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日总结(糖尿病总结怎么写)
- 1、7月20入伏,医生叮嘱糖尿病患者,吃饭牢记“3不吃、2多吃”
- 2、42岁阿姨查出糖尿病,天天喝酸奶,复查时医生称赞:7点做得真好
- 3、42岁阿姨查出糖尿病,天天喝酸奶,复查时医生称赞:7点做得真好
7月20入伏,医生叮嘱糖尿病患者,吃饭牢记“3不吃、2多吃”
►
本文200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李,天气这么热,你这血糖怎么又高了?”
每年一入伏,医院的内分泌科就会迎来一波“高峰期”——不少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明显,甚至住院治疗。医生说得直白:“糖尿病最大的‘敌人’,不是天气,而是餐桌。”
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20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湿热难熬的时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一个“危险时期”。
这一阶段,很多人食欲变得旺盛,饮食也容易放纵,稍不注意就会导致血糖失控。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入伏后吃饭要格外注意,牢记“3不吃、2多吃”原则,不仅稳血糖,还能避开并发症。
一、入伏后糖尿病为何更容易“失控”?中医讲“伏天湿热交蒸,脾胃受困”,而现代医学也有解释:高温会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使胰岛素消耗加快,导致血糖波动。此外,出汗多、饮水少、运动减少,也会让血糖管理难上加难。
据《中国糖尿病医学杂志》2024年发布的数据,超过49%的糖尿病患者在夏季出现血糖波动,其中三伏天症状最明显。
这不是个例,是规律。尤其是老年糖友,本身胰岛功能就差,汗腺功能退化,热天还不爱动,血糖更容易“失控”。
二、“3不吃”:这些食物是糖尿病人的“隐形杀手”1、不吃“清凉”饮料
天一热,很多糖友贪凉,冰镇饮料成了标配,但多数饮料含糖量惊人。
比如一瓶500ml的普通汽水,含糖量高达52克,差不多是13块方糖。糖尿病患者喝一瓶,相当于血糖“炸锅”。
即使是所谓的“无糖饮料”,也不能放心喝。很多“无糖”其实是用代糖替代,长期大量摄入会扰乱肠道菌群,反而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
2、不吃“高油高脂”的烧烤
入伏后,夜市烧烤摊火爆,不少糖友也忍不住“撸几串”。但烧烤类食物不仅油脂高,还容易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对糖尿病人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高脂饮食会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而糖尿病本就是代谢性疾病,高脂饮食还可能诱发脂肪肝、动脉硬化等并发症。
3、不吃“精制主食”
很多人以为白米饭、白馒头是“健康主食”,但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这些升糖速度快、营养密度低,吃完后血糖“蹭蹭上涨”。
尤其是白粥、面包、米粉等“易消化”类主食,升糖指数(GI)普遍在80以上,吃一碗,血糖上升像坐过山车。
1、多吃“高纤维粗粮”
粗粮不是让你只吃红薯玉米,而是要学会“有比例地替代”。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糖尿病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应为25克以上。而粗粮恰好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碳水吸收,稳定餐后血糖。
比如小米、燕麦、荞麦、糙米、藜麦,这些都属于血糖友好的主食替代物,建议每天用一半主食换成粗粮,对控糖效果显著。
此外,还可以尝试“低GI饮食”,即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如绿豆、山药、紫薯等,帮助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2、多吃“高蛋白食物”
很多糖尿病患者控制主食没问题,但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结果肌肉减少,基础代谢下降,反而让血糖更容易波动。
权威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摄入蛋白质为每公斤体重1.0—1.2克,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豆腐、牛奶、瘦肉等。
蛋白质不仅可以延缓胃排空速度,减少餐后血糖飙升,还能帮助修复胰岛细胞,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四、医生叮嘱:糖尿病人入伏还应该注意这几件事入伏只是一个时间节点,但对糖尿病人来说,是一个身体和生活方式的“大考”。
1. 控温比控糖更重要
高温容易引起脱水,血液浓缩后血糖读数可能“假性偏高”。此时不能盲目加药,应该先补水,再复测。
2. 别把水果当“零食”吃
夏季水果种类多、糖分高,如西瓜、荔枝、龙眼、芒果都属于“高糖水果”,建议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水果,如苹果、蓝莓、圣女果,并控制在每日200克以内。
3. 每天至少活动30分钟
天气热不是不动的理由,糖尿病人不运动,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建议清晨或傍晚,适度快走、太极、慢跑,避免高温时段出门。
五、一个真实案例:血糖失控只因一碗粥老王60岁,糖尿病十年,平时控制得不错。入伏后胃口不好,他每天喝白粥配咸菜,结果一个月后体重下降5斤,血糖飙到16mmol/L。
医生检查后发现,白粥升糖快,咸菜钠含量高,导致胃肠负担加重,营养不良、血糖波动,最后住院调整。
医生总结:“别看粥清淡,它升糖的速度比你想象的快。”
六、总结:糖尿病人吃得对,比吃得少更重要入伏的饮食,不是追求“少吃”,而是吃对、吃稳、吃有营养。
记住“3不吃”:不喝甜饮料、不吃烧烤、不碰精米白面;坚持“2多吃”:粗粮 蛋白质,稳住血糖不过山车。
三伏天是糖尿病的高风险期,更是一次“饮食考试”,希望糖友们都能交出一份“稳稳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24)》
[2] 《中国糖尿病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
[3] 国家健康委员会.《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指南》2023年版
[4] 健康时报.《进入三伏天,糖尿病人饮食要特别当心》2024-07-10
42岁阿姨查出糖尿病,天天喝酸奶,复查时医生称赞:7点做得真好
►
本文216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42岁的刘阿姨,身材微胖,平时爱吃甜食,尤其喜欢喝各种口味的奶茶。她从没觉得自己身体有什么问题,直到一次单位体检,血糖空腹值竟然飙到了8.6 mmol/L,医生当场诊断为2型糖尿病。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她整个人懵了。她一度以为糖尿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怎么自己这个年纪就“中招”了?
然而,接下来的改变让医生也对她竖起了大拇指。3个月后复查,她的血糖明显下降,糖化血红蛋白从初诊时的7.8%降到了6.2%。医生说:“你这控制得很好,很多人都做不到。”
而刘阿姨的“秘密武器”,竟然是每天坚持喝无糖酸奶。但她做得好的,远不止这一点。
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其实并非如此。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中就可能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初期症状,而是在于它“悄无声息”地伤害你的血管、眼睛、肾脏,等你感觉到不对劲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了并发症阶段。
刘阿姨就是典型的“代谢型肥胖”人群,爱吃高糖食物、缺乏运动、睡眠不规律,加上家族中有糖尿病史,属于高风险人群。
刘阿姨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她自己也说:“刚开始的时候特别难,尤其是控制饮食。但一想到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我就告诉自己,不能退。”
医生总结了她在这三个月里做得特别好的7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1.选对了酸奶,每天一杯
她每天喝一小杯无糖酸奶,选择的是无添加糖、低脂的原味酸奶,而不是超市里那些糖分爆表的“水果酸奶”。
酸奶中含有益生菌和蛋白质,不仅能改善肠道菌群,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餐后血糖上升。2022年《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也指出,适量摄入发酵乳制品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但医生也提醒:酸奶不是“万能药”,关键还得看配料表,无糖、低脂才是首选。
2.每顿饭都管住了嘴
刘阿姨以前早上不吃饭,中午大吃一顿,晚上还要来点宵夜。现在她坚持三餐定时定量,每餐七八分饱,尤其注意碳水摄入。
主食选择上,她用糙米、燕麦、全麦面包替代了精白米面,减少了血糖波动。蔬菜占餐盘的一半,肉类选择以鸡胸肉、鱼肉、豆制品为主,油炸、红烧统统不碰。
这种“控碳 高纤维 优质蛋白”的饮食结构,是目前营养学界推荐的糖尿病饮食模式。
3.吃饭顺序也讲究了
她不再像以前一样上来就扒拉饭,而是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这种顺序能显著延缓餐后血糖上升。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曾在科普中指出,正确的进食顺序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
4.一口水都不喝含糖的
以前她每天至少两杯奶茶,后来换成了白水、淡茶水、柠檬水,坚决不碰任何含糖饮料。
你可能不知道,一瓶500ml的普通奶茶含糖量约为20~30克,相当于5~6块方糖,长期喝等于“喝糖水养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而刘阿姨现在每天控制在10克以内。
5.每天至少30分钟快走
她并不去健身房,也不搞什么高强度运动,就是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雨天就在家跳操。
运动可以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更好地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骑车、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
6.监测血糖成为习惯
她从最初的“怕扎针”,到现在能熟练地掌握空腹、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测量技巧,并记录在手机里。
医生说,糖尿病不是靠“感觉”来判断控制得好不好,持续血糖监测才能发现问题。
而且她坚持每三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这是评估控制效果的“金标准”。
7.信息来源只看正规渠道
她不乱看小视频、不信“偏方”,所有饮食和运动方案都咨询了营养师和医生,并关注了权威机构的公众号,如国家卫健委、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
正是这些靠谱的信息,让她少走了很多弯路。
很多人一听得了糖尿病就不敢吃东西,甚至一日只吃一餐,这种做法不但不能降糖,反而可能导致低血糖、营养不良等问题。
糖尿病人的饮食不是“少吃”,而是要科学搭配、控制总量。像刘阿姨这样,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坚持运动和监测血糖,不仅血糖稳了,整个人也轻松了。
她笑着说:“现在身体比没得病之前还轻松,血糖稳了,睡得香、走得快,连皮肤都变好了。”
糖尿病是慢性病,确诊后不能“靠熬”,也不能“靠运气”,控制得好就是“带病长寿”,控制不好就会引发视网膜病变、肾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问题。
刘阿姨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不是医生治好了她,而是她自己改变了生活方式。
记住一句话:糖尿病不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借口,而是改变生活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 《糖尿病饮食指南》. 2023年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42岁阿姨查出糖尿病,天天喝酸奶,复查时医生称赞:7点做得真好
►
本文199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以为自己只是累了,哪知道一查,竟然是糖尿病!”
42岁的刘阿姨,平时身体看着挺健康,没大毛病,吃饭也不算多。可她最近总觉得口渴、乏力、体重还悄悄掉了好几斤,家人一劝她去医院检查,结果直接确诊2型糖尿病。
这消息把她吓得不轻。可让人没想到的是,短短3个月后复查,医生不仅说她血糖控制得好,还夸她“是患者中的优秀代表”。
她到底做了什么?其中一个习惯让医生印象特别深刻——刘阿姨每天都坚持喝酸奶。
很多人不禁纳闷:糖尿病患者还能喝酸奶?这不是高糖食品吗?今天就来讲讲刘阿姨血糖逆袭背后的7个关键细节,也告诉你,糖尿病到底该怎么吃,怎么控。
一、糖尿病没症状?最怕的就是“以为没事”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老年病,自己年纪轻、身体瘦,就不会得。但实际上,2型糖尿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
刘阿姨起初只是觉得乏力、口干,还以为是更年期来了,结果一检测,空腹血糖已经达到了8.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接近7.5%。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3亿,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这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
二、酸奶真的能降糖?关键看你怎么选刘阿姨确诊后,最先调整的是饮食。她特别喜欢喝酸奶,以前爱选甜酸奶,后来医生提醒她: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喝酸奶,而是要选对酸奶。
她开始每天喝无糖、活性菌足的原味酸奶,有时还自己在家做。医生说她这个习惯非常好:
乳酸菌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促进糖代谢;
优质蛋白有助于延缓餐后血糖上升;
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对糖尿病人更友好。
2021年发表于《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规律摄入低糖酸奶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肠道菌群结构也更健康。
所以,关键不是喝不喝,而是喝什么。
三、糖尿病不是饿出来的,而是“吃”出来的刘阿姨得糖尿病,不是因为她吃得多,而是吃得“不对”。
她平时爱吃面条、米饭等精制主食,早餐常是油条豆浆,几乎没吃过粗粮和蔬菜。这样的饮食结构,碳水过多,升糖快,容易让胰岛功能渐渐“罢工”。
医生告诉她,糖尿病控制血糖的关键,不是完全不吃糖,而是学会“合理吃”:
主食粗细搭配,优先选择燕麦、杂粮饭、荞麦面;
每餐搭配蔬菜和优质蛋白,控制整体升糖速度;
避免含糖饮料、甜点、油炸食物。
她照着做,三个月后体重减了5公斤,血糖稳定得惊人。
四、运动不是拼命跑,而是坚持动刘阿姨一开始也以为,降血糖得靠跑步、跳操。结果医生告诉她:“运动是好事,但关键是‘稳’和‘持久’。”
她改成每天饭后快走30分钟,雨天就在家做八段锦。这些中低强度运动,对胰岛素敏感性有很大帮助。
2023年《中华糖尿病杂志》一项临床研究指出,规律中等强度运动可以将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低0.6%~0.8%。
哪怕是散步,只要坚持,就有效。
五、管住嘴的前提,是看懂血糖波动刘阿姨以前也做过“节食减肥”,结果血糖忽高忽低,整个人状态更差。
医生说,糖尿病最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波动大。她开始学着记录血糖,从餐前、餐后到睡前,每天画出变化曲线。通过这些数据,医生调整她的饮食、用药方案。
她的血糖越来越稳,人也越来越轻松。
记住:糖尿病的管理,不靠猜,而是靠“数据说话”。
六、不是管住嘴就够,心态也要稳住刚确诊时,刘阿姨情绪低落,甚至一度焦虑失眠。医生推荐她参加医院的糖友小组,和其他患者一起分享经验。
她慢慢发现,不是她一个人在战斗,而且很多“糖龄”十几年的患者,活得很积极。
心理状态影响身体,研究显示,抑郁情绪会影响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干扰血糖控制。
她学会排解情绪,心态一稳,血糖也跟着稳了。
七、吃药不是失败,而是开始干预刘阿姨一开始死活不愿吃药,总担心“一吃药就停不下来”。医生耐心解释:
“胰岛功能像橡皮筋,越早干预越能保住它,不吃药反而拖垮胰岛。”
她接受了医生开的二甲双胍,搭配饮食、运动,血糖控制得非常漂亮。医生复查时说她:“你就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患者样子。”
不是吃药失败了,而是吃药及时,才是聪明。
写在最后:糖尿病不是绝症,关键是你怎么过每一天刘阿姨的经历告诉我们,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你愿意改变。
她复查时,医生特别总结了她做得好的7点:
每天坚持喝无糖酸奶;
主食粗细搭配,优先低GI食物;
每天快走30分钟,不间断;
记录血糖,用数据说话;
情绪管理,保持好心态;
及时用药,不拖延;
拒绝高糖饮料,远离隐形糖。
不是每个人都能逆转血糖,但每个人都可以从改变开始。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你什么都不做。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 王莉娜等. 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21.
[3] 杨文英. 中等强度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