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开始(糖尿病开始打针了还能活几年)

中华医学科普 0
文章目录:

是时候说说糖尿病了

糖尿病,是太熟悉的话题了对不对?说起糖尿病,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呢?

“糖尿病”这一术语描述的是几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疾病。其与胰岛素分泌功能相对或绝对受损有关,伴随不同程度的对胰岛素作用的外周抵抗。

迄今为止,2型糖尿病是成人中最常见(>90%)的糖尿病类型,其特征为高血糖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和抵抗。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是在常规实验室评估中发现有高血糖,提示需进行进一步检查。随着不断努力通过筛查在较早期就诊断出糖尿病,症状性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步降低。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江湖上传闻的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而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疲乏无力,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诊断糖尿病并不难:

正常—餐后血糖小于100mg/dL(5.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小于140mg/dL(7.8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等于126mg/dL(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大于等于6.5%(48mmol/mol),OGTT后2小时血糖[2小时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glucose, PG)]大于等于200mg/dL(11.1mmol/L),或有症状时的随机(或“任意时间”)血糖浓度大于等于200mg/dL(11.1mmol/L)

有人会问,糖尿病可能没有症状,为什么要去控制血糖?糖尿病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魔爪可能牵扯出很多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诊断往往较迟。因此在诊断糖尿病时就可能存在并发症。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除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外,还存在发生其他共存疾病的风险。包括听力损害、睡眠呼吸暂停、脂肪性肝病、牙周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骨折,这些异常可能在诊断时即存在,或随时间进展而出现。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膳食调整

运动

减轻体重

自我监测血糖

药物治疗

1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治疗应在糖尿病诊断时就应与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同时开始使用。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选择加用另一种口服或注射药物(包括胰岛素),或换用胰岛素治疗。

并发症的预防 ——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大血管病变风险

●减少膳食脂肪

●轻到中度运动

●戒烟

●严格血糖控制(强化治疗的A1C目标值<6.5%)

●严格血压控制(研究中大多数时候目标值<140/85mmHg,最近2年目标值<130/80mmHg)

●无论血压如何,使用ACEI治疗

●降脂治疗[研究中大多数时候目标总胆固醇<190mg/dL(4.9mmol/L)],最近2年目标值小于175mg/dL(4.5mmol/L);空腹血清甘油三酯目标值<150mg/dL(1.7mmol/L)

●阿司匹林

●维生素C、维生素D、叶酸和吡啶甲酸铬

作者:张放 北京协和医院

郭树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传播专家团团长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委会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媒体联盟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

编辑:放放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中华医学科普平台”独家用稿,

转载前请先与我们取得联系,

欢迎您给中华医学科普平台投稿:

zgyxkp@163.com

并转发我们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慢性病开始找上年轻人

*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2期内容

不久前,浙江海盐28岁的淼淼(化名)早上醒来头晕目眩,前往医院就诊。没想到化验结果出来后,淼淼血糖“爆表”,静脉血糖高达56mmol/L!到医院后,淼淼一度意识不清,处于昏迷状态。经检查发现,淼淼这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现象,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28岁的年轻人会得糖尿病?医生在追问病史时了解到,淼淼每天至少喝1至2杯果茶或含糖碳酸饮料,也酷爱甜食,再加上平时工作忙,运动少,发病很正常。

淼淼并非个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介绍,近几年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成年居民饮用含糖饮料率为67%,中小学生含糖饮料饮用率更是高达90%,饮用频率≥1次/天的占比21%。一些畅销饮料的单体含糖量很高,一瓶445毫升的维C饮品有42克糖;一瓶500毫升的雪梨汁有60克糖,远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的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25克的限额。

糖尿病老年人才会得?其实不然

近年来,因营养过剩、糖摄入过量导致的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呈年轻化趋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肥胖疝外科主任姚琪远表示,糖尿病患者中开始出现初中年龄段甚至小学年龄段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部分还有高血压。“难以想象一个12岁的孩子,血糖超过20,血压也有200。”姚琪远说。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过去4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11.2%,青少年患病率增长更为迅速。

检测血糖

“人们总认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其实不然。”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谢壮丽说,不少年轻人常年保持高油、高糖饮食,有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都会造成慢性疾病早发。

专家认为,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教育不足,在限制不健康食品广告、提供健康食品选择等方面政策不足,也是加剧这一趋势的原因之一。此外,慢性病发病初期不易察觉,往往让人掉以轻心。谢壮丽表示,不少年轻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出现急性并发症才到医院看病,这个时候,一般已经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期。

守护青少年健康,倡导健康生活习惯

2024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对参与试点的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进行“营养选择”ABCD四级分级标识,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参考。“新加坡等国家已将此举作为强制监管政策。”臧嘉捷表示,希望国家层面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品的摄入,鼓励食品企业开发更多健康食品,倡导健康饮食新风尚。

“政策改进固然重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谢壮丽说,体形肥胖、饮食不节制、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锻炼、有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考虑到这些疾病在早期的隐匿性,我们应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健康监测。同时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青少年儿童饮食和运动的指导,保证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

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基层医疗体系赋能。姚琪远建议,权威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合作,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半月谈记者:袁全 程思琪(参与采写:巴庚)

原标题:《慢性病找上年轻人》

来源: 半月谈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慢性病开始找上年轻人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慢性病开始找上年轻人

半月谈记者 袁全 程思琪

不久前,浙江海盐28岁的淼淼(化名)早上醒来头晕目眩,前往医院就诊。没想到化验结果出来后,淼淼血糖“爆表”,静脉血糖高达56mmol/L!到医院后,淼淼一度意识不清,处于昏迷状态。经检查发现,淼淼这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现象,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28岁的年轻人会得糖尿病?医生在追问病史时了解到,淼淼每天至少喝1至2杯果茶或含糖碳酸饮料,也酷爱甜食,再加上平时工作忙,运动少,发病很正常。

淼淼并非个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介绍,近几年上海市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成年居民饮用含糖饮料率为67%,中小学生含糖饮料饮用率更是高达90%,饮用频率≥1次/天的占比21%。一些畅销饮料的单体含糖量很高,一瓶445毫升的维C饮品有42克糖;一瓶500毫升的雪梨汁有60克糖,远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的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25克的限额。

糖尿病老年人才会得?其实不然

近年来,因营养过剩、糖摄入过量导致的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呈年轻化趋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肥胖疝外科主任姚琪远表示,糖尿病患者中开始出现初中年龄段甚至小学年龄段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部分还有高血压。“难以想象一个12岁的孩子,血糖超过20,血压也有200。”姚琪远说。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过去4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11.2%,青少年患病率增长更为迅速。

检测血糖

“人们总认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其实不然。”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谢壮丽说,不少年轻人常年保持高油、高糖饮食,有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都会造成慢性疾病早发。

专家认为,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教育不足,在限制不健康食品广告、提供健康食品选择等方面政策不足,也是加剧这一趋势的原因之一。此外,慢性病发病初期不易察觉,往往让人掉以轻心。谢壮丽表示,不少年轻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出现急性并发症才到医院看病,这个时候,一般已经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期。

守护青少年健康,倡导健康生活习惯

2024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对参与试点的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进行“营养选择”ABCD四级分级标识,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参考。“新加坡等国家已将此举作为强制监管政策。”臧嘉捷表示,希望国家层面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品的摄入,鼓励食品企业开发更多健康食品,倡导健康饮食新风尚。

“政策改进固然重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谢壮丽说,体形肥胖、饮食不节制、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锻炼、有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考虑到这些疾病在早期的隐匿性,我们应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健康监测。同时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青少年儿童饮食和运动的指导,保证他们的户外活动时间。”

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离不开基层医疗体系赋能。姚琪远建议,权威医学体重管理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合作,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参与采写:巴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