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并发症吃什么药(糖尿病并发症吃哪些药)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中常见的并发症及应对策略

1.高渗性昏迷:糖尿病患者,要规律、规范用药,不宜随意停用或盲目更换治疗方案。

(1)定期自我监测血糖,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状态。 有口渴、多饮、多尿、乏力、头晕等症状时,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及时化验血糖以及肝肾功能、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情况。

(2)应激情况下如发生感染、外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等,要加强自我血糖监测频率,及时发现过高血糖,及早就医。

(3)糖尿病患者发生呕吐、腹泻、发热等病症以及出汗过多时,要保持适度饮水量,避免引起脱水,同时积极就诊,治疗引发上述症状的相关疾病。

(4)老年人由于机体对口渴的反应不敏感,要注意主动饮水,必要时可记录每日的出入量,便于进行调节,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2.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要严格、合理控制血糖。对于正在使用降糖药物者,不能随意减量或中断治疗,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要坚持应用胰岛素,不要随意减量、突然中断或盲目更换胰岛素治疗方案,以确保血糖处于合理的控制状态。

(1)当伴有严重感染、外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等应激状况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血糖明显升高时,要及时就医;对原用口服降糖药物者,要暂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以防糖尿病酮症的发生,并对相关疾病进行积极治疗。

(2)病情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若出现明显口渴、疲乏无力、多尿多饮、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肌肉酸痛、剧烈腹痛等症状时,要警惕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应尽快到医院行血糖、尿酮体等检查,及时诊治。(via 北京地坛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伴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择这些药物来降糖!

#健康科普排位赛# #心脏病# #糖尿病#

降糖药物有很多种,一般认为只要能把血糖降下来的降糖药就是有效的。

降血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7倍。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血管并发症,大约80% 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 抑制剂(SGLT-2i)是一类新型的降血糖药物,目前已经被广泛推荐应用在 T2DM 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包括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
  • GLP-1 受体激动剂不但可以控糖,还可抑制食欲、减少摄入、减轻体重等。利拉鲁肽和索马鲁肽则有显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2020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更新:无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否达标,以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为主的患者,推荐选择联合具有心血管疾病获益的 GLP-1 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

2019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SC/EASD)《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合并心血管疾病指南》同样推荐 2 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优选 GLP-1 受体激动剂作为注射药物。

在传统降糖药的基础上,新型降糖药物在降糖效果不下降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

糖尿病用药指南,专家带您用对降糖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患上糖尿病,降糖是关键。但是,你知道吗?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于降糖用药存在很多认知误区,听听专家这样说~

赵维纲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

打胰岛素就代表病情加重吗?

过去,因为胰岛素制剂的纯度不够、数量不够、效果不稳定,导致只有紧急需要胰岛素的患者才能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使用胰岛素,因此造成了“打胰岛素就代表病情严重”的刻板印象。

现在,随着科学的进步,胰岛素已经变成糖尿病患者的常规用药,打胰岛素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病情加重。

某一顿吃多了能多吃点药吗?

胰岛素

使用胰岛素控糖的糖尿病患者在某一顿吃多时,可适量多打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

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通过内因起效,当服用的口服降糖药到达一定浓度后,药物降糖能力会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即使增加口服降糖药,也无法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专家提醒:血糖波动大易引发并发症。

血糖稳定了能不能自行停药呢?

糖尿病患者不要自行停药。糖尿病是慢性代谢异常病,降糖药主要以控制血糖为主,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药量增减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盲目停药可能会导致高血糖,从而引发高渗昏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去旅游时胰岛素可以托运吗?

胰岛素的存放需要特殊条件,使用中的胰岛素需存在室内,温度不超过25℃,且必须在一个月内用完。还未开封的胰岛素,需要放在2~8℃的冰箱门边,注意,不要将胰岛素放置在靠近冰箱后壁的位置,因为气温过低容易导致胰岛素失活。

专家提醒:使用一次性针头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用药需谨慎,理清细节才能健康长寿,享受人生。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监制 / 田龙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高川原 郭晓霞

来源: 央视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