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预防与护理(糖尿病预防与护理ppt)

儿科医生小怪 0
文章目录:

热浪来袭!糖尿病人牢记夏天\u0026#34;七宜六忌\u0026#34;,血糖更易达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夏天就像个调皮的小孩,热起来没完没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个季节可不只是换件薄衣服那么简单。高温会影响血糖调节,出汗多了电解质紊乱,食欲变差营养跟不上,连平时规律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

很多"糖友"夏天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以为是病情加重了,其实多半是没掌握夏季管理的门道。今天就来聊聊糖尿病人夏天的"生存法则",让你在炎炎夏日也能把血糖管得明明白白。

夏日"七宜":给血糖降降温

宜多饮水,但别贪凉。夏天出汗多,糖尿病人本身就容易脱水,血液浓缩后血糖会相对升高。每天至少要喝1500-2000毫升水,最好是温开水或淡茶水。冰镇饮料虽然爽口,但会刺激肠胃,影响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血糖波动。

宜清淡饮食,控制总量。夏天胃口不好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就随便对付。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适量吃些瘦肉、鱼类。西瓜、桃子这些夏季水果含糖量不低,一次别超过200克,最好在两餐之间吃。

宜规律作息,避开高温。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习惯熬夜晚起,这对血糖控制很不利。熬夜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升高。建议晚上11点前睡觉,早上6-7点起床,中午可以小憩30分钟。

宜坚持运动,选对时间。别以为夏天热就可以偷懒不运动。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选择早晨6-8点或傍晚6-8点,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室内运动也不错,比如做操、练太极拳。

宜勤测血糖,及时调整。夏天血糖波动大,监测要更频繁些。除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也要测,特别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时,要马上测血糖。

宜保护皮肤,预防感染。糖尿病人皮肤抵抗力差,夏天容易出现皮肤问题。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衣服,避免长时间暴晒,洗澡水温不要太热,洗完后及时擦干,特别是脚趾缝、腋下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

宜调整药物,遵医嘱服用。高温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吸收,胰岛素需要放在阴凉处保存,外出时可以用保温盒。如果食欲差、进食量减少,要及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夏日"六忌":这些坑别踩

忌贪食冷饮,血糖飙升。冰淇淋、雪糕、冰镇汽水,这些夏日"神器"对糖尿病人来说就是"甜蜜陷阱"。一根普通雪糕含糖量相当于半碗米饭,吃下去血糖立马往上窜。想解暑的话,不如来杯淡盐水或者绿豆汤(少糖版)。

忌长时间空调房,血液循环差。整天待在空调房里,虽然凉快了,但血液循环会变慢,影响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而且室内外温差太大,进出时血管急剧收缩扩张,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建议空调温度设在26-28度,定时开窗通风。

忌不规律进餐,血糖大起大落。夏天没胃口就不吃,或者一顿吃很多一顿又吃很少,这样血糖就像坐过山车。即使食欲不振,也要按时吃饭,哪怕少吃点也比不吃强。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一天吃5-6次,每次少一点。

忌赤脚行走,足部受伤。夏天很多人喜欢光脚走路,觉得凉快。但糖尿病人足部感觉迟钝,容易被尖锐物品划伤而不自知,一旦感染就很麻烦。在家也要穿软底拖鞋,外出更要选择合适的鞋袜。

忌随意停药,病情反复。有些患者夏天食欲差,觉得吃得少就可以减药或停药,这是很危险的。即使进食量减少,也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绝不能自作主张。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糖急剧升高,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

忌情绪波动,影响血糖稳定。夏天闷热,人容易烦躁,而情绪波动会影响血糖控制。当感到压力大或心情不好时,体内会释放应激激素,导致血糖升高。学会调节情绪,可以听听音乐、看看书,或者和朋友聊聊天。

特别提醒:夏季并发症预防

夏天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高发期。脱水容易引起高渗性昏迷,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极度口渴、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足部护理在夏天尤其重要。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40度,时间不超过15分钟。泡完后仔细检查足部,有没有破皮、红肿、水泡等异常。一旦发现问题,不要自己处理,及时去医院。

皮肤感染也很常见。夏天出汗多,细菌容易繁殖,糖尿病人又容易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避免穿过紧的衣服。

夏天管理糖尿病确实比其他季节更有挑战性,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依然可以过得很精彩。记住这"七宜六忌",把血糖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夏天成为健康生活的新起点。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不科学地管理。炎炎夏日,愿每位"糖友"都能清清爽爽地度过,血糖平稳,身体健康!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患者夏季健康管理指导意见[EB/OL].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2023.

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当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缺乏运动、常喝甜饮料、吃晚饭时间太晚……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跟糖尿病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

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

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

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

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

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那么,白酒、红酒会不会好一些?

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有专家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

一项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建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

一项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转自:老年日报

来源: 新闻夜航

糖尿病最怕4个并发症!医生忠告:若不想进医院,请坚持5个习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疼不痒,很多人以为它就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它就像定时炸弹,表面安安静静,背地里却可能搞出大动静。

一旦糖尿病盯上你,真正让人头疼的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背后那一串尾随而来的“亲戚”——并发症。别以为这是吓唬人,真进了医院才知道,糖尿病的“后劲”才是最猛的。

说白了,糖尿病就像是身体里的“熊孩子”,你不管它,它就开始拆家。拆哪里?拆眼睛、拆肾、拆脚、拆心脏。你要是还放任不管,那最后可能连床都下不了了。糖尿病的四大并发症,每一个都能让人生活质量大跳水。

首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糖尿病来搅局,窗户就模糊了。它会损伤眼底血管,眼前一片雾,严重了甚至会失明。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觉得晚上看东西模糊,以为是老花眼,拖着拖着就进了眼科病房

然后是糖尿病肾病。肾脏是身体的过滤器,糖尿病一来,这过滤器就慢慢失灵。它像是水龙头里的滤芯,被糖“堵”得死死的。早期可能只是尿蛋白超标,后期可就是洗肾走起,一周三次,时间、金钱都搭进去

再来是糖尿病足。这不是普通的脚气或者脚底裂口,而是脚部血管和神经一起受损。血流不好、知觉迟钝,一点小伤口都能发展成大溃疡,甚至需要截肢。很多人袜子穿着穿着就粘住了脚,一脱下来全是血和脓,才发现早就烂了

最后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让血管老得特别快,像是把20岁的血管用成了60岁的。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硬化,这时候心梗、脑梗接踵而来,很多人连个预兆都没有,哪天早上胸口一闷,就直接倒下去了

听起来够吓人?确实如此,但也不是没办法自保。关键是你得养成几个好习惯。不是说非得跑马拉松、练瑜伽,只要日常生活里多注意点,就能大大降低这些并发症找上门的几率。

第一,坚持规律运动。不是要你去健身房撸铁,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血糖也能稳稳当当。运动就像是血糖的“清道夫”,它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更高效地处理糖分。哪怕是跳广场舞、遛狗、上楼梯,都比坐着不动强

第二,饮食别放飞自我。糖尿病不是就不能吃东西了,而是要吃得聪明。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优质蛋白。像米饭、面条就是“快车糖”,一下子把血糖送上天;而燕麦、红薯就是“慢车糖”,稳稳走,不翻车

第三,睡觉要有规律。熬夜是血糖的大敌。睡眠不足会让身体更抗拒胰岛素,一夜没睡好,第二天血糖飙升。睡眠就像是身体的“维修工”,你不给它时间修,机器当然越来越糟。很多人血糖怎么也控不下来,结果一看,晚上三点还在刷手机

第四,要控制情绪。情绪波动大,血糖也跟着坐过山车。长期压力会刺激激素分泌,影响血糖代谢。你越焦虑,血糖越不听话。就像开车的时候情绪不好,一脚油门一脚刹车,车也跟着乱了套

第五,定期检查身体。别等问题冒出来才看医生。早期发现并发症,处理起来更容易。眼底检查、尿蛋白检测、足部检查、心电图,每年查一查,不花太多钱,却能提前避坑。很多人以为自己没事,结果一查才知道,问题早就潜伏着了

这些习惯看起来简单,但坚持下来才是硬道理。糖尿病说到底就是个“管理病”,你管得住它,它就安分点。你放任它,它就翻天。血糖控制得好,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这不是医生吓唬你,是无数病例告诉我们的现实。

很多人一听“终身疾病”就泄气了。其实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更像是一个长期合租的“室友”。你要是管好了规矩,大家相安无事。你要是天天纵容它,它就把你家搅得鸡飞狗跳。关键是你有没有把生活习惯当回事

有的人血糖刚刚超标,就像发现水龙头漏水一样,赶紧找人修,生活照过不误;有的人等到屋里水漫金山,才想起来关阀门,那时候代价就大了。养成好习惯不难,难的是坚持。但只要你开始做,身体一定会回报你

别小看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它们就像是给身体装上了防护罩。糖尿病像是个爱搞破坏的小孩,你得天天看着它,设好规矩,划好界限,别让它越界。哪怕是多喝一杯水、少吃一口甜点,身体都能感受到你的努力

有研究发现,坚持规律生活的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能下降30%以上。别以为这是鸡汤,这是实打实的数据。你不在意的那一口油腻,那一晚熬夜,可能就是身体崩盘的信号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把它当回事。真正吓人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背后那一串“跟班”,一个比一个狠。你不想进医院,就得从现在开始,给生活上把锁。别等身体敲响警钟才后悔,早点行动,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参考文献:
[1]王丽,刘志刚,李霞,等.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预警及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0):803-807.
[2]陈海燕,张斐,赵静.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3(02):115-119.
[3]李明,赵红,孙强.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18):1425-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