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长痘(糖尿病长痘和普通长痘区别)
爱长痘? 这些食物帮你去胃火清肺热
本文导读:这个季节皮肤比较敏感,额头以及鼻子两侧容易长出痘痘。如果这两个地方长出痘痘,很有可能是因为胃火以及肺热。哪些食物能够去胃火清肺热呢?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这个季节的皮肤总是特别敏感,很多人发现这时更爱长痘,尤其是额头和鼻子两边,不知该如何是好。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止于前额,所以发于前额和鼻子两边的痘痘与胃火、肺热有关。
那么吃什么食物能够去胃火和清肺热呢?
吃什么食物去胃火
1.荸荠
荸荠是甘寒之物,能清胃热。荸荠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生津、利尿通便、化湿祛痰、消食除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痢疾、小儿麻痹、便秘等疾病,尤其适合饭后食用。
2.石斛
石斛又名万丈须、吊兰、林兰、金钗华等。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热。主治热病伤津,烦渴、舌干苔黑之证,常与天花粉、鲜生地、麦冬等品同用。
3.黄连茶
黄连是中药里清胃火的主力军,清胃热、泻胃火的功效很强,对治疗胃热性口臭尤为合适。每日取黄连5克,用开水(约100毫升)浸泡,加白糖20克搅匀,以抵消黄连的苦味,分两次喝下,早晚各一次。如果不喜欢加糖,或糖尿病患者出于病情考虑不能加糖的话,也可以在每天泡茶时放入黄连5克一同饮用。
4.白萝卜
白萝卜对于促进肠胃蠕动有明显的效果,且白萝卜性凉,治胃热十分对症。梨有润肺凉心、消痰去火的功效,跟白萝卜一起榨汁喝,不仅能掩盖白萝卜的辛辣味,还可以让食疗功效加倍。
5.橄榄
橄榄自古以来就是醒酒、清胃热、促食欲的“良药”,能有效改善酒后厌食症状。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冰糖炖服。
6.豆腐
豆腐生食,味甘、性凉,能清胃热、生津液、消痰下气。豆腐中含有石膏,石膏有降胃火功能。豆腐属于寒性食物,对于有胃寒、腹胀、脾虚者都是不能多吃的。
吃什么食物清肺热
1.银耳
银耳又称白木耳,味甘淡、性平,无毒,入肺、胃、肾三经,具有生津润肺、益气活血、滋阴养胃、补脑强心的作用,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燥干咳、胃肠燥热、便秘等症。
2.橄榄
橄榄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之效。嗓子痛时含服些青橄榄,可使咽喉清爽,如与鲜萝卜煎服效果更好。橄榄经蒸馏后的液体称橄榄露,可用于治疗咽痛、咳嗽、烦躁等症。
3.梨
梨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梨是最常见的清肺食物,可以将它蒸着吃,可以煮汤,还可以捣泥成梨糕,可清肺,治疗咽喉痛,效果极佳。
4.川贝母
川贝母含有多种生物碱、甾醇及淀粉等,性味甘苦微寒,清热、润肺、化痰,对多种咳嗽都有良好的效果,是化痰止咳的要药。因此,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制剂中都有川贝,如蛇胆川贝露、川贝枇杷露等,这样会增强治疗疾病的效果。
5.胖大海
中医认为,胖大海味甘、性凉,具有清肺热、利咽喉、解毒、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肺热声哑、咽喉疼痛、热结便秘以及用嗓过度等引发的声音嘶哑等症,对于外感引起的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等咽部疾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专家提:要想拥有好皮肤,春天的饮食应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糖类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保持心情愉快,睡眠充足,每日排便。不要熬夜,如果不想长痘,每天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不要用手揉捏挤痘痘,防止化脓发炎,脓疮破溃后会致使疤痕和色素沉淀。
吃啥?看啥?问点啥?……关注微信:养生十万个为什么,免费提供更多、更专业、更完善的健康资讯。助你远离疾病,日日养生,健康一生。
微信关注rxys99,微信上也能免费问医生!
糖尿病病情加重,皮肤会“报警”,出现三种情况,别犹豫赶紧就医
“糖尿病嘛,就是血糖高点,吃点药就好了呗。”很多人嘴上这么说,身体却在悄悄“报警”你没听见。你知道吗?糖尿病不光伤血糖,还能“写”在你皮肤上,甚至比血糖高还要危险。
如果你发现自己皮肤突然变黑、发痒、长脓包、愈合缓慢,那可不是小事——可能是糖尿病在“升级打怪”。
我曾在门诊见过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大哥,外号“老王”,常年糖尿病,血糖控制得马马虎虎,嘴上说“没事”,结果某天脚上起了个水泡,居然演变成黑色坏死组织,最后连脚趾都保不住。
他后悔不已的一句话是:“早知道皮肤出问题就是糖尿病加重的信号,我哪敢拖?”
那糖尿病皮肤问题到底“报警”什么?下面,我们就从专业角度,带你看清这三种皮肤变化背后的真相。
皮肤突然变黑?不是“黑得健康”,是胰岛素在抗议你有没有见过有人脖子、腋下、腹股沟那块皮肤突然变得又黑又厚,摸起来像搓泥一样粗糙、甚至有点“发亮”?很多人以为是洗澡不勤快,或者晒黑了,其实这是医学上叫“黑棘皮病”的表现。
黑棘皮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皮肤表现,尤其见于2型糖尿病人群,往往是胰岛素抵抗的“前哨信号”。
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年报道,在糖尿病患者中,黑棘皮病的发病率高达17.5%。这不是简单的皮肤问题,而是身体对胰岛素不再敏感,胰岛素水平过高,刺激皮肤角质层增厚所致。
我遇到过一个患者,30多岁,体型偏胖,脖子后面一圈黑黑的,他老婆总嫌他“洗澡不干净”,结果一查,空腹血糖已经飙到了11.2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9.1%。这是血糖控制早已失控的表现,而黑皮肤就是他的“警报器”。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皮肤变黑,尤其集中在腋下、脖颈、腹股沟,不要只想着美白,赶紧查血糖,别让病情悄悄升级。
长痘、脓包、皮肤瘙痒?糖尿病不是青春期的借口“医生,我最近脸上和背上老长脓包,怎么治也不好,痒得不行。”这句话在门诊我每周都能听到几次。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细菌、真菌“如鱼得水”,皮肤感染比常人更频繁。
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真菌感染(如念珠菌)、脂溢性皮炎,都可能在糖尿病人皮肤上“肆意妄为”。常见表现包括:
反复长脓包,皮肤红肿热痛,毛囊炎、疖肿频发,外阴瘙痒、股沟潮湿发白,甚至出现皮肤溃烂难愈。
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皮肤感染发生率高达35%,其中真菌性皮肤病占比超过一半。
我有一位朋友的大姑,60岁,糖尿病史8年,夏天一到就说“下面痒”,以为是妇科病,结果反复治疗无效。后来到医院一查,竟然是糖尿病导致的外阴真菌感染,血糖飙到了13毫摩尔/升。
抗真菌药用了半个月没效果,直到控制血糖,皮肤才彻底恢复。
所以别再拿“上火”“脏”“天热”当借口了。皮肤频繁感染、瘙痒、脱皮,很可能是糖尿病在“爆雷”。
皮肤一破就烂,一烂就不长?别以为是“年纪大了”这其实是最危险的一种皮肤“报警”了——糖尿病足的前奏。
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硬化,皮肤的感觉能力下降,免疫力减弱,一旦有破损,很容易感染、坏死,甚至发展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全球每2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足截肢。
一个真实案例:我曾经接诊一位老奶奶,70岁,糖尿病10余年,脚后跟起了个小水泡,她以为是鞋磨的,没当回事。两个星期后,水泡破了,感染严重,发展成深部组织坏死,最后不得不截去了左脚的前半部分。
糖尿病患者皮肤愈合能力差,伤口极易感染,愈合慢,创面容易恶化。尤其在脚趾、脚底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更容易忽视。
如果你发现自己手脚发麻、皮肤苍白发凉、伤口久不愈合,甚至开始溃烂发黑,一定要尽早就医,别等到要动刀了才后悔。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问题那么多?这其实跟糖尿病的本质有关:
糖尿病不是“血糖”病,而是“全身小血管系统失调”的病。
高血糖会导致毛细血管供血不畅,营养运送减少,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同时还会损伤神经系统,降低皮肤感觉能力;再加上免疫力减退,细菌真菌更容易乘虚而入。
所以皮肤问题不是表面现象,而是内里出了大问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问题总是“反复、难治、慢愈”。不是药不对,而是血糖没控好。
听医生一句劝,别再靠“偏方”治皮肤很多患者皮肤一出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医院,而是找偏方、涂药膏、用草药泡脚。结果越治越重,甚至引发更大的感染。
糖尿病皮肤病不是普通皮肤病,治疗的核心不在于“涂什么”,而在于“控血糖”。
比如真菌感染,除了使用抗真菌药,还必须保持干燥、饮食清淡、控制糖分摄入。脓包感染则要使用抗生素,有时甚至需要切开引流。
而像黑棘皮病这种“内分泌信号”,你再怎么搓澡也搓不掉,必须从饮食、运动、药物三方面控制血糖,才能逐渐恢复。
别让皮肤“小问题”拖成“大祸事”很多人直到皮肤开始发黑、化脓、溃疡,才“火烧眉毛”地看医生。如果你早一点注意这些“皮肤报警”,糖尿病可能早就被你“扼杀在摇篮”。
我在临床上发现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曾出现过皮肤问题,只是没把它当回事。
皮肤,是糖尿病的“体外显像仪”。它告诉你:身体的内部系统正在失衡。
下次再看到皮肤变黑、长脓包、愈合慢,别再说“没事”,那可能是糖尿病在喊“救命”。
第一,定期体检,尤其是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第二,关注皮肤变化,尤其是脖子、腋下、脚底这些地方。
第三,别“拖”,皮肤问题超过一周没好,就得去医院。
第四,控制血糖是根本,别指望药膏解决全部问题。
你以为是小痘痘,其实可能是糖尿病的“尖叫”皮肤,是糖尿病最“直白”的信号灯。别再用“上火了”“天气热”来糊弄自己。
如果你看到身体发出这些信号,一定要当回事,因为等糖尿病真的“发火”,你想挽回都来不及了。
你有没有注意过身边老人或者亲友的皮肤变化?你觉得皮肤变化是不是我们忽视的健康信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或看法,一起把“糖”防住,把命守住。
参考文献:
[1]周莉,陈力,刘欣.糖尿病患者皮肤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4):245-249.
[2]王磊,李红.黑棘皮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探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5):316-319.
[3]刘敏,贾伟.糖尿病足的早期识别与预防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2):129-132.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长痘、月经不规律?这个内分泌病在作怪
在爱美女性中,有些女性会好奇自己为什么会“喝水都胖”?为什么脸上痘痘这么多、体毛过于旺盛?为什么月经两三个月来一次或一个月来两次,经期紊乱、令人抓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门诊主任刘明星指出,有一种叫做“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疾病,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会使得女性身体出现高雄表现,比如多毛、痤疮的表现,并带来月经紊乱、排卵异常、不孕等健康问题。
十个育龄女性一个中招
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PCOS)是影响女性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一种疾病,占育龄期正常女性的10%,可以说是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多于青春期开始,常见于育龄期女性。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失调、不孕、多毛、痤疮、肥胖、黑棘皮征(颈背部、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出现皮肤增厚、灰褐色色素沉着)。
刘明星介绍,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无法根治,只能终身管理。而该病在女性一生的不同阶段,会不同程度地对女性身心造成影响。“青春期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多毛、痤疮等情况,影响颜值;育龄期患者会引起不孕、流产;而在怀孕后,患者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早产等妊娠期并发症的风险比普通女性更高;远期来看还可能带来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风险,因此长期的健康管理很重要。”刘明星说。
用避孕药会发胖?谣言
该院妇科许培医生介绍,控制体重、平衡膳食、合理运动及行为干预等生活方式的调节是最基本一线治疗的方法。
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而言,大多需要口服避孕药进行药物治疗,不少女性担心口服避孕药会对身体有副作用,例如是否会导致发胖?许培医生表示,服用的口服避孕药主要是雌孕激素,不是平时所说的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容易导致发胖,而雌孕激素是女性体内正常分泌的激素,具有维持女性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口服避孕药不会导致肥胖。此外,口服避孕药可以减少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发生。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