刘晖教授表示,“很多患儿送到医院来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合并症酮症酸中毒,甚至因为昏迷住进重症监护室。儿童的糖尿病很多都是因为酮症酸中毒才被发现。”

许多家长对儿童1型糖尿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筛查意识,认为糖尿病是成人的疾病,忽视了对儿童的定期体检和血糖监测。特别是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的高危人群,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患病风险,未能及时进行筛查和监测,导致疾病在早期没有被发现和诊断。刘晖教授提醒,儿童糖尿病每个年龄段都有,甚至包括一个多月的新生儿糖尿病。“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资料图

难点二:治疗难

胰岛素治疗依从性差

1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儿童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较差。一方面,儿童对打针注射胰岛素存在恐惧和抵触心理,尤其是低龄儿童,对于每日多次注射的方式,难以忍受反复的疼痛和不便;另一方面,家长在胰岛素注射的操作上可能存在技术不熟练、剂量掌握不准确等问题,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跟成人不同的是,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和代谢状态不断变化,所以胰岛素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频繁调整。比如,儿童的饮食习惯、活动量、生长速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胰岛素的需求量,而这些因素在不同儿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情况都使胰岛素的注射很难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控制。此外,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限,难以准确记录饮食和血糖监测数据,同样给治疗方案的调整带来困难。

“现在我们用得比较多的是胰岛素泵,优点是不用一直打针,所以孩子佩戴胰岛素泵是最好的。”刘晖教授介绍,“它是把一个很细小的皮下针头打在皮下,设置程序后,通过把胰岛素持续微量地经皮下运送到全身来管理血糖。人体胰岛素是持续的、微量的分泌,胰岛素泵可以模拟人体自然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比如吃饭时需要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泵就能随着进食提供大剂量注射。对儿童1型糖尿病来讲,在调糖一开始就可以选择泵治疗,包括新生儿。这个泵非常小,比手机还要小,也很薄,日常生活都不影响。”

除了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胰岛素需求相差明显,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对于胰岛素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胰岛素泵疗法可以最大程度模拟不同时段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胰岛素分泌[1]。对于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不仅在降糖方面具有优势,还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2]。

资料图

难点三:管理难

需要多方齐力配合

糖尿病的管理有“五驾马车”,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通过这五个方面的综合管理,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难以独立完成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安排等日常管理任务。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会逐渐提高,但在儿童期,仍需要家长的密切监督和指导。

家长是儿童1型糖尿病管理的关键角色,但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疾病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慌、自责等负面情绪,很难接受孩子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现实。刘晖教授表示,“部分家长甚至会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对孩子的管理和照顾,导致孩子血糖控制不稳定。”此外,家长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难以正确理解疾病的治疗和管理要求,影响管理效果。

儿童1型糖尿病的管理不仅需要家庭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学校的配合。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糖尿病综合管理的整体框架。儿童糖尿病基本是终身的,对于疾病的长期管理,需要孩子、家长、学校、医疗机构等多方的配合努力。加强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家长和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优化治疗方案,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资料:

[1]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21年版) [J]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 37(8) : 679-701.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等.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11): 1143-1250.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健康时报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这种类型糖尿病偏爱青少年,家长要警惕孩子“三多一少”》

阅读原文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发现1例确诊,仅6岁…专家提醒!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

糖尿病是一种老年病

然而,这种观念现在要改了

前不久

绍兴上虞一14岁男孩

患上2型糖尿病

并伴血糖控制不佳、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脂肪肝

近日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又接诊了一位6岁的

1型糖尿病小朋友

这意味这小小年纪就要

终身“打胰岛素”治疗了

↓↓↓

康康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平时活泼好动、喜欢吃甜食。两周前,康康妈发现儿子总是喊口渴,需要不停地喝水,还经常要上厕所。

一开始,家长没多想,以为是天气比较热,孩子好动爱出汗,多喝水也是好的。

但持续一周多时间里,康康妈妈感觉到不对劲了,孩子既没力气也没精神,而且小时候没有尿床的毛病,如今6岁了,怎么反而动不动晚上要“画地图”了呢?

于是,康康妈带着孩子来到了当地医院的小儿科检查,通过尿检发现,孩子的尿液中有葡萄糖,随即血糖指标爆表了。

这下,家长慌了,于是立即转到了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经过医院检查,康康的血糖高达32.3毫摩尔每升,同时c肽很低,糖化血红蛋白达11.4%,确诊得了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才中班的小朋友咋就得了“富贵病”了。“我们家里面也没有家族史,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是糖尿病呢?”康康家人对此一时难以接受。

“1型糖尿病发病都比较急,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了,情况比较危险的。”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金华伟在谈到康康的病情时介绍,1型糖尿病,一般和家族遗传史并无太大关联。发病说明患儿的胰岛素分泌是缺乏的,或者是作用方面有缺陷的,今后孩子必须要通过外源性的胰岛素来补充,才能让孩子的血糖稳定了。

经过治疗,现在康康的情况基本稳定,但今后每天餐前注射胰岛素这件事,是离不开了。金华伟主任提醒,从这几年临床上来看,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正呈现上坡趋势,之前接诊过十几个5-8岁的儿童1型糖尿病和12-14岁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孩子,除了甜食吃太多,还跟整个环境变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基因突变等综合因素有关。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提醒:

孩子脖子黑,也要小心糖尿病

近日,10岁的雯雯(化名)因发热、咳嗽,来到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石家庄市糖尿病医院)儿科住院治疗。

入院查体身高148厘米,体重59公斤 ,BMI26.9kg/m2,营养过剩,面部可见痤疮,颈部、腋下、腹股沟可见黑棘皮。家长告诉医生,发现孩子“黑脖子”已有3年,一直以为是洗不干净。

肺炎治愈后,儿科为雯雯进行了系列检查,显示其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水平高于可检测数值,2小时血糖达13.0mmol/L(正常值

针对雯雯存在的问题,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儿科联合营养科为其制定了饮食计划、运动计划、血糖监测计划,叮嘱家长,定期带孩子到儿童糖尿病门诊随诊,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高危因素?

(1)糖尿病家族史;

(2)巨大儿(出生体重超过4kg)或低出生体重儿(足月儿出生体重低于2.5kg);

(3)母亲患妊娠糖尿病;

(4)超重或肥胖儿童、“黑脖子”儿童。

“黑脖子”即黑棘皮病,是皮肤表皮角质增生、色素沉着,似微小的一连串乳头状瘤,触之似天鹅绒状,多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褶皱处。多为肥胖儿童,往往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

慢性病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近年来,像康康、雯雯这样小小年纪就患上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甚至痛风等慢性病的患儿越来越多,慢性病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不健康的身体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绍兴上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汤吉梅医生说,现在,不少家长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孩子能吃是福,尤其是青少年发育期更应该多补。“不少青少年也由于这些饮食方面的误区,而患上糖尿病、脂肪肝等。”

如何有效预防这些慢性病呢?

汤医生表示,首先就是要培养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三餐要合理,规律进餐,饮食也要多样化,要合理搭配主食、蛋白质、膳食纤维、水果,注意营养均衡,少吃零食、少喝最好不喝含糖饮料等。

对于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她建议家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膳食,纠正孩子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同时,儿童、青少年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尽量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这对于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心脏活力、提高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促进生长和发育都有好处。

来源: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石家庄市第二医院、越牛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