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预防及护理(糖尿病的预防及保健)
糖尿病最怕4个并发症!医生忠告:若不想进医院,请坚持5个习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疼不痒,很多人以为它就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它就像定时炸弹,表面安安静静,背地里却可能搞出大动静。
一旦糖尿病盯上你,真正让人头疼的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背后那一串尾随而来的“亲戚”——并发症。别以为这是吓唬人,真进了医院才知道,糖尿病的“后劲”才是最猛的。
说白了,糖尿病就像是身体里的“熊孩子”,你不管它,它就开始拆家。拆哪里?拆眼睛、拆肾、拆脚、拆心脏。你要是还放任不管,那最后可能连床都下不了了。糖尿病的四大并发症,每一个都能让人生活质量大跳水。
首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糖尿病来搅局,窗户就模糊了。它会损伤眼底血管,眼前一片雾,严重了甚至会失明。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觉得晚上看东西模糊,以为是老花眼,拖着拖着就进了眼科病房。
然后是糖尿病肾病。肾脏是身体的过滤器,糖尿病一来,这过滤器就慢慢失灵。它像是水龙头里的滤芯,被糖“堵”得死死的。早期可能只是尿蛋白超标,后期可就是洗肾走起,一周三次,时间、金钱都搭进去。
再来是糖尿病足。这不是普通的脚气或者脚底裂口,而是脚部血管和神经一起受损。血流不好、知觉迟钝,一点小伤口都能发展成大溃疡,甚至需要截肢。很多人袜子穿着穿着就粘住了脚,一脱下来全是血和脓,才发现早就烂了。
最后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让血管老得特别快,像是把20岁的血管用成了60岁的。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硬化,这时候心梗、脑梗接踵而来,很多人连个预兆都没有,哪天早上胸口一闷,就直接倒下去了。
听起来够吓人?确实如此,但也不是没办法自保。关键是你得养成几个好习惯。不是说非得跑马拉松、练瑜伽,只要日常生活里多注意点,就能大大降低这些并发症找上门的几率。
第一,坚持规律运动。不是要你去健身房撸铁,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血糖也能稳稳当当。运动就像是血糖的“清道夫”,它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更高效地处理糖分。哪怕是跳广场舞、遛狗、上楼梯,都比坐着不动强。
第二,饮食别放飞自我。糖尿病不是就不能吃东西了,而是要吃得聪明。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优质蛋白。像米饭、面条就是“快车糖”,一下子把血糖送上天;而燕麦、红薯就是“慢车糖”,稳稳走,不翻车。
第三,睡觉要有规律。熬夜是血糖的大敌。睡眠不足会让身体更抗拒胰岛素,一夜没睡好,第二天血糖飙升。睡眠就像是身体的“维修工”,你不给它时间修,机器当然越来越糟。很多人血糖怎么也控不下来,结果一看,晚上三点还在刷手机。
第四,要控制情绪。情绪波动大,血糖也跟着坐过山车。长期压力会刺激激素分泌,影响血糖代谢。你越焦虑,血糖越不听话。就像开车的时候情绪不好,一脚油门一脚刹车,车也跟着乱了套。
第五,定期检查身体。别等问题冒出来才看医生。早期发现并发症,处理起来更容易。眼底检查、尿蛋白检测、足部检查、心电图,每年查一查,不花太多钱,却能提前避坑。很多人以为自己没事,结果一查才知道,问题早就潜伏着了。
这些习惯看起来简单,但坚持下来才是硬道理。糖尿病说到底就是个“管理病”,你管得住它,它就安分点。你放任它,它就翻天。血糖控制得好,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这不是医生吓唬你,是无数病例告诉我们的现实。
很多人一听“终身疾病”就泄气了。其实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更像是一个长期合租的“室友”。你要是管好了规矩,大家相安无事。你要是天天纵容它,它就把你家搅得鸡飞狗跳。关键是你有没有把生活习惯当回事。
有的人血糖刚刚超标,就像发现水龙头漏水一样,赶紧找人修,生活照过不误;有的人等到屋里水漫金山,才想起来关阀门,那时候代价就大了。养成好习惯不难,难的是坚持。但只要你开始做,身体一定会回报你。
别小看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它们就像是给身体装上了防护罩。糖尿病像是个爱搞破坏的小孩,你得天天看着它,设好规矩,划好界限,别让它越界。哪怕是多喝一杯水、少吃一口甜点,身体都能感受到你的努力。
有研究发现,坚持规律生活的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能下降30%以上。别以为这是鸡汤,这是实打实的数据。你不在意的那一口油腻,那一晚熬夜,可能就是身体崩盘的信号。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把它当回事。真正吓人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背后那一串“跟班”,一个比一个狠。你不想进医院,就得从现在开始,给生活上把锁。别等身体敲响警钟才后悔,早点行动,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参考文献:
[1]王丽,刘志刚,李霞,等.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预警及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0):803-807.
[2]陈海燕,张斐,赵静.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3(02):115-119.
[3]李明,赵红,孙强.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18):1425-1429.
专家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7月5日,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与会者围绕体重管理和生活方式重塑,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工作。
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糖胖病逆转中心主任徐谷根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逆转的,患者采用“2 N”系统治疗方法,可以实现减少用药甚至停药的治疗效果。“2 N”系统治疗方法中的“2”是指中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N”是指综合措施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营养干预、运动疗法和心理健康支持等。
“需要强调的是,逆转不等于根治。”徐谷根说,糖尿病逆转是一种治疗手段,患者通过3个月的“2 N”综合性干预,恢复人体自然调节血糖的能力,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防治形势严峻。会议围绕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庞大的患病人群、沉重的并发症负担,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等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特定类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可获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长期摆脱药物依赖。
此外,与会多位专家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如AI模型在糖尿病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中,通过大数据预测风险、优化干预方案,实现高效精准管理;骨搬运手术治疗糖尿病足,为以往可能面临截肢的患者带来了保肢新希望;菌群移植技术为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干预糖尿病提供了崭新视角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糖尿病可预防!专家揭秘:这三招最有效,现在行动还不晚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但你知道吗?它并非完全无法避免!最新研究揭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风险。今天就来聊聊,如何科学预防2型糖尿病。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觉得是“老年病”或者“富贵病”,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上升。研究显示,其主要风险因素——肥胖和缺乏运动——与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好消息是,这恰恰意味着2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风险:肥胖与久坐是“元凶”
- 肥胖是头号敌人: 体重超标(尤其是腹部肥胖)会显著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长此以往,负责生产胰岛素的胰腺细胞(β细胞)可能“累坏”或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血糖失控。研究证实,体重指数(BMI)越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
- 缺乏运动雪上加霜: 运动能显著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更有效地利用血糖。即使是轻度的规律运动(比如快走),也能带来显著的预防效果。研究发现,每周运动1次的人比完全不运动的人风险低,而每周运动5次以上的人风险更低!美国推荐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的快走。
- “强强联合”更危险: 肥胖加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极大地放大患糖尿病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或本身肥胖的高风险人群,运动的保护作用尤其明显。
科学研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武器!
1.健康饮食: 选择营养均衡、热量适中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精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中国和瑞典的大型研究都发现,对于血糖调节能力已经开始下降(称为“糖耐量异常”)的人群,进行饮食干预能显著降低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0%-50%)。
2.坚持运动: 如前所述,规律运动至关重要。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关键在于坚持和达到一定的能量消耗。研究甚至发现,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只要消耗的能量相同,快走的效果和慢跑一样好!
3.控制体重: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即使只是减轻少量体重(如7%),也能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大大降低糖尿病风险。
目前,还没有被正式批准用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药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些潜在药物(如二甲双胍、奥利司他),它们可能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或减少脂肪吸收来起作用。但大型研究的结果还在等待中。现阶段,生活方式干预仍是无可争议的首选和基石。
谁最需要预防2型糖尿病?
- 超重或肥胖人群。
- 缺乏规律运动、久坐不动的人。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 年龄较大的人群(风险随年龄增长)。
- 已经被诊断为“糖耐量异常”的人(这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信号,风险最高,干预效果也最好!)。
预防2型糖尿病,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研究已经清晰地指明了道路: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 这些改变不仅能预防糖尿病,还能同时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是一举多得的健康投资。
别再等了! 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哪怕只是每天多走几步路,少吃一口高糖零食,都是在为未来的健康添砖加瓦。预防糖尿病,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喜欢文章的话,可以关注、给个赞和帮忙转发。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谢谢大家![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