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诊断临床糖尿病(诊断临床糖尿病,应选择下述哪项检查)

医界书生 0
文章目录:

如何正确诊断糖尿病?怎么样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了?

大家好,我是医界书生,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人只知道自己血糖偏高,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糖尿病,就自己从药房拿一些二甲双胍片或者消渴丸之类的降糖药吃,殊不知,有些人的血糖高未必是糖尿病,有些人的高血糖可能同时存在并发症,或者有些人肝肾功能不好,简单的口服药物根本无效,反而会加重病情,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需通过规范的医学检测确认,以下是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及具体步骤:

### **一、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 **空腹血糖(FPG)**

- **≥7.0 mmol/L(126 mg/dL)**

- *要求:禁食至少8小时,仅饮水。*

2.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

- **≥11.1 mmol/L(200 mg/dL)**

- *需伴随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小时血糖)**

- **≥11.1 mmol/L(200 mg/dL)**

- *试验方法:空腹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测血糖。*

4.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6.5%**

- *需在标准化实验室检测(非家用仪器)。*

### **二、如何确认是否患糖尿病?**

#### **步骤1:初步筛查**

- **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

- 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史、久坐生活方式等。

- **建议每年检测空腹血糖或HbA1c**。

- **关注症状**:

- 典型症状: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

- 不典型症状:皮肤瘙痒、伤口难愈合、反复感染(如尿路感染)。

#### **步骤2:医学检测**

1. **静脉血检测**(非指尖血):

- 空腹血糖、OGTT 2小时血糖、HbA1c需在医院抽静脉血检测。

- *指尖血糖仪结果仅用于日常监测,不能用于诊断。*

2. **重复检测**:

- 若无典型症状,需在另一天重复检测确认(如两次空腹血糖≥7.0 mmol/L)。

- 若有症状(如多饮多尿) 一次随机血糖≥11.1 mmol/L,可直接诊断。

### **三、特殊情况说明**

1. **妊娠糖尿病(GDM)**:

- 诊断标准不同:孕24-28周行75g OGTT试验,符合以下任一条即诊断:

- 空腹血糖 ≥5.1 mmol/L

- 1小时血糖 ≥10.0 mmol/L

- 2小时血糖 ≥8.5 mmol/L

2. **糖尿病前期**(需干预的中间状态):

- **空腹血糖受损(IFG)**:6.1~6.9 mmol/L

- **糖耐量异常(IGT)**:OGTT 2小时血糖7.8~11.0 mmol/L

- **HbA1c 5.7%~6.4%**

### **四、自我初步判断与误区**

- **不能仅凭症状或家用血糖仪确诊**:

- 部分早期糖尿病无症状,需依赖实验室检测。

- 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可能导致暂时性血糖升高,需排除。

- **误区纠正**:

- 尿糖阳性≠糖尿病(可能为肾性糖尿)。

- 偶尔一次血糖高≠糖尿病(需重复检测)。

### **五、确诊后下一步**

1. **分型诊断**:

- 区分1型、2型、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如基因检测、抗体检测)。

2. **并发症评估**:

- 检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神经病变等。

3. **制定治疗方案**:

-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 药物/胰岛素治疗。

### **总结**

糖尿病的确诊需严格依据血糖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症状。若怀疑患病,应尽早就医进行规范化检测,避免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患者到底是1型还是2型?湘雅二院推出新的分型诊断方法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当一名糖尿病患者走进门诊,他到底罹患的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6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构建出可用于糖尿病分型诊断的中国人群遗传风险评分(简称C-GRS)。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糖尿病会刊《Diabetologia》。

“不同的病因分型,对应着截然不同的诊疗路径。糖尿病患者的精准分型,一直困扰着临床。”6月26日,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周智广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临床上,传统基于年龄和BMI等临床表现的分型方法正在“失灵”。

6月26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中国人群遗传风险评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糖尿病会刊《Diabetologia》。受访者供图

根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团队进行的前期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近2/3是成人发病,约1/6合并超重或肥胖,且有约1/6并非急性起病。约1/4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胰岛自身抗体,进一步加大诊断难度。同时,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由于肥胖等原因患上2型糖尿病,“这些‘非典型’患者处在分型的‘灰色区域’,也是最易发生误诊的群体。”周智广说。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扬表示,目前一些“遗传风险评分(GRS)”大多来自欧洲人群,但其遗传背景与中国人存在一定差异,欧洲构建的风险位点在中国人群中可能并不敏感,甚至失去作用。对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决定从基因切入,打造一套本土化的遗传“解锁工具”。

据介绍,该项目基于超过2000例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200例对照样本,系统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识别出多个与1型糖尿病高度相关的SNP位点。根据这些数据,团队构建出服务于本土的中国人群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C-GRS)。

目前,C-GRS已在香港中文大学超2万例糖尿病队列中成功完成验证。结果显示,该工具能够显著提高对糖尿病类型的判别能力。每100名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40人可因应用该工具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分型判断,“研究团队将牵头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临床多中心研究,计划纳入超过3000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肖扬介绍。

哈工大分析数百名糖尿病患者,发现:患糖尿病的人,或有这些特性

在春日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老街的青石板上,人们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着茶,聊着家长里短。忽然间,邻居老李头拍了拍大腿:“哎呀,我这糖尿病,越治越没底气!”这句话,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心事。

糖尿病,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离我们很远的“富贵病”,但它却悄无声息地走进了越来越多家庭的生活。不痛不痒,却暗藏杀机,尤其对我们中老年朋友来说,它更像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最近,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项研究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对数百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深入分析,竟然发现了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都拥有一些相似的、看似无害但却潜藏风险的习惯。

这些习惯并非“天注定”,更不是“年纪大了自然得病”的宿命,而是我们一点一滴生活方式的积累。本文就带大家一起揭开这些“习惯的面纱”,看看我们是不是也不自觉地“踩雷”了。

一顿不饿一顿撑,血糖坐过山车

先从吃饭说起吧,这是很多人最容易忽略却最危险的地雷之一。哈工大的这项研究发现,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不规律饮食的习惯。不是早饭不吃,就是晚上大吃大喝;不是整天啃水果,就是一顿吃三碗米饭。

血糖可不是橡皮筋,说拉就拉,它受饮食影响极大。

长期不规律饮食,容易让胰岛素的分泌节奏被打乱,胰腺就像个被不停敲打的小鼓,早晚要“破皮”。

更离谱的是,有些人还喜欢空腹喝蜂蜜水,或者用水果代替正餐,说是“清肠道”,实则是“放纵血糖”。研究显示,空腹摄入高糖食物,更容易引发血糖飙升,就像快速爬坡的汽车,一旦刹不住,后果不堪设想。

越“懒”越危险,久坐成了慢性毒药

现代生活节奏快,退休后的朋友们反倒“歇过头”了。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每天久坐时间超过8小时。有人说:“我不就是坐着看电视、下棋、织毛衣么,咋了?”

问题就出在这个“咋了”上。人体就像一部老旧的机器,长期不动,零件生锈

久坐不仅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还会让腿部血液循环变差,增加静脉血栓、心脏病的风险。

久坐还会让人心理层面变得更“懒”,失去对健康的主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久坐的人更容易产生慢性焦虑和轻度抑郁,这又进一步影响内分泌系统,形成恶性循环。

“心宽体胖”并非养生,反是血糖陷阱

过去讲“胖点有福相”,可现在,胖不仅不是“福”,还是糖尿病的“死对头”。

哈工大的研究发现,腹型肥胖者(腰围超过90厘米的男性和85厘米的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上升

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胖,肚子却圆”的人,往往更容易掉进糖尿病的陷阱。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隐性肥胖”,脂肪堆积在内脏周围,对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形成阻力。

而有些中年朋友还自我安慰:“我体检时血糖才刚刚超过一点点,没事儿。”这就像是看到火苗不灭火,非要等到烧起来才后悔糖尿病的危险往往在“前期”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情绪起伏大,血糖也跟着“坐电梯”

说个真实案例:2023年,广州一位退休教师在儿子婚礼前突然晕倒,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生排查后发现,她这段时间因为婚礼筹备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导致血糖大起大落。

情绪,像是身体的一把钥匙。哈工大的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患者中,存在情绪波动大、焦虑倾向强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人群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老年人在退休后,容易因为角色转换产生失落感,家庭关系紧张、子女压力大等问题,也会造成情绪不稳。这些心理负担,常常被“藏在心里”,结果却在血糖上“爆发”出来。

“不疼不痒不用管”,是最致命的误解

还有一个让人揪心的现象:糖尿病患者中,有30%以上的人在确诊前,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功能异常、神经损伤等。

为什么这么多“隐形病”没有及时发现?原因就在于:糖尿病早期真的很“安静”,它不像高血压那样头晕眼花,也不像感冒那样咳嗽发烧,它悄悄地、慢慢地蚕食身体的各个角落。

更让人忧心的是,有些人即使确诊了糖尿病,也抱着“吃点药就行”的心态,不改变生活方式,不定期复查,结果病情反复,药越吃越多,却看不到尽头

真正的“治疗”,从生活的缝隙开始

糖尿病不是“绝症”,也不是“老年病”的代名词。它就像一位脾气古怪的邻居,你若懂得与之相处,它便与你相安无事

哈工大的研究也给出了希望的答案:那些坚持规律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的人,糖尿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人群

每天饭后散步三十分钟,比起吃完就坐下看电视的人,血糖波动更小;再坚持午睡的人,胰岛素敏感性更高;还有那些每天晒太阳、种花养鸟的人,心态更平和,血糖也跟着“听话”。

健康,从来不是大张旗鼓的口号,而是藏在日常小事中的选择。

预防糖尿病,从“习惯”开始“翻篇”

有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改变命运。就像哈工大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糖尿病并不是从某一天突然降临,而是日复一日积累的结果。

你是否每天只吃一两餐?是否经常情绪低落却不说出口?是否久坐不动,把“懒”当成了“享福”?这些看似生活的琐碎,实则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而我们所能做的,是从今天开始,一点点拆掉这些“糖衣炸弹”。不用翻天覆地,只需从“饭后走一走”“愁事说一说”“少吃一口甜”开始,身体会慢慢给出答案。

写在最后: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转弯

人的一生,不在乎起点如何,而在于是否愿意转弯。糖尿病不该是“老来难”的标签,而是健康生活的新起点。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活出来的。”这不是一句口号,是无数老年朋友用亲身经历换来的真理。

现在的你,是不是也想起了家里的那口油腻饭,或是躺在沙发上不愿起身的自己?不妨从今天开始,给生活换个节奏,给身体一个机会。

你愿意和我一起,看看不一样的未来吗?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李伟,刘欣.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3):310-315.
[2]张婷婷,韩晓华,鲁红.久坐行为对中老年人代谢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23,39(04):295-298.
[3]陈伟,刘洋.情绪因素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38(01):56-60.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