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怎样发症(糖尿病是怎么得来的)

湖晓千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与癌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劳动強度的降低,肥胖几乎普遍现象。代之而来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的上升。糖尿病的併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心脑血管意外、周围神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肾病等危及到人的健康和生命。不可忽视的是,糖尿病和癌症也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糖尿病诱发癌症越来越被临床重视。

国内权威杂志《糖尿病杂志》刊登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确实能导致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其中男11种,女13种。男性风险最高的是前裂腺癌,占86%。以次为白血病、皮肤癌、甲状腺癌、淋巴瘤、肾癌、肝癌、胰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女性风险最高的是鼻咽癌,糖尿病导致鼻咽癌的风险高出两倍以上,此外是肝癌、食道癌、甲状腺癌、肺癌、胰腺癌、淋巴瘤、子宫癌、结直肠癌、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胃癌。

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1.7%,而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症率为28.35%,远高于普通人群的1.16%。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几乎都是在推测或假说,比较认同的有以下几点:

1,血糖高,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细胞的内环境发生了变化,细胞代谢发生障碍,在无氧酵解的状态下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可使细胞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增加了致癌的风险。加上葡萄糖是癌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长期高血糖,又会促使癌细胞分裂加速。

2,胰导素抵抗,是二型糖尿病主要原因。主要是胰导素的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能下降,导致了高胰島血症。胰岛素是人体合成代谢激素,过量的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提高,可诱发癌症的发生。

3,免疫功能紊乱,人体细胞的分裂、恶变、肿瘤形成、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密不可分,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识别和扑杀癌细胞的功能下降,所以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4,微量元素缺失,由于糖尿病的血糖代谢紊乱,造成了锌、镁、锰、铁、钙、硒、钼等微量元素的代谢异常,致使微量元素缺乏。锌缺乏会造成食道癌、胃癌。硒缺乏可造成乳腺癌、肝癌、胃癌、前裂腺癌等。钼缺乏易造成食道癌。钙有调节大肠粘膜的增生,防止结肠癌变,缺乏时易造成结肠粘膜细胞恶变。

5,肥胖,既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又是癌症的危险因素。而且肥胖的人多伴有2型糖尿病。所以这部分人群往往是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的易感人群。

为了你的健康最好管住嘴,迈开腿。

糖尿病人有4痛,避开就长寿——4痛是指什么?老人一定要预防

糖尿病,被不少人戏称为“甜蜜的负担”,如今早已不再是“老年病”的专属,年轻人也时常“榜上有名”。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中国每10个成年人里就藏着一个糖尿病患者,而且很多人并不自知。糖尿病若是得不到妥善管理,就会像一只“掏空”健康的小老鼠,慢慢地把身体的各处“啃”出毛病。你有没有听过,“糖尿病人有‘4痛’”?这4种痛,到底是啥?

是不是你正苦恼的“老朋友”?怎么才能绕开这些“绊脚石”,为自己和家人守住寿命的大门?今天我们一起聊个明白!

聪明的你,也许会反问:疼痛咋就和糖尿病扯上关系了?先别着急,“疼痛”所传递的可不光是酸爽和不适,这可是身体发出求救信号的方式。更让人揪心的是,这4痛往往是糖尿病带来的“死角”,如果忽略了它们,小毛病演变成大隐患的速度那可比高铁还快!

四痛是哪“4痛”?开启健康“神探”模式

先和大家来个小调查:你或者身边有糖尿病的亲人朋友,有没有感觉过手麻脚麻,甚至夜里像有蚂蚁爬,或是动不动腿脚抽筋、胃肠不舒服?别轻视这些“小毛病”,它们可是糖尿病“鸡贼”地埋下的4颗地雷。

1、“手脚麻木痛”

2、“胃肠绞痛”

3、“牙齿口腔痛”

4、“间歇性腿痛”(也叫间歇性跛行)

不少人可能会说,“我年纪大了不都这样?不就是老寒腿、缺钙、牙齿老化嘛!”你还真别轻看,糖尿病带来的“4痛”与平时的小不适可是孪生兄弟,更是糖尿病病情恶化的“前哨站”。

手脚麻木痛:藏在指尖足底的危险信号

俗话说得好,“十指连心,疼在指头,急在心头”。不少糖尿病患者会经常感觉脚像踩棉花,手像带着手套,有时候还针刺一样疼,晚上更严重,甚至走起路来脚底发烫。

很多人会下意识以为这是“冻着了”或“坐久了”,实际上大多数是糖尿病导致的神经受损(医学上叫“周围欧洲病变变”),这种疼痛往往持续“缠绵”,严重时甚至影响抓握和行走。

你知道吗?2023年世界糖尿病联合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欧洲病变的发生率高达50%。有位青岛的老李师傅就曾告诉我,“我的脚像不是自己的,没啥感觉,鞋里进沙子都觉不着!”

那该咋办呢?你别害怕,生活中动动小手脚,大有学问。比如,每天早晚泡泡脚,用温水浸泡(“烫脚不烫手,防病又长寿”可不是老话乱编的),泡完按摩脚底。

注意泡脚水温别太高,以“温热舒适”为宜,防止烫伤麻木的脚。平时多做踝关节绕环、脚趾抓地等小运动,既促进血液循环,又能提神醒脑。走路时间不要太久,每次活动后注意双脚皮肤变化,防止破损感染。穿鞋选择软底宽松、包裹性好的“懒人鞋”,别忘了勤换袜子,保持干爽。

胃肠绞痛:腹中有雷,隐患谁知

你可能会问:“肚子疼不是吃坏肚子了吗?怎么跟糖尿病还能挂钩?”其实,糖尿病这个“幕后的黑手”,不光“算计”四肢,连肠胃也没放过!

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腹胀、腹泻或便秘,甚至饭后恶心、消化不良、胃肠隐痛,这是因为糖尿病对肠胃神经的损伤,医学上叫“糖尿病胃肠病变”。

有趣的是,不同区域、气候和饮食习惯也影响这种疼痛出现的概率。例如在四川、贵州等地,重口味辛辣食物较多,肠胃刺激大,糖友更容易感觉到胃肠不适。

对于这种情况,饮食要“见招拆招”:避免过于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少食多餐,如咕咚喝粥那样温柔点,清淡点。山西的馍馍虽香,却要记得多配蔬菜,别光顾着“面朝大碗”。

还有个全球最新的小窍门:瑞典一项研究发现,饭前喝一小杯温水或淡盐水可以缓解胃肠压力,减少腹胀概率。平时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如南方常见的芭乐(番石榴)、桑葚等,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还能给肚子“通绿灯”。

牙齿口腔痛:一口烂牙引祸端

老百姓有句话,“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不少糖尿病老人,总是反复牙龈肿胀、出血、松动,甚至一咬苹果就掉牙。这可不是“年龄大、上岁数”那么简单。长期血糖不稳定后,口腔里的细菌容易“趁虚而入”,导致牙周炎、口腔溃疡、味觉减退等问题。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的口腔科普普查,糖尿病患者牙周疾病的发病率高出一般人群两倍以上。

该如何“护齿保长寿”?有个小窍门分享给大伙:坚持一天两次刷牙,用软毛牙刷搭配含氟的牙膏,牙缝别再拿牙签瞎捅,而是用牙线慢慢挑出残渣。每半年或者一年到口腔科“洗洗牙”,“洗牙”不只是美容,还能发现潜在隐患。

广东潮汕地区有喝工夫茶的习惯,不妨喝完茶多漱口,有助于减少口腔残渣和细菌。你要是嘴干口苦,可以含一小块无糖薄荷糖或橄榄,让嘴巴时常保持湿润,不给“嗜糖”细菌可乘之机。

间歇性腿痛:走一会儿就歇菜,警惕血管“闹罢工”

大爷大妈们常爱说,“人老腿先老,‘铁打的腰’都扛不住腿一瘸”。有些糖友会发现,走一段路腿就酸胀、抽筋、发冷,歇几分钟又能缓过来,再走还疼——你以为是“站久了、风湿犯了”?其实是腿部大血管受损,游走于心脏和脚丫的“马路”变得窄小、堵塞,血流“打结”引发间歇性跛行。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权威发布的数据,全国糖友中有三成左右存在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问题。此时千万别硬扛,出门别走长路、别负重;可以尝试做“踮脚尖”操,想象自己是芭蕾舞演员,每天踮踮脚、拉拉腿筋,间接增强血管弹性。

东部沿海地区如杭州,居民喜欢骑共享单车,不妨把步行和骑行结合,减少腿部负担;新疆、青海海拔高、气候干燥,当地老人家腿疼多发,出门要穿长裤保暖别冻着。

趣味互动,科学防控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有点“烧脑”?我们赶紧做个互动小游戏——

1. “猜猜看”:哪种地区糖友更容易胃肠痛,A.东北,B.四川,C.内蒙古?(答案:B,四川因吃辣较多,肠胃刺激大)

2. “你说我答”:如果手脚麻木,不经意烫伤了怎么办?答案其实很朴素,赶紧用冷水冲洗、及时处理伤口,而不是捂一捂就了事,别让“小伤”成为“大病”

3. “脑筋急转弯”:除了刷牙,你知道哪种食物有助于保护口腔健康?答案是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草莓等有助于预防牙龈出血。

别学贪便宜的“秤砣”,一味压着问题不起作用。糖友的长寿秘诀,是把那些“4痛”挡在健康门外。福气不止一头牛,健康路上多关心,听身体的“悄悄话”才能守住幸福的小日子。

温馨提示与美好未来

健康就像银行里的存款,有时候小漏洞就能引发“大窟窿”。日常生活里,只我们能警觉地识别和应对“4痛”,懂得因地因人制宜地管理饮食与作息、主动锻炼与互助、紧科技医学前沿,就能趟过糖尿病的“变数之”,让健康之舟驶得更远、更稳。

愿的朋友都能避开4痛,远离病痛”,笑口常开,长命百岁!让健康成为人生最好的“底牌”。

参考文献

[1]田海燕,石玉芬,王春霞等.糖尿病周围欧洲病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826-830.

[2]张春,张金元,李宏斌,等.糖尿病口腔发症的防治现状及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07):549-553.

[3]曾一萱魏建中,秦雅菲,等.老年尿病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流行及管理].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2):2832-2835.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鸡蛋是糖尿病的“催化剂”?权威研究结果公布,早了解早受益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防治现状却并不容乐观。我国糖尿病防治面临“人数多、血糖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症高的尴尬现状。

我国“糖友”数量高居全球第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当前全球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全球每6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全球每11名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

2015年,全世界有4.1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5年,此数量将增加到6.42亿。在我国,已有超过1.13亿糖尿病患者,高居全球首位。此外,我国糖尿病患者还有充足的“后备军”,约一半成人都处于“糖尿病前期”而不自知。

众所周知,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较难治愈,所以患者若想严控血糖,提升治愈率,就需要做好终身饮食治疗的准备,保证科学健康的膳食习惯,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食物,饮食也应注意多样化。

鸡蛋是糖尿病的“催化剂”?权威研究结果公布,早了解早受益

鸡蛋应该是家家户户常备的一种食物,鸡蛋不仅口感香醇及营养价值也非常高,其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对于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些优质蛋白还能够帮助人体补充多种氨基酸,对于身体合成免疫球蛋白也有好处,因此在平时适量吃点鸡蛋,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呼吸道和泌尿系统的感染性疾病。

此外鸡蛋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比如钙铁磷等,通过吃鸡蛋能够为身体补充丰富的钙质,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

既然吃鸡蛋对身体有这么多好处,那么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能不能吃鸡蛋呢?关于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吃鸡蛋的结论,有科研人员还专门做过一项研究。

据外媒SlashGear消息,一项中外合作的研究发现,吃太多鸡蛋可能会大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这项来自南澳大利亚大学,卡塔尔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从1991年到2009年,针对中国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吃鸡蛋可能会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我国近年来的报告表明,患二型糖尿病的人群正在逐年增加,而中国的传统饮食也越来越多地被不同的食物所取代,其中就包括鸡蛋和高热量零食的摄入。

这项研究特别关注长期食用鸡蛋及其在糖尿病发展中的潜在作用,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研究人员表示:每天平均吃一个鸡蛋以上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60%。

此外研究还发现,每天长期使用38克以上鸡蛋的人群会增加25%的患病风险,而且女性患病风险要大于男性。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鸡蛋了吗?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这都是人体迫切需要且缺乏的营养元素,但是研究却表明,吃过多的鸡蛋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到底还能不能吃鸡蛋呢?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天吃一个蛋类比较合适,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蛋类,最好只吃一个蛋黄,以免对体重及胆固醇水平产生影响。

而且在吃蛋类时,最好选择热量相对较低的,鸭蛋中所含有的热量及脂肪量要比鸡蛋高,红皮鸡蛋含有的热量及脂肪量又多于白皮鸡蛋。

除此之外,糖尿病肾病患者如果吃鸡蛋过多,会使体内尿素增多,导致肾炎病情加重,甚至出现尿毒症,合并高血压患者食用鸡蛋过多,也会引起肾中动脉硬化,因此这部分人群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吃鸡蛋。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误区,你中招了吗?

1、不限制粗粮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粗粮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粗粮也是粮食,其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如何不加以限制,也会导致总热量的摄入超标,对血糖控制不利。

2、不吃水果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水果是甜的,吃了会导致血糖升高,这并不正确,水果中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元素,长期不吃水果会导致体内营养缺乏,而且水果中的糖分以果糖为主,果糖代谢不依赖胰岛素,其中的膳食纤维还能延缓血糖的吸收。

3、使用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

一些患者认为降糖药的作用是降血糖,吃了药可以抵消摄入食物引起的血糖升高,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降糖药物是为了血糖控制平稳,使用量必须在饮食固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不控制饮食,血糖势必更加不稳定。

4、不限制咸食

一些患者认为糖尿病不能是甜的食物,但是咸饼干,咸面包等膨化食品不含糖,不需要控制,其实这些饼干、面包也是粮食做的,一样含有碳水化合物,吃下去也会导致血糖升高,而且其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及脂肪,毫无营养价值可言。

5、不限制植物油

个别患者认为植物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因此不需要限制,其实不管是植物油还是动物油,它们的本质都是脂肪,是脂肪就会产生高热量,如果不加以控制,容易超出每日规定的总热量范围,导致体重增加,影响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