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吃药 打胰岛素(糖尿病吃药打胰岛素还是控制不好怎么办)
糖尿病人运动疗法及运动时注射胰岛素和口服美托洛尔注意事项
体力活动不足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运动治疗有很多益处,包括降血糖、减轻体重、纠正血脂异常,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微循环以及胰岛细胞周围的血液循环,这样胰岛细胞能得到滋养,其分泌的胰岛素能顺畅地到达肌肉组织等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关于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运动时机:安静时,肌肉主要利用脂肪酸氧化来提供能量而肌肉活动时则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因此建议饭后适度运动。一般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有无并发症以及既往运动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运动前、运动后都要检测血糖;这样,根据血糖情况设计运动方案,包括运动种类、时长和强度。比如运动时保持心率不超过一个数值(170-年龄),自己感觉到微微气喘,但是还能和同行的人正常交谈。
第二:哪些人群不适合运动治疗:
近一个月内出现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比如发生过酮症酸中毒,或者有严重心、脑、眼、肾疾病、未控制的感染等情况的患者 ,暂时不适合运动治疗;
运动前运动后都要监测血糖,如果血糖>14~16mmol/L、或者存在明显的低血糖、或者血糖波动较大也暂时不适合运动;开展运动治疗之前,要找专科医生评估心肺功能,制定具体运动方案。
第三:运动强度及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治疗总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建议适合运动的T2DM(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每天≥30min,每周不应连续2天以上不运动。如果无禁忌症,每周最好进行2~3次抗阻运动(也就是需要通过外部阻力来完成的动作,例如举哑铃、弹簧拉力器,俯卧撑等)2次间隔时间≥48h,但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慎重运动治疗。建议患者请专科医生进行评估运动能力,心肺耐力,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平衡能力,柔韧性等等。评估运动中最严重的心脏缺血性危害,选择患者适合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运动还要防跌倒、防骨折、重点关心心脑血管和运动机能指标等等,更应该注意个体化。
设定运动强度并且适时地调整。当体重下降过快、感觉疲劳、运动功能下降时,应适当减少运动负荷。体重变化不明显时,应增加运动负荷,加速减少体内脂肪。
比如打台球,体操,交谊舞,平地骑车等,都属于低强度运动;爬山、慢跑、上楼梯、打羽毛球等属于中强度运动;跳绳、举重、游泳、打篮球等属于高强度运动,高强度运动5分钟就能燃烧掉90千卡热量。
第四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运动前需要注意:正常情况下注射部位包括如双侧上臂,大腿、腹部,但饭后准备运动时,建议注射部位是腹部,因为这个部位不受运动影响。否则运动时会造成胰岛素吸收过快,容易发生低血糖。
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不宜做剧烈的和较大幅度的运动,以免泵管脱出。此类患者较好的运动方式是散步、四肢关节的轻柔动作。但是注意监测监测血糖,如果运动后经常发生低血糖,可以考虑适当减低胰岛素用量。
也要注意低血糖的症状,比如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软弱无力、四肢冰凉等;
但是患者如果正在服用美托洛尔,这些低血糖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会一定程度地被掩盖,症状不明显,要特别警惕。
运动有助于降糖
【安全用药】降糖药与胰岛素,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
【来源:安徽药品监管】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
然而,面对众多的治疗选择,许多患者会陷入困惑:得了糖尿病,是吃降糖药好,还是打胰岛素好呢?本期【安全用药】,一起来科普。
来源:PSM药盾公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别让错误认知害了你!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真的不会“上瘾”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常德头条#
32床的李阿姨入院时随机血糖21mmol/L(已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医生建议先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但是李阿姨强烈拒绝。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偶然间听见她和隔壁床的患者“科普”:胰岛素就像海洛因一样,一旦用上就再也戒不掉了,我从来不用胰岛素,我只吃药,你也千万别用啊。
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胰岛素常常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不少患者对使用胰岛素心存顾虑,甚至担心胰岛素会像毒品一样让人产生“成瘾性”。
那么,胰岛素真的会成瘾吗?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揭开这个谜团。
一、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由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产生。
它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堪称调节血糖的“核心指挥官”。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为身体提供能量;同时抑制肝脏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减少葡萄糖向血液中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当人体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如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原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几乎完全丧失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或者胰岛素作用效果不佳(如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即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血糖就会升高。
此时,外源性补充胰岛素就成为控制血糖的关键手段。它并非像毒品那样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而是直接参与到身体正常的糖代谢过程中,本质上是对人体缺失或不足的生理物质进行补充。
二、为什么会有胰岛素成瘾的误解1、长期用药的错觉
部分糖尿病患者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使用。这让患者误以为是药物“控制”了自己,产生类似成瘾的感觉。
实际上,这是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无法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自身分泌的胰岛素无法满足身体需求,为了维持血糖稳定,才需要持续使用胰岛素,就如同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要长期补充甲状腺素一样,并非成瘾。
2、停药后的血糖反弹
当糖尿病患者停止使用胰岛素后,血糖往往会迅速升高。这一现象容易被误解为戒断反应。但实际上,血糖反弹是因为身体缺乏胰岛素来调节糖代谢,并非身体对胰岛素产生了依赖性。
就像汽车没有汽油就无法正常行驶,而不是汽车对汽油“成瘾”,停止使用胰岛素后血糖升高是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而不是成瘾后的戒断症状。
三、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治疗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糖尿病足(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以及心血管疾病等。
早期使用胰岛素,还可以让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有助于保护和恢复部分胰岛功能。
例如,一些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自身胰岛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停用胰岛素,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就能维持血糖稳定。
四、正确看待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糖尿病治疗方式,不存在成瘾性。糖尿病患者应该正确认识胰岛素,不要因为不必要的担忧而拒绝使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与医生沟通,根据自身病情、血糖监测结果等,制定个性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同时,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更好地控制血糖。
此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胰岛素的剂型和注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速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胰岛素笔、胰岛素泵等,大大提高了患者使用胰岛素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进一步减少了患者的顾虑。
总之,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武器,并非成瘾性药物。了解胰岛素的真实面目,才能帮助患者摆脱恐惧,积极配合治疗,更好地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翟娜娜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