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模型的建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
常见的动物造模实验——糖尿病模型
糖尿病模型在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包括疾病分型模型、治疗评估模型和预测模型等。以下是几种最新的糖尿病模型及其应用:
1.中国人群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GRS)- 开发团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肖扬团队联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 功能:用于精准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尤其针对中国人群的遗传特征优化。
- 数据基础:基于2000 例1型糖尿病、1000 例2型糖尿病及3000 例对照的基因组数据。
- 应用效果:
- 在独立验证中,C-GRS能多识别20%-40%的1型糖尿病患者。
- 评分阈值:>1.211(95%可能为1型糖尿病),<-0.407(95%可能为2型糖尿病)。
- 临床推广:已在香港2万例队列中验证,计划在全国80余家医院开展多中心研究。
- 研究团队:国际科学家团队(含法国、加拿大等)。
- 技术突破:
- 使用海藻酸盐和去细胞化胰脏组织制成的生物墨水。
- 打印的胰岛细胞存活率>90%,体外功能维持3周,对葡萄糖反应灵敏。
- 治疗潜力:可皮下植入,减少传统胰岛移植的细胞流失问题,提供微创治疗选择。
- 开发机构:上海长征医院殷浩团队。
- 技术核心:
- 利用内胚层干细胞(EnSC)分化为功能性胰岛细胞。
- 已获批临床试验,用于1型糖尿病和严重2型糖尿病的治疗。
- 临床成果:部分患者通过移植实现功能性治愈,无需长期胰岛素注射。
- 研究来源:CATALYST临床试验(发表于Diabetes Care)。
- 适用人群:伴内源性高皮质醇血症的难控2型糖尿病患者。
- 疗效:
- 24周治疗后,HbA1c平均下降1.32%,体重减轻4.4kg。
- 机制:通过拮抗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善胰岛素抵抗。
- 研究团队: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等。
- 结论:
- 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可修复胰岛β细胞并调节免疫反应。
- 临床试验显示部分患者停药后血糖仍稳定。
糖尿病模型的发展正从传统的临床分型转向精准医学(如C-GRS)、再生医学(如3D打印胰岛、干细胞治疗)和靶向药物(如米非司酮)方向。这些模型不仅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还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日本开发出适用于本国患者的糖尿病风险模型
参考消息网7月17日报道据日本《朝日新闻》7月14日报道,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研团队针对体形偏瘦却有较多糖尿病患者的日本人,开发出一种可以准确预测10年内罹患糖尿病风险的模型。
科研团队以40岁以上人群为对象,只需将他们在体检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输入网站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结果。这将有助于用户尽早了解自身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
开发这款模型的是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内分泌和代谢内科副教授冈田博史、研究员宗川知宏以及生物统计学副教授堀口刚、内藤明里等人。
糖尿病分为胰脏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严重不足的1型糖尿病和受饮食不当、运动不足等生活习惯影响较大的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日本约占95%。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也在不断增加,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罹患此病,日本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世界第9位。
随着治疗药物的进步,血糖管理变得易于进行,但也有不少患者因诊断不及时而需要进行透析,或发生失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因此如何预防并发症成为课题。
世界各国都在开发预测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模型,但不同于欧美人多为肥胖型患者的情况,日本人即使体形较瘦也有不少人患病,因此很难将欧美模型直接用于日本人。
虽然也有一些面向日本人的预测模型,但要么观测的时间不够长,要么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数很少。此外,模型还会采用通常在体检中不检测的“餐后血糖”等指标,在准确度和实用性上存在问题。
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的科研团队从2008年开始,对进行体检的大型电机制造企业的72124名40岁以上员工(开始时不包括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其中5133人患上了糖尿病。基于这一人群的数据,根据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空腹血糖、体重增加、吸烟状况等10个项目,建立了能够准确计算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科研团队将模型应用于居住在岐阜县的12885人身上,发现其准确度很高,非常可信。
宗川说:“如果使用预测模型,人们就能轻松了解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例如,在地方政府的健康项目中加以采用,可以尽早锁定高危人群,通过保健指导来让其改变生活习惯。此外,即使不是高风险人群,也可以帮助其提高健康意识,为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做出贡献。”(编译/刘洁秋)
糖尿病精准分型新模型问世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糖尿病精准分型新模型问世
7月10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该院教授周智广、肖扬团队,联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了适用于中国人群糖尿病分型诊断的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GRS),为糖尿病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工具。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糖尿病学》。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发,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病因则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有近半短病程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通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
一般来说,糖尿病的分型常依赖患者的发病年龄、体质指数(BMI)等临床特征进行判断。但研究发现,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二为成人发病,其中不少存在起病缓慢、体重超重等非典型表现。而且随着肥胖群体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患上2型糖尿病,这一分型方法逐渐失灵。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约四分之一的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早期并不携带可检测的胰岛自身抗体,进一步增加了分型诊断的难度。因此,亟待开发新的、更加科学的糖尿病分型诊断模型。
团队基于超2000例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00例健康人群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C-GRS。
目前,该评分模型已在香港超过2万例糖尿病患者中完成验证。后续,科研人员还将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招募3000名新诊断患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初步数据显示,C-GRS可在每100名患者中多识别出20至40位1型糖尿病个体。未来,这项技术还有望识别可能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并预测其风险程度。另悉,科研团队还计划将该工具与环境因素变量相结合构建效能更完美的综合预测分型模型,进一步为我国糖尿病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撑。(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胡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