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四期(糖尿病四期有什么症状)

仁心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一场持久战。有个说法在糖友圈里流传得很广:“糖尿病人有四道坎,熬过去就能长寿。”

这话听上去像是江湖传言,但细究起来,还真藏着一点科学道理。糖尿病,是一种和时间赛跑的病。尤其年过五十,更要留心那几道“坎”,每个都可能是转折点。

这四道坎,指的不是哪四种并发症,也不是哪四种治疗方式,而是四个关键时间节点。它们背后,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最容易“翻车”的阶段。

第一坎:确诊后的头两年,“糖”刚来,别慌了阵脚

初确诊糖尿病时,很多人心里一阵慌:是不是以后不能吃糖了?是不是得天天打胰岛素?是不是命不久矣?其实,这个阶段,是“糖尿病人生”的起点,但也是最容易“掉坑”的时候。

大部分人一开始血糖控制不错,甚至吃点药、调整饮食后,血糖就稳了。这时候最危险的心态是:“我好了,不严重。”于是开始偷吃,停药,放松警惕。

医学研究表明,确诊早期是干预效果最好的黄金窗口。

这两年要是控制得好,不仅可以延缓病情进展,还能降低未来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可如果这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糖尿病就很快进入“失控”模式。

所以,第一道坎不是病变本身,而是认知和态度的考验。能不能接受自己和“糖”共处的事实,并从此建立起规律的生活方式,是每个糖友绕不过去的考验

第二坎:发病后的第八年,身体开始“记旧账”

糖尿病不是“今天高血糖,明天就出并发症”这么简单。它像个记账员,悄悄把你过去几年血糖控制的好坏,一笔一笔记清楚。而第八年左右,往往就是身体“开始讨账”的时候。

国家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到: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10年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出现微血管并发症,例如视网膜病变、肾病早期、神经病变等。

这时候,很多人突然发现眼睛模糊了、尿蛋白升高、脚发麻。其实并不是突然,而是“潜伏”多年后,病情开始显形。这正是糖尿病的“沉默杀手”特性。

别以为自己没症状就代表没事,特别是八年左右这个节点,是*“无声并发症”*的高发期。该做的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周围神经筛查,一个都不能跳过

第三坎:发病15年后,糖“动手”开始“拆房子”

糖尿病到了15年左右,有些人已经进入了“并发症集中爆发期”。

这个时期血管、神经、肾脏、心脏都可能开始出问题。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冠心病、脑梗、下肢动脉硬化,甚至糖尿病足。

此时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看血糖”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全身系统性疾病。血糖高只是表面,背后是身体多个器官已经被慢性高糖环境“腐蚀”多年。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综合管理。光靠降糖药已经不够了,还要控制血压、血脂、体重,同时定期评估肾功能、心血管风险等。“单打独斗”不行了,要靠“团队作战”。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依然维持良好的控制,延缓器官衰竭的速度,那就等于在糖尿病的“攻坚战”里守住了阵地。

第四坎:发病20年以后,“糖”不再藏着掖着

到了糖尿病20年以上,大多数患者年龄也都六七十岁了。这个阶段,糖尿病的“隐身术”彻底失效,身体的各种问题全面显现。

很多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失明、截肢、心衰或中风。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2013年)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20年以上的糖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70%以上

这个阶段的糖尿病管理,已经不是“调控血糖”那么简单,而是要围绕“延缓器官衰竭”和“提高生活质量”来展开。

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更频繁地做体检,调整药物组合,防止低血糖,并加强营养支持、康复锻炼。这个时候,“活得久”不如“活得好”,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糖尿病不是“绝路”,是“慢路”

糖尿病的危险,不在于它来得快,而在于它走得慢。慢得让人误以为它“没事”,结果一不留神,就被并发症“反噬”。

谁说得了糖尿病就不能长寿?很多糖友活到了八九十岁,关键在于有没有认认真真地“熬过那四道坎”。

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药”: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别生气,比吃什么保健品都靠谱。和糖尿病相处,像在和一个老朋友打交道:你对它有规矩,它就不乱来。

“糖”要管,心要松,别吓自己

不少人一听糖尿病,就吓坏了,觉得是“死刑”。其实,恐惧和焦虑反而是病情控制最大的敌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不仅影响血糖,还容易打乱生活节奏,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的管理,是个长期工程,要像“养盆景”一样精细,但也不用像“守炸弹”一样紧张。规律、稳定、持续,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词。

50岁后的人生,不是“下坡路”,而是“施工期”

人一旦过了五十,就开始进入人生的“维护阶段”。身体像老旧小区,电路、水管、墙皮都要定期检修。糖尿病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隐患工程”。

别把糖尿病当“病入膏肓”,它更像是一个“生活提示器”。提醒你,该吃得清淡一点了,该走路多一点了,该放下手机早点睡了。

只要你认真对待,规律治疗,定期体检,糖尿病就是个“可以管理的慢性病”。而不是一场无法逆转的“人生灾难”。

熬过四道坎,糖友照样能长寿

“糖尿病人有四坎”,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临床数据、患者经历总结出的规律。熬过去了,身体的“账本”也许还不完美,但至少不会垮塌。

糖尿病不是你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调头的路标。掉头不晚,慢一点走,也能走得更远。

别怕“糖”,怕的是不把它当回事。四道坎,考的不光是身体,更是你的耐心、智慧和坚持。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20-00668.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45岁后请重视!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也不是“老年病”,更不是“慢慢来不急”的小毛病。现实中,有不少人一听诊断出糖尿病,第一反应不是紧张,而是“我还行,血糖高一点没大事”“反正我爸妈也有,家族遗传,躲不掉”。

这种“不痛不痒”的误判,往往让人错过了身体发出的四次重要信号。糖尿病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布满陷阱的曲线,这条曲线在四个阶段尤其陡峭,稍有懈怠,就可能突然滑向并发症的深渊。

这四道坎分别是:确诊初期、并发症前期、用药适应期、老年血糖重构期。每一道坎,都像是糖尿病这条“慢性赛道”上的急转弯,能不能顺利过弯,决定了你后半生的生活质量,甚至是寿命。

第一道坎:确诊初期看似轻松,其实最容易“掉以轻心”

45岁之后,很多人开始体检,血糖稍高一点,医生提醒“注意饮食”,不少人听完就觉得:“也没让我吃药,应该不严重。”这种想法就像开车看到黄灯还猛踩油门,完全忽略了糖尿病发展的“沉默性”。

数据显示,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功能受损。换句话说,等你“被发现”的时候,身体已经和高血糖搏斗了很久。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控制,而是“逆转”。如果能在确诊后头三个月内稳定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内,糖化血红蛋白降到6.5%以下

你有可能进入“糖前状态”甚至“糖尿病缓解期”。但错过这个窗口,就很难逆回来。这不是吓唬人,而是身体代谢的现实。

第二道坎:并发症前期“没感觉”的阶段最危险

糖尿病之所以可怕,不是因为血糖高,而是因为高血糖在长期存在时,对血管、神经、肾脏、眼底慢慢造成“无声破坏”。很多中老年人一听“视力模糊”“尿蛋白升高”才开始紧张,其实那已经是晚了半拍。

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在确诊5年内,超过3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微血管并发症。但问题在于,这些并发症初期往往无症状。

这就像房顶漏水,你不看屋顶,永远不知道上面已经长了霉斑。糖尿病也是一样,到了并发症前期,每年一次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测、神经传导测试,缺一不可。

尤其是餐后血糖控制,很多人只盯着空腹血糖,忽略了餐后2小时血糖值,实际上餐后血糖高峰才是伤害血管的“尖刀”标准是控制在10mmol/L以下,最理想不超过8.5mmol/L

第三道坎:用药适应期“吃药焦虑”让人误入歧途

很多人一听要吃药,第一反应是抗拒。“我还能靠食疗控制”“药吃了就停不下来了”“副作用太大”。这种“药物恐惧症”在中老年群体中非常普遍。

但现实是:现代糖尿病药物早已不是过去那种“伤肝伤肾”的高负担药。比如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副作用轻,甚至还能带来额外益处,如心血管保护、体重控制等。

关键在于,药物使用需要“个体化”,不是一味加药也不是乱停药。建议确诊后每3-6个月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方案,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糖化血红蛋白。

如果你因为副作用问题放弃药物,那很可能不是药的问题,而是剂量、搭配或服用时机不合理。

第四道坎:老年血糖重构期“控得太紧”反而危险

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得特别好”,空腹血糖维持在4.5~5.0之间,糖化也低于6%。看似健康,其实隐藏风险。

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患者(65岁以上)血糖控制不宜过严,过度控制反而增加低血糖风险,导致跌倒、意识障碍,甚至心源性猝死。

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老年人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应控制在7.0%~8.0%之间,血糖波动不要超过±2.5mmol/L。

这一阶段的重点从“控得紧”转向“控得稳”。尤其是夜间血糖监测,别忽略。睡前血糖低于5.5mmol/L的老人,应适当加一小份蛋白 碳水,如半杯牛奶加一小块全麦面包,防止夜间低血糖。

45岁后,身边的糖尿病不再是“别人的问题”

一项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对“慢性病”的认知往往滞后于现实,尤其当症状不明显时,更容易放松警惕。这种“心理延迟效应”在糖尿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很多人是体检时才知道自己“已经是糖尿病”?这不是巧合,而是因为糖尿病发展太“安静”。但身体的代谢变化、胰岛素抵抗早在你腰围增加、饭后犯困、情绪起伏中就已经显现。

腰围男性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是一个简单却被忽视的预测指标。别小看这几厘米,它反映的是内脏脂肪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极大。

怎么熬过这四道坎?靠的不是“听天由命”,而是“见招拆招”

每个阶段的对策都不同,没有万能公式。

确诊初期:建议立即建立血糖日记,每天记录三次血糖变化,并与饮食搭配做对应分析。每周至少复盘一次,找出异常波动的触发点。

并发症前期:增加营养密度的同时减少糖负荷。比如同样是主食,用糙米 藜麦 荞麦按2:1:1比例混合蒸饭,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反应。

用药适应期:与医生建立长期联系,每次复诊带上血糖记录、饮食清单、运动频率,便于调整方案。别只靠“感觉”决定是否吃药。

老年血糖重构期:重视生活节律,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就餐、活动,减少血糖波动幅度。血糖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节律管理。

糖尿病不是定时炸弹,但也绝不是假警报。

真正能熬过这四道坎的人,不是运气好,而是肯花心思的人。你花时间管理血糖,它才会还你一个更长寿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孙子林,朱大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与管理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5):347-352.

[3]林兆鑫,张勇,陈文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J].实用老年医学,2023,37(2):129-13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哎哟,糖尿病这事儿啊,说轻了是“富贵病”,说重了,是个慢性消磨人的“隐形杀手”。它不像感冒咳嗽,来得猛,去得快;它是那种“温水煮青蛙”的主儿,一点一点地,把你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打包”进它的统治里。

很多人刚查出来糖尿病,还一脸轻松——“不就是血糖高点嘛,吃药就好了!”可你要是这么想,那可真是“拿刀割火腿——细致入微地作死”!

糖尿病啊,不是你“治”它,而是你要“养”它,像养一头脾气倔的驴,一不留神,它就蹦出来踢你一脚。而且啊,糖尿病人过了50岁,有“四个坎”是必须得迈的,每一个坎都是“拦路虎”,熬过去,能活得像老槐树一样枝繁叶茂;熬不过去,可能悄无声息地就被糖“吞了”。

第一个坎:确诊后的第1年,叫“轻敌坎”

这是最容易翻车的一年,糖尿病人最爱犯的毛病就是“嘴上说管住嘴,手上还在夹麻花”。

甭管是二型糖尿病,还是胰岛素抵抗,刚查出来那会儿,很多人反而松了口气,觉得“哦,查出来了,吃点药不就行了?”甚至还有人说,“医生说我是‘轻度’,不严重!”这就像有人被查出高血压,转头就在火锅店吃得热火朝天一样——你不怕病,病可怕你呢!

这时候,药物登场了。降糖药里那位“老大哥”叫二甲双胍,人送外号“糖尿病界的黄牛”,性子倔、脾气直,一上来就往肝脏里喊话:“别再做葡萄糖了!”还得吩咐肌肉细胞:“你们多点吸糖的觉悟行不?”——它不温柔,但实用。副作用也有,肠胃不舒服是常事儿,可人家就是“苦口良药”。

但问题是,很多人吃了几天二甲双胍,血糖一降,就开始作妖了——该吃的还吃,不该吃的也吃了,还嫌药多,偷停药。你说这不就是“明明是脚痛不走路,非说是鞋不合适”的路子嘛!

这个“轻敌坎”,能不能迈过去,全靠你有没有“认命”的决心。不是投降的命,而是你得认清:你就是糖尿病人了,你和糖这辈子“断不了关系”,得处好这个“室友”。

第二个坎:确诊后的第5年,叫“并发症坎”

这时候,糖尿病就不再是“血糖高”那么简单了,它开始动歪心思了——从“明着打你”,变成“背后捅刀子”。

咱说句扎心的,糖尿病不是死于高血糖,而是死于并发症。五年,是个分水岭,很多人这时候开始陆续出现视力模糊、脚麻、尿蛋白、伤口不愈合……你以为是老了,其实是糖在“下黑手”。

这个阶段,糖尿病像个“地下党”,悄悄地渗透你的肾、小血管、神经系统,最怕的就是你还蒙在鼓里。眼底一查,毛细血管破裂了;尿检一看,微量白蛋白上来了;脚一碰,没感觉了。

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这“三兄弟”一上桌,谁也别想吃好喝好。

这时候,降糖药已经不够用了,得配合降压药、调脂药一起“打群架”。降压药里那位“温柔大叔”叫缬沙坦,他不像二甲双胍那么暴躁,性格很细腻,一边降压一边护肾,是肾脏的“贴心棉袄”。

还有他兄弟——贝特类降脂药,专挑血脂里的“坏蛋”下手,把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压下去,让血管畅通点,别老堵成“豆腐渣”。

如果说前五年是“养生”,那么五年后就是“修复”。能不能挡住并发症这波“围攻”,得看你早年下没下功夫。

第三个坎:确诊后的第10年,叫“心血管坎”

糖尿病人到这时候,心脏开始唱“独角戏”了——不是跳得快,而是跳得不稳了。

很多老人心梗发作前一点征兆都没有——为啥?因为糖尿病把痛觉神经给麻了。“无痛性心梗”就是个隐形炸弹,来了不打招呼,走了不留余地。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到4倍。这不是吓唬你,是临床上天天见的实事儿。

很多人以为心血管问题是“另外一回事”,其实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高血糖会让血管内皮变硬、血脂升高、血栓形成——你说这不是“内忧外患”?

这时候,除了控制血糖,更要盯紧血压、血脂、血尿酸、体重、体脂率这些指标。如果你血糖控制得不错,但血压高得像电梯上行,那心梗一样说来就来。

在这个阶段,定期做心电图、冠脉CT、颈动脉彩超,不是“多此一举”,而是“自保”。

第四个坎:确诊后的第20年,叫“生活质量坎”

这时候,糖尿病不再是“病”,它成了你的“生活方式”。你能不能活得有尊严,就看这一坎了。

20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很多老糖友到了这个阶段,身体虽然还在转,但心里已经“打蔫”了。每天吃药、打针、测糖、忌口……活得像个“被安排好的程序”,一点自由都没了。

但别忘了,糖尿病不是让你“活不下去”,而是提醒你“别乱活”。

有位92岁的老太太,糖尿病30年,眼睛亮、耳朵灵,天天跳广场舞。她怎么做到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不贪嘴、不熬夜、每天散步、定期体检、按时吃药。她说得好:“糖尿病这事儿,是个‘长情的陪伴’,你要是跟它斗,它就折磨你;你要是跟它处,它也能陪你过个百年。

这个阶段,比身体更需要调养的是心理。不要把自己“活成了病人”,要活成一个“有病的人”。你不是糖尿病,你是张大爷、李阿姨,是有名字、有故事、有生活的人。

别忘了:糖尿病“不是病”,是种“节奏”

糖尿病不是“被治疗”,而是“被管理”。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不是“敌人”。

就像《黄帝内经》说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糖尿病的管理,不是等血糖高了才吃药,而是平时就得“防微杜渐”。

你以为“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要知道,糖化血红蛋白才是“真成绩单”,它反映你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骗不了人。饮食、运动、药物、情绪、睡眠——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

写在最后:糖尿病不是命运,是选择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你吃下去的每一口饭、走出去的每一段路、服下的每一粒药,都会在你身上“留下痕迹”。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道有糖,还“拿糖当蜜”。50岁以后,身体这台“老机器”就得“保养”着用了,不然哪天真“抛锚”了,哭都来不及。

熬过这“四坎”的人,往往都很长寿——不是命好,是心狠。狠得下心戒糖、戒酒、戒夜宵,也忍得住孤独、忍得住嘴馋、忍得住“别人能吃我也能吃”的侥幸心理。

糖尿病不是谁的错,但能不能活得好,是你自己的“选择题”。

愿你我都能把糖尿病“养着过”,而不是“扛着熬”。
不是为了服药活着,是为了活着不服输。

——一个天天坐诊、天天唠叨、但真心希望你长命百岁的老医生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3. 《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三期

4. 《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

5.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管理》临床药学进展,2020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