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控制指标(糖尿病控制指南)
滕福斌:血糖不达标别拔牙种牙!糖尿病人必知的血糖控制标准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拔牙、种牙的核心风险来自“高血糖”——它会直接降低免疫力、延缓伤口愈合、增加感染概率。因此,术前、术中、术后的血糖控制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本文聚焦血糖控制的具体标准和操作细节,帮糖友明确“控糖目标”。
拔牙属于创伤较小的口腔手术,但仍需严格控糖才能降低风险,具体标准如下:
1. 空腹血糖:≤8.88 mmol/L是安全线
临床研究表明,当空腹血糖控制在8.88 mmol/L 以下 时,拔牙后伤口感染率可降低60%以上,伤口愈合时间缩短至正常人群的1.2倍(未达标者可能延长至2-3倍)。
- 若空腹血糖>8.88 mmol/L 但<11.1 mmol/L:需由医生评估,若牙齿非急症(如非阻生智齿、无明显疼痛),建议先调整降糖方案,待血糖达标后再拔牙;
- 若空腹血糖≥11.1 mmol/L:严禁拔牙,此时感染风险极高,可能引发颌骨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
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更稳妥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比单次血糖更能体现控糖稳定性:
- HbA1c<7%:说明近期血糖控制稳定,拔牙安全性高;
- HbA1c 7%-8%:需医生结合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综合评估,可能需要加强控糖1-2周后再手术;
- HbA1c>8%:提示长期血糖波动大,拔牙后感染、愈合不良风险显著升高,需优先调整降糖方案。
3. 特殊情况:急症拔牙的血糖底线
若因智齿冠周炎、牙齿剧烈疼痛等必须紧急拔牙,空腹血糖需控制在10 mmol/L以下,且无酮症酸中毒,同时术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密切监测血糖和伤口情况。
种植牙手术创伤更大、愈合周期更长(需3-6个月骨结合),对血糖的要求比拔牙更高:
1. 空腹血糖:必须≤7.0 mmol/L
种植体与牙槽骨的“骨结合”是手术成功的核心,而高血糖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生成。研究显示:
- 空腹血糖≤7.0 mmol/L时,骨结合成功率可达90%以上;
- 空腹血糖7.0-8.3 mmol/L:骨结合成功率降至75%-85%,且术后种植体周围炎风险升高;
- 空腹血糖>8.3 mmol/L:不建议种牙,此时骨结合失败率超过30%,可能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
2. 餐后血糖:<10 mmol/L更利于恢复
种牙前不仅要关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也需控制在10 mmol/L以下。餐后高血糖会加剧氧化应激反应,影响手术当天的组织修复能力,增加术中出血、术后肿胀的概率。
3. 血糖稳定性:避免波动过大
种牙前1周需保持血糖平稳,避免出现“忽高忽低”:
- 每日血糖波动幅度(最高值-最低值)应<3.9 mmol/L;
- 避免低血糖(<3.9 mmol/L),术前当天需正常进食,防止因饥饿导致血糖骤降。
1. 调整降糖方案(需医生指导)
- 口服药患者:若血糖接近但未达标,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增加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 胰岛素患者:术前3天可将短效胰岛素剂量微调(通常增加10%-20%),确保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避免自行减量导致血糖反弹。
2. 手术当天血糖管理
- 拔牙/种牙当天早晨:正常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测量空腹血糖,达标后再前往医院;
- 术中监测:若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需在术中测一次血糖,若>10 mmol/L,可由医生给予少量短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控制。
3. 术后72小时:血糖不放松
- 术后伤口愈合关键期(前3天)需继续维持血糖达标:
- 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
- 若出现伤口疼痛、肿胀,需增加血糖监测频率(每天4-5次),避免应激性高血糖。
- 空腹血糖连续3天>目标值(拔牙>8.88 mmol/L,种牙>7.0 mmol/L);
- 出现酮症(尿酮体阳性)或酮症酸中毒症状(恶心、呕吐、呼吸深快);
- 因感染、发热导致血糖骤升(较平时升高3 mmol/L以上)。
手术类型
空腹血糖要求
餐后2小时血糖要求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要求
关键原则
拔牙
≤8.88 mmol/L
≤10 mmol/L
<7%(优先)
非急症需严格达标,急症不超10 mmol/L
种牙
≤7.0 mmol/L
≤10 mmol/L
<7%(必须)
骨结合期需全程维持稳定达标
糖尿病患者拔牙、种牙的血糖控制没有“差不多”,只有“达标”或“不达标”。术前务必与内分泌医生、口腔医生共同制定控糖方案,用精准的血糖数据为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保驾护航”。
#糖尿病##拔牙##种牙##注意事项##口腔健康#
要明白控制糖尿病的五个健康指标
对于糖尿病的检测观察,仅仅靠血糖指标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重视对血脂、血压、体重和临床症状等健康指标的检测。
1.血糖
糖尿病以血糖升高为基本表现,有效控制血糖浓度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6.1m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要小于6.5%为理想状态;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5%为合格状态。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5%,状况较差。
其中,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必须高度重视,要平均每3个月检测一次。
2.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血脂异常的情况,治疗时将血脂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常常并存,并共同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有效控制血压,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要求患者的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标准体重常用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臀围及腰臀围比值等。
5.症状
临床症状指的是由病理生理和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舒适体验。高血糖相关症状常常有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及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浑浊、水肿、呕吐、肢体麻木、疼痛、头晕、头胀、胸闷憋气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皮肤瘙痒等。结合肝肾功能检查、眼底检测、心电图、B超、肌电图检查等,有利于及早发现并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以防止糖尿病并发症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何一项来诊断。
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
诊断和检测注意事项
①在行OGTT试验前3天应保证每天至少进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禁食或者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空腹8小时即可)。
②静脉血糖标本应该尽快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糖酵解,使测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 。
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④以下情况下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糖化血红蛋白≥ 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⑤空腹血浆葡萄糖、75g OGTT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果OGTT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仅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⑥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T1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通俗理解:1型糖尿病属于沙漠,胰岛素好比是树木,沙漠中树木绝对不足(所以需要直接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属于森林,但不爱护,经过滥砍滥伐后最终也可能变成没有树木的沙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状态,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