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22(糖尿病224方案是指什么意思)

马医生谈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20年无并发症,5个习惯比吃药还管用!很多人做不到第3点

您可曾想过,每天晚上多熬一小时的夜,可能让您的血糖悄悄升高10%?在中国,每17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而更可怕的是,近6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突破5.37亿人,中国以1.4亿患者位居全球首位,且每年以7.5%的速度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80%,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

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慢性病致死原因,平均每6分钟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离世。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有约15%的患者即使患病20年以上,仍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为什么有人患糖尿病20年依然"安然无恙"?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张主任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67岁的李大爷,他已经患糖尿病22年,却没有任何并发症。"李大爷,您的各项指标都很稳定,肾功能、眼底、神经系统都没有问题,真是不简单啊!"张主任惊讶地说。李大爷笑着回答:"我就是按照医生说的做,没有什么特别的。"

然而,张主任通过深入交谈发现,李大爷的生活习惯确实与众不同。他每天早睡早起,血糖监测从不间断,饮食精准到能用眼睛"称重",每天雷打不动地步行1小时,而且从不因为血糖稳定就放松警惕。

糖尿病为什么会引发并发症?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的损伤。想象一下,如果把血管比作家中的水管,高血糖就像管道中流淌的带有腐蚀性的液体,时间一长,管道就会变脆、堵塞甚至破裂!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会影响全身几乎所有器官的原因。

研究表明,血糖控制每改善1%(HbA1c下降1个百分点),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就会降低约35%!这个数字告诉我们,血糖控制的细微改变都能带来巨大健康收益

比药物更重要的5个生活习惯1. 精准饮食,拒绝"大概"

您是否还在用"少吃点米饭"这样模糊的标准控制饮食?研究显示,92%的糖友无法准确估计自己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事实上,每餐碳水精确控制在40-50克才是科学的做法。

这意味着什么?一碗米饭约含50克碳水,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含15克碳水。掌握这些数字,就能让您的血糖曲线平稳如一条直线!每天总热量控制在1600-1800千卡,且保证蛋白质摄入达到体重公斤数×1.2-1.5克,才能既控制血糖又预防肌肉流失。

要知道,肌肉是人体最大的"糖库",每增加1公斤肌肉,每天可以多消耗约7-10克葡萄糖!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年糖友明明吃得不多,血糖却居高不下——因为他们的肌肉太少了!

2. 运动处方比口服降糖药更有效

"我每天都散步半小时,为什么血糖还是不理想?"这是很多患者的疑问。答案是:您的运动"剂量"不够!

哈佛大学2023年的研究表明,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加上2-3次抗阻训练,降糖效果比单纯服用二甲双胍更显著,可使HbA1c平均下降0.89个百分点!

什么是正确的运动"处方"?有氧运动要达到"微喘但能说话"的强度,持续30分钟以上;抗阻训练则应该让肌肉有明显的疲劳感。最理想的运动时间是饭后1-2小时,此时运动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高达30%!

3. 睡眠质量决定血糖稳定性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却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您知道吗?一晚睡眠不足6小时,第二天空腹血糖会上升19%,胰岛素敏感性下降25%!这相当于一下子老了15岁!

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显示,76%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而改善睡眠后,67%的患者血糖水平显著改善。为什么睡眠如此重要?因为人体70%的生长激素在深度睡眠中分泌,而生长激素是维持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因素。

要改善睡眠,请坚持晚上10点前上床,保证7-8小时连续睡眠,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这些小细节,可能比您多吃一片降糖药效果更好!

4. 应对压力的能力影响血糖波动

压力激素——皮质醇,是血糖上升的"隐形杀手"。一项涉及1200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患者,其HbA1c平均高出0.7个百分点!

每当您感到焦虑、愤怒或悲伤时,体内就会释放皮质醇,它可以迅速将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在15-30分钟内上升20-30%!想象一下,这就像您没吃东西,却"吃"了一小块蛋糕!

如何管理压力?每天进行15分钟的深呼吸练习,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或者进行太极、瑜伽等放松活动。研究显示,这些简单的方法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达35%!

5. 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方式是关键

您是否只在医生要求检查时才测血糖?这就像只在考试前才复习,效果可想而知!中国糖尿病学会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0-21次血糖监测,包括空腹、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血糖日记",记录每次异常血糖与饮食、运动、情绪的关系。

一项跟踪5000名糖尿病患者10年的研究显示,坚持规律监测血糖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不规律监测者低42%!这是因为,只有了解血糖变化规律,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精准调整生活方式。

现在,血糖监测设备已经非常便携和智能,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甚至可以24小时追踪血糖变化,帮助您发现那些"隐形高血糖"时刻。

为什么药物控制不是最终答案?

张主任经常告诉他的患者:"药物只能控制症状,而生活方式才能改变疾病进程。"

药物确实能快速降低血糖,但它们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胰岛素抵抗或保护胰岛β细胞。研究表明,单纯依靠药物控制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65%,而结合良好生活方式管理的患者,这一比例可降至25%以下!

更值得注意的是,约30%的口服降糖药在使用5-7年后会出现"药效减退"现象,这时患者往往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或换用更强的药物。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即使在20年后,仍有可能维持相同的药物剂量,甚至减药!

行动起来,拒绝并发症!

您是想做那个"糖尿病20年无并发症"的幸运儿,还是成为并发症统计数字中的一员?选择权在您手中!

从今天开始,请把这5个习惯当作"救命稻草"一样珍视:精准饮食,科学运动,充足睡眠,管理压力,规律监测。它们的效果可能不如药物立竿见影,但长期坚持的收益,绝对超乎您的想象!

记住,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它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控制血糖,还能让您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毕竟,糖尿病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活得好"!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预防的长期效果》,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4

《睡眠质量与糖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

专家最新研究:应加强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的监测、干预

中新网上海12月16日电(孙国根 陈静)记者16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在中位数时长超过13年的追踪随访研究中揭示了抑郁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病风险的关系。他们发现,抑郁组的全因死亡率是非抑郁组的1.26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勇夫教授当日对记者表示,既往对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预后的防控策略往往集中在血糖监测和行为干预上,却忽略了精神健康因素的潜在威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望红教授、余勇夫教授与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屠红教授合作研究采用临床诊断和量表评估两种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态进行评估。

研究团队对多种潜在的混杂因素进行了调整(校准),结果显示,与非抑郁者(不管是临床抑郁还是抑郁症状)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者发生大多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包括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疾病、综合性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性病变,为非抑郁者的1.17倍至1.96倍。

研究团队方面介绍,抑郁常与糖尿病并发且经常伴有吸烟和缺乏运动等不健康行为。同时,合并抑郁的糖尿病人更容易出现自我护理能力差和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未来的血管功能障碍,从而使预后更差。

该研究团队通过引入小分子代谢物,进一步发现了该通路涉及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据悉,他们进一步探讨了一系列循环代谢物(共22种)在重度抑郁障碍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之间关系中的潜在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血脂状况、肾功能和炎症相关的循环代谢物是该通路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据悉,上述该研究相关论文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的子刊《临床医学》上。该研究对加强2型糖尿病患抑郁状态的监测、干预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有重要意义。(完)

2岁男孩确诊糖尿病!医生:需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别再这样吃东西了啊

明天就是元旦佳节了!

2025,与亲朋好友共迎新年!

又到了敞开肚皮吃吃喝喝、

享受生活甜蜜与温馨团聚的美好时光了!

但大家千万注意了!

不管美味有多好吃,

也不管饮料有多好喝,

都不能胡吃海喝!

一定要注意适量!

同时,大家也要规律作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否则,吃亏的就是自己~

1

2岁娃突然贪吃贪喝,

结果确诊儿童糖尿病!

11月12日,据@陕视新闻消息,近日,浙江杭州,2岁8个月的男孩小泽突然变得贪吃贪喝,还频繁跑厕所,几天后,出现呕吐症状,体重也明显下降,被紧急送医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小泽的血糖高达31.8mmol/l,最终被确诊为儿童1型糖尿病,并已出现酮症酸中毒。

经过48小时的紧急救治,小泽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但遗憾的是,他需要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

事后,医生表示,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高发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能吃是福,却不知,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往往会害了孩子。

2

连续疯狂吃辣椒,

男子急性肾损伤!

12月18日,据国家应急广播消息,日前,浙江宁波56岁的廖先生因突然腰部疼痛,并伴有尿频、尿急、尿色发黄、尿量减少等症状,来到医院肾内科就诊。

检查结果显示,廖先生的肌酐异常增高,一度高达到216.6umol/l(正常值是57-97umol/l),被诊断为急性肾损伤。

病理结果显示,廖先生患有急性肾小管损伤并局灶间质性肾炎,部分肾小管官腔内可见圆盘状结晶,考虑是草酸盐肾病。

在医生的询问下,廖先生这才回想起前段时间家中辣椒成熟,无辣不欢的他一天三顿辣椒。医生判断,这就是导致他发生草酸盐肾病的主要原因。

图源:宁波晚报

通常,辣椒富含草酸,若经常大量食用,草酸在肾脏中沉积,当浓度过高时就会对肾脏组织造成损害,甚至增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因此,对于特定人群,尤其是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大量食用辣椒,以保证肾脏健康。

3

因胡吃海喝等不良习惯,

出现身体不适的人很多!

而这还只是不完全统计!类似一幕还有很多,几乎网上随便一搜,我们就能发现许多因胡吃海喝、不刷牙等不良生活习惯出事的人:

14岁男孩晓俊有多颗龋齿,且好几颗已经彻底被蛀空,几乎找不到一颗好牙。几颗特别严重的牙齿已引起牙髓及根尖周炎症,有两颗不得不拔除。由于未成年人无法种牙,晓俊只能暂时用上活动假牙。

医生问诊后得知,晓俊上学后,经常把零花钱省下来买零食吃,尤其爱喝各种饮料。有时候,一天一口水都不喝,饮料却要连干三瓶。不仅饮料上瘾,晓俊还不爱刷牙。即便刷牙,他也是敷衍了事。

对此,医生表示,长期持续饮用碳酸、磷酸饮料,容易引起牙釉质脱钙,进而形成牙面的广泛龋坏。

湖北武汉,22岁的小张平时嗜甜如命,爱吃油炸食品,每天要喝两大瓶可乐等碳酸饮料,近半年虽出现过腹痛等身体不适,也没有放在心上,仍“暴饮暴食”。

一天,小张在家喝下一大瓶饮料后,突然昏倒,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进入协和急诊ICU时,已经处于意识模糊状态,血糖值爆表,肾脏、肺脏等多器官呈衰竭趋势。

还有这些↓↓↓

可见,美味再好吃,都不能贪多啊,饮料再好喝,也不能大喝特喝啊!经常、大量喝碳酸、磷酸饮料、长时间不刷牙、暴饮暴食等生活不良习惯,暗藏健康隐患和生命危机。

希望广大家长朋友都能引以为戒,在日常生活中,务必反复提醒孩子,暴饮暴食是不健康的行为,食用零食、佳肴等美味,要适量。

同时,安全君也希望广大家长都能够趁着即将到来的元旦假期,帮助孩子养成【多喝白开水,少喝碳酸饮料】【早晚刷牙,正确刷牙】的饮食卫生习惯。

并且,广大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养成其他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 就餐前要洗手,确保手部卫生。

2. 三餐营养要均衡,不挑食,多吃水果蔬菜,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吃不洁的食物。

3. 不吃生食、不喝生水、不吃不认识的野果和野味。

4. 不吃过期的食品,不吃“三无”食品。

5. 不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

另外,大家在假期里吃吃喝喝,万一不幸发生食物中毒,千万别慌,要智慧应对↓↓↓

快戳视频↓↓↓

不慎食物中毒,正确应对!

来源:学生安全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