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大病吗(糖尿病是大病吗?严重吗?)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柳叶刀》:86%的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3类糖友成功率更高

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并称为“三大代谢类疾病”,而代谢类疾病的主要特征,除了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有限以外,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并发症,也是此类疾病的隐患之一。

而在这其中,糖尿病的患者人数,在中国一直处于“拔尖”的位置,根据疾控中心的统计显示,全球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来自我国,我国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人可能患得糖尿病。糖尿病漫长而艰难的治疗期,也让不少糖友打起了退堂鼓,觉得糖尿病既然治不好,不如自暴自弃算了。这样的想法非常错误。《柳叶刀》曾经发表过一篇学术报告显示,糖尿病其实并非不治的“绝症”,其实它完全是可以“逆转”的。

《柳叶刀》:86%的糖尿病,其实是可以“逆转”的

在详细介绍这个研究之前,大家有必要了解糖尿病“逆转”的含义:

医学上认为,糖尿病的逆转,并不是指患者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降低,也不是代表患者的血糖会出现明显的下降。“逆转”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是指患者在经过治疗或者生活调理以后,日常饮食和作息已经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的影响以及对健康造成威胁,医学名词称为“糖尿病完全缓解”。而《柳叶刀》的研究,也是基于此而产生的。

这个叫做“2型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的研究,通过对符合特定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干预,例如减重吗,控制饮食等方法进行糖尿病治疗。

而在12个月的实验时间结束后,相关科研人员惊讶地发现,接受干预的糖尿病患者中,有接近半数的实验者达到了糖尿病缓解的标准,也就是医学定义上的“逆转”糖尿病。并且根据进一步的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减重15kg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逆转的成功率居然高达86%

由此可见,很多糖友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因此不配合治疗,自暴自弃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恰恰相反,只要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能够合理且坚持的对生活进行干预,糖尿病同样有逆转的可能,还请各位糖友不要放弃,坚持治疗,方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

不仅如此,糖尿病的诱病原因有很多,基于病因。医学上也将糖尿病分出了各个种类,比如肥胖型糖尿病,肾糖型糖尿病等等,因为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病理情况不同,“逆转”的成功率也是有所不同的,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看看自己符不符合。

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

1)肥胖体型的糖友

上文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论证,减重对于稳定血糖,控制病情的有效性。因此一些因为体型过度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也能因为体重下降的有效性而得到充分的缓解。

因此,对于肥胖体型的糖友而言,减肥仍然是首要的目标,控制好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性,以达到糖尿病的长期逆转目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2)非常规糖尿病患者

一般来说,糖尿病主要因为遗传,亦或是后天胰岛素抵抗所形成的。而一些非常规的糖尿病诱因,比如感染,外伤,情绪应激,或者服药副作用等所形成的新发糖尿病,此类糖友本身血糖并没有受到疾病影响,也不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通过对非常规因素的限制,比如控制情绪,及时处理外伤,亦或是停止服药等,都能行之有效的控制血糖,继而达到糖尿病逆转的效果。

3)患病时间少于5年的患者

糖尿病这类代谢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血糖的持续性产出,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如果不加以生活调整和积极治疗,糖尿病的病情也会加重。

反过来讲,如果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较短,说明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相对而言不是太高,身体代谢运转也基本稳定。如果能够及时进行生活干预,自然逆转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就这一观点,卢登堡大学曾经也有一项实验加以证明,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出糖尿病时,自身胰岛功能大约降低了50%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岛功能也会慢慢下降,超过五年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降低了75%以上。病症更明显,劳损更严重的胰腺,想要后续调理恢复,自然也更加的困难。

综上所述,糖尿病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并没有很多糖友想得那么可怕,严格意义上来讲,糖友们几乎都有“逆转”的机会,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合理干预生活,长期坚持对血糖的控制和调理,相信大家都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

糖尿病不用治,因为根本治不好?医生说出真相,早了解早受益

“糖尿病治不好”,这句话在不少人心里扎了根,有人听完就放弃了治疗,甚至自暴自弃,也有人因此被吓得过度焦虑,日日吃药,夜夜不安,但真相,远没有你想得那么绝望。

那么糖尿病到底能不能治?为什么有些人控制得很好?又有哪些人越治越糟?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确实是一种慢性病,像个“磨人的小妖精”,它不来势汹汹,却日积月累地消耗你的身体。

很多人一听“慢性病”三个字就觉得没救了,其实不然,糖尿病的关键不在于“治好”,而在于“控制好”,就像高血压一样,控制好了一样能活得很潇洒。

血糖控制得好,糖尿病并发症可以延后甚至避免,这不是空话,是无数前辈用实际经验换来的教训。只要你认真对待,生活质量并不会因此打折。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不少人听说“治不好”就干脆不治了,想等着“偏方”或“奇迹”,结果不仅血糖失控,连眼睛、肾、神经都跟着遭了秧。

糖尿病的“毒性”不是来自本身,而是来自忽视和拖延,就像水龙头漏水,你不理它,时间一长,房子都能泡坏。

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第一步,可惜很多人还在认为“我不吃糖就行”,其实碳水、油脂、饮食顺序都会影响血糖波动。

我遇到过一个病人,天天吃“无糖”饮料,结果胰岛素照样飙高,因为“无糖”不等于“无升糖”,很多“低糖”食品其实热量吓人。

运动对糖尿病人意义重大,但也得讲究方式,别一上来就跑步十公里,血糖骤降反而危险,规律、适当、有氧才是正解

还有人靠“饿”来降糖,结果把自己饿得头晕眼花,胰岛素抵抗没改善,反倒把身体弄垮了,这不是管理,是折腾。

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不是“毒药”,而是医生根据你身体状况开的“护身符”,别听信“吃药会上瘾”的谣言,不吃药才是走向并发症的“捷径”

有些人总觉得“吃中药调理更安全”,但中药也分寒热虚实,调理是手段,不是万能钥匙,更不能乱吃自己开的“偏方”。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你没有感觉,但身体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视网膜出血、肾功能下降、末梢神经麻木……这些都不是突然发生的。

曾有一位司机,脚底起了个泡不在意,结果三个月后已经发展成了糖尿病足,最后不得不截肢,那种痛,身体和心理都难以承受。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也不是“老年病”,现在30岁以下的“糖友”越来越多,饮食结构、生活作息、体重管理都成了推手

外卖、奶茶、熬夜、久坐,这些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把年轻人推向高血糖的边缘,糖尿病的门槛变低了,但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

定期体检是发现糖尿病的关键防线,尤其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这两项,看得出你过去三个月的“生活态度”

不少人平时不体检,一查就是糖尿病中期了,再查就是肾功能异常,早发现就能早管理,晚一步,麻烦会成倍增加

糖尿病的“治不好”,并不等于“没办法”,它不是绝路,而是提醒你该换一种活法,该对身体多点负责。

别把“治不好”当成放弃的理由,就像感情不顺也不能不再爱人,身体出问题了更要去呵护它

想要与糖尿病“和平共处”,最重要的是“自我管理”,医生、药物、家人只能辅助,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那张牌。

心理状态对血糖影响也不小,焦虑、压抑、脾气暴躁都可能让血糖上蹿下跳,情绪管理和饮食管理一样重要

别动不动就抱怨“治不好”,你压根没真正“认真治过”,控制血糖不靠嘴巴,靠持之以恒的行动

糖尿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你生活怎么过,它就怎么反应,不怕它难缠,就怕你敷衍

有句话说得好:你不管理血糖,血糖就来“管理”你,到时候你想吃,不能吃;想走,走不了;想笑,都笑不出来。

别幻想有一天“根治”的药会突然出现,科学在进步,但健康这件事,始终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不少人从确诊开始就认真生活,十年二十年几乎没出现并发症,他们不是“奇迹”,而是“努力”的结果。

也有些人,明知道自己有糖尿病,日常却依然大鱼大肉,饮料不断,结果几年后眼睛看不清,肾功能也岌岌可危。

糖尿病不是“判死刑”,但它确实是一个“长期考验”,它考验你的自律、态度、知识,也考验你对生命的尊重。

饮食要有节制,生活要有规律,运动要有恒心,情绪要有出口,这四件事做好,糖尿病也能“安安分分”。

别再被“治不好”这句话吓到也骗到,它不是答案,只是提醒你要付出更多努力,不是放弃,而是换个方式坚持

医生不是神,但可以是你健康路上的伙伴,你愿意配合,我们就能一起让糖尿病“听话”,而不是“作妖”。

你的人生不是被糖尿病定义的,而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别让一个病名,偷走了你对生活的热爱。

科学管理,积极面对,糖尿病可以“安静地陪着你”,不动声色地老去,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对得起自己的身体。

健康永远是排第一的,其他的事,排在后面都不亏,别让自己后悔,也别让身边爱你的人为你担心。

参考文献:

王陇德,朱大龙.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及综合防控策略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4):241-246.

高翔,李光伟.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与健康结果关联机制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1):34-3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最终是治死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真的是“治死”的?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不是死于病,而是死在“治疗”上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全球最多。但长期用药、反复低血糖、过度干预,正在把一场“可控的慢病”变成“治出来的危机”。

控糖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控得稳才安全”

很多人刚被诊断糖尿病,一听“要打针吃药”,就慌了,恨不得立马把血糖降到正常。但问题是,血糖降太快、太猛,反而容易出大问题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指出,严重低血糖可引发心律失常、脑功能障碍,甚至致命。尤其是老年人,一次低血糖,可能直接送进ICU。

很多患者长期高血糖,身体已经“适应”了,突然用大剂量药物猛降,就像急刹车,反而会“翻车”。医生不是不让控糖,而是提醒:别一味追求“正常数值”,而要稳中求进,避免波动。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治越重”的误区糖尿病不是绝症,而是慢病。怕的是你把它当急病治。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立马开始服药,甚至吃三种、四种药,生怕控不住。

但结果却是:越吃药,血糖越不稳,身体越来越虚,副作用越来越多。这不是药的问题,而是治疗的方向错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提出: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医学营养治疗是基础,必须长期坚持。意思很简单:光吃药不改生活,谁也救不了你。

糖尿病的根源不在血糖,而在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药物只是“压制指标”,而饮食控制、运动干预、生活规律,才是“修复系统”。很多人不信,非要靠药顶着。

结果几年下来,胰岛功能彻底衰竭,从口服药到胰岛素,最后并发症一个接一个。不是病变快了,是你让它变快了。

不吃药真的更好吗?关键看你是不是那类“假病人”

有些人说:“我不吃药,血糖也没事。”是不是说明“糖尿病不用治”?。确实,有一部分人属于“糖尿病前期”或初期轻度升糖状态,只要调整生活方式,血糖可以恢复正常甚至逆转。

但这部分人必须满足几个条件:血糖波动不大;无明显症状;胰岛功能尚可;能严格执行控糖饮食和运动计划。简单说,就是“假病人 真自律”。但更多人不是没病,而是没意识到病情已发展。

等到症状明显再治,往往已经晚了。所以医生才反复强调:不是“要不要吃药”,而是“该不该吃、怎么吃、吃多久”早期不吃药不代表能一直不吃,晚期别指望靠饮食“逆天改命”。

真正的控糖高手,都做到了这三件事

第一,控住嘴,比吃药更重要。《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指出,饮食干预可使血糖下降1.0%~2.0%,效果不弱于多数降糖药。关键是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碳水、增加膳食纤维。

简单说:少吃白米饭、面包、糖水,多吃豆类、粗粮、蔬菜。

第二,动起来,比扎针更靠谱。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吃掉”多余葡萄糖。饭后30分钟散步,是最简单有效的控糖方法。

第三,心态稳,血糖才稳。长期紧张、焦虑,会升高应激激素,直接推高血糖。别老盯着血糖仪,学会接受波动,才是慢病管理的成熟心态

糖尿病不是“死病”,但错误治疗方式会“逼出死路”

很多人不怕糖尿病本身,怕的是失明、截肢、肾衰、心梗。但这些并发症,不是糖尿病必然结果,而是控制不好造成的“人为后果”。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但同时也指出:只要血糖、血压、血脂三项控制达标,80%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你看,那些活到80岁还没并发症的糖尿病人,不靠运气,是靠科学管理。他们懂得:不是“病治死了人”,而是“人治错了病”。

糖尿病不是“治死的”,但错误的治疗方向、盲目的药物依赖、忽视生活干预,确实会让病越来越重、人越来越虚。真正科学的控糖,是以生活方式为根、药物为辅、监测为线、长期坚持为关键。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