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糖尿病(享受糖尿病门特待遇到一级医院去签约还需要交费用吗)
发布会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重庆“两病”门诊用药有新政策
近日,重庆市医疗保障局会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出台了《关于做好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和健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为使广大参保群众充分了解高血压、糖尿病(以下称“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政策,今(2)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蒋建国 重庆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
仲姝婕 重庆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新闻发布会现场 李聪冲 摄
一句话,看发布会重点
本次“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政策调整后,重庆预计将新增100万人左右可以享受
——蒋建国
“两病”患者实行“双通道”购药:如果定点医疗机构没有需要的药品,可以凭医院处方到定点药店买药
——仲姝婕
关于做好“两病”门诊用药保障
近百万“两病”患者
纳入门诊用药保障
蒋建国介绍,高血压、糖尿病日益成为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应该早发现早治疗。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两病”发病率较高,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较低。
为了有效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负担,重庆先后将需要在门诊采取药物治疗且未获得特殊疾病资格的“两病”患者纳入保障范围。《通知》出台后,将有近百万在市卫生健康部门登记在册的“两病”患者纳入门诊用药保障。
蒋建国介绍相关情况 邹乐 摄
《通知》有哪些亮点?
进一步方便准入。将诊断机构从原来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扩大到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无论新老“两病”患者,原则上均无需另外再“办证”,即可获得“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资格。
进一步提高了用药保障水平和相关支付方式。使用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的患者,年度限额内报销比例为100%。
进一步方便了复诊续方和用药。因居住地或工作地发生变化的,可以变更按人头付费方式的治疗机构;“两病”患者可在门诊和药店实行“双通道”购药。
实现了健康管理与“两病”防治的有效融合。把签约服务、疾病基本情况日常监测、指导建立健康生活习惯等全部纳入“两病”患者健康管理。
关于患者可享受的政策实惠
政策调整后
有多少“两病”患者能够享受实惠?
蒋建国介绍,本次“两病”政策调整后,除了已取得“两病”资格的患者外,还包括了在卫生健康部门纳入规范管理的“两病”患者,以及在新的诊断过程当中符合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指南规定的“两病”患者。预计将新增100万左右的人可以享受到“两病”的门诊用药保障资格。
对于达不到慢特病诊断要求
是否也有惠民政策?
《通知》对居民医保建立了“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制度,将参加重庆居民医保且符合中国高血压糖尿病临床防治指南标准的“两病”患者,全部纳入保障范畴。
所以,患者一旦按照标准确诊了“两病”且需要服药,可随时得到有效保障。重庆现在把《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特别是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品纳入了保障范围,患者根据医生的处方随时可以用药,且费用负担相对较轻。
关于“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资格
申报资格是否需到
指定医疗机构诊断?
仲姝婕介绍,如果参保人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可到全市任一医保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如果确诊并需要用药控制,就由诊断的医疗机构直接将他的就医信息传到医保信息系统,该患者即可直接获得门诊用药保障资格,不再需要另行办理任何手续。
另外,有三种情况不需要再诊断,患者直接纳入“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范围。
①去年在11个区县试点取得了居民“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资格的对象,直接纳入“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范围。
②此前通过居民医保已经办理了“两病”门诊特病的人员,自动成为“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对象,
③已经在卫生健康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城乡居民“两病”患者不需要诊断,自动成为“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对象。
户口和长期居住地不同
“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资格如何办理?
仲姝婕介绍,如果患者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确诊了,就直接纳入全市“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范围,不需要再到参保地的医保经办机构办理。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参加了职工医保的市民,目前仍采取门诊特病的管理办法,可以跨区县进行特病检查,检查之后还需回参保地办理特病资格。
重庆今年正在落实医保事项“就近办”“网上办”,目标在今年年底有90%的事项可以实现“网上办”,有23个事项可以跨区县“就近办”,这让随子女在异地居住的老年人也可以不再回到原来的居住地去办理手续。
仲姝婕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获得“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资格后
需要实行门诊定点就医吗?
仲姝婕介绍,《通知》明确把“两病”治疗由以前的定点治疗扩大到了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医疗定点机构有7千多家,村卫生室有1千多家。
而对于按人头付费的患者,需到就近的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由该机构每月按时给患者复诊和开药。
同时,《通知》明确了一个“双通道”供药办法,如果定点医疗机构没有患者需要的药品,患者可以凭医院的处方到定点药店买药,定点药店即有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且开通医保“两病”管理信息平台的药店。
关于“两病”就医用药费用
按项目付费和按人头付费有何区别?
患者如何合理选择?
仲姝婕介绍,按项目付费方式主要适用的群体是生活地、居住地不固定,流动性较大、就诊医疗机构不固定的“两病”患者。患者看病就诊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只要是符合医保报销范围的药品和检验检查的项目,不设起付线,按规定的比例、限额报销后,剩余费用由本人承担。
一类管理对象为:一级高血压低危组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二类管理对象为:一级高血压中危组及以上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
报销比例为:
●使用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的(限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一、二类管理“两病”患者报销比例为100%。
●使用非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的,一类管理患者(限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60%,二类管理患者报销比例为一级医疗机构80%、二级医疗机构60%、三级医疗机构40%。
●“两病”门诊检查检验项目(限二类管理患者)报销比例为一级医疗机构80%、二级医疗机构60%、三级医疗机构40%。
报销限额具体为:
●一类管理对象的“两病”年报销限额为500元/人·年。
●二类管理对象的“两病”年报销限额为1000元/人·年。
●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报销限额为1500元/人·年。
●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及其他一种慢性病的报销限额为1500元/人·年,在此基础上每增加一个慢性病病种,报销限额增加200元。
“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报销限额与居民医保门诊慢性病报销限额共用。
按人头付费方式主要适用的群体是生活地、居住地相对固定,能够长期选择一家基层医疗机构定点就医的“两病”患者,由选定的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全程的病情的管控管理。其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分别按各自人头标准,按月结算给定点治疗机构。
上述两种方式,都不需要“两病”患者重新提交资料或办理证件。
仲姝婕表示,鼓励居住地或者工作地比较稳定的患者选择按人头付费,这能让患者定时定点定人的得到医疗机构的全程就医服务管理,使病情可以在同一医疗机构得到持续性的治疗和控制,同时,也鼓励大家更多的到基层的医疗机构去看“两病”,因为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条件也都是非常好的。
高血压、糖尿病门诊费用
是否可以转到下一年使用?
医疗保障的预算和开支安排是按自然年度进行,所以,限额只能在一个自然年度内使用,不能够跨年度结转。
一次性开药量最长多久?
对于“两病”复诊人员,诊治医生的处方最长可以开具不超过12周的用药量。
购买同一药品
为何公立医院和营利性医疗机构价格不同?
蒋建国介绍,为了实现医药分离,所有公立医院均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而营利性医疗机构没有取消加成,所以公立医院的药品是按照进价销售,而营利性医疗机构仍然保留了15%的进价加成,所以会出现了销售价格不一致的情况。
山西:让更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享受政策红利
3月4日,记者从山西省医保局获悉,为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以下简称“两病”)患者用药负担,提升“两病”患者健康管理水平,从3月1日起,山西省全面实施“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和健康管理专项行动计划。通过完善政策措施,优化管理服务,提升保障质量,扩大政策受益面,让更多“两病”患者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提高参保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降低起付标准,减轻用药负担。深入基层调研,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将“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起付标准由60元/年降低为30元/年。报销门槛降低后,更多“两病”患者将及早进入报销,尽早享受政策红利,用药负担进一步减轻。
简化认定程序,拓宽纳入渠道。加强与卫健部门联动,拓宽纳入渠道,将卫健部门规范化管理但未享受门诊慢性病待遇的“两病”参保居民、指定二级以上(含二级)定点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认定的“两病”参保居民、申请门诊慢性病但不符合门诊慢性病准入条件的“两病”参保居民直接纳入保障范围,力争“两病”患者应纳尽纳,不落一人。
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健康水平。实现“两病”门诊用药费用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定点基层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满足群众就近就医拿药需求,将政策落地到家门口;对病情稳定的“两病”患者开具4-12周长期药品处方,落实“少见面”服务,减少“两病”患者往返医疗机构负担;家庭医生为签约“两病”患者提供精准健康服务,提升“两病”患者的知晓率和合理用药率,稳步提高“两病”患者的健康水平。
优化管理服务,提升基金效率。有效落实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保障“两病”门诊药品开得出、用得上。充分发挥医保智能审核监控信息系统作用,加强“两病”门诊用药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医保服务医师“两病”认定和诊疗服务工作的监管,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切实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来源: 黄河新闻网
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享受高质量生活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旨在提升全球对糖尿病的关注。今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位居全球之首,糖尿病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体重与糖尿病
体重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加重糖尿病病情。相反,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等问题,也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身体的康复。因此,保持合理的体重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适当的运动锻炼和有效的自我管理等健康生活方式,更好地控制血糖和体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1
饮食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是控制血糖和体重的首要步骤。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可参照《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做到:合理饮食,主食定量(摄入量因人而异),建议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全谷物、杂豆类占主食摄入量的三分之一;建议餐餐有蔬菜,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GI水果;每周不超过4个鸡蛋或每两天1个鸡蛋,不弃蛋黄;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可选择少许坚果;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推荐饮用白开水,不饮酒;进餐定时定量,控制进餐速度,细嚼慢咽。
进餐顺序宜为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02
运动锻炼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同样重要,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以消耗多余的热量,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糖尿病患者要遵守合适的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并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半小时以上的中等量运动,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有走步、游泳、太极拳、广场舞等。
运动时需防止低血糖和跌倒摔伤。不建议老年患者参加剧烈运动。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宜采取运动疗法。
03
自我管理
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并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定期监测血糖和血脂,控制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遵医嘱用药,定期进行并发症检查。同时,通过定期监测体重,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保持合理的体重范围,以减轻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
正确居家监测血糖,对于规范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管理非常重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通常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毫摩/升,非空腹血糖不高于10毫摩/升。居家监测血糖应遵医嘱,采用正确操作方法,按时测量。
糖尿病前期人群
糖尿病前期人群可通过饮食控制和科学运动降低发病风险,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建议超重或肥胖者使体重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4kg/㎡,或体重至少下降7%,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kcal,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分钟/周。
积极学习糖尿病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好自我管理,遵医嘱定期接受个性化的营养教育和膳食指导,享受高质量生活。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