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宣传资料(糖尿病的宣传内容)

河北卫生健康 0
文章目录:

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公布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

国卫办医急函〔2024〕4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文件要求,持续推进糖尿病防治工作,现就做好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宣传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

二、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糖尿病防治宣传工作,将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作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各方资源,围绕活动主题和内容,充分动员有关学协会等社会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等力量,广泛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居民对糖尿病的认识。

(二)各地要制定宣传活动方案,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和宣传载体,丰富宣传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参与度高、社会覆盖面广、传播效果好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

(三)各地要围绕儿童青少年、孕产妇、职业人群、中老年人群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重点突出的精准宣传活动,切实提高相关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危害。

三、其他事项

为便于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我委编制了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见附件),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编印制作相关宣传材料,推动做好活动宣传。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4年11月7日

附件

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二、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二是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三、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一)高风险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3.有糖尿病家族史;

4.缺乏体力活动;

5.高血压;

6.血脂异常;

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8.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

(二)糖尿病前期人群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

1.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

2.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

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五、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一)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二)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

(三)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四)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

(五)寻求支持

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

编辑:康小北

热文推荐

  • 提素养 促健康⑫ | 创伤止血会包扎 疑似骨折忌妄动

  • 健康日历 | 为何孩子常说肚子疼?该怎么办?

  • 提素养 促健康⑩ | 重视心理健康 正确认识抑郁症

史上最通俗易懂的糖尿病科普

来源:晋中市卫健委健康教育

糖尿病科普宣传

科普漫画一步明白糖尿病

健 / 康 / 科 / 普

据文献研究:

◆每2个成年人都有1个糖尿病前期。

◆每9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是糖尿病。

◆每20个年轻人(18-29岁)就有1个人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易患糖尿病的重点人群包含:年龄大于40岁的人;超重与肥胖患者;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人群;久坐少动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有妊娠糖尿病史的人群;出生时体重大于4公斤的巨大儿和有此生育史的人群。

除以上重点人群外,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以及正在或曾经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抗精神类(抑郁症)药物的人群,都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人群,属于糖尿病极高危人群。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致残甚至死亡。

建议重点人群和高风险人群每年做一次包括测量血糖在内的体检,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控制体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患病风险。

科普 | 糖尿病——甜蜜杀手

2024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张能维教授指出,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应当倡导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奉为核心。仅仅着眼于血糖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全方位地改善患者幸福感,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其生活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当今社会诸多健康议题之中,糖尿病宛如一名潜藏暗处、不容忽视的“甜蜜杀手”。它恰似一张无形大网,不仅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患者日常生活点滴,更似一颗不定时炸弹,可能引发一连串严重的并发症,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所致、以慢性高血糖为显著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当下,已演变成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发病率与死亡率皆居高不下,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人忧心。近30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现显著攀升态势。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糖尿病主要涵盖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这四大类别。其中,2型糖尿病最常见,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这类糖尿病的产生通常与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老龄化等诸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简单来讲,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在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其作用受到阻碍,就如同河道堵塞一般,使得血糖无法有效降低,进而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在疾病初露端倪之时,患者往往并无显著症状,或仅存在些许轻微不适感,诸如乏力、口渴、尿频之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状况,常常致使患者对疾病的存在浑然不觉,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随着病情的逐步恶化,诸如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便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更严重的是,糖尿病还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诸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不仅会无情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更可能如凶猛的野兽一般,时刻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危。

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毋庸置疑,预防当属关键所在,它犹如坚固的第一道防线,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之门。通过保持诸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便能如同手握盾牌,有效抵御糖尿病的侵袭,降低其发病的风险。

对于那些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而言,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治疗和管理之中,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患者需要在医生专业的指导下,量体裁衣,制定出契合自身情况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涵盖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多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患者还需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血糖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其始终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在糖尿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医学营养治疗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2型糖尿病以及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来说,接受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举措。专业的医疗机构综合管理团队,会如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一般,依据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具体需求,精心设定合理的营养治疗目标和计划。通过对总能量摄入的严格控制,以及对各种营养素进行合理且均衡的分配,患者便能朝着代谢控制目标稳步迈进,同时还能尽可能地满足个人的饮食喜好,让治疗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充满人性化的关怀。

除了药物治疗和医学营养治疗之外,运动锻炼亦是糖尿病综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规律运动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成分,提升生活质量,对于控制血糖以及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助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便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 0.66%;那些始终坚持规律运动的糖尿病患者,其死亡风险更是能得到显著降低。

糖尿病的管理不仅是患者个人的单打独斗,家庭、社会以及医疗机构同样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社会应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医疗机构则应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糖尿病作为一种长期慢性疾病,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治疗以及管理手段,我们便能有效控制这一疾病的发展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绚烂光彩。让我们齐心协力,携手并肩,共同抵御这一“甜蜜杀手”,守护我们的生命健康!


来源:肥胖与代谢病中心

作者:苏炜杰 朱光艺

荐稿:阿民布和

图片:北京世纪坛医院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