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典型表现)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劳动年龄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
而血糖、血压、血脂、糖尿病病程都是糖网的危险因素,此外糖网的发展还与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及妊娠、肾脏疾病等有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做的检查一般包括: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
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检查眼底,之后每年随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时首次检查眼底,之后每年一次随诊;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前或妊娠初期3隔越开始检查眼底,若首次检查诊断为中度非增殖性糖网,则每3-12个月随诊,若首次诊断为重度非增殖性糖网,则每1-3个月随诊。(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新技术可通过血液检测 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分泌科麻静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钱昆教授团队,联手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在线发表了医工交叉最新研究成果,并被选为该杂志的卷首文章。该研究开创性地运用钒核壳纳米棒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构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浆代谢指纹图谱。今后,糖尿病患者可通过血液检测及早发现视网膜病变,对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将会有显著帮助。
据仁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伟介绍,糖尿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8%。糖尿病会影响全身微血管循环,从而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是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早诊早治是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的唯一途径。然而,目前该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仍依赖于眼底显像,所需设备昂贵且依赖于专业的眼科医师的操作及结果判读,不利于大规模筛查的开展。因此,探索一种快速、高效、简便的体外诊断技术对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重要价值。
联合研究团队采用优化的钒核壳纳米棒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在数秒内实现痕量血浆(500纳升)的直接检测及分析;而临床团队则构建了糖尿病队列,利用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验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建立临床信息数据库,并通过血浆质谱检测构建代谢指纹图谱,再进一步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分类模型,最终实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精准体外诊断,其灵敏度高达94%,特异度高达90%。此外,该方法也可区分轻度与中重度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疾病的分级中也表现出明显优势,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液检测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新策略。
未来,糖尿病患者只要进行血液检测,就可快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知晓病变程度,尽最大可能防止因病致盲,改善生活质量。
糖尿病视力模糊、下降需要做哪些检查?如何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常常引起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重影等等症状,对视力损害严重,甚至导致失明。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病病变的发病率随着病程、病情的发展逐年增高,而且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往往发展到无法逆转的程度,导致视力严重下降或完全丧失。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对于糖尿病患者十分必要,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视力,降低致盲风险。那么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哪些检查方法来筛查或诊断视网膜病变呢?
1、散瞳眼底检查: 是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一经确诊糖尿病或感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前有黑影、眼痛眼胀等不适均需及时去医院进行散瞳眼底检查 。 检查前需要点扩散瞳孔的滴眼液 ,大约等 20 ~ 40 分钟后,瞳孔扩大,这时医生通过眼底镜可以很直观的详细的察视网膜的情况,如果不充分扩散瞳孔,医生观察的眼底范围就会很有限 ,不能了解整个的眼底状况,一些轻微的或眼底周边的病变就会被遗漏掉;通过散瞳眼底检查可以检查糖尿病患者视网膜是否出现病变 ,比较简单、直观。 糖尿病患者应当每半到一年进行 1 次散瞳眼底检查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或合并高血压应该缩短为每3~6个月检查一次,如果眼底检查有问题应该遵照眼科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检查。患者在散瞳后会暂时出现怕强光 、视物模糊 的症状,这种症状在4 -6 小时后就会消失,可暂时佩戴墨镜,避免强光刺激。为了安全,患者最好有家人陪同或者等眼睛充分恢复之后才能离开,尤其是驾车的人员,在完全恢复之前不能驾车。
2、眼底照相:彩色眼底相机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眼底检测手段之一,也是DR筛查和诊断的主要方法,其优点为操作简单、直观且诊断准确性较高,并能客观地显示和记录视网膜图像,为下一次检查提供参照。。临床中用于检查DR的彩色眼底照相大多无需散瞳,也有部分需要散瞳的。眼底主要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黄斑区等结构。当眼底发生病变时,眼底的结构及颜色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会发生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改变。眼底照相是把眼底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医生判断是否异常,当下次就诊时,也可与下次的眼底照相相比较,眼底病变是有所好转,还是有所恶化,就比较清楚了。比如视网膜变性及出血的面积,是扩大还是缩小了;视神经萎缩的颜色变化,是加重还是减轻了;黄斑变性及出血的范围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出血是否吸以及有无新鲜出血等等。
3、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是目前临床评估、诊断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也是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重要依据。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观察到30°~55°的视网膜范围,而超广角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UWFFA)可显示更大范围的视网膜情况,可达视网膜周边200°,并可观察到外周毛细血管的无灌注区域。该检查能发现肉眼无法看见的病变 ,对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选择、预后的推断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是否采取激光治疗提供参考;但该技术操作复杂、有创,且存在造影剂过敏风险,故不适宜大规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心功能不全 、肝肾功能损害严重 、过敏体质的人做造影检查时应慎重 ,可能会有过敏反应出现 。术后6 h~12 h 内皮肤、球结膜发黄,24 h~36 h内尿液呈橘黄色,属于正常现象,对身体无影响;
4、眼部B超检查:
如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比较严重比如玻璃体发生出血 ,或白内障比较严重 ,此时散瞳眼底检查和荧光素血管造影都难以准确评估视网膜变化情况 ,这时可以采用眼部的超声检查 。通过眼部 B 超可精确的判断眼底是否有新生血管和视网膜脱离情况 。眼睛B超可以检查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眼球后眶内组织,视神经情况等。比如可以观察玻璃体混浊情况,有没有玻璃体积血,有没有视网膜脱离,有没有晶状体脱位,眼球壁和眼球内有没有异物、有没有站位等等。
5、激光扫描眼底镜(SLO)
激光扫描眼底 镜(SLO)的成像原理是利用激光扫描视网膜从而获得眼底图像,尤其适用于晶状体混浊的患者。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镜是一种新型的免散瞳眼底成像设备,即使白内障等晶状体浑浊或瞳孔直径缩小至2 mm的情况下,也可拍摄到眼底180°~200°视野的清晰图像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方面,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镜的有效性良,好可用于大规模的筛查。
6、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检查:
有时候糖尿病患者视力明显下降,但眼底情况尚可,没有白内障、没有玻璃体出血等,可以选择OCT检查。OCT:是一种对视网膜高分辨率的横截面成像技术,为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可以定量、定性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诊断及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OCT是采用红外激光 ,不会伤害到眼睛,属于无创检查 。但是在白内障或玻璃体积血的情况下,OCT成像会受到影响,不宜使用。OCT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有效工具,为DR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如果OCT检查确定有黄斑水肿情况(因该情况也会造成视力下降明显),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贵在尽早预防;而尽早发现、尽早治疗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之有效的保护患者视力的重要措施。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因此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就非常重要。传统检查中散瞳眼底检查、彩色眼底照片和FFA主要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分级,OCT和SLO等先进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可以更高效地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