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老梁是糖尿病(老梁谈糖尿病)

心血管王医生 0
文章目录:

老梁1月前刚做的体检,可如今查出来癌症!体检没用?医生辟谣

小区老梁58岁,1个月前单纯体检,就是有点脂肪肝,有点高血压,别的还不错!

可是这两天老梁住院了,听说是癌症!

有人说体检就是骗钱,根本啥也查不出来!

真的是这样吗?

体检肯定有用,但体检只能发现部分明显的问题,并不是体检什么疾病都能发现。

我们在临床也能遇到今天做完体检正常,心电图和心脏彩超都正常,晚上就突发心肌梗死的。

体检正常,过几天查出癌症,这也并不能否则体检没有用处,只是体检不能查出部分疾病而已。

体检都能查出哪些问题?

我们常规的每年体检或者单位体检当然有用处,不但能查出很多常规问题,也能查出来癌症。我们医院就是体检查出过肺癌的医生、甲状腺癌的护士、卵巢癌的护士等等癌症。这些人早发现早治疗,目前病情都稳定,有位主任肺癌10多年了,现在还正常上班,还能上手术。

常规查体大体分为抽血以及其它检查。

抽血化验:

血常规,能发现是否有感染,是否有贫血,是否有血小板减少,是否有血液病,是否有血液相关性癌症。

肝功能,能检查肝脏是否正常,如果肝功能异常,必须进一步明确原因比如是药物性的,是肝硬化,还是肝炎,还是肝癌等等问题。

肾功能,能检查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如果肾功能异常,必须尽快明确原因,是药物性的,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引起的,还是肾炎,还是肾病综合征等等原因。

血糖,能确诊有没有糖尿病,当然除了空腹血糖,还需要查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血脂,能明确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是否正常,排除高脂血症。

电解质,能明确钾、钠、氯是否正常。

必要的情况下,还会查甲功五项,检查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排除甲亢或甲减。

有些人还需要查肝炎系列,看看有没有肝炎,或有没有抗体。

对于高危人群,也可以通过检查肿瘤标记物来检查癌症,但大部分癌症初期,肿瘤标记物都很难检查出来。只有当癌症进一步发展,肿瘤标记物才会表现为异常。

其它检查:

胸片:能检查肺部情况、气管情况、心影大小、肋骨情况等等问题。

腹部超声:明确肝胆脾胰的大小,以及是否有囊肿或占位,这些部位明显的肿瘤,可以通过腹部超声发现。

肾脏超声:观察肾脏大小,以及是否有囊肿或肿瘤。

甲状腺超声:看看甲状腺是否正常,有没有囊肿或肿瘤,附近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能发现甲状腺癌。

心脏彩超:能看看心脏结构是否正常,心脏瓣膜是否正常,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这些检查基本上是目前常规查体的一些项目,能发现很多问题,也能排除很多问题。或者说能发现大部分问题,并且排除大部分问题,所以查体才有必要性,才能发现小问题,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酿成大祸。

通过常规查体,能初步发现比较明显的肺癌、肝癌、肾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等癌症。

体检的好处和局限性:

但是常规查体并不能发现一些初发的癌症,比如说肺癌初期通过胸片是很难发现,只能通过CT检查,比如消化道肿瘤,很难通过通过查体查到,只能通过内镜检查,比如胃镜、肠镜才能发现食道癌、胃癌、肠癌等等。

还有很多肿瘤,也只有出现一些症状的时候,结合症状再进一步行相关检查,才能进一步明确诊断,体检不是万能的,但体检有体检的好处,体检能发现很多问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脏器囊肿、肝肾功能异常、部分肿瘤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早发现,不早治疗,必定会酿成大祸。

所以体检有一定好处,而且很有必要!但体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体检不是万能的!

57岁老梁,深夜脑梗瘫痪!专家提醒:过了50岁,3件事情要少做

57岁的老梁昨天晚上打麻将打到11点多钟的时候,突然感觉头晕得厉害,一侧手麻了,拿麻将都拿不稳,他以为自己是长期熬夜熬的,想回家休息,谁知道刚起身,就晕倒在地。和他一起打麻将的人瞬间就慌了,七手八脚地想把他扶起来,有人经验比较丰富,赶紧拨打了120,并且联系了他的家人。

结果,紧急送往医院之后,被诊断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幸运的是,由于送诊及时,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了溶栓治疗,语言功能受损不是很严重,但是左侧身子却没有知觉了。老梁喜欢打麻将已经很多年了,以前为了生计奔波,只在空闲的时间摸两把,几年前儿子心疼父亲一辈子劳累,让他不用干活,在家休息,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

刚刚闲下来的时候,他一时无措,妻子看孩子,他帮着打下手,但是干了一辈子的粗活累活,哪会做家务,因此总被妻子嫌弃。后来在小区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年人,每天没事就一起打打扑克,搓搓麻将,慢慢地越来越上瘾,经常性的一玩就是一整天。病发前的几天,他就抱怨说感觉手麻,家人要带他去医院看看,他又不愿意,担心浪费钱也担心会查出什么问题,却没想到差点把命搭进去了。

50岁是一道分水岭,经常有人说自己年过半百,人生走了一多半了,其实是有道理的,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是77.3岁,50岁之后,身体的器官功能开始下降,年轻时的损伤慢慢的从量变到质变开始转化,而女性也进去了更年期,很多人形容这个阶段就是: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地方是舒服的,但是去医院却又查不出实症。

过了50岁,虽然不劝所有人的保温壶里泡上枸杞,但是3件事情却一定要少做!

1. 长时间久坐

因为长时间久坐导致心梗、脑梗的病例数不胜数,像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母,连着打了几天的麻将突发心梗去世。有报道说:广州一男子长时间打麻将后,后背剧烈疼痛,止痛药都不起效果,后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江苏张先生连续打麻将4个小时后,发现腿部逐渐失去知觉,确诊为腿部大动脉血栓。

久坐会引起各种疾病,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会使人体的血液流速减慢,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大大增加。此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很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导致心、脑等器官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心悸、头痛的症状,严重的可能会诱发脑梗或者心梗。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越大,久坐的伤害性就越大,因为年龄越大,血管状况越差,身体出现血栓的概率就越大,尤其是猛地起身,血栓脱落,会加大脑梗、肺栓塞等疾病的风险。

2. 不良饮食习惯

很多疾病就是吃出来的,临床调查研究显示,这些年我国含糖饮料和速食食品的消费趋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我国食盐的消耗量明显超过WHO规定的每人每天5g的标准,一些地区甚至超过了2-3倍。

高盐高糖饮食会加速脑梗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脑梗是由于脑血管内膜损伤导致的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形成局部血栓,加重动脉狭窄,严重的会使动脉完全闭塞,从而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功能损伤。高盐、高糖、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加厚,血液粘稠,血管破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最终导致血管堵塞,增加脑梗的发生风险。

3. 其他

①晚饭吃得过晚:临床研究显示,晚上7点之后进餐或者进餐与晚上睡眠的时间距离不超过2小时,夜间血压升高是这期间不进食的2.8倍。晚饭吃得过晚,饭后几乎就不运动了,长此以往,会导致体重不断地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进而使脑梗、心梗的风险大大提高。

②长期慢性病得不到控制:50岁之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如果这些疾病指标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则会大大增加脑梗、心梗的患病率。

过了50岁,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不断地下降,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延缓这个进程的进展,通过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将各慢性病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等方式,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水平。

57岁的老梁,深夜脑梗瘫痪,专家提醒:过了50岁,3件事情要少做

在人们认知当中,脑梗是一种极为紧急的病症,如果病情发作时没有及时医治,就存在致死的可能性。即便及时发现并就医治疗,也会带来一些后遗症,比如患者语言功能丧失、全身或局部肢体瘫痪等,非常影响患者未来的生活,同时也会给家人带来一些负担。

脑梗是脑血管疾病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大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疾病的70%。对于身体条件日渐衰退的中老年人,如果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保养身体,发病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那么对于这种病症,大家到底了解多少?生活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脑梗发作命保住了,身体却瘫了

老梁今年57岁,自打退休之后,他就过上了自由自在的日子。每天不是约着老友出去喝酒吃夜宵,就是一起打麻将,经常玩到半夜才回家。尽管老梁的老婆经常提醒他要注意身体健康,可他根本不当回事儿,只觉得要赶紧趁现在享受生活。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直到某天夜里,老梁突然在街边倒地不起,才让他明确地认识到健康的珍贵。

这天夜里,老梁又像往常一样出去和老友喝酒聊天,烟雾缭绕的酒桌上,几个人相谈甚欢。转眼间已经是深夜了,老友们相继离开,老梁也想到了老婆之前的叮嘱,带着些许酒意,起身往家的方向走去。可没走几步路,老梁突然觉得头痛欲裂,他本想扶一下额头,可左手已经麻木,根本抬不起来。就这样,老梁倒在了路边,身体动弹不得。

好在其中一个老友有东西落在夜宵摊,回去取时正好瞧见老梁倒地,这才及时将他送进了医院,并联系了老梁的家人。医生经过检查,确认老梁为脑梗发作,脑部存在大面积梗死的情况。一番紧急治疗之后,老梁的命保住了,但由于脑梗带来了一定的脑部损伤,让他的左侧身体没有了知觉。

了解老梁的情况后医生表示,像老梁这个年纪,身体状态不如年轻人,如果生活中不注意养护,长期保持着错误的生活习惯,那么后续就会爆发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脑梗的致死概率为5%至15%,致残率为50%,无论发作后导致了哪一种结果,可能性都相当高。而老梁现在能活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送医及时,今后多加注意才能防止复发。

二、过了50岁,这3件事要少做!

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来说,身体素质已经进入了老化阶段,尤其是各个器官的功能,都会呈现出衰退的趋势。如果血液状态以及脑部血管状态不够好,那么在未来,极有可能会引发急性脑血管疾病,而脑梗,就是最容易出现的一种病症。那么针对50岁以上的人群,生活中该避免哪些错误行为呢?

1、作息长期不稳定

年轻人熬夜后,第二天也许会犯困,但身体上基本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感。而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熬夜之后的身体感受,就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了。长期的作息不规律,对于人体的正常运作来说,会造成过度消耗,而50岁以上人群,身体条件本身就比较差,再加上过度消耗,那么身体健康自然会受到影响。

不说50岁以上人群,就说相对年轻的30岁以上人群,这些人在长期的作息不稳定之后,最为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心乱了”。心跳加速、跳动力度增大、节奏混乱,这些都是熬夜后比较常见的表现。如果是50岁以上人群的身体,心肌功能随年龄增长有所减退,长期的作息不规律,心脏方面的不适感以及异常感受,必然会更加明显。

心跳状态是否正常,关系到全身供血。如果心脏长时间运作异常,全身血液循环受到影响,那么相关疾病的发作就只是时间问题了,甚至存在致死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问题在于,作息不稳定的人,除了入睡时脑部能获得放松,其他时间大脑的状态普遍是比较紧张的,尤其是血管和脑部神经,都会呈现出紧张状态。要知道,大脑得不到放松,对血管的正常收缩会造成一定的阻碍,血管收缩异常,则会引发血压升高。长此以往,血液循环的规律发生改变,就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2、饮食习惯不佳

“病从口入”适用于许多病症,也就是说,如果管不住嘴,那么光是日常入口的东西,就会影响到你的健康,尤其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饮食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更加明显。临床调查发现,高盐、高糖、高脂类食物,某种程度上会加速脑梗的形成。而我国平均盐分、糖分、油脂摄入数值普遍偏高,这也让更多的人成为了脑梗“候选人”。

吃盐过多,会使钠摄入量超标,从而引发电解质紊乱的问题。当血管内和周围组织形成压强差,就很容易促进水分渗入,导致组织水肿。与此同时,盐分摄入过多还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诱发细小动脉痉挛,而全身各处细小动脉输血阻力增加,则会形成高血压。一旦出现高血压,血管的日常损耗增加,血管类疾病的患病风险就会升高。

糖分、油脂摄入过多,容易引发体重超标、糖尿病等问题。人体内的血脂、血糖水平升高,会使血液变得粘稠,血管输血不通畅,则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尤其是脑内的细小血管。如果长期下去,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形成,还会导致动脉狭窄甚至是血管闭塞,继而增加脑梗的发病风险。

3、久坐缺乏运动

受工作性质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当代大部分人都缺乏运动,并且存在长时间坐立不动的问题。长时间保持坐立姿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就会变得相对缓慢,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血液粘稠度更高,所以静脉血栓的患病风险会大幅度增加。

无论哪个年龄段,久坐之后一边都会出现腰背酸痛、肩周疼痛、颈部刺痛等不适感。这些部位不适感明显,其实恰恰证明了身体内血液循环不畅,有些人甚至会伴随着心慌气短、头晕头痛。长期坐立造成的血液循环不畅,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异常,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则会影响相关功能的正常运作,甚至诱发脑梗或心梗。

对于年龄偏大的人来说,身体各个器官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如果生活中习惯性久坐,同时运动量达不到标准,那么血管状态就会越来越差,身体内出现血栓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万一中老年人身体脆弱,突然起身时血管里的血栓发生了脱落,造成血管堵塞,则会进一步增加脑梗、心梗、肺梗阻等病症的患病风险。

三、脑梗发作前,这些小问题别忽视!

脑梗主要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这种情况,在早期阶段多半会表现为供血异常。人体内各个器官都连接着血管,供血正常才能完成全身循环,同时保证脏器运作。但如果人体内血液循环发生异常,导致局部供血不足,尤其是脑部,多少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生活中这些现象别忽视,可能是脑梗的前兆。

1、语言功能障碍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脑梗患者在早期阶段都存在胡言乱语、表达不清晰,甚至是无法说话的情况,这很有可能与小脑后下动脉,以及椎动脉梗塞有关。脑部供血不足,可能会导致部分功能逐渐失调,随着供血异常的持续,功能失调的问题也会加重。建议平时多关注语言表达的情况,如果持续性出现言语不清、表达混乱的问题,请尽快就医。

2、间歇性头痛

和其他病症类似,脑梗也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逐渐显现出相应的症状。头痛是脑梗的重要特征,发作时头部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感。而早期阶段可能会表现出间歇性头痛,随着脑部供血异常的问题逐步加深,后续还会出现头痛长时间无法缓解,甚至是恶心、反胃。如果遇到了这类情况,请尽快检查脑血管状态。

3、肢体频繁感觉到麻木

像四肢发麻、手部握力不足、走路姿势异常这些情况,都有可能是全身供血出了问题。手脚位于身体末梢,血液循环一遍的路程也比较漫长,如果供血存在问题,血液无法及时输送到这些位置,就会造成神经间歇性麻痹。如果自然状态下,肢体出现麻木感次数较多,或者手部力量不足,拿不起物品,就有必要怀疑是否为血管堵塞了。

4、视觉障碍

这种问题与语言功能失调类似,都属于比较直观的生理变化。如果本身就存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那么颈动脉闭塞就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继而影响到视觉功能。一般来说,脑血管状态异常影响到视觉功能后,多半会出现短暂的视线模糊、视力下降、重影以及突然间眼前一黑的情况,虽然后续会快速恢复,但也要引起重视。

5、运动功能障碍

长久的日常生活,帮助每个人形成规律的运动轨迹,行走坐卧都会遵循一定的标准。但如果没有其他疾病,突然出现无法站稳、突然摔倒在地的情况,就有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所造成的,发展到后期阶段,还有可能造成脑梗。该现象在脑梗患者当中是较为常见的,因此,建议大家多关注这样的情况,发现后尽早就医,才能更好地预防脑梗。

总结:

脑梗是一种非常紧急的病症,发作后致死率在5%至15%,致残率在50%左右,无论发病后致死还是致残,概率都相当高,应该尽快引起人们的关注。脑梗主要由心脑血管状态异常、脑部供血不足造成,如果血液循环长期得不到保证,严重时就会引起脑梗发作。

像长期的生活作息不规律,日常饮食高盐、高油、高脂,以及久坐缺乏运动,都是不利于健康的一些习惯,长此以往,身体内部组织,尤其是血管方面受到损伤,未来造成脑梗的概率就会提升。脑梗发作前,会透露出一些早期症状,比如语言功能障碍、间歇性头痛、四肢麻木、视觉障碍、身体活动异常,如果生活中遇到这些问题,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