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小便(糖尿病大小便失禁能治好吗)
医生发现:大量喝水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或有6大变化
糖尿病人一口气喝下三大杯水,不稀奇;一天喝上七八瓶矿泉水,也常见。嘴干、口渴、尿多,这是不少糖友日常绕不开的“老三样”。
可光靠喝水解渴,真能解糖尿病的“渴”吗?水喝多了,身体会不会出点问题?这事儿,得细细说道说道。
水,是个好东西,一杯下去,嗓子润了,脑子清了,连小便都通畅。可对糖尿病人来说,水喝得太猛、太勤、太多,身体反倒可能“出六件事”,一桩桩、一件件,藏得深,看得见。
第一个变化,是电解质紊乱。说白了,就是喝水喝得太多,把身体里的盐分、钾钠这些“小零件”冲得七零八落。就像一锅汤,加太多水,味道淡了,营养也散了。钠少了,人会乏力、头晕、腿发软;钾少了,心跳都可能乱了套。
尤其是年纪大的糖友,肾功能原本就打折扣,水灌太多,肾子忙不过来,就容易积水、浮肿、喘不上气。
第二个变化,是血糖波动更大。不少糖友以为,喝水能冲淡血糖,其实不然。水不是“清洁工”,血糖不是脏东西,冲不走。相反,水喝多了,胃里满了,吃饭吃少了,药量没变,结果就低血糖。过一会儿又饿得发慌,猛吃一口,血糖又蹿上去。高一阵低一阵,像坐电梯,身体最吃不消。
第三个变化,是胃口紊乱。水喝多了,肚子里一直咕噜噜,饱了、撑了、不饿了。饭点到了,看着菜也没胃口,结果营养跟不上,体重掉得快,血糖反而不稳。
尤其是靠口服降糖药的糖友,药有“饭点”,饭没“胃点”,药物吸收也跟着乱了。就像钟表乱了点,日子也跟着不对劲。
第四个变化,是心脏负担加重。心脏就像水泵,天天负责把血打到全身。水喝太多,血液多了,水泵压力大了,心脏就“喘气”了。尤其是血压高、心功能弱的糖友,水喝狠了,早上起床一坐起就头晕,晚上睡觉躺下就憋气。这不是喝水解渴,是喝水添堵。
第五个变化,是夜尿增多、睡眠变差。白天喝水多,晚上跑厕所勤。老人家本来睡得浅,一夜三四次起夜,不仅睡不踏实,连第二天的精神头都没了。
睡不好,血糖也乱,脾气也烦,生活质量跟着打折。血糖控制不是靠熬夜喝水,而是靠科学生活。
第六个变化,是肾脏负担加重。肾就像“过滤器”,水多、糖多,全靠它扛。糖尿病人本来肾就娇气,水一多,压力更大。尤其是那些微量白蛋白刚刚升高的糖友,水喝狠了,肾功能可能“加速报废”。平时没症状,一查尿常规,蛋白、肌酐都超了,才知道“水太多不是福”。
那喝水到底该怎么喝?不能渴了才喝,也不能一口气灌。身体像盆花,不是猛浇水,而是细细润土。一天总量控制在1500到2000毫升之间,分段喝,一次别超过200毫升。
早上起床一杯温水,饭前半小时一杯小水,下午少喝,晚上更少。口干时可以含块柠檬片、嚼点无糖口香糖,不一定非靠大口喝水。
怎么吃?糖友不怕吃,就怕吃乱。饭要定时定量,不饿不撑,细嚼慢咽。主食可以换着来,杂粮、豆类、燕麦轮着吃,比天天白米饭强。蔬菜多些,油腻少些,水果选升糖慢的,像苹果、黄瓜、番茄。别拿榨汁当营养,糖水一口干,那是往血糖上浇油。
怎么动?不是走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稳、慢、勤。饭后散步半小时最好,慢慢走,别快跑,不出汗也没事。爬楼梯要当心,膝盖不好别硬撑。可以练练八段锦、太极拳,动作慢,呼吸稳,肢体放松,对血糖有帮助。
怎么睡?睡觉是修复期,不能马虎。晚上别喝太多水,睡前别看手机,关灯前可以听个舒缓的音乐。枕头别太高,睡觉别趴着,保持侧卧最合适。睡前半小时放下杂念,想点开心事,血糖也跟着稳。
糖尿病是“慢性账”,不是靠猛喝水“还清”的。身体是“细账本”,每一口摄入、每一次排出,都得“对得整”。喝水不是错,但喝多了,就像菜放多盐,味道变了,后果来了。糖尿病人要学会“听身体说话”,不是渴了才喝,也不是喝完就安心,而是细水长流,慢慢调养。
很多人以为喝水是最安全的事,谁都能喝,其实不然。尤其是糖尿病人,水不是随便喝的。喝水是门学问,是一门“静悄悄的调养术”。学会了,身体静静地好起来;没学会,就像水漫金山,反倒冲垮了健康的堤坝。
日子还是要一餐一饭过,身体也得一滴一滴地养。糖尿病人别怕慢,就怕乱。水该喝,但要有节有度;饭该吃,但要有时有量;觉该睡,但要有稳有深。这三件事,做对了,比什么都值。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秀荣, 赵文霞, 李丽. 糖尿病患者夜间频繁排尿与水摄入量关系分析[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 22(4): 215-218.
[2]陈建国, 周燕, 李海. 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的临床特征[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11): 1341-1344.
[3]李春华, 张慧, 徐晓峰. 控制饮水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 实用老年医学, 2025, 39(2): 102-105.
糖尿病人多饮多尿,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代表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多饮多尿啊,是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喝水多了,尿也多,所以很多糖尿病人啊,为了不频繁跑厕所,都选择忍着不喝水。那么喝水多、排尿多,这种现象到底是好是坏呢?是不是说明肾脏“受伤”了?
俗话说凡事都有利弊,我们先来说说排尿增多的好处。如果糖尿病人在饮水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出现多尿的表现,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往往也说明了机体水湿津液的代谢比较通畅。而且,对于本来身体就出现了水肿,水湿内停的糖尿病人来说,排尿增多了是好现象,能够帮助消肿。
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多饮多尿往往是身体状况不健康的表现。首先,很多糖尿病人呢,在多饮多尿的同时啊,还有五心烦热、失眠盗汗等表现,这往往是机体阴虚燥热,热邪过度地耗损阴津的结果。
而且,多饮多尿啊,也是肾气亏虚的表现。如果糖尿病人夜尿多,晚上频繁起夜,往往说明肾的固摄和气化能力失常,这个时候,糖尿病人不光血糖升高,血糖的控制难度加大,还得警惕肾脏病变的到来。
阴虚体质、肾阴虚的糖尿病人呢,口渴了要及时地喝水,因为这类患者,机体水分的消耗量非常大,如果不喝水,血液的粘稠度也会增加,这样反而会让血糖进一步升高,加速并发症的到来。
糖尿病人想要从根源上改善多饮多尿的问题,第一步啊,就是得养阴清热,身体里的热邪清除了,水液的消耗量也就减少了。第二步呢,就是得从脾肾这两大脏腑入手治疗。因为中医讲肾主水、脾主运化,脾肾功能提升了,水湿津液的代谢能力也会提升,水液代谢能够维持平衡,多饮多尿的现象自然会得到改善。
我门诊上存在多饮多尿现象的糖尿病人啊,也非常多。我之前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呢,就是口干口渴、多饮多尿的现象非常困扰他,而且晚上频繁起夜,睡眠质量非常差,血糖逐渐也控制不住了,就诊当天空腹血糖高达12点多。患者舌干绛、脉滑数,他其实是典型的阴虚了,口渴多尿也反映出肾气不足的现象。那么针对他的治疗呢,我在方子里用到了天花粉、生地黄、玄参等养阴清热的药材,还用到了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等药材,补肾气,患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啊,多饮多尿、夜尿频繁的问题逐渐改善,血糖呢,也逐渐地降下来了。
糖尿病人一定要关注自身的一些小症状,在出现后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病情一步步加重。
医生发现:大量喝水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或有4大变化
“医生,我最近老觉得口渴,一天喝了七八瓶矿泉水,怎么越喝越渴?”
门诊上,一位大叔皱着眉头,手里还拎着水壶。
这话听着耳熟吧?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类似体验:水壶不离手,白天喝,晚上喝,连睡觉都得爬起来接一杯。有人甚至觉得,“多喝水”能冲掉血糖。可医生摇头笑了:“水不是胰岛素,冲不走血糖。”
那糖尿病人喝这么多水,到底图个啥?图的是身体舒服,还是给身体添堵?医生们发现,大量喝水的糖友,时间一长,身体的确会“变”,还真不是光变好。
咱今天就掰开揉碎,慢慢说。
渴得慌,是病不是“火”先说个生活里的场景。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候:上火、熬夜、吃辣后口干舌燥,然后猛灌水?这时候水是“救命水”,喝完舒服点。可糖尿病人呢?他们的“渴”不是上火,是高血糖在作妖。
血糖一高,肾脏忙不过来,就开始“泄洪”——把多余的葡萄糖拉到尿里排出去。但葡萄糖不甘心独行,它一拉,就带走一大把水分。所以糖友越尿越多、越尿越渴、越渴越喝,形成恶性循环。
这不是你爱喝水,是身体喊“救命”。
变化一:电解质乱了套,身体“短路”水喝多了,体内的钠、钾、镁这些电解质会被稀释。
你见过手机进水后失灵吧?人的身体其实也怕“进水”。当血液的浓度被“稀释”过头,细胞就像泡水的馒头——肿得难受。于是你可能开始头晕、无力,严重的甚至抽搐、意识模糊。
医学上叫“低钠血症”。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尤其容易发生这一状况,因为他们的肾功能本来就容易出问题。一旦电解质平衡崩了,整个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软绵绵没劲。
变化二:肾脏“超负荷”,越喝越累咱们的肾脏是个“高级过滤器”,每天得处理180升原尿。正常人喝水多,肾脏还能扛一扛。可糖友的肾,本来就“带病上岗”。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南》提到,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一个已经漏水的水龙头,你还拼命拧大水压,它能不炸?长期大量饮水,会让肾单位加速损伤,微量白蛋白尿就会悄悄爬升,然后逐步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肾病可不是一朝一夕的病,一旦发展到透析阶段,那真是“肾”不由己。
变化三:血液变稀,药效打折喝水多,血液会像汤泡饭一样稀释。
这时候你打胰岛素、吃降糖药,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降低,“药效打折”。结果呢?你以为控制住了血糖,实际上它在偷笑。
有研究表明,过度水化可能影响胰岛素的代谢过程,尤其对本身代谢慢的老年患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就像炒菜,盐放够了,但锅里水太多,味道还是淡。这种“淡而无味”的控糖方式,可不是正道。
变化四:心脏压力大,像背了个水袋子喝水多,血容量就多,等于给心脏加了个水袋子。
有些糖友还合并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这时候你再猛灌水,心脏就得拼命泵血,结果心肌肥厚、心衰风险飙升。
心脏不是水泵,它一旦累趴下,恢复可比喝水难多了。《柳叶刀·内科学》曾报告,过量饮水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糖尿病老年患者。
所以别觉得喝水没副作用,心脏在背后偷偷抗议呢。
那糖尿病人到底能喝多少水?这个问题,门诊天天有人问。其实答案很简单:喝得刚刚好就行。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糖友可以略多些,但不是越多越好。你看尿的颜色就知道:淡黄色、无泡沫、无异味,说明身体的水正好。
千万别拿“尿多”当借口把自己泡成水桶,身体不是养鱼缸。
有一种“渴”,是血糖的报警器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别用喝水来掩盖病情。
有些糖友觉得,只要不头晕、不乏力,口渴了就喝点水挺过去。其实这正是身体在用力敲警钟。“渴”是血糖飙升的信号灯,不是让你灌水的“绿灯”。
一位老奶奶就是,靠喝水“压渴”,结果血糖飙到28mmol/L,差点进了ICU。她说自己没啥不舒服,就是口干点。医生一查,酮体也出来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是闹着玩的。
“多喝水,有好处”,这话但后半句你得听全:“喝对水,喝对量,喝对人。”
糖尿病人不是普通人,身体的“水位线”早就被高血糖搅乱。你得学会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而不是一股脑跟着网络养生帖走。
有时候,“多喝水”是良药,有时候,却是多此一举。
医生告诉你别猛喝水,可你还是渴得慌,咋办?
这时候可以从“源头”下手:
第一,控糖是根本。血糖稳定了,渴感自然会减轻。
第二,饮食要有“水感”。黄瓜、西瓜、冬瓜这类蔬果含水量高,既解渴又不伤肾。
第三,口腔润一下。含一片无糖口香糖、漱口,能缓解干燥感。
第四,别让环境添乱。空调房干燥,容易“假性口渴”,加湿器派上用场。
这些小妙招,虽然听起来不起眼,但比喝三大壶水强多了。健康这事儿,拼的不是猛劲,是巧劲。
写在最后的一句“掏心窝”话糖尿病这病,看着简单,其实像个磨人的小妖精。你对它狠一点,它才服气。你一温柔,它就蹬鼻子上脸。
别让“喝水”这点小事,变成身体的“水灾”。糖友朋友们,喝水虽易,控糖不易,且喝且珍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3-56.
[2]陈超,张志刚.糖尿病患者水代谢异常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24,14(10):122-126.
[3]高玉峰,李丹.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6):1458-1461.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