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胰岛细胞与糖尿病(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吗)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这种食物是胰岛功能的“报警器”?吃完血糖飙升的人,糖尿病风险大增

很多血糖高或糖尿病的人都听过一个词——“胰岛素抵抗”。它指的是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糖尿病前期的最典型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呢?近日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通食物,竟然可以成为胰岛功能的“报警器”!

AI生成图

土豆竟然是

胰岛功能的“报警器”?

米饭、面包、土豆,吃完哪个最升糖?2025年6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医学》期刊上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对于不同食物的升糖反应不同。那些吃完土豆后血糖飙升的人,胰岛素抵抗更高,未来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研究截图

研究招募了55名参与者,给他们佩戴了连续血糖监测仪,可以全天候、不间断记录血糖的细微变化,观察吃完不同食物人体血糖的反应。研究人员设计了7种标准化的碳水餐食,每份都精确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

■ 五种淀粉类主食:米饭(茉莉香米)、面包(白脱牛奶面包)、土豆(冷冻土豆丝)、意大利面(通心粉)和豆类(罐装黑豆)。

■ 两种简单的碳水:葡萄(红提)和混合浆果(黑莓、草莓、蓝莓)。

最终有了3个意外的发现:

发现一:米饭荣登“平均升糖冠军”的宝座:在吃了米饭后,参与者的血糖水平上升最快、峰值最高,平均血糖曲线图显示其峰值远超其他主食。紧随其后的是面包和土豆,它们也引发了相当剧烈的血糖反应。相比之下,豆类和混合浆果则表现得最为“温柔”。意大利面的表现居中,升糖效应明显低于米饭,但高于豆类。

健康时报图

发现二:每个人对不同食物的血糖反应不同:35%的参与者是“米饭星人”,他们吃完米饭后血糖反应最剧烈;24%的参与者是“面包星人”,他们吃完面包后血糖反应最剧烈;22%的参与者是“葡萄星人”,他们吃完葡萄后血糖反应最剧烈;此外,还有少数人是“土豆星人”或“意面星人”。

发现三:“土豆星人”的胰岛素抵抗最为明显:然而就是这少数的“土豆星人”,让研究人员大吃一惊。研究发现,“土豆星人”普遍表现出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更差的胰岛β细胞功能。而且在他们的血液中,多种甘油三酯和脂肪酸水平更高,这与他们胰岛素抵抗的体质特征完全吻合。这可能与土豆中富含的抗性淀粉有关,这种抗性淀粉对于胰岛素抵抗来说,其控糖效果大打折扣。

土豆可以说是对于“土豆星人”代谢健康的“晴雨表”。我们对特定碳水的反应,不仅仅是“长胖”那么简单,它还反映了你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等潜在的健康风险。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土豆等食物血糖反应剧烈,这或许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

健康时报图

胰岛素抵抗的人

有4个典型表现

除了血糖对土豆比较敏感外,胰岛素抵抗的人有哪些典型特征?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俞萌2025年在上海科技馆微信刊文介绍,胰岛素抵抗有4个典型表现:

1.皮肤异常(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通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一种以褐色、绒状、过度角化的斑块为特征的皮肤病变,通常出现于颈后部、腋窝、腹股沟及肘部,但也可能覆盖皮肤的全部表面,仅手掌和足底皮肤不易出现。皮肤病变可能呈现凹凸不平的小疙瘩状(类似乳头状瘤的样子),皮肤表层增厚、表皮突起增多、黑色素细胞数量也增加了。

社交媒体截图

2.异常的饥饿感与低血糖

某些患者在用餐后不久又会感到饥饿,这是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将血糖送入细胞,导致大脑误判能量不足,触发了饥饿的信号。此外,某些患者在用餐不规律的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这是由于尽管血液中的血糖已经降下来了,胰岛素依然还在不断分泌,胰岛素分泌的节奏出现了问题。

3.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的女性患者可能伴随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通常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闭经以及不孕,患有痤疮、皮肤油腻,体毛增多或脱发等症状。

4.身体多项代谢指标异常

胰岛素抵抗是诸多代谢异常的共同基础,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多囊卵巢综合征及认知障碍等。

记住!

这才是缓解胰岛素抵抗的方法

很多人发现自己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点什么可以缓解?吃什么药物可以治疗?

往往医生的第一条建议不是药物,而是——减轻体重!俞萌医生表示,不论是胰岛素抵抗,还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疾病,改变生活饮食方式,进行体重管理永远是首要的“治疗”方式。

金鹏 摄

胰岛素抵抗并不可怕,它是身体的一个信号。面对胰岛素抵抗,我们真正需要调整到健康的生活习惯:

1.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实现营养均衡;

2.进行适当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来积极减轻体重;

3.要改变作息,保证睡眠;

4.正确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寻找合适的情绪释放方式,减少情绪转化为激素的影响;

5.情况比较严重的请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

最后,很多人总期望于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而口服一些“神药”可以解决问题,但请记住:这世间没有神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解药”!

来源: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

这种食物是胰岛功能的“报警器”?吃完血糖飙升的人,糖尿病风险大增

很多血糖高或糖尿病的人都听过一个词——“胰岛素抵抗”。它指的是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糖尿病前期的最典型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呢?近日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通食物,竟然可以成为胰岛功能的“报警器”!

AI生成图

土豆竟然是

胰岛功能的“报警器”?

米饭、面包、土豆,吃完哪个最升糖?2025年6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医学》期刊上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对于不同食物的升糖反应不同。那些吃完土豆后血糖飙升的人,胰岛素抵抗更高,未来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①

研究截图

研究招募了55名参与者,给他们佩戴了连续血糖监测仪,可以全天候、不间断记录血糖的细微变化,观察吃完不同食物人体血糖的反应。研究人员设计了7种标准化的碳水餐食,每份都精确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

■ 五种淀粉类主食:米饭(茉莉香米)、面包(白脱牛奶面包)、土豆(冷冻土豆丝)、意大利面(通心粉)和豆类(罐装黑豆)。

■ 两种简单的碳水:葡萄(红提)和混合浆果(黑莓、草莓、蓝莓)。

最终有了3个意外的发现:

发现一:米饭荣登“平均升糖冠军”的宝座:在吃了米饭后,参与者的血糖水平上升最快、峰值最高,平均血糖曲线图显示其峰值远超其他主食。紧随其后的是面包和土豆,它们也引发了相当剧烈的血糖反应。相比之下,豆类和混合浆果则表现得最为“温柔”。意大利面的表现居中,升糖效应明显低于米饭,但高于豆类。

发现二:每个人对不同食物的血糖反应不同:35%的参与者是“米饭星人”,他们吃完米饭后血糖反应最剧烈;24%的参与者是“面包星人”,他们吃完面包后血糖反应最剧烈;22%的参与者是“葡萄星人”,他们吃完葡萄后血糖反应最剧烈;此外,还有少数人是“土豆星人”或“意面星人”。

发现三:“土豆星人”的胰岛素抵抗最为明显:然而就是这少数的“土豆星人”,让研究人员大吃一惊。研究发现,“土豆星人”普遍表现出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更差的胰岛β细胞功能。而且在他们的血液中,多种甘油三酯和脂肪酸水平更高,这与他们胰岛素抵抗的体质特征完全吻合。这可能与土豆中富含的抗性淀粉有关,这种抗性淀粉对于胰岛素抵抗来说,其控糖效果大打折扣。

土豆可以说是对于“土豆星人”代谢健康的“晴雨表”。我们对特定碳水的反应,不仅仅是“长胖”那么简单,它还反映了你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等潜在的健康风险。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土豆等食物血糖反应剧烈,这或许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

健康时报图

胰岛素抵抗的人

有4个典型表现

除了血糖对土豆比较敏感外,胰岛素抵抗的人有哪些典型特征?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俞萌2025年在上海科技馆微信刊文介绍,胰岛素抵抗有4个典型表现:

1. 皮肤异常(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通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一种以褐色、绒状、过度角化的斑块为特征的皮肤病变,通常出现于颈后部、腋窝、腹股沟及肘部,但也可能覆盖皮肤的全部表面,仅手掌和足底皮肤不易出现。皮肤病变可能呈现凹凸不平的小疙瘩状(类似乳头状瘤的样子),皮肤表层增厚、表皮突起增多、黑色素细胞数量也增加了。

社交媒体截图

2. 异常的饥饿感与低血糖

某些患者在用餐后不久又会感到饥饿,这是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将血糖送入细胞,导致大脑误判能量不足,触发了饥饿的信号。此外,某些患者在用餐不规律的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这是由于尽管血液中的血糖已经降下来了,胰岛素依然还在不断分泌,胰岛素分泌的节奏出现了问题。

3. 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的女性患者可能伴随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通常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闭经以及不孕,患有痤疮、皮肤油腻,体毛增多或脱发等症状。

4. 身体多项代谢指标异常

胰岛素抵抗是诸多代谢异常的共同基础,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多囊卵巢综合征及认知障碍等。②

记住!

这才是缓解胰岛素抵抗的方法

很多人发现自己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点什么可以缓解?吃什么药物可以治疗?

往往医生的第一条建议不是药物,而是——减轻体重!俞萌医生表示,不论是胰岛素抵抗,还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疾病,改变生活饮食方式,进行体重管理永远是首要的“治疗”方式。②

胰岛素抵抗并不可怕,它是身体的一个信号。面对胰岛素抵抗,我们真正需要调整到健康的生活习惯:

1. 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实现营养均衡;

2. 进行适当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来积极减轻体重;

3. 要改变作息,保证睡眠;

4. 正确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寻找合适的情绪释放方式,减少情绪转化为激素的影响;

5. 情况比较严重的请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

最后,很多人总期望于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而口服一些“神药”可以解决问题,但请记住:这世间没有神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解药”!

本文综合自:

①Wu Y, Ehlert B, Metwally AA, et al.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glycemic responses to carbohydrates and underlying metabolic physiology. Nat Med. Published online June 4, 2025. doi:10.1038/s41591-025-03719-2

②2025-06-07上海科技馆《在小红书晒了一张黑脖子照片,被网友诊断为“胰岛素抵抗”?》(俞萌)

来源: 健康时报

唤醒沉睡的胰岛细胞:让血糖回归平衡,重燃生命希望!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他每天按时吃药、饮食清淡、坚持散步,可血糖就是降不下来;她体检时明明空腹血糖正常,却在饭后两小时“爆表”;有人甚至在多年控制良好后,忽然病情失控,住进医院。

这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控糖的努力都白费了吗?

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中老年人。常有人以为,糖尿病不过是“血糖高一点”,只要不吃甜食、每天走走就能控制;也有人觉得吃药伤身,宁愿靠偏方“调理”;还有人坚信“血糖一高就要打胰岛素”,心中充满恐惧。

但真正的危险,常常藏在看不见的深处:那些被忽视的“沉睡胰岛细胞”,才是糖尿病隐形的推手。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是血糖升高,而在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与失调

胰岛细胞如同人体内的“糖控中枢”,它们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如若它们沉睡、功能降低,即使血糖暂时被药物压制,也如同盖住了水壶的盖子,却未熄灭火源——终究会“爆锅”。

近年来,多项国内外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衰竭

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超六成患者初诊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功能减退,若不及时干预,5至10年内将有超过一半患者发展为依赖胰岛素治疗的重度糖尿病。

而这背后,不仅仅是遗传或肥胖,更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剧烈变迁密切相关。高油高糖饮食、久坐少动、睡眠不足、情绪压力等,都可能诱发胰岛细胞的“过劳”,最终“休眠”。

“唤醒”沉睡的胰岛细胞,就是控糖战役的关键转折点。

但问题来了:胰岛细胞还能唤醒吗?它还能恢复功能吗?答案是——可以,但需要科学、系统的方式。

西医方面,近年来强调“早期强化干预”。研究表明,早期使用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可以有效减轻胰岛β细胞的“代谢负担”,促进其功能恢复。

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亦被证实在一定人群中可实现血糖缓解,即脱离药物数月甚至数年,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中医则从“脾虚生湿”“肝郁化火”的角度出发,认为糖尿病属“消渴病”范畴。中医常通过“健脾益气、滋阴清热”的方法,如黄芪、山药、葛根、麦冬等中药复方,来改善胰岛细胞的生理环境,提升其活性。

有研究证实,部分中药在调节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抗氧化、减轻胰岛细胞凋亡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但无论中西,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并非简单的“忌口”或“运动”,而是一种深度的生活管理——

一位从医30年的内分泌专家曾说:“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理解它的根源。”

他在临床上遇到一个退休老教师,血糖控制十年如一日,始终稳定在正常范围。秘诀很简单:规律作息、科学饮食、心态平和,最关键的是,每天坚持一套“饭后操”,既促进胰岛素分泌,又改善肠道代谢。这样的人,胰岛细胞即使年迈,依旧活跃。

更值得注意的是,睡眠胰岛功能之间的关系。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睡眠质量差的人群,胰岛素抵抗风险增加近40%。因此,改善睡眠,不仅是心理调节,更是对胰岛的一种“修复”。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情绪压力。现代社会节奏快,许多中老年人虽已退休,但“空巢焦虑”“慢性压抑”不容小觑。

研究表明,长期焦虑可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血糖波动,严重时甚至诱发糖尿病。真正的健康,是身心兼顾的“平衡术”。

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大力推动“慢病管理入社区”政策,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

这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健康支持,也促进了疾病早期筛查与干预。一些城市已设立“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整合营养、心理、运动等多学科资源,助力患者实现“逆转糖尿病”的目标。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唤醒”沉睡的胰岛细胞?归纳起来,核心在于三点:减轻胰岛负担、改善细胞环境、增强细胞活性。

减负,靠科学控糖,避免血糖频繁波动;调环境,靠均衡饮食与合理运动,清除“代谢垃圾”;促活性,则需中药调理、心理疏导、睡眠优化等综合手段。

每一点都不简单,但每一点都可能成为改变病程的转折。

糖尿病不是突如其来的疾病,它是人体多年“代谢失衡”的结果。胰岛细胞的沉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唤醒它们,需要时间、恒心与科学的方式。但只要找到正确的钥匙,哪怕沉睡多年,总有被唤醒的可能。

在糖尿病面前,没有奇迹,只有规律;也没有捷径,只有坚持。真正的希望,不在药瓶中,而在每一个自我管理的选择里。

让血糖回归平衡,唤醒沉睡胰岛细胞,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生命礼物”。


参考文献:

[1]贾伟平,黄国英,曾小峰,等.中国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研究现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3):145-149.

[2]王莉,李志刚,赵春春.从中医“脾肾论治”探讨糖尿病胰岛功能保护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10):1230-1235.

[3]杨文萍,李娜,刘成.现代生活方式对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4):485-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