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小腿黑斑(糖尿病小腿黑斑能死掉吗)

奇妙的本草 0
文章目录:

小腿上出现这种斑,预示糖尿病并发症已经出现,千万要提高警惕

“你这是糖尿病,去内分泌科吧。”

医生看了眼齐大爷小腿上的一团一团的褐色疤痕,冷声道。

齐大爷在前段时间发现自己的腿上出现了一团一团褐色的疤痕,早期他没有太当回事,只当是自己干农活的时候不小心划伤腿导致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齐大爷腿上的疤痕越来越多,成团成团的出现。

这引起了儿子的注意,赶紧拉着齐大爷去医院皮肤科检查。本以为是患上了牛皮癣这类的皮肤病,没想到医生直接让他们去看内分泌科。

去往内分泌科后,齐大爷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而他腿上的异常皮肤表现,其实是糖尿病并发症,而非皮肤病所致。

这个结果让齐大爷一家都傻了眼,一个小小的皮肤病竟然是糖尿病所致?

一、小腿出现这种斑,糖尿病并发症已经出现

糖尿病引起的腿部异常表现在临床上被称之为——胫前色素斑,病理学组织会显示为表皮、真皮乳头水肿,同时存在毛细血管局部性增厚。由于红细胞外溢、真皮胶原改变,导致皮肤上出现异常的斑块。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胫前色素斑,主要和3个原因相关。

首先,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过高导致红细胞膜、血红蛋白被糖化,令其无法正常在体内发挥功能,出现变形、携氧能力下降的症状。最后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出现缺血缺氧,皮肤无法正常进行循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斑点;

其次,持续高血糖会导致毛细血管压力增加,当毛细血管压力过大时,容易引起液体、蛋白液异常渗出,这样一来毛细血管会处于慢性缺血状态,也容易引起异常斑点出现。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比常人更少,体内的蛋白合成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引起低蛋白血症及负氮平衡发生。再加上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过高会导致周围神经功能出现紊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容易在皮肤上表现出异常的症状。

当发现皮肤上出现异常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切不可大意。

二、3种糖尿病并发症最常见

除了胫前色素斑以外,糖尿病还会引起一些其他的并发症出现,这三个十分常见。

1、糖尿病性心脏病

心跳过速是糖尿病患者身上非常常见的表现,部分患者每分钟的心率可达到90次以上。该症早期会损伤身体的副交感神经,让其处于持续兴奋的状态下,容易因此而出现功能性损伤。除了心脏病以外,糖尿病患者身上也容易出现心绞痛表现,在日常劳作、过于疲劳时发生的风险较高。

2、糖尿病足

长期血糖过高会导致患者的周围血管神经出现异常,肢体末端的足部是最容易出现病症的部位。在罹患糖尿病足后,患者在短距离的行走后就可能出现下肢疼痛、难以行走的症状,在休息后可缓解。但随着病程的发展,症状会越来越严重,患者的足部甚至会发生溃烂、感染,到后期严重的还需要截肢。

3、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利会引起眼周的毛细血管出现异常病变,继而导致人的视网膜功能受影响,出现一系列的异常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因此而永久性失明。

三、患了糖尿病,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

对于一些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此时肯定觉得瑟瑟发抖,难道自己一定会患上这些并发症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王素梅表示,糖尿病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与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及病程的长短有直接关系。

一些血糖控制不好的人群,可能在患病后的五年内就出现了并发症。但一些血糖控制良好的人群,可能在患病后的10年,甚至是20年还没有出现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好血糖是预防并发症出现的重要途径。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吃好”是硬道理

糖尿病患者想要控制血糖,需要配合上日常的饮食调理。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建议保持在总摄入的60%左右,同时注意多摄入高蛋白的食物,可帮助预防负氮平衡发生。另外,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果蔬,保证身体可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对于血糖控制有一定帮助。

2、检测血糖、血脂和视力

定期检测血糖对于控制血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需要<7毫摩尔/升,餐后血糖<10毫摩尔/升。当发现血糖值异常升高时,要及时去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考虑调整用药等,避免让血糖持续升高。在监测血糖的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血脂、视力检查,糖尿病患者的总胆固醇应控制在<4.5毫摩尔/升以下,视力则需要和之前的进行对比,当发现视力突然下降,要及时引起警惕。

糖尿病是临床上十分高发的一个疾病,目前的医疗条件还无法治愈糖尿病,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终生用药控制血糖,切不可盲目停药、减药。

参考资料:

[1] 阚卫军.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J].《人人健康》,2015:60-.

[2] 贺丽娜.糖尿病人如何预防并发症[J].现代养生,2014:133.

[3] 糖尿病患病多久会出现并发症[J].糖尿病天地·文摘(中旬),2010:3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小腿出现这个东西,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信号,早发现早干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小腿这地方,平时谁会多留意?不是摔了一跤,就是走多了酸痛,顶多贴个膏药。可有一种情况,很多人一开始都没当回事,结果拖着拖着,背后却藏着糖尿病的并发症,而且一旦错过干预时机,后果就可能不是简单的“疼一疼”那么轻了。

你有没有在小腿上发现过莫名其妙的硬块或皮肤变色?很多人会以为是静脉曲张或者皮肤病,实际却可能是更深层的问题在“敲门”。

那到底,小腿上出现什么东西,竟然能成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铃”?这事儿还真得掰开了好好讲讲。

先说个真实的门诊场景:一个五十多岁的师傅,干装修的,来得时候裤脚卷起,小腿上有块颜色发黑的硬皮。他以为是刷漆时不小心烫到了,结果两个月都没好,反倒越来越痒,旁边的皮肤也开始脱屑。

检查一做,发现血糖高得离谱,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压根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只是以为腿上那点小问题是“皮糙肉厚”惹的祸。

其实,这种小腿上的“黑斑”或“硬块”,在医学里有个专业名词,叫做糖尿病性皮肤病变,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是糖尿病性坏疽、毛细血管病变或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结节或者小溃疡

说白了,就是血糖高了以后,身体里最先受害的,往往不是心脏、肾,而是那些最细最脆弱的血管和神经

小腿这地方,血管细、末端循环差,就像是城市的“边缘地带”,资源供给有限,一旦血糖控制不好,血管就容易被“糖”泡坏,像是水管生锈了一样,流量变小,还容易堵。时间一长,皮肤营养供应跟不上,就开始萎缩、变黑、变硬,有时候还会长出像蚕豆大小的结节,甚至自发溃烂。

更“气人”的是,这种情况刚开始几乎不疼不痒,就像个“哑巴炸弹”,一动不动地待在小腿上,等你发现它闹大了,往往已经不是“表皮问题”了。

有些人甚至以为是蚊子咬的,结果越抓越严重,才知道是血糖出了问题。

这里得科普一个冷知识:糖尿病最早的并发症,往往是“感觉神经系统病变”,也就是说,你哪怕皮肤已经开始坏死了,但你自己可能一点都没察觉

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的“外壳”,就像电线老化了,信号都传不到脑子里,所以有些糖尿病患者脚趾头坏了,脚底烂了,自己还在穿拖鞋遛弯,毫无知觉。

而小腿上的这些症状,其实就是血管和神经“双重受损”的结果。血不通,营养不到;神经坏,痛感丧失。于是,皮肤慢慢坏,伤口不愈合,细菌趁虚而入,轻则感染,重则坏疽、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小腿上的“这些东西”,不仅仅是表皮的小问题,它们是“糖尿病在皮肤上留下的签名”。像是身体在用行动告诉你:“你得注意血糖了。”

再举个现实例子:有位六十多岁的阿姨,自己每天洗脚时都能摸到一个“鼓包”,像个小圆豆,颜色发紫,以为是淤青。

结果过了俩月,那地方破了个小口子,怎么擦药都不好,后来一检查,糖尿病十几年了,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原本一个小口子,最后发展到整个小腿感染,住了半个月医院才控制住

糖尿病的并发症,一开始真的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轰轰烈烈”。它不痛不痒、不声不响,像是个躲在暗处的“慢性杀手”。而小腿上的这点“皮肤信号”,恰恰是它最早的“自我暴露”。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不能吃糖”,其实它的危害远不止饮食控制那么简单。

长期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内皮结构,让本来光滑的血管壁变得粗糙易堵,像是高速公路变成了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血流一慢,就容易形成微血栓,这些微小的堵塞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而小腿,尤其是小腿前部和踝部,是最容易出现这些变化的“窗口”

所以,如果你发现小腿皮肤变黑、发硬、起疙瘩、掉皮、破溃,哪怕没有明显疼痛,也不要掉以轻心。

这里还有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点: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会导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抵抗力下降。所以小腿上的皮肤特别容易裂口,一旦裂开,就像门没关好,引狼入室。细菌进来了,免疫力又差,感染就像火烧干草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那是不是小腿上长了疙瘩就是糖尿病?当然也不是。比如静脉曲张、湿疹、过敏、脂肪瘤都有可能引起类似症状。

但区别点在于:糖尿病引起的皮损,往往是对称性、慢性、无明显诱因,而且伴有皮肤干裂、感觉迟钝、愈合缓慢等特点。你贴了药膏、涂了药都没啥用,那就得提高警惕了。

还有一点也关键:糖尿病皮肤并发症并不是晚期才出现。有些人在糖尿病前期,也就是“糖耐量异常”阶段,就已经开始出现皮肤的细微变化。

这时如果能及时发现并控制血糖,很多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所以说,小腿上的这些“信号灯”,不只是糖尿病患者才该注意,血糖有风险的人群也得看紧了

防治上,除了控糖,还有几个关键点:保持小腿皮肤清洁干燥,每天检查皮肤有没有伤口,穿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抓挠和按摩硬块。别小看这些“土办法”,它们才是真正能保住你双腿的“底线操作”。

总的来说,小腿上的“这些东西”,往往是糖尿病的“前哨站”。它们不是吓人的怪病,而是提醒你,身体已经在悄悄发出求救信号了。别等到问题大到需要手术、住院,才追悔莫及。

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它的蛛丝马迹。

而小腿上的这些皮肤变化,就是最不起眼、但最忠诚的“报警器”。

早发现,早干预,真的能少走很多弯路。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张玉萍,王丽,刘志红.糖尿病皮肤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32(11):1012-1016.

[3]李志强,高慧.糖尿病神经病变与皮肤症状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09):789-793.

糖尿病人应知应会:不测血糖,从小腿上看血糖高不高

你有没有见过老李?就是那位每天早起在小区遛鸟、拎着保温杯、嘴里还念叨着“糖尿病不能吃糖”的老李。可你知道吗?他那条小腿,已经偷偷“告密”了。

别看他血糖没测,腿上的蛛丝马迹早已说明了一切。糖尿病啊,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一来就打个喷嚏,它是个“慢性潜伏高手”。但身体不会撒谎,小腿上的变化,比你手里的血糖仪还“实诚”。

嘿,你的小腿是不是细得有点“离谱”?

邻居王阿姨前几天在理疗店里一脱裤腿,理疗师眼神一变:“您是不是血糖不太稳?”王阿姨一愣:“你怎么知道?”“看这小腿,瘦得不正常。”

这不是瞎猜,早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就有研究指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会出现小腿肌肉萎缩,尤其是小腿后侧腓肠肌的萎缩最明显。

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会影响下肢的神经支配,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指令”,就像工厂停电了,机器自然就不转了。

这种肌肉的流失,不是那种“减肥变瘦”的瘦,而是“病态骨感”。你摸摸自己小腿,若发现两侧不对称,或者和以前相比瘦得不寻常了,那就得留神了。

小腿皮肤变“干巴”,不是你没擦润肤霜

很多人以为皮肤干,是天冷了,或者年纪大了。可糖尿病人不同,高血糖会扰乱皮脂腺的分泌,皮肤变得又薄又干,甚至还会起皮、裂口,尤其是小腿前侧和脚踝附近最常见。

有个老大爷,天天在门口晒太阳,小腿却干得像秋天的柿子皮,一抓一片白皮。后来才发现,他血糖飙到了12mmol/L,早就超标了。

小腿干燥、脱屑、甚至瘙痒,极有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更严重的,还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毛发稀疏,这些都不是“年纪大”那么简单。

小腿肿胀?不是喝水多,是血管在“抗议”

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糖尿病人早上穿鞋好好的,到了下午,鞋子就紧得像“挤脚布”。这不是胖了,是小腿开始水肿了。

这类水肿,往往是糖尿病并发的肾病或静脉功能障碍导致的。肾脏过滤功能下降,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就会“屯”在小腿。你拿手指一按,皮肤都不弹回来,像按在发面上一样。

这时如果再误以为是“站久了”,而忽视了实际的血糖控制,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

小腿上有黑斑、紫斑?别当成“淤青”,可能是糖尿病在“作怪”

这年头啊,好多人腿上青一块紫一块,还美其名曰“磕着了”。但糖尿病人的小腿上,若出现对称性的深色斑块,尤其是靠近胫骨内侧的地方,就要小心了。

那叫作“糖尿病性皮肤病变”,是因为慢性高血糖破坏了微血管结构,皮下出血、色素沉着所致。

尤其是斑块摸起来粗糙、边缘模糊,甚至有点发亮,那可不是小事儿。有研究指出,这种皮损常常与糖化血红蛋白升高高度相关,是血糖失控的“皮肤警报器”。

小腿没知觉?血糖高把“神经线”切断了

张叔是个老糖友,睡觉前总觉得小腿发麻,还以为是床垫不好。可换了三张床,腿还是麻麻的。医生一查,说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尤其是小腿远端的感觉神经最容易先出问题

神经病变就像是电话线老化了,信号不通,小腿对冷热、疼痛的感知就变差了。有些人甚至走路会绊脚,因为本体感觉出了毛病。

这不是危言耸听,《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早有报道,35%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就已有轻度神经损伤,而小腿远端是“第一站”。

你可以试试,拿根牙签轻轻扎自己小腿外侧,如果你发现自己居然没什么感觉,那要赶紧去医院,别等着“腿麻出大事”。

小腿伤口不愈合?别再怪“体质差”

老刘摔了一跤,小腿破了点皮,结果一个月都没好,反而溃烂了。等他去医院一查,血糖早飞上天了。

这就是典型的糖尿病足前兆。高血糖让血管变窄、血流变慢,伤口供血不足,修复自然慢如蜗牛。而且免疫系统也跟着“迟钝”,一点小伤就可能引发大感染。

你以为是“体质差”,其实是血糖搞的鬼

为啥小腿这么“诚实”?说到底还得怪血管和神经

小腿是个“前线兵”,离心脏最远,血流最慢。糖尿病一来,先影响的是毛细血管和神经——而这些,在小腿最密集。

高血糖长期存在,会让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同时,神经髓鞘受损,信号传导慢如龟爬。这两个系统一塌糊涂,小腿自然“最先遭殃”。

小腿的变化,往往比血糖仪还早给你“预警”

听懂身体的“暗号”,别等医生来翻译

你要是天天用血糖仪,那当然最好。可现实里,大多数人都不爱测,觉得麻烦、疼、花钱——但身体自己会“说话”,只看你懂不懂它的“语言”。

脚背凉、腿毛掉、皮肤干、肌肉瘦、伤口不愈合……这些都是“小腿在喊话”。

你不能老等着医生提醒,得学着自己听懂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变化。这就像你家锅炉开始滴水,别等炸了才修。

血糖控制不光靠药,更靠你这张嘴和两条腿

说到底,糖尿病的管理,不是靠医生“背锅”。你自己吃啥、动不动、心情好不好,才是血糖的“遥控器”

你要是顿顿烧烤啤酒配奶茶,晚上不走动,睡前刷剧刷到两点,别说小腿变样,你全身都要“报警”。

规律饮食适度运动情绪稳定早睡早起,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但它们是控制糖尿病最靠谱的“土办法”。

不是说不能吃甜的,而是你得知道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吃啥样的糖。不是说每天都得跑马拉松,而是走一圈小区、做几节广播体操,也比坐着刷手机强。

最后的絮叨:别小看你的那条腿

糖尿病就像屋里漏水,开始只是墙角一小块湿迹,不在意,慢慢就得换整面墙了。而那条小腿,就是墙角。

你不测血糖没关系,但你得学会看自己那双腿,它们比你想象中更“能说会道”。

别等小腿开始烂了、走路瘸了、脚指头掉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血糖早就出事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0):937-984.
[2]冯晓燕,王伟.糖尿病患者小腿肌肉萎缩与血糖控制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3,26(4):418-422.
[3]韩晓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2):122-125.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