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临界(糖尿病临界点三餐怎样吃)
重视体检报告中的临界值
姜 晨绘
近日,东部战区某部士官小刘体检后,体检报告中显示他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处于临界值,医生建议复查和随访。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健康医学科主任谭平介绍,临界值是指某种疾病的检查结果接近正常值,通常表现为边缘升高或边缘降低,但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
在体检报告中,血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糖化血红蛋白、肿瘤标志物(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常规体检项目,基本都会标注对应的参考值。参考值通常代表检查项目的正常范围。如果小幅度超出参考值范围,便会达到边缘升高或边缘降低的临界值。如总胆固醇的参考值为小于5.2mmol/L,体检结果在5.2-6.2mmol/L之间为临界值,大于6.2mmol/L为异常值。
临界值虽然没有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但能对健康状况发出预警,提示身体可能出现异常。如糖化血红蛋白处于临界值时,说明人体内的血糖代谢紊乱,如果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可能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还可能引发糖尿病;血肌酐处于临界值时,身体可能出现乏力、水肿、食欲不佳等症状,这时需警惕是否出现肾功能下降或肾脏受损;总胆固醇长期处于临界值时,如果不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可能造成血脂升高。
拿到体检报告后,官兵要留意处于临界值的检查项目,根据医生的指导建议,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及时干预,使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如血脂检查项目中的甘油三酯处于临界值时,医生通常建议饮食上以“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高膳食纤维”为主,多吃玉米、绿豆、红豆、燕麦、红薯等粗粮,以及苹果、山楂、葡萄、苦瓜、胡萝卜、冬瓜等蔬果;同时适当运动,有助于降低血脂。尿常规检查项目中的尿白细胞处于临界值时,医生一般会建议大量饮水,通过多饮水、多排尿的方式预防尿路感染。
有的战友发现某项体检数据处于临界值时,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担心患有严重疾病。谭平主任介绍,体检数据处于临界值不代表一定有问题。体检测到的是一个瞬间数值,有可能受人为因素或客观因素影响,如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转氨酶增高;情绪紧张可能造成血糖生理增高;天气寒冷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剧烈运动会使心率加快;饮水过少可能引起尿比重增高等。
体检结果是一个提示性指标,并不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很多疾病需要多次复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和遗传、生活习惯等因素进一步明确诊断。以血脂为例,血脂检测是多种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生理因素、药物因素、是否吸烟、有无饮酒等都可能对检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饮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高脂肪膳食及进食过量糖类可能造成血脂增高。因此,建议官兵检查前两周维持日常饮食结构,检查前3天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检查前6小时内不进食、不喝水、不做剧烈运动。空腹血糖超过正常值不能诊断为糖尿病,需再做餐后两小时血糖、糖耐量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
在体检报告中,医生通常依据某项检查结果接近或超出临界值,给出“建议复查”和“建议随访”的诊断。“建议复查”指某项检查结果超出正常值,需再次对此项目进行检查。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处于临界值,医生通常建议干预治疗,3个月后复查血脂;如果体检前或体检时患有急性胃肠炎,检查结果显示CA199偏高,医生会建议身体恢复后再次复查。“建议随访”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疾病观察方法。如果受检者病情较稳定或病情轻微,没有出现特别的临床症状,可定期检查,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就诊。定期随访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时改进治疗方案。官兵拿到体检报告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随访或找专科医生咨询就诊,及时消除患病的潜在风险。
作者:孙兴维
来源: 解放军报
糖友,这些药您得躲远点!
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十分重要。有些药物如激素、利尿剂、烟酸等,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药,糖友应尽量避免服用。
激素类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生长激素等,可引起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的分解和减少机体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人体血糖水平升高和糖耐量降低。避孕药可减少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可使外周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升高血糖。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拟交感神经类药物
如沙丁胺醇,在使用时可能会促使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导致血糖升高。然而,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时,其对血糖造成的波动会相应变小。
烟酸
又称为维生素B3,在起到降低血脂作用的同时,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抑制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升血糖作用。另外,目前临床上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有引起血糖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会损伤患者的胰腺β细胞,进而间接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但这点似乎还缺少相对明确的循证医学依据。
降压药
降压药中的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对糖耐量影响较大,对β细胞有毒性作用,在导致患者出现低血钾的同时还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因而糖尿病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会通过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及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而诱发机体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应当慎用。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胰岛细胞坏死、空泡样病变,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并增加机体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而且这种升血糖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时间、剂量密切相关。
抗精神病类药物
氯丙嗪、氟哌啶醇、三氟噻顿、氯氮平、舒必利、奥氮平、利培酮等可导致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的反应性,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其中氯丙嗪升糖作用最为明显。但通常情况下此类药物并不会引起严重的高血糖样不良反应。
蛋白酶抑制剂
如奈非那韦、沙奎邦韦、茚地那韦等,在抗HIV病毒治疗且维持较长时间后,可能会诱发高血糖症。患者应在治疗之前和第一年治疗中每间隔3~4个月检测基础血糖水平,若血糖稳定,才可以逐渐减少检测的次数。
化疗药物
如铂类、环磷酰胺等可对胰岛β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血糖的升高。此外,异烟肼、利福平、加替沙星、胺碘酮、甲状腺激素等药物也可以引起血糖的升高,其中人工合成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加替沙星还可能会引发血糖水平紊乱。
事实上,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与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可能会诱发血糖升高的药物;若必需联合用药时,更加应当注意给药剂量和对血糖的影响,定期检测血糖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并适当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品种与剂量。此外,密切注意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影响降糖药代谢的酶诱导剂或酶抑制剂,根据患者的基础水平和实际情况去调整药物剂量,合理、安全用药。其实,上述情况对于血糖水平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而言,同样有意义。
文/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石浩强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血糖高多少是糖尿病?临界型高血压能恢复正常吗?
本文导语:经常有朋友问,我的血糖偏高,但是好像还没有达到糖尿病标准,我要怎么办啊?
这类朋友多半是体检时发现的。体检时,通常测的是空腹血糖值,当空腹血糖值高于 6.1 mmol/L,且低于 7.0 mmol/L 时,医生就会告诉你:「你的血糖值偏高了!」
其实,这种血糖值「高不成低不就」,是「临界型」糖尿病。
「临界型」会转变为「糖尿病」吗?
「临界型」指的是介于「健康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有些人在得知自己「临界型」之后,在庆幸自己没得糖尿病的同时,一点也不反思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殊不知,自己健康的警钟已经敲响!
「临界型」的标准病名叫「糖耐量受损」。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同时又跨入「临界型」队伍的患者,若再不引起重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迟早会迈入「糖尿病」的队伍。两者的距离仅仅一步之遥。
因此,当得到一个「糖耐量受损」的诊断时,意味着已经跨入血糖异常的「雷区」,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只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和锻炼,还是可以让这颗「定时炸弹」过期变质,成为一枚「哑弹」。
「临界型」与动脉粥样硬化
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近些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些原因的共同点——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的是胰岛素分泌的量不足或功能欠缺。
也就是说,只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不管是否合并其他原因,都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临界型的患者,胰岛抵抗的状态虽比不上糖尿病,但多少还是存在胰岛素抵抗的。这就意味着,临界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一样,都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倾向。
有学者比较临界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观察这些血管粥样硬化的程度。
结论是:临界型患者的粥样硬化程度不亚于糖尿病患者。
「临界值」高血压能恢复正常吗?
1. 控制饮食,适量运动
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通常都有贪食、运动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而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也在于此。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临界型患者。
糖尿病的治疗强调不良习惯的改善,需要患者控制食量,适量运动。可以类推,这样的治疗同样适用于临界型患者。因此,临界型患者的治疗完全可以按照糖尿病的治疗为蓝本的。
临界型的患者治疗上无需使用药物,比起糖尿病而言,相对简单。而且只要努力纠正了不良生活习惯,想要恢复正常的血糖并非遥不可及。
一些肥胖的临界型患者,当他通过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成功减肥之后,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血糖值已经恢复正常。临界型患者,越是发现得早,诊断得早,治疗得早,血糖的恢复也远比那些即将发展成糖尿病的人群好纠正得多。
2. 加强自我管理,定期检查
临界型患者的治疗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中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细节。通常,被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医生都会交代他们要定期随诊,而临界型的患者受到医生的「关照」相对会少一些。医生常常只是告诉他们一些生活上的注意事项,而不会为他们安排定期随诊的环节。
由此可见,临界型患者,更需要加强自我管理疾病的意识,做好自己的保健医生。如果临界型的患者再合并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就更不能够掉以轻心了。
临界型患者至少每年需要进行两次血糖测试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以检验自己血糖的控制情况。必要时,需要复查 75 g 糖耐量测试,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演变成为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