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趋势(糖尿病的趋势有哪些)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最新研究综述:中国糖尿病呈复杂化流行趋势 肥胖是主要影响因素

中新网上海1月15日电 (陈静 顾卓敏)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记者15日获悉,中外医学专家团队携手全面总结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趋势,深入讨论了中国人群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生理机制,并强调了糖尿病领域多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广阔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联合香港中文大学陈重娥(Juliana C. N. Chan)教授、清华大学黄天荫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埃德温.费舍尔(Edwin B. Fisher)教授在《自然-新陈代谢》( 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了相关综述。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当前,中国糖尿病呈现复杂化的流行趋势,城乡患病率差距逐渐缩小、发病年轻化、未诊断率高、并发症负担重。“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着重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并发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在危险因素方面,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超重和肥胖率在过去二十年中持续上升。除肥胖外,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高精致碳水化合物、多盐的传统饮食模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减少等,均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相关综述指出:未来亟需建设更大规模的中国人群队列并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精准预防与治疗,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潜在策略。据介绍,在糖尿病遗传学方面,由于早期的基因研究多集中于欧洲人群,许多已知的糖尿病相关遗传位点在中国患者中的适用性有限。针对中国人群队列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鉴定出新的糖尿病相关位点。这不仅为揭示中国人群糖尿病的独特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构建基因风险评分(GRS)奠定了基础。专家们认为,通过整合GRS和传统临床风险因子,有望提升对中国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预警能力。同时,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为优化药物选择和疗效预测提供了新路径,助力实现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果。专家们研究发现,除遗传学外,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展现出独特的肠道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如:丁酸盐产生菌减少、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等。

在综述中,专家们认为,糖尿病的筛查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持续致力于开发糖尿病及并发症预警新技术。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研究的进步为研究糖尿病的多维机制提供了机会,应在长期前瞻性队列中开展相应研究。大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诊断和分类的准确性,为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普及度、经济性和持续性。(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糖尿病恶化前,身体早有预警!这6个“信号”一定别忽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恶化是突如其来的,像一场暴雨,说来就来。

身体早在你毫不在意的日常里,就悄悄亮起了“红灯”。这篇文章要告诉你:糖尿病不是“无声杀手”,而是“有声预告片”。只多数人选择了忽视。

这6个信号,不是吓唬你,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许多糖尿病患者的演变过程中。我作为一名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见过太多“早该发现”的病人,硬生生拖到了并发症阶段才来医院“抱佛脚”。说实话,晚了。

血糖升高前,身体先“破功”?这不是玄学,是规律

有人常说,糖尿病是“血糖的事”,只要血糖不高,哪怕胖点、懒点、嘴馋点,也没事。但你知道吗?糖尿病的本质是一场“代谢风暴”——从胰岛素抵抗开始,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身体“控糖系统”开始罢工时,最先受影响的并不是血糖值,而是你日常的状态。这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我有一位长期关注的患者,四十多岁,体检总是“勉强过关”,血糖也只是略高。他总跟我说:“我哪有糖尿病啊,我就是最近累了点、困了点。”

直到某天,一场小感冒拖了三周,怎么也好不了,一查,糖化血红蛋白9.8%。这时候,他才意识到,“累”和“困”不是工作太忙,而是身体早就发出预警了。

老是口渴?不是天热,是身体在“报复”

很多人觉得夏天口渴多喝水很正常,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水杯不离手”,晚上还得起夜好几次,那就得小心了。

糖尿病在早期,会因为血糖偏高导致“高渗性脱水”,身体不断通过排尿来带走多余的糖分,而这一过程中,水分也被一并带走。

尤其是当你喝水越多却越渴,尿越多却越虚时,这不是补水的问题,而是血糖控制出问题了。

别再用“我上火”“最近天气热了”来搪塞自己了,口渴的背后,藏着身体运转的危机。

皮肤痒、伤口难愈合?这不是小毛病,是糖在作怪

你以为皮肤瘙痒是洗澡太勤、皮肤太干?你以为小伤口不愈合是免疫力差?但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隐形征兆”,就是这些皮肤问题。

高血糖会抑制白细胞功能,降低皮肤抵抗力,细菌、真菌“趁虚而入”,特别喜欢在潮湿的腋下、腹股沟、脚趾缝里扎堆。

而最令人警惕的是:一些糖尿病患者脚上被蚊子咬了一下,结果几个月都没好,甚至感染化脓。这不是吓人,这是我亲眼见过的病人经历。

别再拿“年纪大了恢复慢”做借口。真正让你伤口难愈合的,是你血液里那一锅“糖水”。

常犯困、没精神?这不是累,是“糖脑”在作祟

有些人一到下午就开始“掉电”,脑子不清醒,坐着就能睡着。这时候你要小心“糖脑”现象,也叫高血糖性脑疲劳。

长时间的高血糖会影响大脑葡萄糖的正常利用,导致认知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这种“慢性疲惫感”往往不是睡一觉能缓解的,它像是你身体里被“调低了亮度”,每天都在“低电量模式”运行。

你以为只是熬夜多了?其实是血糖在悄悄摧毁你的“大脑主机”。

体重突然下降?小心,这是“假瘦”

有些人突然发现自己瘦了,裤子松了,体重轻了,暗自窃喜:“终于不用减肥了!”但如果这个“瘦”来得太快,太突然,而且伴随着食欲旺盛,那就得警惕了。

糖尿病的一个典型信号就是“体重无故下降”。因为身体无法利用糖分,只能消耗脂肪和肌肉来提供能量。这种“假瘦”,不仅不健康,反而意味着病情进展。

肌肉流失、脂肪代谢紊乱、代谢效率低下,这不是变瘦,而是在变弱。

瘦得不明不白,不如去查查血糖,看看到底是谁在背后“动手脚”。

视力忽明忽暗?别以为是老花眼

很多人年纪一大,就默认眼睛不好是自然规律。但如果你发现自己视力时好时坏,尤其是看远看近都不稳定,那肯定不是单纯的“老花”。

糖尿病会影响视网膜微血管,早期可能只是视力模糊,中期会发展为视网膜病变,晚期甚至可能失明。

我见过一位50岁的出租车司机,平时看手机老模糊,以为是眼镜度数不够,结果一查,已经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期。

他懊悔地说:“我以为眼花是正常老化,没想到是眼睛在给我‘报警’。”

醒醒吧,眼睛是你最敏感的器官,不要等到“看不见”才想起检查。

这些“信号”,不是巧合,是身体在“求救”

糖尿病早期的这些表现,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成串出现的。

口渴、乏力、皮肤问题、体重变化、视力波动……这些看似平常的小毛病,背后连接的是一个逐渐崩坏的代谢系统。

你忽略的每一个“异常”,都有可能是下一场并发症的序章。

别再把检查血糖当成“老年人的事”,别再用“最近有点忙”来搪塞身体发出的警告。

别再“等到确诊”,预防才是王道

很多人觉得没被医生判定为“糖尿病”,就可以高枕无忧。但真正可怕的是“糖尿病前期”——它隐藏更深、发展更快,而且大部分人没有任何自觉症状。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近5亿人是糖尿病前期人群,而真正知道自己状态的人,不到一成。

也就是说,你身边可能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准糖人”。只是他还不知道罢了。

“我不是糖尿病,只是爱吃点甜”这句话有多危险?

糖不是原罪,吃糖也不是糖尿病的唯一原因。问题是,你吃进去的糖,身体还能不能“处理”?

胰岛素抵抗、脂肪肝、代谢综合征,这些才是糖尿病的“幕后导演”。而它们,往往从年轻时就悄悄布下伏笔。

现在的孩子,肥胖率居高不下;青少年饮料当水喝;中年人三高缠身还习惯性熬夜。这些不是“生活方式”,是“慢性自杀”。

我们该怎么办?

不是人人都能一天三练,不是所有人都能顿顿清淡,但请记住一句话:

你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警觉。

每年一次的体检不能少;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一定要看;
饮食上,控制精制碳水,增加膳食纤维;
适量运动,哪怕是每天半小时的快走;
保持睡眠和情绪稳定,这不是玄学,是科学。

老百姓常问的几个误区,咱们一口气说清楚

“我瘦,不可能得糖尿病吧?”
错。瘦人也可能有胰岛素抵抗,特别是腹型肥胖,内脏脂肪高。

“我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错。糖尿病的关键不在于你吃了多少糖,而在于你能不能有效利用血糖。

“我年轻,不用担心糖尿病?”
错得离谱。现在糖尿病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20多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罕见。

最后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糖尿病不是命运,它是选择。

你每天的饮食、作息、情绪、体力活动,都在一步步决定你未来的“血糖地图”。

别等到并发症找上门才说“早知道”。

你现在做出的每一个小决定,都是在给未来的自己多一点保障,多一份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周健,刘金星.糖尿病早期临床表现的识别与管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2):98-102.

[3]王伟,李红.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1):120-124.

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当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缺乏运动、常喝甜饮料、吃晚饭时间太晚……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跟糖尿病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

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

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

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

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

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那么,白酒、红酒会不会好一些?

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有专家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

一项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建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

一项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转自:老年日报

来源: 新闻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