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的糖尿病怎样治(糖尿病怎样治疗最有效果)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我患糖尿病13年,靠这3个办法,降糖药量减半,今天分享给你们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故事,让患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对我们讲述。

我患糖尿病13年了,刚开始确诊时候,我很焦虑甚至是恐慌,我感觉自己一辈子就这样完了,在医院里住院治疗了1星期后,我出院了。出院前医生交代我,要坚持吃药,要管住嘴迈开腿。一个人的控糖路总是艰难的,所以我找到了一个糖友交流群并加入了他们。

我的心态一向比较好,接受了自己确诊了糖尿病这个事实后,我便开始了学习,并在医生和“过来人”的建议下给自己制定了饮食和运动的控糖方案,2年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一直到目前为止,我的糖化血红没超过5.5,空腹血糖也在4.5-6.0之间,餐后血糖在8.0以内。而且,因为血糖控制的很理想,医生把我的降糖药减量了。并说我是百分百的糖尿病人。

开心之余,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控糖“十六字诀”:坦然面对、正确认识、积极应对、认真防范;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坦然面对说的就是心态了!得病前我的饮食习惯很不好,烧烤啤酒宵夜样样沾。但是,在确诊糖尿病后,我的心态就发生了改变,我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觉得既然得了这个病,那不如反将之利用,用这个病来督促我回到健康的生活。

所以我也感谢这个病,让我恢复了健康的生活状态。而且,那些得了不治之症的癌症患者都在苦苦求活,我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你说是吧?

2,不盲目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不要去相信外面广告宣扬的所谓的“断根治疗”,糖尿病逆转是有可能,但我们需要能正确认识到,得了病最正确的方法是上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这才是靠谱的。

3,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

积极应对说的就是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了。

在饮食上,我的做法是计算自己每天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然后根据这个数字来搭配自己的饮食。

消耗量>进食量,体重下降(血糖好了,但是身体营养不够);

消耗量<进食量,体重上升(血糖高还有抵抗);

因此,每天最好的饮食量是跟消耗能量持平。要做到这么精准不容易,我建议大家买一个食物称,每餐吃之前称一下,做到心里有数。

运动不能懒

我每天午饭后一小时都会快走,时长在30-40分钟,身体微微感觉出汗就行,这样既能消耗餐后血糖又能平衡血糖值,碰上下雨,我就在家里客厅练太极。现在夏天天气热,可不建议大家中午饭后外出运动,可在晚餐后进行。

每隔4到5天做一下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含量,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包括:仰卧起坐,杠杆等等,有很多种方法,只要能锻炼肌肉就行。另外,别找借口,一找借口人就懒了。

4,做好血糖监测和其他检查

虽然确诊的是糖尿病,但血压、血脂等的控制也至关重要,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防止血糖过高引起的急性代谢紊乱以及防范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糖友需要时时监测好血糖情况,以及定期去医院检查眼底、尿常规和肾功能等,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坚持控糖这么多年,我想对大家说,医生只是我们控糖路上的指引人,只能指引我们大致的方向,最终大部分还是得靠我们自己。患者及家属的医疗常识、重视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才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想让大家知道,只要态度有了,方法对了,最后可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当我们做到成功驾驭了糖尿病以后,糖尿病就不再是我们的累赘,而是成为我们健康路上的伴侣。说到底还要感谢糖尿病,让我的身体更健康充满了活力。

#糖尿病##好医生为健康护航##糖尿病饮食##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疗

1. 首先,了解一下关于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是血液中葡萄糖过高的一种疾病,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mmol/L,都可以确认为糖尿病。

2. 其次,大家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危害,由于血液中血糖升高会直接导致血液粘滞度增高,造成血管壁的发炎反应,从而引起全身上下的多种损伤,眼睛上会导致白内障,脑部引起中风,心脏引起冠心病、心肌梗塞,肾脏引起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足部引起坏疽、截肢,俗称“糖尿病足”。

3. 其后,大家了解一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哪些人群容易得此病,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与家族史、吸烟、高血压病、冠心病、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超重或肥胖、有巨大儿生育史等都有关系。特别是家族史中父母一方有,那么发病率直接高三倍,双方有则高六倍。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年龄从40岁以后至65岁,发病率明显成正相关,年级越大风险越高,65岁之后风险相差不大。

4. 最后,关于如何治疗,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和2型,由于目前多数为2型糖尿病,我们主要针对2型进行讲解,糖尿病治疗主要分为: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缺一不可,很多人认为只要药物治疗就行了,其实这是错误的,特别是饮食控制,熟称忌口在治疗中起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血糖平时控制很好的,由于某日没有忌口,餐后血糖达到15点多。运动治疗在运动中消耗血中葡萄糖,可以明显起到降糖的作用,有的人腿脚不方便,就认为不宜运动,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运动不仅仅是腿部的运动,还包括上肢运动,腹部运动等可以举哑铃、做仰卧起坐、俯卧撑、拉单杠等等,除此之外,腿部可以训练抬腿、压腿、抗阻运动等等,并不一定非要走跑跳,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必要的运动对腿脚不方便的人还可以恢复部分功能,进化论中有一种说法“用进废退”,不用功能就会彻底完了,因此请大家一定要想方设法动起来。临床治疗药物治疗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降糖药分为以下8种:

(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 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作用时间较短,一般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 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可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

- 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平稳降糖作用。

- 预混胰岛素:如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是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2)双胍类

- 二甲双胍:是常用的降糖药,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3)磺酰脲类

- 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适用于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

(4)格列奈类

-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5)DPP - 4抑制剂

- 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等:通过抑制DPP - 4酶,提高内源性胰高糖素样肽 - 1(GLP - 1)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6)GLP - 1受体激动剂

- 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激动GLP - 1受体,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

(7)噻唑烷二酮类

-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8)SGLT - 2抑制剂

- 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促进尿糖排泄,具有降糖、减重、降压等多重益处。

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特殊作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原则上选择适合自己副作用轻、疗效好、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药物。

由于篇幅受限,在以后的科普中我会陆续进行讲解。请大家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那么,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本文将从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胰岛素治疗等方面为您介绍。

药物治疗

1. 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是药物治疗上常用的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这类药物适用于那些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然而,使用磺脲类药物时需要注意低血糖的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双胍类药物则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生成和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降低血糖。这种药物尤其适合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明显的患者。然而,双胍类药物有时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血糖。这种药物特别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但需要注意的是,α-糖苷酶抑制剂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腹泻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类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这类药物对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明显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水肿等副作用。

2. 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通过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来发挥降糖作用的药物。GLP-1是一种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肠促胰岛素,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等多重作用。这些作用共同促使血糖水平下降,从而实现对糖尿病的有效治疗。首先,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降血糖激素,能够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提高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效率,从而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其次,GLP-1受体激动剂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肠道L细胞会分泌更多的GLP-1。GLP-1与胰岛β细胞上的GLP-1受体结合后,能够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这种作用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胰岛β细胞功能往往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此外,GLP-1受体激动剂还能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是一种由胰岛α细胞分泌的升血糖激素,能够与胰高血糖素受体结合,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其对血糖的升高作用,从而有助于降低血糖。

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对于这两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在很多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胰岛素是机体降低血糖的主要激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有效地帮助控制血糖水平,防止高血糖引发的各种并发症。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1型糖尿病患者为何需要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导致身体无法有效调节血糖。这种情况下,外源性胰岛素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定期注射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从而避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虽然他们的胰腺还能产生一定的胰岛素,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素分泌会逐渐减少,同时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降低。这种情况下,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减轻症状,并降低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然而,胰岛素治疗并非简单的“打一针就完事”。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病情、血糖水平和生活方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射剂量、注射时间、注射部位等都需要精确掌握,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患者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病情变化。

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建议:第一,饮食调整。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第二,增加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第三,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均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应尽量避免。

来源:健康科普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