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没劲(糖尿病没劲天天躺着怎么办)

医药养生保健报 0
文章目录:

糖友总是没劲儿是为什么?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浑身没劲儿、疲乏无力的症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低血糖了。实际上,糖尿病患者出现此类症状的原因很多。

血糖高 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过高的血糖会使人出现没劲儿的感觉,这是因为血糖升高会导致渗透性利尿,体内的水分大量丢失。另外,胰岛素的缺乏会造成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均会引起乏力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没劲儿的感觉,首先要查一查血糖,如果血糖过高,要积极寻找原因并治疗,如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常测血糖,以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

血糖低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多数是因为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或者饮食控制过于严格。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存在胰岛素释放的高峰时间延迟,常在餐后3~5小时出现反应性低血糖。此类患者要做好预防,防患于未然,如按时按量进餐、出门时携带单独包装的小糖块或饼干等。一般来说,低血糖时最好选择能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比如糖水、果汁、蜂蜜、糖块、饼干等,尤其是葡萄糖,可迅速被胃肠道所吸收,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得到纠正,但不宜食用含有很多脂肪或者蛋白质的食物。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糖尿病患者认为即便吃得很少,也并不会觉得饿。实际上,不饿并不代表吃够了,比如很多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就会不觉得饿。如果总没劲儿,可以尝试稍微多吃一点,然后观察血糖变化,如果血糖升高不多,比如仅升高0.5或1毫摩尔/升,而疲乏症状消失了,就可以多吃一点儿。

血糖正常 有的老年朋友监测血糖接近正常值,但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应这个血糖值,需要适当放宽血糖标准,不要控制得太严格。比如对于正常人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7.8毫摩尔/升以下;但对于不少年龄大的老人来说,因为机体组织利用糖的能力降低,如果血糖控制严格,身体得不到充分的糖,就会出现没劲儿、劳累。对于年龄超过70岁,或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的老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规定合理的血糖值范围。

血压低 血压偏低也可导致疲乏无力,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这是因为高血糖导致植物神经病变的并发症,内脏血管收缩障碍所致。此类患者除了严格控制血糖,晚上睡觉时还应将床头适当抬高,有利于减轻白天的低血压。在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从卧位起立过程中,特别是早晨起床时(此时对体位改变的耐受性最低),应在床边稍坐片刻再站立起来活动,穿衣最好在卧位时进行。另外,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不适当地服用降压药物,也会造成低血压,如果年龄较大,血压控制范围可适当放宽。

周海宁/文 陈海/图

糖尿病病友浑身没劲,不一定是累的,可能和这3种情况有关

糖尿病病友疲劳、乏力,浑身没劲,不一定是累的,很可能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警信号。

1.血糖高了

血糖升高:当空腹血糖升高到8~10mmol/L以上,超过了肾糖阈,出现了尿糖,人体就会感觉浑身没劲。

血糖波动大:对于血糖反复波动的患者,会不自觉打盹,饭后也会犯困,有时坐着就迷迷糊糊睡着了,这些都是糖尿病控制不达标的典型症状。

2.出现了二甲双胍的副作用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引起维生素B12的下降。缺乏维生素B12,比较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疲劳。

因为B12可以帮助身体携带氧气到各个器官,没有足够的氧气,人很容易就会疲乏,甚至感到肌肉无力。

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12在胃肠道的吸收,使血红蛋白减少,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因此,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如果血糖正常,但仍然乏力,需要及时查体,是否存在维生素B12缺乏。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休息后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需及时就医。

如果你经常有疲乏无力的表现,一定要重视,及时做相关检查。

糖尿病病友浑身没劲,不一定是累的,可能和这3种情况有关

在当代社会,糖尿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慢性疾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受到这一疾病的困扰。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感到疲劳无力,而这种疲劳感并不总是由于过度劳累所致。

实际上,疲劳可能是血糖控制异常、糖尿病并发症、营养不良与缺乏运动等因素的直接表现。

一、血糖控制异常

糖尿病患者的疲劳感往往与血糖水平的波动有关。糖尿病患者的疲劳感与血糖水平的波动有着直接的关联,这种关系可以从生理和生化的角度来解释。

首先,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身体的主要能源。在健康的个体中,胰岛素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被转化为能量。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1型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血糖无法有效地进入细胞,导致细胞能量不足,身体因此感到疲劳。

高血糖时,由于葡萄糖不能有效进入细胞,细胞必须依赖于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这个过程不如葡萄糖分解高效,产生的能量较少,导致身体功能下降和疲劳感增加。同时,高血糖还会导致体液渗透压的变化,引发细胞脱水,进一步加剧疲劳感。此外,高血糖还会增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低血糖时,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大脑和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反应迟缓、肌肉无力和疲劳。大脑对葡萄糖的需求特别高,当血糖过低时,大脑的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低血糖时疲劳感尤为明显的原因。

血糖的波动,即血糖水平的快速升高和下降,会导致身体不断调整生理状态以适应血糖水平的变化,这种持续的调整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使得患者感到持续的疲劳。频繁的血糖波动还会导致患者的应激激素水平升高,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的长期高水平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疲劳。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疲劳感与血糖水平的波动密切相关,这种疲劳不仅是能量代谢障碍的直接结果,也是身体对血糖异常状态调整的间接结果。控制血糖水平的稳定是减轻疲劳、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二、糖尿病并发症

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当不仅会引起疲劳,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生理机制和代谢途径。糖尿病本身是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的血糖水平长期升高。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身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

首先,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引起微血管和宏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变和神经病变,这些病变是由于小血管受损,导致组织和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宏血管疾病主要涉及心脏病、中风和外周血管病变,这是因为大血管壁增厚、硬化,血流受阻。

高血糖还会导致细胞内的糖化作用增强,产生高级糖化终产品,这些物质会损伤细胞并激发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血管和组织。糖化作用还会影响到身体的蛋白质功能,包括胶原蛋白,这会影响皮肤、结缔组织和其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糖尿病还会导致身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血糖高会抑制白细胞的功能,这些细胞对抵御感染至关重要。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也可能受损,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纤维,导致神经信号传导不畅,出现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这可以引起疼痛、麻木和其他感觉异常,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后者可能影响心跳、血压、消化和泌尿系统功能。

肾脏也容易受损,因为肾脏的过滤系统(肾小球)会因长期高血糖而受到损害,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衰退,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

这些并发症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并且往往是慢性发展的。因此,及时诊断和管理血糖水平对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营养不良与缺乏运动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也会影响他们的能量水平。

不当的饮食可能导致营养失衡,比如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会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和下降,从而导致疲劳。

运动不足会减少肌肉质量和耐力,进一步降低能量水平。

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控制血糖,还能提高身体的整体能量水平。

四、心理健康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心理压力,可能会发展为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加剧疲劳感。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发生率要高于普通群体,而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感到疲劳和缺乏动力。因此,管理心理健康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可能与血糖控制异常、并发症、营养不良与缺乏运动以及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为了减轻疲劳,需要综合管理糖尿病,包括合理调整饮食、增加适量运动、监测血糖水平以及关注心理健康。

糖尿病患者应当与医生紧密合作,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减轻疲劳感。

此外,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和康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