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丸糖尿病(消渴丸糖尿病人能吃吗有效果吗)
消渴丸治糖尿病,认准这3种情况再吃,用法不对可能低血糖
不少糖友家里备着消渴丸,听说能降血糖,血糖一高就想来几粒。但这药不是谁都适合,用不对可能导致低血糖,反而危险。今天就把消渴丸的用法说清楚,看完别再瞎吃了。
这3种情况吃消渴丸,降血糖才靠谱
消渴丸是中西药结合的降糖药,里面有格列本脲(西药降糖成分)和葛根、地黄等中药,适合“气阴两虚”型的2型糖尿病。看看这些场景才适合吃:
- 血糖轻度升高(空腹8-10mmol/L,餐后11-13mmol/L),平时总觉得口干、喝水多,尿也多,还容易饿但吃再多也长不胖;
- 浑身没力气,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手脚心发热,晚上睡觉爱出汗,舌头红、少津液;
- 刚查出糖尿病没多久,病情较轻,还没吃过其他降糖药,医生评估后说可以先试试消渴丸。
注意了!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千万别吃消渴丸;血糖太高(空腹超过13mmol/L)的人,单靠它也控制不住,得配合其他药物或胰岛素,别耽误治疗。
吃对了有2个信号,没效果别硬撑
吃消渴丸后,血糖下降有个过程,一般1-2周能看出效果,别指望吃一次就降下来:
- 血糖稳步下降:空腹血糖慢慢降到7mmol/L左右,餐后不超过10mmol/L,不再忽高忽低;
- 症状减轻:口干、多尿的情况好转,喝水量减少,浑身乏力的感觉减轻,能正常活动,不容易心慌出汗了。
如果连续吃3周,血糖还是没降到理想范围(比如空腹仍超过9mmol/L),或者症状一点没改善,说明可能不适合,别硬吃,赶紧找医生调整方案(比如加药或换胰岛素),长期高血糖会伤血管、肾脏。
关于用法的5个关键问题,必须搞清楚
1. 什么时候吃最好?
要在饭前半小时吃,每天2-3次(具体按说明书或医嘱)。因为它的降糖成分起效需要时间,饭前吃能配合餐后血糖升高的时间,更好地控制血糖。
2. 剂量能自己调吗?
绝对不能!消渴丸里的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强,剂量多一点就可能低血糖(头晕、心慌、手抖、出冷汗),剂量少了又没效果。必须按医生说的量吃,别自己加量、减量,更不能和其他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美脲)一起吃,否则低血糖风险翻倍。
3. 出现低血糖怎么办?
一旦出现头晕、心慌、手抖,赶紧吃块糖、喝杯糖水或吃半块馒头,15分钟后再测血糖,没缓解就再吃点。如果已经昏迷,别喂东西(怕呛到),赶紧送医院打葡萄糖,低血糖耽误久了会损伤大脑。
4. 哪些人要格外小心?
老年人(代谢慢,容易低血糖)、肝肾功能不好的人(药物排不出去,易蓄积)、经常喝酒的人(酒精会增强降糖作用),吃消渴丸时必须定期测血糖(至少每周2-3次),别大意。
5. 能和其他药一起吃吗?
吃消渴丸时,别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药(会增强降糖效果,增加低血糖风险);正在吃降压药、降脂药的人,要间隔1小时以上;感冒发烧时别自己加用其他药,先问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最后想说,消渴丸是中西结合的降糖药,不是“温和无害”的保健品,它的降糖力度不弱,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吃的时候要规律吃饭(别空腹吃药)、定时测血糖,别凭感觉瞎吃。控糖是个长期事,找对适合自己的药,比盲目试药更重要。
消渴丸降糖 三类人不宜用
来源:人民健康网
68岁的李阿姨一直服用格列齐特片来降糖,最近半年,她的血糖忽高忽低,很不稳定。经朋友介绍,她买来一种名叫“消渴丸”的降糖药,朋友说它是“纯中药”,于是李阿姨开始自我调节用药方案,在每天的降糖药里多加了一种消渴丸。用药之后,李阿姨却出现了心慌、手抖、冒冷汗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后发现低血糖了。医生说,造成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她吃的消渴丸。
消渴丸并不是“纯中药”,而是中西药配方结合制作,中药成分包括南五味子、葛根、山药、黄芪、地黄、天花粉,西药成分是格列本脲。前面的中药成分能够滋肾养阴、益气生津;格列本脲则是降血糖的西药,多用于治疗“三多一少”症,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人却越来越瘦。
李阿姨自行更改的用药方案中,格列齐特和格列本脲同属于磺脲类降糖药,两种合用会药效叠加,很容易导致血糖迅速降低,引发低血糖。有些患者误认为消渴丸是纯中药配方,再加上它是颗粒状小药丸,因此部分患者会随意增加药物剂量,从而引起头晕、昏迷等不良后果。
患者服用消渴丸时,应当关注它的规格。一般消渴丸每10颗重2.5克,其中格列本脲有2.5毫克。初次服用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一天最好不超过30颗。取得一定效果后,可以逐渐再减量。另外,消渴丸属于处方药,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但是,三类人群不适合使用该药:肝肾功能不好的人群不宜使用消渴丸,否则会加重病情;老年人不宜使用,如果服用过量,血糖容易突然降低,甚至引起低血糖并发症,包括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胰岛素分泌功能不好的人群禁用。
目前控制血糖的优质药物越来越多,消渴丸并不是现在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建议糖友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情况,科学调节用药。
千年古方消渴丸治糖尿病?老祖宗的智慧+现代医学的突破!
糖尿病在古代有个更诗意的名字叫"消渴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里就有记载。那时候的医生发现,这种病就像身体里着了看不见的火,患者总在"三多一少"的怪圈里打转——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体重却一个劲往下掉。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首次系统记载了消渴病的治疗思路,自此开启了中医药对抗糖尿病的长征路。
要说治消渴病的方子,清朝名医叶天士的"玉泉散"绝对算得上明星产品。革命家谢觉哉先生六十多岁患上糖尿病时,西医治疗不见起色,偶然在医书里发现这个古方。葛根、天花粉、麦冬这些药材的组合,硬是让他在连服百余剂后找回了口干舌燥前的清爽。这段真实历史告诉我们,古人在没有血糖仪的年代,早就摸到了控制"甜蜜杀手"的门道。
时间快进到现代,广州有个药厂干了一件大事——把传统玉泉散和西药格列本脲"撮合"成了消渴丸。这可不是简单的中西药混搭,里头的学问大着呢!葛根、黄芪、玉米须这些中药材负责养阴生津,像给干涸的田地引水灌溉;而格列本脲这个西药成分就像精准的血糖调节器,能唤醒体内"偷懒"的胰岛素细胞。这种"1 1>2"的组合,让消渴丸在九十年代火遍大江南北,至今仍是很多糖友的"保命丸"。
但消渴丸真不是糖尿病界的"万金油"。隔壁张大爷听说这药效果好,抢着要吃,结果半夜低血糖晕倒送急诊。原来他是一型糖尿病,自身胰岛素细胞早就"罢工"了,这时候吃促胰岛素分泌的消渴丸等于火上浇油。医生反复强调:这药最适合的是那些能吃能喝却日渐消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中医说的"气阴两虚"体质——这类人常伴有乏力气短、手脚心发热的症状。
现代人用消渴丸可比古人讲究多了。饭前半小时温水送服是铁律,就像给身体提前布置好"降糖伏兵"。更要注意不能和感冒药、消炎药混着吃,这些药物中的成分可能会让消渴丸"暴走",引发要命的低血糖。有位王大妈就吃过亏,吃着消渴丸又喝药酒,结果上吐下泻送急诊,这教训给所有糖友敲响警钟:服药期间必须滴酒不沾。
站在现代医学角度看消渴丸,它更像是中西医智慧的结晶。2021年,"路氏消渴丸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传承百年的制药工艺,从药材炮制到成分配比都有独门绝活。但医生们也在反复提醒:消渴丸里的格列本脲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控糖,用不好反伤身。定期查血糖、肝肾功能已经成为服药标配,这和古人"望闻问切"的诊疗思路形成奇妙呼应。
从《黄帝内经》到现代药理学,消渴丸的故事串联起中医抗击糖尿病的千年征程。它提醒我们:对待传统药方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全盘否定。就像中医药大学李教授说的:"消渴丸是面镜子,照见的是中西医从碰撞到融合的智慧之路。"糖友们要做的,是拿着这面镜子,在医生指导下最适合自己的控糖之道。毕竟,再好的药方也要用对人才算真正"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