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心情(糖尿病心情不好有什么危害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健康|孤独感,可能会加重糖尿病?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7期内容

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4%,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最新研究证实,社会隔离与孤独感正通过隐秘的生理通道,悄然增加糖尿病恶化及罹患并发症的风险。当医患双方着力优化降糖方案时,是否忽视了一些影响血糖的“隐形变量”?家庭和社会因素在血糖管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孤独的“毒性”有多大

这已经是65岁的张女士一年中第三次因血糖失控入院了。看着她居高不下的血糖数值,内分泌科医生感到很困惑。详细了解后医生发现,张女士唯一的女儿远在海外,独居生活让她的健康管理漏洞百出: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正经饭,连续一周不出门活动。这些生活细节像隐形的推手,让她的糖尿病悄悄恶化,视力模糊、手脚发麻等并发症接连出现。

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内分泌科医生的关注重点会放在血糖监测、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隐形杀手”——社会隔离与孤独感。这不仅会让人心情低落,还可能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显著增加糖尿病人群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2024年《美国肾脏病杂志》发表了一项里程碑式研究,通过对24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长达7年的追踪,揭示了令人震惊的“社会代谢”现象:长期处于独居状态且社交匮乏的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社交活跃者提升13%,而主观孤独感强烈的人群,风险也上升12%,这一影响甚至超过了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久坐不动等。

该研究的负责人指出:“社会隔离使神经病变风险激增31%,相当于每天吸15支香烟的神经毒性,而孤独感导致眼底微血管被侵蚀的速度比单纯高血糖快1.8倍。”当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孤独症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时,会发现其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减少22%,这与患者自述的视力模糊症状高度吻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孤独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毒药”。

为什么孤独会“腐蚀”血管

社会隔离是如何导致血管被“腐蚀”的?可大致总结为三个原因。

健康行为“破窗效应”。孤独引发的自我调节崩溃远超想象。孤独者更容易陷入生活方式的恶性循环。在这部分人群中,吸烟、酗酒的比例更高;运动量减少,静坐时间过长;睡眠质量差,夜间易醒或失眠等状况较正常社交人群更为明显。一项调查显示,在孤独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夜间暴食的发生率是普通患者的2.3倍,漏服药物的风险增加57%,每天静坐时间长达9.2小时。更危险的是,孤独感会改变味觉感知,孤独者摄入高糖食物的快感反应会增强28%,形成“甜蜜依赖”的恶性循环。

压力激素的“长期轰炸”。长期孤独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属于人体自身分泌激素之一,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破坏血糖稳定性,加剧胰岛素抵抗,同时使患者产生慢性炎症反应,炎性介质会像“酸雨”般腐蚀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微血管硬化。

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负重”。孤独感常伴随抑郁、焦虑,进一步抑制免疫调节功能。此外,社会支持不足者往往更少主动监测血糖或就医,会导致延误病情的状况发生。当患者觉得被世界遗忘时,他们的疾病管理意志也在减退。血糖监测频率下降,延迟就医风险升高,这种自我忽视往往导致本可预防的并发症因“无人可诉说”而延误治疗。

从“血糖管理”到“综合管理”

面对如此困境,医生与患者能做什么?

早期筛查:医生在问诊时除常规内容外,可以增加一些内容对患者进行简单评估,尤其对于独居超过2年、每周社交互动小于3次的“高孤独风险”患者,应优先纳入筛查范畴。可以询问“过去两周是否有人帮您购买药物”“遇到困难时有几个可倾诉对象”“每周参加社交活动几次”,这便于早筛查早干预。

用“小圈子”对抗“大风险”:鼓励患者加入糖尿病互助小组(线上/线下),如糖尿病病友微信群等,分享控糖经验。也可以多参加社区或者相应团体的社交活动或体育运动。

家庭支持的“精准干预”:家属定期陪伴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减少“健康管理孤独感”尤为重要。让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避免过度关注疾病本身,多聊生活趣事,缓解心理压力。可以采取3×3的模式:每日3次非疾病话题交流(每次≥15分钟),每周3次共同健康行为(如一起准备控糖餐),每月3次家庭社交日(如参观博物馆/短途旅行),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支持及正向引导。

科技助力打破“隔离墙”:通过智能手环监测社交活动频率(如每日对话次数、外出时长);通过健康App参与虚拟社群互动,获取情感支持。

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最新医学观点认为,良好的社交关系就像“天然降糖药”。对抗糖尿病,不仅要管住嘴、迈开腿,还要打开心门。有时候,最好的控糖药就在棋牌室或者广场舞里。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社会关系的修复与心理状态的改善,可能成为与降糖药并行的新“处方”。目前,英国已试点“社交处方”制度,医生可开具“参加园艺治疗课程”等非药物处方;杭州某社区正试点“1 1 1”(1名医生、1名营养师、1名心理顾问组成服务团队)社区健康管家模式,助力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原标题《孤独伤身:社会隔离加重糖尿病》

作者:穆志静

来源: 半月谈

糖尿病影响寿命?医生直言:糖尿病人想长寿,这5点很关键

65 岁的赵叔得糖尿病 12 年了,一直觉得 “血糖高点没啥大事”。药想起来才吃,蛋糕奶茶也照吃不误。直到上周突然胸闷晕倒,一查竟然是心梗!医生说,这和常年血糖没控制好,脱不开关系。经过抢救和治疗,赵叔才幡然醒悟: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

糖尿病本身不致命,可怕的是并发症

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就担心活不长。其实这种想法有点夸张了。糖尿病就像家里的水管生锈,水流变慢,只要及时修理,还能正常用很久。但要是放任不管,血糖忽高忽低,就会慢慢腐蚀全身的血管、器官,这才是真正要命的地方。

临床上见过不少糖尿病患者,二三十年了身体还不错。因为人家每天按时吃药、规律吃饭,血糖稳稳当当,和正常人没啥区别。反倒是那些不当回事的人,没几年就查出肾衰竭、脑中风,遭大罪了。所以说,能不能长寿,全看你怎么对待糖尿病!

血糖如果控制不好,这四个并发症很危险

1、把肾脏 “泡坏”

肾脏就像身体的过滤器,专门清理血液里的垃圾。血糖长期太高,这些 “过滤网” 就会被撑大,蛋白质跟着漏出来,小便里就会出现泡泡。时间一长,过滤网彻底堵死,肾脏罢工,最后只能靠透析或者换肾续命。最麻烦的是,这种损伤早期根本没感觉,等发现水肿、浑身没劲时,往往已经晚了。

2、双脚保不住

高血糖就像 “腐蚀剂”,会悄悄破坏脚部的神经和血管。神经坏了,脚被钉子扎、被开水烫都没知觉;血管堵了,伤口怎么都长不好,慢慢就会溃烂感染。有些患者就是因为一个小伤口没在意,最后只能截肢,太可惜了!而且这种足部问题疼得不厉害,特别容易被忽略。

3、眼睛越来越模糊

眼睛里的视网膜就像相机底片,布满了细小血管。血糖一高,这些血管变得又脆又薄,容易破裂出血。一开始看东西模糊、眼前总飘黑影,时间久了,底片彻底报废,眼睛就看不见了。更要命的是,这种损伤没法逆转,等视力明显下降时,基本就错过最佳治疗期了。糖尿病患者得白内障、青光眼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好几倍!

4、心脏和血管容易 “堵车”

血糖长期超标,血管壁就像结了厚厚一层水垢,变得坑坑洼洼。血液里的脂肪趁机黏在上面,形成斑块,心梗、脑梗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 2-4 倍!更危险的是,糖尿病会让人对疼痛不敏感,有些人心梗发作时,只是轻微胸闷,还以为是累着了,结果耽误了抢救。

医生透露:糖友想长寿,做好这5点很关键

1、稳住血糖,别忽高忽低

控制血糖不能只看早上空腹数值,更要关注餐后血糖。有些朋友早餐吃顿饺子,血糖直接飙到 13mmol/L 以上,这种忽上忽下比一直高更伤血管!建议家里备个血糖仪,每周测 2-3 次餐后 2 小时血糖,尽量控制在 10mmol/L 以内。

吃药一定要听医生的!别自己随便停药、加药。有人怕伤肝,血糖高了硬扛着,反而把身体拖垮了。实在担心副作用,可以定期找医生调整方案,但千万别擅自停药!

2、定期体检,早发现问题

并发症早期根本没症状,全靠检查才能发现!确诊糖尿病后,每年要做一次眼底检查,看视网膜有没有病变、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查肾脏有没有受损、足部检查,摸摸脚背动脉,看看皮肤有没有伤口。50 岁以上,或者得病超过 10 年的,每年还要做心电图和颈动脉超声,排查心脑血管问题。

这些检查花不了多少钱,却能在并发症刚冒头时就拦住它。就像给汽车做保养,花小钱省大钱,千万别舍不得!

3、吃饭讲究搭配,别光忌口

很多糖友这不敢吃那不敢碰,最后营养不良,浑身没劲。其实关键在于 “怎么吃”:主食别总吃白米饭、白面馒头,掺上三分之一的杂粮,比如玉米、燕麦、小米,耐消化还扛饿;每天保证 1 个鸡蛋、1 两瘦肉或者 1 盒牛奶,优质蛋白反而能帮忙稳定血糖;多吃绿叶菜,土豆、红薯这些根茎类蔬菜,要当成主食算,别米饭配烤红薯,碳水直接超标!

吃饭速度放慢点,细嚼慢咽能让血糖升得平缓些。记住,控制饮食不是挨饿,吃得营养均衡,身体才有劲儿对抗疾病!

4、选对运动,给血管 “做按摩”

糖友运动不是为了减肥,而是帮身体消耗多余糖分,让血管更有弹性。但千万别瞎练:空腹别运动,容易低血糖;刚吃完饭歇半小时再动;选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这些 “温和” 的项目,别去爬山、举铁,万一受伤就麻烦了。

每次运动 20-30 分钟,每周 3-5 次就行。运动时兜里揣块糖,要是心慌、手抖、冒冷汗等,这些低血糖症状,赶紧吃一块。运动不是越多越好,累过头反而会让血糖忽高忽低!

5、别让坏情绪 “捣乱”

临床上见过不少患者,一焦虑血糖就直线上升,越紧张越控制不好,陷入恶性循环。其实糖尿病和情绪关系特别大,一紧张身体就会分泌升糖激素,让血糖雪上加霜!

平时多和其他糖友唠唠嗑,交流经验;或者培养点爱好,转移注意力。要是总心烦失眠,别自己硬扛,和家人说说,或者找医生聊聊,必要时做心理疏导。这可不是矫情,心情好才能控好糖!

很多人刚查出糖尿病时特别上心,过两年就松懈了,觉得 “没啥不舒服就不用管”。其实糖尿病管理就像刷牙,一天不刷看不出问题,长期不刷牙齿肯定坏掉。那些长寿的糖友,不是病情轻,而是把吃药、吃饭、运动,都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要喝水一样自然。

记住!糖尿病不是 “绝症”,而是提醒你该好好照顾身体了。只要坚持做好这五点,稳住血糖,远离并发症,照样能享受天伦之乐,健健康康活到老年!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适:走出阴霾,拥抱健康生活

“确诊糖尿病后,我整个人都变了。”

“每天量血糖、打针、算热量,感觉自己像个‘机器’。”

“我怕并发症,也怕拖累家人……”这些话,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真实的心声。

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更像是一场与生活方式和情绪长期博弈的旅程。许多患者在面对疾病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焦虑、恐惧、无助甚至抑郁的情绪波动。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常常被忽视的事实: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血糖控制。

一、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 长期压力大,身心俱疲

每天监测血糖、计算碳水化合物、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日复一日地累积,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2. 担心并发症,产生“失控感”

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足部溃烂……这些可怕的并发症,让不少糖友陷入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3. 社会偏见与误解

一些人对糖尿病缺乏了解,认为“吃出来的病怪自己”,这种误解也让患者产生羞耻感和自责。

4. 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孤独感

不能随意聚餐、聚会要避开高糖食物、运动成了“义务”……这些变化可能让患者感觉“与常人不同”,逐渐变得沉默寡言。

二、常见心理困扰及应对建议

1. 焦虑型心理

- 表现:总担心血糖不达标、害怕并发症、反复测量血糖。

- 应对:

- 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

- 设定合理的目标(如空腹血糖<7.0 mmol/L即可);

- 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

- 与医生保持沟通,避免过度自我施压。

2. 抑郁型心理

- 表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 应对:

- 不要独自承受痛苦,向亲友倾诉;

-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 参加糖尿病互助小组,分享经验;

- 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

3. 抗拒型心理

- 表现:不愿面对病情,拒绝治疗,经常忘记服药或测血糖。

- 应对:

- 接受现实,理解糖尿病是可以管理的;

- 找到适合自己的控糖方式,提高参与感;

- 家人陪伴鼓励,建立正向反馈机制;

- 给自己设立小目标,逐步建立成就感。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

1. 接纳现实,别把糖尿病当成“敌人”

与其把它看作一种负担,不如试着接受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戴眼镜、戴手表一样,糖尿病只是你需要多关注的一个方面。

“我不是糖尿病人,我只是有糖尿病。”这句话或许能帮你重新定义自己与疾病的关系。

2. 制定计划,掌控生活节奏

给自己设定清晰的作息时间、饮食安排和运动计划,有助于增强控制感,减少焦虑。

例如:

- 每天早晨固定时间测血糖;

- 午餐前准备一份低GI主食;

- 每晚散步30分钟;

- 每周记录一次血糖趋势图。

3. 寻找支持系统,不要一个人扛

加入糖尿病微信群、线下交流小组,或者定期与医生沟通,都是很好的支持方式。你会发现: “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战斗。”

4.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学画画、练书法、种花、听音乐、做手工……找到一件让你投入的事情,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提升幸福感。

5. 积极锻炼,释放内啡肽

适量运动不仅能改善血糖,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快乐激素”——内啡肽,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

四、给糖友家属的一句话

如果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请记住:

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监督,而是理解;不是指责,而是陪伴。

一句“我们一起努力”,比一百次提醒“你该打针了”更有力量。

五、小结:心理调适也是“控糖处方”的一部分

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它更是身心健康的综合修炼。

身体可以慢下来,心态一定要稳住。

愿每一位糖友,都能在科学控糖的同时,拥有阳光的心态,过上安心、自在、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