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护理试题(糖尿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解答题)
【五一我在岗⑦】内分泌科:糖足护理不停歇,白衣天使守健康
【本网讯】五一假期,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休闲与欢聚中时,内分泌科糖尿病专科护士邱衡却依然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作为糖尿病足护理团队的精英,她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住院病房与糖尿病足换药室之间,致力于为众多糖足患者带来专业与温情的护理服务,守护他们的“足下健康”。
5月2日清晨7点半,邱衡已提前到岗,开始细致核查住院糖尿病足患者的伤口情况。面对一位糖尿病足溃烂合并感染、创面渗液增多的老奶奶,她迅速调整换药方案,轻柔而专业地进行操作,同时轻声细语地安抚患者:“奶奶,您放心,炎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只要我们坚持换药、稳定血糖,伤口一定会慢慢愈合的。”
午后,邱衡又投入到预约门诊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她弓着腰,全神贯注地连续工作3小时,为患者清创、上药、包扎,每一个步骤都透露出她的专业与敬业。在此期间,她甚至忙得连口水都来不及喝。
傍晚5点,就在大家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时,邱衡又接到了肾病内科的护理会诊请求。一名糖尿病肾病合并足部溃疡的患者急需她的专业护理。她毫不犹豫地提起药箱,赶往病房。检查发现,患者足部血管病变严重,足趾部分皮肤已经发黑溃烂。邱衡立即在病床前弯下腰,小心翼翼地为患者剪除坏死组织,进行清创、换药、包扎,并详细叮嘱值班护士注意事项:“一定要密切观察伤口敷料及足部血运情况,我明天下午还会再来为患者换药的。”
夜色渐浓,邱衡的身影依旧映照在病房走廊的窗上。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南丁格尔精神的真谛,证明了即使在节日里,这盏守护生命的灯光也从未熄灭。
(内分泌科 叶欢欢)
“糖友”食物搭配大比拼——糖尿病教育重塑护理职业新维度
“糖尿病不是当苦行僧,而是段位升级的游戏,情人节的一块巧克力,生日时候的一块蛋糕,没有什么不能吃,关键要建立个性化的动态平衡。”
在“5·12”国际护士节前夕,一场由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糖尿病教育管理组发起的“糖友食物搭配挑战赛”在内分泌科糖尿病教育体验室内拉开帷幕。6组历经四院糖尿病教育淬炼的“钻石级”糖友在这场食物搭配实景对决中,用精准的克数把控演绎着健康管理的智慧。
这场医院护士节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折射出糖尿病教育管理组的创新思维。她们按照食物交换份精心准备,将主食、蔬菜、肉蛋奶、水果等分装并标注克数,每组选手从食材及调料中自选完成三餐搭配。曾钟爱油炸食品的老夫妇,将“控糖”作为自己下半辈子的事业,颠覆饮食习惯,每一滴油、每一克盐都精确计算,近半年时间减重30斤,指标回归正常;IT精英小唐从自暴自弃到自律自觉,最终与糖尿病和解,每天给自己做饭,主食副食合理搭配,而且尽管知道苹果的升糖指数高,但他用运动步数换取每日1个苹果的甜蜜额度;年过半百的大学老师从前每天能吃半斤坚果,现在她用秤量,每天不超过150克,她说“越自律,才越自由”。
这些鲜活案例背后,是护理团队从“医嘱传递者”向“健康管理者”的转型。作为最资深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师,黄莹对此感受颇深:“每天手把手地教授糖友们正确的饮食,运动,用药方法,监测五驾马车的具体实施,还带着群里的糖友朋友做糖尿病餐,糖尿病教育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当糖友们来复查的时候,他拿着的是一张健康的检测报告,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特邀嘉宾营养科张贺医生对参赛搭配给出专业认证并对他们强大的知识储备感到震惊:“真正的健康管理,就是让患者成为自己的营养师,可见我们得糖尿病健康教育团队付出多少努力。”
时代的发展重塑护理职业的新维度,当下,护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与临床医学、中医学平行的国家一级学科,这为护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责任。护理部主任姚军表示:四院已经培养了涵盖急诊急救、重症医学、糖尿病、手术室、血液净化、肿瘤、疼痛、静疗、伤口造口、心理等12个专业的专科护士80余名,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李倩
来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编辑:李鹤
校对:陈泽明
初审:曾宪东
审核:崔乐文
8个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有的人全占!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2023年《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就是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改 摄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2023年,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项研究纳入了超21万名参与者,持续长达36年时间。在此期间,有超过2.2万名参与者患上了2型糖尿病。研究发现:摄入红肉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存在明显关联,相比摄入最少红肉的参与者而言,摄入最多红肉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出62%。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2025年1月,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糖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
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研究共纳入超过19万名参与者,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共有19940人被确诊为新发2型糖尿病。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2016年,《英国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居然高达89,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啤酒。健康时报 任璇 摄
是不是白酒、红酒会好点?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糖尿病足中心主任医师王爱萍曾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也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2022年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的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2019年,有科学研究人员对43722名女性进行了5.7年的随访发现,习惯睡觉时开灯或开电视的人更容易长胖。相比睡觉时屋内没光源的人,这些女性体重增加5千克以上的风险要高17%,而发生突发性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更是增加了22%和33%。
夜灯。健康时报 任璇 摄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2024年,一项发布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上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基于现有研究证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2022年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6小时的参与者中,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憩室疾病、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健康时报 曹子豪 摄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