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药副作用(糖尿病的药副作用大不大呀)
糖尿病友紧急看!超40%患者忽略降糖药这4大副作用,需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听说过“吃药吃得人没病,反倒吃出病来”的事儿吗?不少糖尿病人家里药盒子都快能开个小药铺了,五花八门的降糖药吃了一大堆,可血糖没压住,副作用倒先来了。咱说句实在话,药这东西,不是说吃得多就见效快,吃得久就管用长,它是把双刃剑,用得对是救命,用得不对,那就是慢刀子割肉。
咱今天唠的这个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血糖不听话,爱往高里蹿。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顿饭惹出来的。这病缠人得很,一旦盯上你,甩都甩不掉。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咱们国家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一亿人,平均每十个成年人里头,就有一个是“糖友”。更吓人的是,还有一大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病,等发现的时候,肾不好了,眼睛模糊了,脚底下没知觉了。
降糖药,是大多数糖友绕不开的一步。常见的像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这些,都是医生开的“家常菜”。可惜的是,很多人吃药只看说明书上的“每日几次”,却不晓得这些药也有自个儿的小脾气。你要是没摸透它的性子,用错了法子,就等于“拿刀割自己”。
我在门诊见过太多这样的事儿: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吃二甲双胍吃得好好的,突然肚子像翻江倒海,天天跑厕所,瘦得皮包骨。还有个阿姨,吃了磺脲类,差点在地铁上低血糖晕过去。这些事儿听着吓人,可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第一件得提防的副作用,就是低血糖。
这玩意儿不像高血糖那样慢慢来,它来得快,走得急,一不小心就让人脑袋发晕、出冷汗、手脚发抖,严重的直接“扑通”倒地。尤其是磺脲类药物,像格列本脲、格列齐特这些,它们的劲儿大,降糖效果猛,但也容易“过头”。像老年人、吃饭不规律的,或者胃口不好的人,吃了这种药就更容易“掉血糖”。
我一个病人就是早上没吃早饭,照旧吃了药,结果下楼买菜的时候,眼前一黑,差点把菜摊给砸了。后来一查,血糖掉到2点多,这都快进急诊了。你说吃药是为了防病,结果却吃出命来,这不是本末倒置么?
所以我常说,降糖药不怕吃得少,就怕吃得狠。有时候病人嫌血糖高,一口气吃两片,想着快点压下来,结果一晚上低血糖发作三回,家里人都不敢睡觉。
第二个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
特别是二甲双胍这老牌降糖药,它倒是便宜又好用,医生最爱开,但副作用也扎实——恶心、腹泻、肚子咕噜咕噜响,很多人一吃就喊“受不了”。老百姓管这叫“拉肚子药”,其实不是药不好,是咱们用法不对。
你得知道,二甲双胍是个慢热型的选手,刚开始用的时候要从小剂量慢慢加,给肠胃点适应的时间。可偏偏有些人图省事,直接上大剂量,结果肚子一整天不得消停。还有人空腹吃,那更是“火上浇油”。
有个老太太,吃了药之后一天跑厕所八九趟,最后连饭都不敢吃。你说她心里啥感觉?明明是治病的药,结果搞得像吃了泻药。后来我给她换成缓释片,饭后吃,一点点加量,才算是稳住了。
第三个副作用,是乳酸中毒。
这听起来就吓人了,确实也不是开玩笑。少见,但一旦发生,那就是大事。尤其是肾功能不好的人,吃二甲双胍容易出问题。乳酸一多,身体就像陷进泥潭,浑身没劲、呼吸困难,严重的还可能进重症监护室。
我见过一个老头,肾功能已经下降了,还坚持吃二甲双胍,结果住了两周的医院。后来他儿子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不是说药便宜就能一直吃,命还值钱呢。”
第四种副作用,是水肿和体重增加。
这主要出现在一些促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比如说某些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很多人吃了之后,体重嗖嗖往上涨,腿也肿得跟馒头似的,还以为是吃得太好。其实那是药物惹的祸。
这些药对胰岛素抵抗有用,但一不留神就容易让人“虚胖”。而胖对糖尿病人来说,又是个“火上浇油”的事儿。你越胖,血糖越难控制,越得吃药,结果越吃越肿,成了个恶性循环。
说到底咱吃药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把身体调到个合适的状态。药不是万能的,药是个工具,工具用得不对,反成了负担。
咱再说回糖尿病这病,它不光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是个“隐形炸弹”,慢慢地炸你的眼、炸你的肾、炸你的血管。你看那些糖尿病人,十年八年之后,眼睛模糊、脚底没知觉、肾功能不全,哪一个不是“糖”惹出来的?
而且这病的来头也不少,吃得多、动得少、胖得快、心情差,都是诱因。特别是现在年轻人,夜宵一顿接一顿,奶茶一杯接一杯,三十岁不到就被查出糖耐量异常。你说这不是“自个儿挖坑给自个儿跳”嘛?
预防糖尿病,咱老百姓得记住几个老理儿:管住嘴、迈开腿、心情好、少熬夜。别小看这些话,听着土,其实是老祖宗留下的养生精华。吃饭七分饱,不贪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心宽体健,啥病也难缠住你。
就算已经得了糖尿病,也别灰心。咱们得从“管糖”变成“管自己”。别光指望药,生活习惯才是根本。药再好,也敌不过天天吃油炸、天天躺床上、天天生闷气。那就好比你天天往火里浇油,再拿水泼,泼得过来吗?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别自己瞎换药、停药、加药。
这年头,信息一大堆,网上说这个药好,那个药副作用小,很多人就自己做主,今天吃这个,明天换那个,医生说的都成了“参考”。这种做法,等于拿身体当小白鼠,出事了可没人兜底。
我常说,吃药这事儿,得听懂行的。医生不是神仙,但至少是看过千百号病人的“老把式”。你要是不信医生,指望朋友圈的偏方,那就等着出乱子吧。
咱写到这儿,说点掏心窝子的。人这辈子啊,最怕就是自己不拿自己当回事。吃饭不讲究,睡觉不规律,身体出了毛病,还嫌医生啰嗦。可真要倒下了,才知道健康是老天爷给的底牌,一旦打烂了,可没得重来。
说到这儿你要问我,吃降糖药到底安不安全?我给你一句话:药本无罪,关键在人。
你要是懂它、顺它、规矩地用它,它就是帮你镇住糖魔的好兄弟;你要是乱来、贪快、求省事,那它就可能变成让你“吃哑巴亏”的祸根。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别再把“吃药”当成应付差事。多点心眼,多问医生,少信偏方,咱这病才能稳住,日子也能慢慢过好。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医学科学院糖尿病中心发布的《常用口服降糖药安全性评估报告》
3.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
4.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第40卷第3期
5.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专家门诊病例汇编分析报告
糖尿病人吃二甲双胍,吃出一堆副作用,医生:吃药时要注意5点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医院内分诊台前排起了长队。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神情焦虑,手里紧攥着一沓检查单和药品说明书。"大夫,这药吃了肚子不舒服,还总是想吐,到底该不该继续吃?"老人颤抖的声音中透露着疑惑与不安。
这样的场景在内分泌科门诊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二甲双胍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虽然疗效确切,但不少患者因为用药不当或对药物认识不足,常常遭遇各种副作用的困扰。
二甲双胍,这个被誉为"糖尿病治疗明星药物"的名字,对于数千万中国糖尿病患者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几乎每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曾与它打过交道;陌生的是,尽管长期服用,但对于如何正确使用以减少副作用,许多患者却知之甚少。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李医生面对这样的情况已司空见惯。"二甲双胍确实是一种效果显著的降糖药物,但如果使用方法不当,确实会带来胃肠道不适、乏力等一系列副作用。"
李医生解释道,"很多患者一旦出现副作用就擅自停药,殊不知这样做可能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反而得不偿失。"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3亿,而在众多治疗方案中,二甲双胍因其价格低廉、安全性高、降糖效果明确等优势,被各国糖尿病指南一致推荐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
然而,约有20%-30%的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胃肠道反应。
"食不知味,饭后胃部翻江倒海",成都的张大爷形象地描述了自己服用二甲双胍后的感受。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非个例。据《中华糖尿病杂志》报道,约25%的二甲双胍服用者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因无法忍受这些不适而擅自减量或停药。
专家指出,正确认识并应对二甲双胍的副作用,掌握科学的服药方法,对于糖尿病的长期管理至关重要。那么,面对二甲双胍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患者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首先,循序渐进,逐步增量。犹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服用二甲双胍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教授建议,初次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如每日500毫克,分1-2次服用,待身体适应后再根据血糖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这种"小步快跑"的用药策略能显著降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研究也证实,约80%的患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成功克服初期的不适感。
其次,餐时服药,减轻刺激。"药逢食物,如鱼得水"。二甲双胍若空腹服用,直接接触胃黏膜的面积增大,更容易引起胃部不适。
上海瑞金医院张医生提醒患者:"最理想的服药时间是在进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这样能够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有效降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
一项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表明,餐中或餐后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空腹服药降低约40%。
再者,选择缓释剂型,平稳释放。传统的普通片二甲双胍在胃肠道中快速释放,容易导致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刺激胃肠黏膜。
而缓释片则像是"细水长流",能够在肠道中缓慢均匀地释放药物,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教授介绍:"对于胃肠道反应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缓释片,虽然价格稍贵,但能明显减轻胃肠道不适。"
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分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使用缓释片的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比普通片低约15%-20%。
第四,戒烟限酒,避免增敏。"酒色财气"中的"酒"对于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来说尤为危险。酒精与二甲双胍同时进入体内,不仅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还可能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广州南方医院陈医生强调:"服用二甲双胍期间应当完全戒烟,严格限制饮酒,尤其是高度烈性酒,以免雪上加霜。"
日本大阪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吸烟和大量饮酒可使二甲双胍副作用的发生率增加近30%。
最后,关注肾功能,定期监测。俗话说"肾为先天之本",肾功能对药物代谢至关重要。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果不调整剂量,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武汉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周医生提醒:"所有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应当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肾功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美国内分泌学会的指南也明确建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45ml/min/1.73m²时应减量使用,低于30ml/min/1.73m²时禁用二甲双胍。
除了上述五点外,患者还应当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如解酸剂、氢氯噻嗪等利尿剂与二甲双胍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影响后者的吸收或增加副作用。
南京鼓楼医院的糖尿病专科护士建议患者:"应将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保健品信息告知医生,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令人欣慰的是,研究表明大多数二甲双胍副作用是暂时性的,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约70%-80%的患者胃肠道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如果严格按照医嘱服药,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绝大多数患者最终都能耐受二甲双胍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二甲双胍不仅仅是一种降糖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它还可能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心血管保护等多种作用。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长期追踪研究显示,长期规范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某些癌症的发生率比未用药者低约10%-15%。因此,科学认识并正确使用二甲双胍,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还可能带来额外的健康收益。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
二甲双胍虽可能带来一些不适,但其治疗价值远大于这些短暂的副作用。患者应当正确认识药物特性,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而不是一遇到不适就擅自停药,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从北京协和医院到广州南方医院,从上海瑞金医院到成都华西医院,无数内分泌科医生都在不厌其烦地向患者传授正确用药知识。
正如一位老医生所言:"治疗糖尿病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持之以恒的规范用药,远比短期的血糖数值更重要。"
湖南老爷子陈伯伯的经历或许能给众多糖尿病患者以启示。两年前他初次服用二甲双胍时,曾因严重腹泻而自行停药。
血糖迅速升高后,在医生的耐心指导下,他重新从小剂量开始,配合餐后服用,现在已能顺利服用足量药物,血糖控制良好。"刚开始确实不舒服,但慢慢就习惯了,现在想想当初真是操之过急了。"陈伯伯感慨道。
二甲双胍犹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则事半功倍,用不好则弊大于利。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够在医生指导下,正确认识并科学使用这一"明星药物",共同谱写健康生活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368.
[2] 杨文英,李光伟,纪立农.二甲双胍相关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机制与临床处理策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2):164-169.
[3] 赵家军,冯文彭,李全民.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7):589-59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别乱治,三种降糖药或引发并发症,很多人都在使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病,不是光靠“吃药降糖”就能高枕无忧的。尤其是很多中老年朋友,血糖一高就急着吃药,甚至听别人说“这个药好”,就自己跑去买来吃,结果不仅血糖没控制好,反而还引来了不少麻烦。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种常见的降糖药,用得不当,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不少人还天天都在吃,一定得警惕。
一味吃药不看体质,小心“药吃错了人”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血糖高”的病,它跟胰岛素的分泌、身体的代谢、肝脏功能等都有关系。不同的人体质不同,所处的糖尿病阶段不同,用药的方式也应该跟着“量身定制”。
但现实中,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些。比如有人刚查出糖尿病,就急着吃“格列本脲”这种药,觉得降糖快、效果好。
可问题是,这类药属于磺脲类降糖药,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容易导致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有的老人吃完饭忘了吃药,或者吃了药却没吃饭,就可能突然头晕、出冷汗,甚至昏倒。
低血糖不是小事,轻则头晕乏力,重则休克入院,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冬天早上空腹出门,吃了药没吃饭,路上晕倒的事,医院每年都能碰上几例。
不是药吃得越早越好,而是要看你的身体适不适合吃这个药。用药不对症,反而害了自己。
格列本脲、格列吡嗪这类药,别轻易乱用这类药物的学名叫“磺脲类降糖药”,听起来绕口,其实在很多老年人的药盒里都有它们的身影。这类药的特点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把血糖“压”下去。
但问题也来了。它不管你身体里有没有多余的胰岛素,也不管你吃没吃东西,吃了药,胰岛素就往外冒,很容易引发低血糖反应。
特别是老年人本身代谢慢,肝肾功能也不如年轻人,药在身体里“走”得慢,药效持续时间变长,低血糖的风险就更大。有些老人一觉睡到天亮,夜里低血糖了都不知道,醒来整个人虚脱,甚至出现意识不清。
有研究表明,磺脲类药物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你年纪大了,又有肾功能不好,一定要慎用这类药。
“二甲双胍”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降糖药,很多医生也推荐这药,因为它不会引起低血糖,还能帮助体重控制,对心血管也有一定保护作用。
但它也不是谁都能吃。肾功能不好的人,吃二甲双胍存在引发乳酸中毒的风险。乳酸中毒不是普通的不舒服,而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会出现气短、恶心、肌肉酸痛、精神恍惚等症状。
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有慢性肾病或者年纪大、肾功能逐年变差的人,吃二甲双胍一定要小心。如果你做过肾功能检查,发现肌酐升高、尿素氮异常,就要及时跟医生说,不能自己继续吃这药。
乳酸中毒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所以用药前一定要做肾功能评估,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自己负责。
很多人一听“胰岛素”三个字,就觉得那是“最后一步”,是“没救的糖尿病才要用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胰岛素本身并不可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是最有效、最安全的降糖方式。
但问题是,有些人自己在家乱打胰岛素,剂量没掌握好,血糖忽高忽低,反而加重病情。还有些人本来不该用胰岛素,结果听亲戚一劝,就开始自己买来打,这种“江湖用药法”,风险极大。
胰岛素需要严格控制剂量、注射时间,还要配合饮食和生活习惯一起调整。比如你今天中午饭吃少了,可打的胰岛素没变,那就等着低血糖找上门来。尤其是短效胰岛素,打完没按时吃饭,几分钟就出问题。
很多老人还会犯一个错误:血糖高了就多打一针,低了就自己停药,这种做法极其危险。胰岛素不是普通的药,它是“管血糖的刹车”,刹车踩多了也不行。
药物只是辅助,管好血糖靠的是生活方式说到底,糖尿病不是“靠药吃好”的病,而是要“靠自己管住嘴、迈开腿”。药是辅助工具,真正决定你血糖高低的,还是你每天吃什么、动不动、睡得好不好、情绪稳不稳。
比如饮食方面,主食可以选择燕麦、红薯、玉米、小米这些粗粮,比白米饭升糖慢。蔬菜多吃点苦瓜、菠菜、南瓜和西兰花,都是血糖友好型蔬菜。
水果别贪多,苹果、猕猴桃可以适量吃,但像香蕉、葡萄、荔枝这种糖分高的,吃一口就够。
运动方面,可以每天饭后溜达30分钟,别小看这点走路,坚持下来,血糖能稳住,胰岛素会更好发挥作用。很多老人嫌麻烦,其实就算在屋里走一走,做做家务,都比坐着强。
睡觉也很关键,晚上老是熬夜、睡不好,身体压力大,会让血糖更难控制。情绪也一样,一生气、紧张、焦虑,血糖也跟着上蹿下跳。
所以说,管好糖尿病,药只是一个环节,真正的“主角”是你自己。健康不是医生给的,是你一点一滴“养”出来的。
别轻信偏方,科学才是正道不少老人喜欢听“老偏方”“祖传秘方”,听说喝点苦瓜水、吃点蛇胆就能治好糖尿病。这些说法一点科学依据都没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只能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把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信科学、听医生的,不要盲目听信广告和偏方。有问题就去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看,不要图省钱、图方便,最后把病弄得更严重。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下肢坏疽、心梗中风,都是糖尿病控制不好惹出来的。
这些病一旦找上门,不仅花钱、遭罪,还可能让人失明、截肢,甚至失去生命。
控制好血糖,就像修了一道防火墙,把这些并发症挡在门外。而这堵墙,不是靠吃药“堆”出来的,而是靠你每天的生活细节一点点“砌”出来的。
写在最后的一句话糖尿病不是绝症,但也绝对不能大意。用对药、吃对饭、动对身体、稳住情绪,才是管好血糖的真本事。别再一味指望药片救命,真正能保你平安健康的,是你自己的坚持和科学的态度。
让我们都为自己的健康多上点心,别让药吃错了人,别让血糖出错了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糖尿病合理用药指导原则(试行)[S].2023.
[3]李建华,刘建英.磺脲类药物在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风险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3):67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