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的诊断(糖尿病足的诊断与治疗)

郭主任谈健康 0
文章目录:

如果脚上有这5个表现,说明已出现糖尿病足感染了,必须立即就医

陈阿姨是一位年过六十的退休教师,患有糖尿病已有十年。平时她自我管理意识较强,按时吃药,定期体检,是邻里眼中的典范。

但最近,她开始发现自己的右脚出现轻微肿胀,偶尔有些刺痛感,她以为是普通的劳累所致,没太在意。直到一次洗脚时,发现脚趾边缘有小小红斑且伴有轻微渗出,家人建议尽早去医院检查。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变化,最终导致了她紧急住院治疗。医生诊断她已出现糖尿病足感染,幸亏及时处理,避免了截肢厄运。

这正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陷阱。一个小小的皮肤问题,也许背后正潜藏着极为危险的糖尿病足感染

接下来,透过陈阿姨的案例,让我们深入了解这5个关键的感染信号,及其背后的医学秘密,帮助更多糖友避免悲剧。


糖尿病足感染:隐秘而迅猛的“敌军”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当脚部皮肤出现小伤口后,由于高血糖长期影响,导致局部血管狭窄、血液循环受阻,免疫力下降,很容易让细菌趁虚而入。

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全球约有15%糖友进入糖尿病足高风险人群,5%被糖足折磨;而患糖足溃疡者年死亡率高达11%,22%面临截肢风险[1][2]。

更可怕的是,因为神经病变,糖友脚部痛觉减退,许多感染初期不易察觉,病情迅速恶化。

正因如此,早期发现糖尿病足感染的信号极为关键


关键症状1:局部肿胀或硬结——身体的“防御工事”

陈阿姨最初感受到的是脚背间的轻微肿胀,好似多了一块“不明硬物”。

这是感染早期最常见的表现。身体为了阻挡感染,白细胞蜂拥而至,导致局部细胞肿胀,同时产生硬结

每日细致观察和触摸极重要。你可以这样做:

  • :轻轻用手探查脚部各部位,感觉是否有硬而坚实的小结节,这种硬结与周围软组织明显不同。
  • :注意是否有异常隆起、局部形变或皮肤颜色异常。

如发现异常,切勿放松警惕。


关键症状2:红斑延伸超过0.5厘米——警报信号“越界”

创面周围的红肿是免疫防线发起的战斗号角

红斑面积>0.5厘米,说明炎症突破局限,正在向周围扩散。

陈阿姨的小红斑正是从0.3厘米迅速扩大到0.8厘米,医生告诉她:“这是免疫细胞和细菌激烈交锋产生的证据,说明细菌已经侵入更深层组织。”

对于糖友而言,红斑扩大预示着感染升级,需立刻处理


关键症状3:局部压痛或疼痛——你或许能感受到的“信号弹”

令人没想到的是,许多糖友因为神经病变,会出现感觉减退甚至麻木,但一旦感染进展,新的局部压痛或疼痛会成为最重要的警示

陈阿姨在洗脚时,轻按足底时突然感到“刺痛感”,这是感染灶发炎刺激神经末梢的表现。

建议糖友们:

  • 每晚洗脚时用指尖逐一轻按脚趾、足底、脚背,留心任何新出现的疼痛感。
  • 即使感觉迟钝,也不要忽视局部疼痛,一旦出现,及时就医。

关键症状4:局部发热——炎症的“烽火”

陈阿姨用手触摸患处,明显感觉右脚中趾比左脚温暖许多,这种局部温度升高,是免疫反应激活的表现。

大量白细胞、发炎介质在感染部位集结,产生热量,导致局部皮肤发热。

你也可以这样检查:

  • 用手掌轻轻触摸两脚相同部位。
  • 感觉明显一侧更热,需警惕感染存在。

关键症状5:脓性分泌物——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这往往是感染已经进入急性期的表现。

陈阿姨脚趾旁的伤口渗出黄色粘稠脓液,医生断言“这就是感染严重的明确信号,组织内白细胞与细菌激烈对抗的‘战场遗迹’”。

一旦发现脓液,一定要立即就医,不容忽视。

根据《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六版),包括局部红肿、发热、疼痛、渗出物甚至伴随全身症状(发热、血象改变),都可以确诊糖尿病足感染[3]。


陈阿姨的治疗与康复:及时就医,争分夺秒

幸好陈阿姨家人发现及时,赶紧送医。医生为她做了详细的血糖调控和局部清创治疗,配合抗生素,病情得以控制。

在医生的督导下,她坚持严格控糖,科学清洗护理皮肤。几个月后,脚部愈合,重拾生活信心。


科学预防糖尿病足感染,从日常开始

糖尿病足感染来势汹汹,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管理,避免它找上门:

  1. 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降低免疫系统负担。
  2. 每日检查脚部皮肤,尤其是有溃疡、刺痛、红肿或发热的症状出现时及时诊治。
  3. 勿穿过紧鞋袜,保持足部干燥和清洁
  4. 避免随意剪指甲和处理伤口,学会正确的足部护理技巧。
  5. 定期开展足部专业检查,尤其是糖尿病病程长、神经病变明显者。
  6. 及早诊断及时干预,切勿因小伤放任不管。

结语:脚下的健康,你必须守护好

陈阿姨的故事,提醒我们糖尿病足感染无声杀手的凶险。每一个被忽视的脚部异常,都可能是隐匿的暗雷,积累后引爆残酷的后果。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常听到医生叮嘱“脚要好好照顾”,不要忽视其中的沉重含义。

一旦脚上出现以下5个表现中的任意两项或两项以上

  • 局部肿胀或硬结
  • 创面周围红斑延伸超过0.5厘米
  • 新出现或加重的局部压痛或疼痛
  • 局部皮肤发热
  • 脓性分泌物渗出

请务必立刻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糖尿病足感染的治疗是争分夺秒的战斗,早发现,早干预,才能保住脚,更保住健康和生活的主动权。


你或者家人是否有过糖尿病足感染的经历?在护理中遇到哪些难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和心得,或者提出疑惑,我们一起交流,守护脚下每一步!

脚下有疾,警钟长鸣。请关注自身症状,科学管理,让糖尿病不会踏碎你的生活!你今天给你的“宝贝脚”检查了吗?留言告诉我吧!

舞阳孟改新——糖尿病足警报!双脚5种征兆,糖友别忽视!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将导致患者承受巨大痛苦,甚至面临截肢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高度关注足部健康,尤其警惕以下五种警示性表现。这些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早期信号,若忽视或拖延,极易进展为严重的糖尿病足。

五大关键预警信号:

1.足部皮肤异常:瘙痒、干燥、无汗

原因: 常由自主神经病变引起,该神经负责调控汗腺分泌等无意识功能。

机制: 神经损伤抑制汗腺分泌,导致皮肤干燥、无汗,并引发瘙痒。

意义: 提示血糖控制不佳已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需及时干预以保护神经功能,阻止病变恶化。

2.感觉异常:麻木、蚁行感、袜套感

原因: 典型由感觉神经病变导致。

风险: 患者对温度、疼痛等感觉减退或消失,极易在未察觉的情况下受伤(如鞋子过紧磨破皮肤),显著增加足部溃疡和感染风险。

应对: 出现此类症状需立即就医,强化血糖控制,延缓神经病变进展。

3.温度与循环异常:足部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原因: 强烈提示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狭窄或闭塞)。

机制: 血流供应不足导致足部皮温降低、发凉。

关键指标: 足背动脉搏动是评估下肢循环的重要标志。搏动微弱或消失表明下肢缺血严重。

后果: 若不及时处理,组织缺血缺氧可导致坏死、溃疡,极大增加截肢可能性。

4.疼痛与功能障碍:持续性刺痛、烧灼痛,或间歇性跛行

双重病因:

神经病变加重: 引发顽固性刺痛、烧灼痛,休息亦难缓解,严重影响生活。

血管病变: 导致下肢肌肉组织供血供氧不足,引发间歇性跛行(行走后疼痛/乏力,休息缓解,再行走复发)。

意义: 表明神经或血管损害已显著影响足部功能和感觉,急需血管评估及针对性治疗。

5.组织损伤标志:糖尿病足溃疡

表现: 足部皮肤出现难以愈合的破损或溃疡。

成因: 是神经病变(感觉丧失)、血管病变(血供不足)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

严重性: 溃疡带来剧痛和行动障碍,极易进展为深部感染(如骨髓炎),是导致截肢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数据佐证: 研究表明,45%-60%的糖尿病足溃疡主要由神经病变引起,24%主要由血管病变引起,凸显这两者在发病中的核心作用。

高度警惕: 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糖尿病患者绝不可掉以轻心。务必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进行全面评估,包括:

    • 神经功能检查(如神经传导、感觉阈值测定)
    • 血管检查(如下肢动脉超声、踝肱指数ABI)
    •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 足部详细检查

明确诊断与治疗: 通过检查明确病因(神经/血管/混合),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识别糖尿病足的五种早期预警信号(皮肤异常、感觉异常、温度循环异常、疼痛跛行、溃疡)并立即采取行动,结合严格的日常足部护理和代谢指标管理,是糖尿病患者预防这一灾难性并发症、保护双足健康的关键所在。

北京融科刘品祥医生浅谈糖尿病足早期与皮肤病的鉴别及治疗建议

引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典型表现为足部溃疡、坏疽或感染,多因末梢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然而,临床中部分早期糖尿病足症状与普通足部皮肤病(如脚气、角化症等)高度相似,易被误诊误治。本文结合一例非典型糖尿病足案例,探讨其与皮肤病的鉴别要点及中医治疗思路。

一、典型案例回顾:非典型糖尿病足的误诊与纠正

患者男性,确诊糖尿病2年,因“足底皮肤发黄、增厚、龟裂伴脱屑1年”就诊。既往按脚气或真菌感染治疗无效,外用皮肤科药物后症状持续恶化。初诊时发现:

1、症状特点:双足底大面积角质增生、深裂至肌层但无痛觉,双手伴脱屑,无典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

2、关键指标:空腹血糖7.7mmol/L,餐后8mmol/L,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3、误诊原因:症状与皮肤病重叠,且血糖未显著升高,导致长期忽略糖尿病病因。

刘医生辨证分析:

1、患者足部无外伤或感染,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湿热瘀阻)导致组织失养,表现为角质增生、龟裂;

2、末梢神经病变使痛觉迟钝,掩盖病情;

3、中医病机属“下焦湿热兼血瘀”,需与单纯皮肤病(如脚气)鉴别:后者多伴瘙痒、局部病灶局限,且对抗真菌治疗敏感。

二、糖尿病足早期与皮肤病的鉴别要点

三、中医治疗策略:以“激发自愈”为核心

本例患者治疗分为三步:

1. 停用误治药物:立即停用所有皮肤科外用药,避免进一步刺激;

2. 辨证施治:清热利湿(下焦)、活血化瘀;

3. 疗效观察:

·1周后裂痕闭合,增厚组织软化;

·1个月后足底病变面积缩小70%,肤色接近正常。

刘品祥医生指出:“中医治疗并非直接‘修复’病灶,而是通过调理气血、改善循环,激发机体自我修复能力。此例患者停药后恢复减缓,提示需巩固治疗至彻底痊愈。”

四、临床建议与警示

1. 筛查先行:对顽固性足部皮肤病,务必检测血糖及神经功能;

2. 动态评估:即使血糖轻度升高,也需警惕非典型糖尿病足;

3. 治疗禁忌:避免盲目使用激素或抗生素,可能加重代谢紊乱;

4. 患者教育:强调血糖控制与足部护理(如避免烫洗、穿宽松鞋袜)。

结语

糖尿病足的早期识别是避免截肢的关键。中医通过整体辨证,可有效干预非典型病例。临床医生需拓宽思维,避免“头痛医头”,方能实现精准治疗。

(注:文中案例已脱敏处理,治疗方案需个体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