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预防)
糖友为何更易被骨质疏松“盯上”?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血糖升高、多饮多尿,却很少有人将它与“骨质疏松”联系起来。但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不少,骨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这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关联呢?
高血糖:悄悄“偷走”骨骼中的钙
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偏高的血糖,是骨质疏松的“隐形推手”。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时,多余的糖会随尿液排出,这个过程中,钙、磷等矿物质也会被“顺带”排出体外,导致体内钙流失增多。
同时,高血糖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肠道黏膜在高糖环境下功能受损,维生素D的活化也会受到干扰——而维生素D是帮助钙吸收的“关键助手”。一边是钙吸收减少,一边是钙流失增加,骨骼就像“入不敷出”的银行,慢慢变得脆弱。
胰岛素:不止管血糖,还护骨骼
胰岛素不仅能调节血糖,对骨骼健康也至关重要。它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帮助骨骼生长和修复。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成骨细胞“动力不足”,骨骼生长自然受影响;而2型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护骨作用”大打折扣,同样会加速骨量流失。
神经与血管:骨骼的“营养通道”受阻
糖尿病的一大并发症是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这也会间接伤害骨骼。(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神经受损后,骨骼对“压力刺激”的感知下降,成骨细胞得不到足够的信号来维持活性;而血管病变会导致骨骼的血液供应减少,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不足,骨骼修复和再生能力随之减弱,就像缺乏灌溉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
这些习惯让风险“雪上加霜”
除了疾病本身的影响,糖友的一些生活习惯也可能加重骨质疏松。比如,为了控糖过度节食,导致蛋白质、钙等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者因担心血糖波动而减少运动,骨骼缺乏“锻炼”,骨密度逐渐下降。此外,部分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也可能加速骨量流失。
糖友护骨,从这几点入手
糖友预防骨质疏松,首先要管好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源头减少钙流失。其次,要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多吃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同时,适度运动也很重要,散步、太极拳等负重运动能刺激骨骼,增强骨密度。
最后,建议50岁以上的糖友定期做骨密度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别让骨质疏松成为糖尿病之外的又一健康威胁。骨骼的健康,同样是糖友控糖路上不可忽视的“基石”。
长沙市第四医院提醒:糖友小心骨头变“脆”!控糖勿忘防“骨松”
#长沙头条##长沙市第四医院#
“医生,我就是下楼梯脚崴了一下,怎么就骨折了?”门诊中,这样的疑问在糖尿病患者里并不少见。这背后,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元凶——骨质疏松。
长沙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提醒“糖友”们:骨骼可能在高血糖的影响下悄悄变“脆”,一点小意外就可能造成大伤害。
为何糖尿病患者更易“骨脆”?1. 高血糖作祟:长期高血糖环境会干扰骨代谢,损害成骨细胞功能,加速骨质流失,破坏骨骼的“微建筑结构”。
2. 胰岛素作用:胰岛素不仅是糖代谢的关键,也参与骨形成。胰岛素缺乏或抵抗会影响骨骼健康。
3. 慢性炎症:糖尿病常伴随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炎症因子会促进破骨细胞活性,加速骨吸收。
4. 并发症影响:糖尿病、肾病影响维生素D活化,神经病变和视力问题增加跌倒风险,进一步放大骨折隐患。
5. 部分药物影响:长期使用某些降糖药(如噻唑烷二酮类),可能增加骨折风险。
哪些糖尿病患者属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50岁以上及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
• 70岁以上男性糖尿病患者;
• 50 - 69岁男性糖尿病患者,若伴有以下危险因素之一:低体重、既往脆性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吸烟、过量饮酒、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如何守护骨骼健康?1. 主动筛查:高危人群务必请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查。
2. 科学补充:钙与维生素D必须“双管齐下”!不要只吃钙片,务必确保维生素D摄入充足且达标(可能需要额外补充剂)。具体补充方案请遵医嘱,个体化制定。
3. 均衡营养:保证富含钙和蛋白质食物的摄入。
4. 规律运动: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跳舞、跳绳、爬楼梯)和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弹力带)能有效刺激骨骼,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跌倒。
5. 控制血糖:良好的血糖控制是保护骨骼的基础。
6. 预防跌倒:改善居家环境(使用防滑垫、充足照明、安装扶手),穿防滑鞋,必要时使用助行器。
7. 遵医嘱治疗:若确诊骨质疏松,医生会根据情况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请严格按医嘱用药。
常见误区误区一:只补钙,不补维生素D或维生素D剂量不足。
钙,是骨骼的“砖石”,是构成骨基质的基础材料。推荐50岁以上成人每日钙的摄入量1000—1200mg。
维生素D,是骨骼的“搬运工”,能显著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吃进去的钙大部分无法被有效利用,骨密度难以提升,骨折风险依然高。推荐50岁以上成人每日摄入800—1000 IU(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存在缺乏者需更高剂量(需遵医嘱)。
误区二:担心补钙导致肾结石或胃不适。
科学合理的补钙(尤其是食物来源钙)并不会增加肾结石风险。相反,长期钙摄入不足,肠道中游离的草酸盐增多,被吸收后经肾脏排泄,反而可能增加草酸钙结石形成的风险。部分人群服用碳酸钙可能出现腹胀、便秘,可通过科学补钙方法缓解。
补钙小妙招• 随餐服用: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帮助钙溶解吸收。
• 更换剂型:尝试柠檬酸钙、乳酸钙等对胃刺激较小的钙剂。
• 分次服用:单次剂量不超过600mg,提高吸收率并减轻不适。
• 优先食补:奶制品(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豆腐、豆干)、深绿色蔬菜(芥蓝、油菜)、小鱼小虾等都是优质钙源。
长沙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宋俊华提醒,做好糖尿病管理,骨骼健康不容忽视。一次看似轻微的跌倒,可能引起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或脊柱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请务必重视骨质疏松的筛查,并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补充钙剂与足量的维生素D,为您的骨骼撑起坚实的保护伞。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第四医院 周康 周密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糖友骨危!骨质疏松与骨坏死的「无声陷阱」
糖尿病人的骨头危机与骨坏死的骨质疏松无声陷阱。
糖尿病人别只盯着血糖,您的骨头正在经历双重危机。中医讲肾主骨,脾阳骨。高血糖如消渴之火多,肾阴使骨手痒困,脾阳令精微不布,骨头就像被抽走筋骨的竹席,变得脆弱易折。当骨质疏松遇上骨坏死,如同朽木遭虫蛀,表面上看不出来,内里早已经千疮百孔。
别等x光偏说话,若常感腰膝酸软,晨起全身发僵,甚至久坐站起来时髋部别扭,需警惕骨损先肌。中医护骨有以形补形治法,每周二三次黄豆炖猪蹄,猪蹄筋浇至充分骨髓,或用鲫鱼鱼鳞熬动,鱼鳞中的胶原蛋白能粘补骨,胶原网就像给骨头裹层保护衣。
骨骼养护贵在治胃病,你是否有夜间小腿抽筋,指甲易碎的情况?评论区说说骨骼发出的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