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糖适合糖尿病(哪种糖适合糖尿病人)
6种看起来很甜,却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常见水果,不懂吃可惜了
每天都会遇到糖友纠结同一个问题:“医生,水果那么甜,我真能吃吗?”
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区。
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说说那些“看起来甜、实际很友好”的水果,帮糖友们走出饮食误区。
别被“甜味”骗了!糖尿病患者的认知误区很多糖友看到水果甜就躲,觉得“甜=升糖快”,这其实是把“口感甜度”和“血糖反应”混为一谈了。
事实上,水果的甜味主要来自果糖,而“血糖生成指数(GI)”才是影响血糖的关键,这个指标反映食物让血糖升高的速度和能力,GI≤55的食物就属于低GI食物,适合糖友适量食用。
比如西瓜吃起来很甜,但它的GI是72(中GI),可因为含水量高,实际每次吃200克对血糖影响不大;而有些不怎么甜的糯米制品,GI却高达93,比很多水果升糖快得多。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3版)》明确指出:“合理选择低GI水果,对血糖控制有益无害”,关键是要选对种类、控制数量。
这6种“甜水果”,糖友可以放心吃1.苹果:每天1个,稳糖又护血管
苹果吃起来脆甜多汁,很多人觉得含糖量高,其实它的GI值只有36(低GI),每100克含糖量约10克,且其中80%是果糖,升糖速度很慢。
很多人都喜欢削掉苹果皮后再吃,但其实苹果皮中含有的果胶是一种可溶性纤维,这种纤维可以延缓葡萄糖吸收。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2年研究显示,每天吃1个苹果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比不吃水果的人低0.8mmol/L,心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23%。
建议选中等大小的苹果(约200克),带皮吃效果更好,最好在两餐之间当加餐吃。
2.樱桃:酸甜可口,还能辅助控糖
樱桃甜中带点微酸,很多人以为是“高糖水果”,但它的GI值仅42,每100克含糖量8克左右,且富含花青素——这种物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英国医学期刊》2021年发表的研究跟踪了1.2万名糖友,发现每周吃3次樱桃(每次10颗左右)的人,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0.5%。
不过要注意,樱桃热量比苹果稍高,每天别超过150克,大概15-20颗就够了。
3.猕猴桃:维C之王,低GI更友好
猕猴桃酸甜多汁,尤其黄心品种吃起来更甜,但它的GI值只有52(接近低GI),每100克含糖量11克,同时富含维生素C(每100克含62毫克,是柠檬的2倍)和膳食纤维。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研究证实,每天吃1个猕猴桃(约100克)的糖友,餐后2小时血糖比吃等量苹果的人还低1.2mmol/L。这是因为猕猴桃中的肌醇成分,它能帮助调节糖代谢。
建议选硬一点的猕猴桃,成熟过度的果子含糖量会略有上升。
4.柚子:清甜多汁,控糖好帮手
柚子吃起来清甜爽口,很多人觉得它“水分多、糖分少”,这还真没错——它的GI值仅25,是目前发现的GI较低的常见水果之一,每100克含糖量不到10克,且富含类黄酮,能改善血管弹性。
日本糖尿病学会2023年临床指南特别推荐柚子:每天吃200克柚子(约2-3瓣),不仅不影响血糖,还能降低甘油三酯。
但要注意,正在吃他汀类降脂药的糖友,最好与吃药时间间隔4小时以上。
5.蓝莓:酸甜可口,抗炎又控糖
蓝莓吃起来酸甜可口,别看它小,营养密度特别高——GI值53,每100克含糖量10克,其中的花青素和多酚类物质,能减少炎症反应对胰岛细胞的损伤。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2年研究显示,每天吃100克蓝莓(约一小盒)的糖友,胰岛素敏感性提高24%,尤其适合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不过蓝莓价格较高,日常可以冷冻保存,吃前解冻,营养成分不会流失。
6.草莓:甜中带酸,纤维含量惊人
草莓红彤彤的,咬一口甜中带酸,它的GI值只有41,每100克含糖量6克,却含有2克膳食纤维——这个比例在水果中相当突出,能延缓糖分吸收。
《欧洲糖尿病学杂志》2021年数据表明,草莓中的鞣花酸能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餐后吃150克草莓(约10颗),能让米饭的升糖幅度降低30%。
建议选个头中等的草莓,太大的可能激素含量较高,清洗时用盐水泡5分钟更安全。
当血糖波动较大时需减少水果摄入,合并肾病的糖友需咨询医生调整水果种类。
吃对水果有讲究,这些原则要牢记虽然这些水果适合糖友,但“适量”二字是关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水果摄入量控制在200-300克(约1-2个中等大小水果)。
吃水果的时间也有讲究,最好在两餐之间(上午10点、下午3点),避免饭前饭后立即吃,以免加重血糖波动。
不过,千万不要把水果榨成果汁,水果榨成汁后,其中所富含的膳食纤维就会被破坏,那么其GI值会升高30%以上,比如苹果汁的GI是40,比苹果本身还高。
糖尿病不是“水果禁区”,关键是学会看GI值、控制摄入量。
记住,饮食控制不是“苦行僧”,科学搭配才能让控糖之路走得更轻松、更长久。
如果吃了某种水果后不确定血糖反应,不妨测一下餐后2小时血糖,用数据为自己的饮食保驾护航。
糖尿病患者不必忌嘴:这7种水果看着甜,升糖却很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含糖水果不能碰”?这个观念错得离谱。真正对血糖影响大的,不是“甜”,而是你吃的方式和量。很多糖尿病患者谈“水果”色变,一口也不敢吃。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么极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在控制总糖摄入的前提下,是可以适量吃水果的。关键是选对种类、控制分量、吃的时机。
今天我们就告诉你——7种看起来很甜,却对血糖“很友好”的水果,吃对了,不仅不会升糖快,还可能帮你控糖。
表面甜不代表升糖快,这些水果“假甜真稳”有些水果入口香甜,吓退了不少糖尿病患者。但其实,它们的“升糖指数”(GI)并不高。升糖指数低,意味着吃下去之后,血糖上升速度慢,胰岛负担小。
比如苹果、梨、猕猴桃、桃子等水果,虽然吃起来甜,但GI值普遍在55以下,属于低GI食品。也就是说,它们比你吃一碗白米饭升糖还慢。更重要的是,这些水果含有天然果胶、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糖的吸收。
尤其是带皮吃的水果,控糖效果更明显。别只盯着“甜”,要看“吸收速度”。真正危险的,是那些看似“清淡”,但GI值爆表的水果,比如西瓜、菠萝,吃一口血糖就飙了。
水果不是“血糖炸弹”,关键在于怎么吃。很多人一口咬定“水果含糖高,糖尿病不能吃”。但就连《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也没这么说。指南明确指出:推荐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200克左右水果,分次进食更佳。
重点是要避开饭前空腹吃。空腹状态下,糖分直接吸收,血糖飙得快。正确方式是——在两餐之间、或者饭后1小时左右吃水果,升糖峰值更平缓,风险更小。
吃水果前,先看看血糖水平。如果当天运动量大,血糖稳定,吃点水果没问题。但如果血糖偏高,那就先等等,别让身体雪上加霜。
千万别把水果当饭吃,更别一边吃着水果、一边喝着果汁。果汁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健康杀手”,升糖快得惊人。
7种“糖友”可以吃的水果,吃对不升糖,还可能帮你控糖第1种苹果。每100克只有10克左右的糖,GI值约为36。富含果胶和维C,带皮吃更好。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对其他高糖食物的依赖。
第2种猕猴桃。看起来软糯香甜,但GI值只有52。维C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有助于抗氧化、提升免疫力。膳食纤维丰富,有助稳定血糖。
第3种柚子。低糖、低GI(25左右),吃起来有点微酸,但血糖很友好。还能帮助脂肪代谢,适合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人群。
第4种桃子。糖含量适中,GI值在42左右。富含胡萝卜素和多种矿物质,适量吃对心脑血管也有好处。
第5种草莓。每100克糖分不到6克,GI值低至40左右。含有大量花青素和抗氧化物质,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预防作用。
第6种蓝莓。虽小但营养密集,GI值也非常低。富含花青素,有研究认为可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热量也不高,适合当作加餐。
第7种梨。水分高,甜味自然,GI值约38。还能帮助润肠通便,对一些糖尿病伴随便秘的患者有辅助作用。
这些水果不是一次吃一斤,而是每天控制在200克左右,分两次吃最稳妥。一拳大小的苹果半个,一小碗草莓,一小块柚子,都算合理范围。
真正该警惕的,不是水果,而是“果汁”和“吃法”不少人觉得喝果汁更方便,还能“补维生素”。但事实是,果汁是水果控糖路上的“卧底”。去掉了纤维,糖分吸收更快,几乎等于一杯液体糖水。即使是鲜榨果汁,也一样升糖快。
糖尿病患者饮用后,血糖可能在短时间内飙升。特别是空腹喝,影响更大。同样要警惕那种水果干、蜜饯类“伪健康食品”。脱水浓缩后,糖分变得更高,升糖速度更快。
还有人喜欢把水果当晚饭吃,省事又少热量。其实这样做风险很大。没有蛋白质、脂肪的缓冲,糖吸收太快,血糖波动剧烈,反而不利于控糖。
水果必须建立在“主食减量”的基础上。你吃了水果,就要适当减少米饭量,才能保证碳水总量平衡。
水果不是糖尿病患者的敌人,是误解才最可怕糖尿病不是“水果绝缘体”,而是“选择题”。选对水果、控制分量、吃对时间,水果可以成为饮食管理的一部分。
别再被“水果太甜不能吃”的老观念绑架。我们要看的不是甜不甜,而是升糖快不快、营养值高不高。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不要自己瞎猜。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专业医生建议来安排水果摄入。吃对水果,就像会用药一样,是控糖路上的“加分项”。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滕福斌:糖友想吃甜又怕升糖?3类“代糖”放心吃,选错反伤脾
先搞懂:为啥有的代糖越吃越饿?中医讲“甜入脾”,但“人工甜”和“天然甜”不一样:
像糖精、阿斯巴甜这类人工代糖,味道齁甜却没啥营养,吃了会让脾胃“空欢喜”——嘴巴尝到甜,身体却没收到真正的能量,反而会刺激食欲,让人更想吃东西,越吃越饿,血糖还容易乱。
而天然代糖大多来自植物,自带一点“甘味”,既能调味,还能帮脾胃“运化”,比如甘草、罗汉果,中医早就用它们给消渴症患者调味了。
3 类适合糖友的“天然代糖”,中医推荐这样吃1、“健脾不生湿”的植物代糖:润着吃不刺激
这类代糖自带水分,味道清甜不腻,还能滋阴润燥,适合口干舌燥、总觉得嘴里发苦的糖友。
罗汉果:半个罗汉果煮水,甜味够浓,还带点清润感。中医说它“清肺润肠”,煮水喝能缓解糖友常见的“口干多饮”,泡出来的水加在银耳汤、杂粮粥里,甜丝丝的还不升糖。
甜叶菊:1-2片叶子泡一壶水,甜度是白糖的300倍,但几乎零热量。它性子平和,不寒不燥,煮茶、做豆浆时放一点,解腻又回甘,尤其适合怕苦的糖友。
甘草(少量):3-5片甘草煮水,甜味带着点药香,能“补脾益气”。适合脾胃弱、吃啥都没味儿的糖友,煮粥时放几片,既能调味,又能帮着护脾胃,但别多吃,吃多了可能有点胀。
提醒:这类代糖泡水别太浓!甜过头反而会让嘴里更干,每天换着喝更舒服~
2、“补而不腻”的天然甜味食材:能当零食能调味
不是单纯的“糖”,而是本身带甜味的食材,既能解馋,又能当食物吃,中医说它们“甜得有营养”。
椰枣(1颗):天然高甜度,含天然果糖和膳食纤维,升糖指数比白糖低。饿了吃半颗,或煮粥时放1颗(掰碎),甜味自然,还能补点气血,适合下午加餐解饿又解甜馋。
葡萄干(5颗):选无添加的,洗干净吃几颗,甜味带着果香,还含钾元素,能帮糖友补充点微量元素。但别多吃,5颗就够,吃多了糖分还是会累积。
南瓜泥(少量):蒸软的南瓜压成泥,代替部分糖加到馒头、饼里,自带甜味和纤维,中医说南瓜“温脾暖胃”,吃着舒服,还能增加饱腹感。
3、“温和不刺激” 的人工代糖:选这2种更安全
如果实在想吃工业代糖,中医建议避开“性寒、伤脾”的,选这两种相对温和的:
赤藓糖醇:从玉米或甘蔗中提取,甜度和白糖差不多,几乎不被身体吸收,升糖指数为0。冲豆浆、拌酸奶时放一勺,甜味自然,不反酸,对脾胃刺激小。
麦芽糖醇:由麦芽糖加工而来,甜度稍低,带点淡淡的麦芽香,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与。做烘焙(比如无糖饼干)时用它,口感比其他代糖更接近白糖,适合偶尔做点心解馋。
避雷提醒:别选“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中医认为这些代糖“味烈性寒”,吃多了容易让脾胃虚寒,出现腹胀、腹泻,反而影响消化和血糖稳定。
“甜不过量”:代糖再安全,也别顿顿吃、天天吃。中医说“过甜伤脾”,哪怕是天然代糖,吃多了会让脾胃“变懒”,消化功能下降,反而容易腹胀、血糖波动。
“搭配护脾食物”:吃代糖时配点健脾的,比如喝甜叶菊茶时加1片生姜,吃赤藓糖醇拌酸奶时加1勺奇亚籽,让甜味和“脾的运化”搭着来,减少对脾胃的负担。
“先尝原味,再添甜”:慢慢习惯清淡口味,比如喝杂粮粥先试试原味,实在觉得没味再少加点代糖。中医说“淡食养脾”,味觉敏感了,一点点甜就够解馋啦~
最后说句大实话:代糖只是“调味工具”,不能靠它敞开吃甜食!比如无糖蛋糕、无糖奶茶,虽然用了代糖,但里面的面粉、奶油还是会升血糖。真正的控糖甜味,应该来自天然食材本身的甜,比如蒸山药的绵甜、煮南瓜的清甜,吃着舒服,脾胃也喜欢~
#控糖##糖尿病##滕福斌##代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