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好糖尿病老中医(全国最好糖尿病老中医谢志鹏)
首批名老中医祝谌予,研制出首张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医方,疗效显著
祝谌予出生在1914年,他的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祝老先生后来成为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医科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我国最早一批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专家,研制出了我国首张治疗糖尿病的处方,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与很多名医不同,祝谌予家族之中并没有人从医,也没有受到过家庭熏陶。他从事中医完全是受到母亲病故的刺激,18时投身北京名医施今墨的门下,深得施今墨的真传,而且将长女许配给他。
施今墨是国内最早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名家,他的观点也深深影响了祝谌予。
从施老处出师后,他考入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学4年,获得学士学位。1943年回国后,他在北京开办联合诊所,后去天津行医。
新中国成立之后,回到北京,进入协和工作。祝谌予教授提倡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论治,他特别擅长糖尿病、脾胃病以及各类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
祝谌予教授长期潜心研究糖尿病的治疗,他在继承和总结施今墨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创新。他在临床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基本上都存在舌质暗、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等症状,于是他提出了糖尿病血瘀证的全新学术思想,主张采用活血化瘀法对糖尿病进行治疗。
在深入研究中医传统理论和施今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了我国首张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剂。通过多年的临床,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消除或者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性,对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也有独特效果。
除了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独特的贡献,祝老大力促进中西医结合。他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但是同样各有所短。尽管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病理病名完全不同,但是完全可以相互佐证和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从而提高疗效。
他特别强调,中医不能死守传统,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发展成果,吸收当今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现代的医学知识,才能走得更远,取得更好的疗效,实现新的发展。特别是在要充分利用声、光、电、磁等先进手段,帮助明确病机,确定病位与病性,这样才能更好运用中医来进行治疗,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方法。
注:图片来自网络
集体“违背祖训”的神医们,到底是什么来路?
记者 | 马越
编辑 | 许悦
“我翻来覆去地思想斗争一个月,最终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祖传的秘方无偿奉献出来,让药厂批量生产,这样就算我不在了,这个秘方还能继续救人。”
在一个名为《神医宇宙》的网络视频中,30多个“神医”,要么穿着民族服装,要么以业内德高望重老专家身份出现,一本正经地念着上述高度雷同的台词。
所谓的“神医宇宙”,其实是地方电视台虚假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演员。在2017-2019年期间,这些虚假广告成为了B站鬼畜区的热门素材,被网友用调侃、恶搞的方式解构。这次“神医宇宙”的再度走红,是有人将B站up主“薄凉少年呀”在2020年3月制作的视频搬运到了抖音,再流传到了微博,逐渐引发了破圈效应的讨论。
如果你集中观看这些广告,会发现明显的套路——“神医”们有不同的身份,但都是家中数代行医,为了广大老百姓,经过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思想斗争,最终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指将祖传秘方交给工厂批量生产)。而他们或是老中医,或是蒙医,又或者是苗医、藏医,所擅长治疗的疾病从风湿、心脑血管疾病,到高血压、糖尿病,再到哮喘无一不包。
其中最为明显的破绽,则是演员变换不同身份扮演神医专家。其实早在2017年,一个叫“刘洪滨”的老太太就被曝光:3年时间里,这名“专家”以9个不同身份出现在吉林、黑龙江、河南、西藏等多个省级电视台的养生访谈类节目里,推荐的“药品”也五花八门,什么“苗仙咳喘方”“天山雪莲”“老院长祛斑方”“蒙药心脑方”……
被B站网友们集体揭穿的,还有更多伪神医们,比如“雄氏老方”的皇室御医后代雄凤山;草原老蒙医、民间治喘蒙医王、丹神定喘传承人,被当地人称“大善人”的乌仁吉;维医大师、三神定喘传承人阿古力等等。
这些伪神医们,卖得到底是什么药?
界面新闻记者试图从B站、百度贴吧等各种网络素材中,整理出一份“神医与他们代言的药品”名单。
其中打着中医中药旗号的有:“雄凤山”雄氏老方风湿骨康片;“霍一手”霍一手灵耳贴;“刘一手”藏红花大膏药;“刘一毛”长白山欣古捷胶囊;“海一毛”海一毛明目贴;“丁三怪”拔喘膏;“郑三毛”郑三毛前列贴;“周恩起”御生堂壮腰老方;“刘洪斌”:唐通5.0;“张文荣”张氏心脑方;“刘伟”毛根生;“王志今”九千堂化糖老方;“方继红”老根生发汤、36味帝皇养肾丸;“李炽明”一子三叶茶;“袁世平”三联刻棠;“郑国清”苦瓜桑叶片;“唐炳坤”五七降糖药;“郭永洁”仙灵地黄补肾汤;“曲大夫”曲大夫前列腺贴。
打着苗医旗号的有:“刘洪斌”药王风痛方 、苗祖定喘方;“黎凤山”苗祖圣方;“王玲”王氏定喘方;“苗老八”苗仙咳喘方。
打着蒙医旗号的有:“乌仁吉”丹神定喘;“乌仁奇”蒙宝二十五味;“乌仁迪”圣丹定喘 ;“乌恩奇”定喘1号;“阿南吉”蒙药亿列康;“格尔泰”欣沸三宝汤;“刘洪斌”蒙药心脑方;“达日吉”蒙丹抗拴;“吴志强”蒙药定喘方。
还有打着藏医旗号的“索朗次仁”藏福康;“金哈达”通心降压方。甚至还有打着维医旗号的“阿古力”三神定喘。
这些药是真的吗?界面新闻记者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发现,上述产品没有一个有药品登记备案。这也意味着,它们是妥妥的“三无产品”或者说是假药。
2012年,济宁晚报就报道称,家住汶上县的翟先生在电视上看到一则乌仁迪推荐的圣丹定喘广告后买来服用,不料服用一个多月后病情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急剧恶化,广告中的救命药,差一点就成了害人的致命药。
虚假医药广告大行其道,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曝光称,医药广告片制作已经形成了完成的产业链,有专业的配音网站、演员经纪代理,甚至全套制作的广告公司,3D动画、健康讲座、剧情广告五花八门。有人专门成立电视购物公司,从药厂购入“药品”并更名,再通过传播公司到电视台做养生节目推广,一旦有人来电话,就有经过培训的导购用事先排练好的话术大肆兜售。
根据澎湃新闻的说法,一段20分钟左右的片子,涉及专家、主持人、观众和患者等角色,报价各不相同,总预算大概10万元。
地方电视台成为虚假医药广告的重灾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受众决定的。地方电视台虽然在全国的辐射能力弱,但它们了解本地观众,在地方的影响力更强。而热爱地方台的老年观众,更是医药广告想要精准定位的人群。
虚假医药广告很明显是违法的。2015年实施的新《广告法》明确规定,电视台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也就是说,无论专家真假、专题片是否标明“广告”,只要是变相医药广告,就已经违法了。
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养生类节目和医药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发布,严禁医疗养生类节目以介绍医疗、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发布广告、推销商品和服务。
在2017年的“刘洪斌事件”之后,国家工商总局网站曾经公布了13个被查处的违法广告案例,涉及“刘洪斌”的共有8个,包括天津市广播电视台发布的“天山雪莲”“明目二十五味丸”广告、河北省魏县广播电视台发布的“唐通5.0”“康谷丹舒筋活络丸”广告、辽宁省北镇市广播电视台发布的“唐通5.0”广告、山东省兰陵县广播电视台发布的“唐通5.0”广告、宁夏广播电视台发布的“老院长祛斑方”“龙舒泰地龙胶囊”广告等。罚款8000元-20万元不等。
尽管法律规定明确,但涉及虚假医药广告的实际执行中,要破除这个巨大的利益链条并不容易。整治最常见的监管方式是取缔、查封、下架,但恐怕目前这些处罚力度和造假者的获利相比,还远远不够。
糖尿病调脾胃才是根本?老中医推荐两味药,简单又实用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血糖的事”,其实身体早已在默默提示。饭后嗓子干、夜里口渴、情绪容易烦躁、食欲忽上忽下,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毛病,往往被忽视,但它们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更深层的根源——脾胃失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临床中,我接触过不少糖尿病患者,病情多年反复,血糖起伏不定,西药越吃剂量越大,却总感觉“人越来越虚”。这时如果不从脾胃入手,就像用塑料桶打水——看着满了,一晃又撒了。
在现代医学看来,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
但从中医角度分析,其根本是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津液代谢失常,湿浊内生,进而化热为燥,耗伤阴液,才会出现口干多饮、多食易饿、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
很多患者对“调脾胃治疗糖尿病”这个说法嗤之以鼻,觉得这是走偏门。但临床上真正情况是:当脾胃健运,水谷代谢恢复,血糖自然稳定,甚至药量也能逐步减少。
一次门诊中,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患糖尿病已8年,空腹血糖常年在9以上,服用了两种口服降糖药,还常有腹胀、大便不成形、舌苔厚腻。
我将他的处方中加入了健脾祛湿的药物,仅两周,患者就反馈饭后不困、肚子不胀了,血糖也下降到7. 这就是脾胃对糖尿病的影响——从源头调整,远胜头痛医头。
从饮食结构来看,现代人喜凉食、生食,三餐不定,爱喝冰镇饮料、熬夜吃夜宵,这些习惯直接损伤脾阳,使得运化无力,痰湿内生。
痰湿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产物之一,如同水泥封管,堵住了气血运行的通道,胰岛功能自然受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同时出现脂肪肝、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原因。
老中医常说:“脾胃一伤,百病丛生。”那么,调脾胃用什么药好?这里不妨介绍两味药——茯苓与山药。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宁心。它像把扫帚,能清理肠道里的湿气和痰浊,让脾胃恢复轻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茯苓含有多糖类成分,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糖代谢异常有明显调节作用[1]。
山药,补脾养胃,益肺固肾。它被称为“药食同源”的典范,温和不燥,几乎无副作用。山药就像是脾胃的“营养师”,修复它,滋养它。研究表明,山药中含有的黏液蛋白能延缓餐后血糖升高,增强胰岛细胞功能[2]。
这两味药一个清,一个补,配合使用,能调和脾胃,化湿生津,为糖尿病患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日常应用上,可以将茯苓15克、山药30克,煮汤代茶饮,不加糖、不加盐,每天饭后温服,长期坚持,虽不立竿见影,但如同滴水穿石,日积月累,方见成效。
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不是简单的高血糖,而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平衡问题。调脾胃不是让你放弃西药,而是作为一种辅助,让身体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这就像是修井打水,既要有桶(药物),也要有地下水源(脾胃功能),缺一不可。
很多患者一听说“调理”就觉得虚,但我常说:调,是顺势而为,是唤醒身体的自愈力,不是逃避治疗。
在治疗中,我们也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夜间低血糖的患者,多数伴有脾气虚寒,中医讲“阳虚则阴盛”,阳气不足,脾胃难以输布,人体调节血糖的能力自然下降。这种时候单靠加糖补救,等于拆东墙补西墙,治标不治本。
还有一种常见却容易忽略的情况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服药后,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这往往不是药效问题,而是脾胃承受力不足。
如同负重前行的马车,车轮松动,哪怕马再强也跑不快。此时若能加入健脾药物支持,往往事半功倍。
近期有项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中脾胃功能失调的比例高达72%,而采用健脾化湿治疗的患者中,血糖稳定率提高了近30%[3]。这不是巧合,而是规律。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调好脾胃,才能让降糖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当然,调脾胃也不能盲目补,湿重者以祛为先,虚者以补为主,标本兼顾,因人施治,这正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每个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调理。
现代人习惯速成,急于见效,但糖尿病本是“慢火煎鱼”的病,调理也应“细水长流”,不能急于求成。调脾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值得每个糖尿病患者认真对待的康复路径。
即便你现在血糖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脾胃一旦虚弱,糖代谢迟早会出问题。就像老房子地基出了裂缝,早晚会塌。所以,调脾胃,不只是糖尿病患者的事,更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糖尿病不是“降糖药”的专利,也不是“血糖仪”的专属,真正的核心,是身体整体代谢能力,而脾胃正是这台机器的发动机。想让血糖稳,就得让脾胃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张晓莉,刘颖,李春梅.茯苓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22,28(04):48-52.
[2]赵红,任晓蕾.山药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3,39(01):113-117.
[3]李文婷,杨晓梅.健脾化湿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3(08):926-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