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胫骨(糖尿病胫骨刮痧)
骨科医生“乾坤大挪移”,“老糖友”的右脚保住了
楚天都市报12月5日讯(记者 晏雯 通讯员 高婷)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人的噩梦,脚上哪怕蹭破点皮都难以愈合,还会越烂越大,最终可能面临截肢。不久前,78岁的王爹爹就面临这样的困境。危急时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骨Ⅱ科团队上演“乾坤大挪移”,利用“骨搬移”技术,通过挪动小腿上的一块骨片,让脚上长出新的血管,巧妙保住了爹爹的右脚。
78岁的王爹爹患糖尿病近30年,一年前其右脚开始出现麻木、水肿、溃烂。“老烂腿”让爹爹穿不了鞋,也走不了路,连正常生活都无法保证。两个月前因脚伤难以愈合,王爹爹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就诊,医生发现他已经发展成糖尿病足4级,右脚的第四、第五脚趾已经坏死,不得不截趾。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他整个右脚保留的几率很小。
东院区紧急为王爹爹组织了糖尿病足MDT疑难病例会诊。参与会诊的骨Ⅱ科主任任义军教授发现,王爹爹基础疾病多、血管条件差,可以尝试“横向骨搬运技术”来保住右脚。
任义军解释,糖尿病足之所以会坏死,是因高血糖破坏血管壁阻碍血液流通,相当于水管瘪了,水就通不过去。糖尿病足的传统治法是“通水管”,新办法则是重新“铺水管”。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通过给予人体骨骼持续、缓慢、稳定的牵张,可产生一定张力,从而刺激骨骼、血管、皮肤等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上世纪曾风靡一时的“断骨增高”,即是此原理。要长骨头,就要长血管,纵向搬移能长骨头,横向搬移就能长血管。
胫骨横向骨搬运,就是“铺水管”的过程,通过在患肢腿骨上制造一处微小、可控的骨创伤,通过微损伤和修复机制,促进患肢的血管网再生,实现微循环重建,为缺血肢体再生一套侧枝循环系统,使足部溃疡处重新获得血供,使感染得到控制至修复,从而解决糖尿病足缺血的根本问题,让患者免去截肢风险。
听完医生的仔细介绍,本已绝望的王爹爹决定尝试一次。任义军教授团队经过精心准备,为他实施了“胫骨横向骨搬运”手术。医生运用微创技术,其在右腿胫骨上切一块骨片,用一个类似手风琴的支架固定。通过调节支架上的螺纹杆,以每天1毫米地速度把骨片横向搬移,3周后再慢慢移回原位。在持续缓慢的牵张力作用下,王爹爹右腿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皮肤等组织都能得到再生。
在内分泌科大力配合治疗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康复与观察,王爹爹惊喜发现,自己的糖尿病足坏死处长出新肉,创面基本愈合,最近借助攀扶还可以缓慢行走。
任义军提醒,重度糖尿病患者应高度重视“老烂腿”的发生,在早期积极干预治疗。此外,糖尿病足内科治疗是骨搬运技术的基础和前提。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控制血糖,“管住嘴、迈开腿”重塑健康生活方式。任义军介绍,骨搬运技术还可以运用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不连、骨髓炎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
联合诊疗!胫骨横向搬移术保住了糖尿病患者的腿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讯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以下简称:“第九二〇医院”)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通过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保住了两名糖尿病足患者的腿,避免了手术截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处理不好则需要截肢,让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不少糖友可谓谈“足”色变。
前不久,56岁的老常和69岁的老杨因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同时合并脓毒症,心脏功能不全,生命垂危,右腿险些被截肢。
“这次一定要听医生的话,控制好血糖。”第九二〇医院老年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赵文博给老常换药时,又不厌其烦地嘱咐他。原来,老常2年前查出患有糖尿病,不仅没及时就医、控制饮食,反而经常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没过多久就出现并发症。“当时,他左脚腐臭了,在昭通当地医院治疗后有好转,可谁知道出院后又大吃大喝,去年2月右脚也开始溃烂。”老常的爱人张女士说,老常的右脚很快大面积坏死,伤口流脓,有强烈腐臭味,当地医院无法救治。眼看着病情越来越严重,家人将老常送往昆明求医,多家医院医生诊治后告知要被截肢。来到第九二〇医院骨科就诊,骨科主任医师李福兵查看病情后,告知他们可以做保肢尝试,但要先到老年医学科/全科医学科诊治,先控制全身感染、电解质失衡和低蛋白血症等,等病情稳定后再处理伤口。和老常患有同样疾病的老杨病情更严重。据老年医学科/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李媛介绍,老杨来自楚雄,被其家人送入院时,右腿和足部大面积溃烂、坏死,韧带、肌腱甚至骨头都暴露出来,有浓烈的腐臭味,伴有高血糖、低蛋白、贫血症状,精神状态极差。如果病情恶化,可能也要被截肢,危及生命。
两位患者入院时,多项生理指标不正常,李福兵为他们清创换药治疗。在老年医学科/全科医学科主任魏玲的指导下,李媛和赵文博控制好他们的血糖,纠正营养不良状态,进行全身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并多次为患者冲洗伤口,清理坏死组织,使患者病情稳定。
经过严格术前检查,李福兵先后为两位患者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术后,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老常右脚坏死的地方开始长出新肉,老杨右小腿创面基本愈合,足部创口恢复良好。
据李福兵介绍,所谓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是通过在患肢小腿骨上制造一处微小、可控的骨创伤,把骨块进行“搬家”机械刺激,使用专用支架牵拉,每天缓慢横向拉1毫米,从而使足部溃疡处血供重建,让感染得到控制、修复,从而解决糖尿病足缺血的根本问题,患者免去了截肢风险。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面小、病情改良快、大幅度减少截肢、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治疗费用低、病情不易复发等诸多优点。患者出院后,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另外,早期的预防、定期门诊随访、增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提高遵医用药的自觉性也很关键。在骨科主任徐永清的带领下,骨科医疗团队从2017年在云南率先开展该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此项技术处于云南领先水平,救治超过100名患者。李福兵等专家多次在省内外学术会议上分享诊治经验。
魏玲说,老年患者通常具有慢性疾病多、多病共存、并发症多等特点,大多数患者病情较重,病因较复杂,不能只针对某种疾病单一治疗,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及综合诊治,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和基本功。多年来,科室医生坚持从整体上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整体医疗服务。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河清 文/图
责编:毕群
编审:李星
终审:钱红兵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为Ilizarov 技术的临床应用之一, 其在不延长肢体的条件下实现张力-应力法则,即生物组织被缓慢牵拉时会产生一定的张力,可刺激组织再生。
糖尿病足: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末梢神经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损害,下肢血管病变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病、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3种因素协同发生作用。
目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是近年来治疗糖尿病足的新兴疗法,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但仍缺乏相应的循证依据。文章以此对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进行Meta分析。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中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对所纳入研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 RevMan 5.3软件对其截肢率、愈合率、愈合时间、皮温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进行Meta分析。
结果:①共纳入8 篇文献,共 837 例,治疗组为428例,对照组为409例;②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根据NOS量表对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2篇均为7分;根据改良后Jadad量表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有4项研究4分,2项研究2分;③Meta分析结果显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在截肢率上低于对照组(OR=0.12,95%CI:0.05-0.26,P < 0.000 01),并且在愈合率(OR=28.65,95%CI:16.45-49.88,P < 0.000 01)、减少愈合时间(OR=-2.61,95%CI:-4.23至-0.98,P=0.002)、升高皮温(OR=2.44,95%CI:2.27-2.61,P < 0.000 01)、改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SMD=-6.41,95%CI:-9.50至-3.32,P < 0.000 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 0.000 01)。
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较常规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且安全性较高。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文章的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https://orcid.org/0000-0002-1662-6783(田林) ;https://orcid.org/0000-0003-1870-4578(王培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骨, 胫骨, 搬移, 糖尿病, 溃疡, 愈合, 截肢, Meta分析
引用本文:田 林, 时孝晴, 段正兰, 王 宽, 张 立, 王培民.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20): 3275-3280.
阅读更多请登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