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长水泡(糖尿病长水泡怎么回事)

中医魏大夫 0
文章目录:

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出现6种情况要警惕,必须马上住院!

有人觉得“不就是血糖高点吗”,结果在家硬扛,等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

还有人把腿肿当成“老毛病”,最后查出心衰合并肾衰竭,抢救了3天才脱离危险。

糖尿病确实是个“慢刀子”,平时血糖高点可能就多尿、口渴,可一旦它发起威来,那速度比刀子还快。

很多糖友总觉得“自己调养就行”,疼了忍忍,烧了扛扛,其实这时候身体早就发出求救信号了。

尤其是下面这6种情况,出现任何一种都别犹豫,立刻去急诊。

高烧不退且乏力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就像“生锈的盾牌”,高血糖环境更是细菌的“培养基”。

《美国糖尿病学会杂志》2023年研究显示,糖友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的3.2倍,且感染后容易扩散,尤其是肺炎、尿路感染、皮肤脓肿这三类。

如果出现体温超过38.5℃且持续24小时不退,同时伴有浑身没劲、吃不下东西,哪怕没有咳嗽尿痛,也可能是严重感染的信号。

这时候别想着“先观察”,赶紧去医院查血常规、血糖和感染指标,必要时马上用抗生素。

呼吸带烂苹果味

正常情况下,身体靠葡萄糖供能,可当胰岛素严重不足时,身体会开始“燃烧”脂肪,产生大量酮体——这是一种酸性物质,积累多了就会导致酮症酸中毒

烂苹果味就是丙酮(酮体的一种)的气味,出现这种味道时,说明酮体浓度已经很高,血液pH值可能已经低于7.2。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年数据显示,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虽然不到5%,但如果延误治疗超过6小时,昏迷风险会增加8倍。

所以只要闻到这种特殊气味,哪怕患者意识还清楚,也要立即去急诊,静脉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刻不容缓。

尿少、皮肤干、眼窝凹陷

糖友们如果发现最近尿量突然变少,每天少于500毫升(大概一瓶矿泉水的量),同时皮肤摸起来干巴巴的,捏起来不容易回弹,眼窝也陷下去了,这时候必须警惕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糖友,往往没有明显的恶心呕吐,但血糖可能飙到33.3mmol/L以上,血液像“浓糖浆”一样黏稠。

身体为了排糖会拼命排尿,结果导致严重脱水,就像一块被晒干的海绵。日本糖尿病学会2023年指南指出,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20%,远高于酮症酸中毒。

这类患者初期可能只是口渴乏力,很容易被忽视,等出现意识问题时往往已经脱水超过体重的10%,这时候必须快速静脉补液,否则肾脏和大脑都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犯困、意识模糊

当血糖超过30mmol/L时,血液渗透压会急剧升高,脑细胞会像腌咸菜一样脱水,导致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更危险的是,有些患者初期只是“觉得累”“想睡觉”,家属还以为是没休息好,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1年研究证实,血糖超过33.3mmol/L时,每升高5mmol/L,脑损伤风险就增加35%。

所以只要发现糖友突然犯困、说话颠三倒四、反应变慢,哪怕没有其他症状,也要立刻测血糖,超过16.7mmol/L就必须去医院,别等发展到昏迷再送医。

腿肿伴呼吸急促

有位56岁的糖友,发现脚肿了半个月,以为是走路多了,直到某天晚上躺不下、喘气费劲才来医院。检查结果是糖尿病肾病合并心力衰竭,当时心脏射血分数已经降到30%(正常应该在50%以上)。

长期高血糖会像“砂纸”一样磨损血管,肾脏和心脏是最容易受伤的“重灾区”。肾脏受损后会漏蛋白,导致腿肿;心脏受累后泵血无力,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尤其平躺时更明显。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出现腿肿后6个月内,心衰发生率高达28%。如果发现双脚或双腿对称性水肿,一按一个坑,同时伴有晚上躺不平、需要垫高枕头,或者稍微活动就喘气,这时候别在家吃利尿剂,必须马上查肾功能、心功能和电解质,这些症状背后可能是心肾联合衰竭,越拖越难救。

糖尿病足伤口恶化

糖尿病足是“小伤口惹大祸”的典型。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让脚对疼痛不敏感,哪怕被钉子扎了可能都没感觉;同时还会堵塞下肢血管,导致伤口缺血缺氧,很难愈合。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2022年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患者中,约15%会发展为严重溃疡,其中20%最终需要截肢。

如果发现脚上有伤口超过3天没愈合,或者出现红肿流脓发黑,哪怕只是个小水泡,也要第一时间去糖尿病足专科就诊。

千万别自己处理,更不能用偏方敷药,这些行为可能加速组织坏死。记住,糖尿病足的黄金治疗期是发病72小时内,错过这个时间,截肢风险会增加5倍。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急症信号的忽视。控制糖尿病是场持久战,咱们既要打稳基础,更要警惕急症,才能活得长久、活得有质量。

糖尿病老人敷偏方,小水疱竟变大溃烂!医生提醒:科学处理才保腿

#邵阳头条##邵东市中医医院#

75岁的李大爷(化名)患糖尿病10余年,且2次中风病史致活动言语受限。某天家属发现李大爷右膝旁外侧及左大腿近臀部各突现一枚6-8cm“透明水疱”,家属按民间偏方敷上艾叶灰。

几天后水疱溃烂加深、创面发黑,流淡黄色脓性分泌物,家属送其至邵东市中医医院内三(脾胃肾病)科进行治疗。经检查,李大爷餐后血糖16mmol/L,水疱已合并细菌感染,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诱发坏疽甚至脓毒血症。

科主任李爱军的指导下,医护团队制定了治疗方案:

1. 控糖为根本:胰岛素强化治疗,3天内血糖达标(空腹<7.0mmol/L)。

2. 创面精准处理:

清创: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艾叶灰及坏死组织;

抗感染 促愈合:银离子凝胶(抑菌)联合湿润烧伤膏(活血生肌)外涂;

敷料覆盖:聚氨酯泡沫敷料吸附渗液,保持创面湿润无菌。

3. 输液:抗生素抗感染,中成药改善微循环。

4. 防压迫: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避免水疱区域受压。

治疗10余天后创面基本愈合。

(▲治疗前后对比)

邵东市中医医院内三(脾胃肾病)科主任李爱军提醒:约30%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病变,水疱破溃感染后可能进展为坏疽,致残风险极高。

糖尿病性水疱常突发于四肢远端(足背、小腿、手指等),壁薄透明,内含清亮或淡黄色液体,形似“烫伤水疱”,周围无红肿。多见于病程超5年、血糖长期失控的老年糖友。

高血糖破坏皮肤微循环及感觉神经,导致局部营养障碍,轻微摩擦即可引发水疱。李大爷因长期卧床及坐轮椅,皮肤与轮椅挡板、床单摩擦产生水疱,加之艾叶灰污染,加速感染及溃烂。

科普知识

一、未破溃水疱的护理

1、小水疱(<1 cm):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避免摩擦受压,5~7天可自愈。禁止自行挑破,以免引入感染。

2、大水疱(>1 cm):由护士在无菌环境下低位穿刺抽液(针头与皮肤呈15°进针),保留疱皮作为天然屏障;抽液后覆盖银离子抗菌敷料 聚氨酯泡沫敷料,吸附渗液并维持湿性愈合环境。

二、已破溃创面的处理

1、感染高风险期:每日用35~37℃生理盐水冲洗(忌用碘酒/酒精刺激),外涂银离子凝胶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

2、深部溃疡:采用“胰岛素湿敷法”(生理盐水20ml 胰岛素4U)每日2次,促进葡萄糖利用与蛋白合成。

三、糖友遇到水疱,要牢记“三不三要”

● 不自行挑破或敷偏方(艾叶灰、草药等可能加重感染);

● 不局部按摩或热疗(电热毯、热水袋易致烫伤);

● 不忽视小水疱(可能是糖尿病坏疽早期信号)。

▲ 立即就诊:尤其合并肢体麻木、循环差者(如李大爷的中风病史);

▲ 加强足部护理:每日温水清洁,穿无接缝棉袜,鞋具宽松透气;

▲ 定期筛查:长期糖友每半年检查下肢血管及神经功能。

四、预防关键:控糖 皮肤防护

1、血糖控制目标:空腹≤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

2、勤翻身防压迫:长期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骨突处(足踝、骶尾)垫硅胶减压垫;

3、避免肢体末端损伤:剪指甲平直勿过短,桌椅棱角加软包;

4、冬季慎用取暖设备:泡脚水温<40℃,时间<15分钟。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邵东市中医医院 刘文志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泡脚被烫伤毫无痛感,原因竟是糖尿病!医生:严重者或需截肢

南都讯 睡前泡脚总感觉水温不够热,实际却已被严重烫伤、险些面临截肢……近日,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对一名双脚烫伤的患者进行检查,最终发现该患者患有糖尿病。

患者的脚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糖尿病与“感觉水温不够热”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主治医生近日对该病例进行了解析。

病例介绍

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病变

足部对温度感知能力下降50%-70%

据了解,该男性患者48岁,因泡脚时双足严重烫伤(III度)到中山五院就诊,医生查体发现其创面发白、皮肤剥脱、无痛感,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空腹血糖高达18mmol/L(正常值为3.9-6.1mmol/L),确诊为糖尿病。

中山五院创面修复与烧伤外科副主任黄新锋介绍,患者自述“泡脚时感觉水不够热”,其实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病变,足部感知力大幅下降,如果泡脚的时间再长或者水再热一些,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医疗团队立即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清创和伤口换药,目前该患者恢复良好,已出院。

据介绍,烫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十分危险。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使足部对温度感知能力下降50%-70%。临床测试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对44℃以上水温的敏感度仅为健康人群的1/3。

同时,下肢动脉硬化使局部血流量减少40%-60%,创面愈合所需的白细胞、生长因子难以到达损伤部位;高血糖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下降50%,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增殖速度是正常组织的3倍。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是轻微的外伤,也可能溃烂、感染,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专家提醒

糖尿病患者应缩短泡脚时间

严格控制水温、避用足浴按摩器

糖尿病患者应当如何正确泡脚?黄新锋介绍,患者应将泡脚温度严格控制在37-39℃(健康人群耐受上限为42℃),可使用浮标式水温计或温度计测量;单次浸泡时间不超过15分钟,较健康人群缩短50%;避用足浴按摩器,因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知迟钝,容易受伤。

糖尿病患者若不慎被烫伤,应当如何处理烫伤处?黄新锋表示,患者应立即用15-25℃流动清水冲洗烫伤处20分钟,切忌冰敷,因温差过大会加重微循环障碍;用灭菌纱布轻轻覆盖创面,避免使用棉絮、卫生纸等易粘连物质;若烫伤严重,要12小时内到正规医院烧伤科就诊,避免伤口感染。

此外,患者切忌自行穿刺水泡,因为糖尿病足水泡表皮是天然生物敷料,穿刺导致感染率飙升83%;不要滥用碘酊、双氧水等刺激性消毒剂,以免杀伤新生肉芽组织;患者更不要迷信民间偏方,如涂抹牙膏、酱油等行为,这可能使创面形成密闭环境,加倍提升细菌增殖速度。

黄新锋提醒广大市民,糖尿病患者如出现足部麻木或刺痛、皮肤干燥皲裂、伤口久不愈合等要引起警惕,及时处理;一旦发现足部有伤口,且24小时内出现恶臭、肤色变黑的情况,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

“珠海大健事” 栏目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 王靖豪

课题组成员:张景淞 曾奎达 韦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