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中国 糖尿病(中国糖尿病2021)
1型糖尿病:我国完成全球首个全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1月7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1型糖尿病防治知识新闻传播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朱大龙教授介绍了1型糖尿病相关知识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对1月4日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中国全人群1型糖尿病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解读。
翁建平教授在会上发言。
据悉,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支持,中华医学会发起并指导,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资助的“2010年~2013年覆盖全年龄段的中国1型糖尿病研究”是全球首个国家层面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该项目由翁建平教授牵头、全国13个地区505家医院的内分泌糖尿病和儿科领域专家共同参与。
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01/10万人,其中0~14岁儿童发病率为1.93/10万,15~29岁人群发病率为1.28/10万,3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69/10万。中国仍然是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过去20年间,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增加近4倍,且新诊断的成年起病1型糖尿病发病人数也不可小觑。
《英国医学杂志》(BMJ)网站和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网站1月4日同期发表该成果。
朱大龙教授在会上发言。
专家介绍,1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提示,中国是全球儿童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仅约0.6/10万。此后,全球多国研究提示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但缺乏成人发病情况数据。
为深入了解我国1型糖尿病整体发病情况,时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翁建平教授牵头开展了这一全国性研究。研究样本量为1.33亿人,调查范围约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0%,包括6%的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研究共收集到5018例新发1型糖尿病,其中65.3%为20岁以上。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每年有13000例新发1型糖尿病,其中超过9000例在15岁以上的人群中。大部分新发1型糖尿病是在成年诊断。 0~14岁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发病率与纬度显著相关,北方比南方发病率高,但在1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与纬度变化无关。这可能与基因、环境因素有关。
该研究更新了全球糖尿病地图中的中国儿童起病1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填补了成人起病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空白。研究者认为,中国1型糖尿病增加速度快,亟待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在关注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同时,成人起病的1型糖尿病也不容忽视,亟待得到关注并给予相应的卫生资源,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袁莉、郭立新、郭晓蕙、李秀珍(从左至右)4位专家在回答记者提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郭晓蕙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袁莉教授,广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李秀珍主任等专家与近40家媒体记者就1型糖尿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流行趋势、诊断、检测、治疗、管理等话题进行面对面交流。
文/首席记者谭嘉
关爱“小糖人”: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更需家长日常科学“监测”
新华社合肥11月13日电(记者 鲍晓菁)“Ⅰ型糖尿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青壮年和少年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Ⅰ型糖尿病智能化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中国科大附一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指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在上升,其中Ⅰ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中发病率上升更为明显,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更需家长日常科学“监测”。
青少年所患糖尿病多为Ⅰ型糖尿病,致病原因是自身免疫导致的胰岛β细胞功能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发病急、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而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和青少年肥胖患者逐年增多,Ⅱ型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2013年至2017年,在翁建平的带领下,众多专家共同开展中国全人群Ⅰ型糖尿病患者登记注册管理研究,覆盖全国13个研究区域7大行政区10%的全国人口,505家医院参与。通过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摸清了我国Ⅰ型糖尿病全人群发病率:中国全年龄段Ⅰ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01/10万人。据此估算,我国现有Ⅰ型糖尿病患者约50万。与患者群体庞大的Ⅱ型糖尿病相比,Ⅰ型糖尿病显得很“小众”。Ⅰ型糖尿病易发于儿童青少年,影响的是国民健康的未来。
“被调查人群诊断时,急性并发症比例高,诊断人群半年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率高达40%。”翁建平说。
“青少年糖尿病症状一开始总是很难被发现,当我们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章秋介绍,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三多一少”。“三多”就是吃得多、喝得多、尿多。同时又有“一少”,即体重和体力下降。青少年儿童由于无法准确表达出身体的不适,需要家长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体征变化。家长要提高警惕,出现上述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儿在饮食方面要非常注意,既要适量补充身体发育所需要的糖分,又要严格控制多余糖分的摄入。Ⅰ型糖尿病患儿缺少胰岛素,目前只能以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的方法加以补充,并且还要完成血糖监测及计划饮食。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的急性并发症,发病急,来势凶。如果不及时抢救治疗,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贪玩爱动是青少年的天性,针对患糖尿病的青少年,要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患儿家长必须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避免可能引起低血糖的情况发生。患儿独自在外时,应随身携带糖果以备用。
来势汹汹的糖尿病,要考虑1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有些人发病更重更急,他们可能是晚发型1型糖尿病(T1DM)。相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具有如下特点:
在糖尿病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通常不超过3年就出现胰岛素依赖;
发病突然,个别典型患者甚至可以具体到某一天突然发病;
患者大多不伴有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常见糖尿病高危因素;
口服降糖药原发性失效;
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降低)明显;
诊断时合并有酮症酸中毒。
出现这些情况,请一定警惕,他们可能是1型糖尿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教授团队近日在国际糖尿病临床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糖尿病医疗》(Diabetes Care)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2007—2017年中国2170万自然人群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统计,发现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明显增加。
研究发现
1. 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之前的报道,且呈现上升趋势。
2. 按年龄组分析发现,发病高峰在10~14岁年龄组。
3. 十年的纵向分析显示,T1DM发病率只在30岁及以上成人中急剧增加,在青少年中则没有明显增加。
4. 患病男女比例以30岁为分水岭,30岁以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0岁及以上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发病率低使T1DM易被忽视
1型糖尿病(T1DM)曾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存。由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人们也常称其为青少年糖尿病。事实上,T1DM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生,只是由于成年人没有明显的发病率高峰,所以成年人的T1DM常被忽视。
各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差异很大,西方国家特别是北欧地区国家的发病率高,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发病率都比较低。根据全球糖尿病研究项目的调查,中国是世界上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1985—1994年儿童T1DM的发病率仅为0.51/10万人年。翁建平教授等人2010—2013年调查发现,中国所有年龄段T1DM发病率估计为1.01/10万人年。
全球范围内T1DM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有所增加,环境和行为因素在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T1DM在中国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仍然较低。1994年至今,中国大陆城市关于T1DM发病率的研究仅有5项,且研究均为对医院病例报告的回顾性分析,不能外推到自然人群。而且大多数关于T1DM发病率的研究都集中在儿童时期,较少关注成年时期。事实上,成人初发T1DM并不罕见,中国广东的一项调查发现,30岁以上成年人的发病率为0.69/10万人年。
因此,既往的中国T1DM发病率可能无法反映实际情况。
30岁以上人群T1DM在明显增加
这项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BMHCIC),该中心负责北京地区的人口和卫生健康信息,接收153个有诊断T1DM资格的诊疗中心上传的新诊断T1DM数据,覆盖了北京地区8个城区和8个郊区各年龄段2170万常驻居民。
研究显示,2007—2017年,2170万人群中有6875例新诊断T1DM,累及各个年龄组,发病高峰出现在10~ 14岁年龄段,为7.15/10万人年,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最低的是75岁及以上年龄段,为1.49/10万人年。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10年间,T1DM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从2007年的2.72/10万人年显著增加到2017年的3.60/10万人年。进一步对各年龄组发病率分析发现,0~14岁和15~ 2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增加,但≥30岁年龄组的T1DM发生率从1.87/10万人年显著增加到3.52/10万人年。
随后,研究团队预测了10年后各年龄组T1DM发病人数,预测T1DM的发病人数在未来十年内将增加1.57倍。预估2027年的T1DM群体中,18.80%为0~14岁年龄组,7.43%为15~29岁年龄组,73.77%为30岁及以上年龄组。
另外,男女患病比例各年龄组不同,30岁以下年龄组为0.885,30岁及以上年龄组为1.272。诊断时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比例为31.10%。调整年份后,无论性别如何,0~4岁组的酮症酸中毒百分比最高,为52.52%。
最后,从这项研究还可看到,T1DM发病率的增高只在30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出现,提示早发型T1DM和晚发型T1DM在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着不同。早发型T1DM通常被认为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而晚发型T1DM可能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更相关,这些都需要更多研究寻找答案。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刘畅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