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之一是空腹血糖大于等于多少?)
- 1、糖尿病的\u0026#34;元凶\u0026#34;已发现?喝酒没上榜,第一名许多人每天都在碰!
- 2、血糖高不高要看这4个标准,读懂“血糖密码”再吃药别自己吓自己
- 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的\u0026#34;元凶\u0026#34;已发现?喝酒没上榜,第一名许多人每天都在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说起糖尿病,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吃糖太多?喝酒太勤?体重超标?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可能让你意想不到。最新研究显示,久坐不动这个看似无害的生活习惯,正悄悄成为糖尿病发病的头号推手。每天坐着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比你想象的那些"坏习惯"还要危险。
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几乎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坐着不动。上班坐电脑前,下班坐沙发上,连吃饭都习惯坐着点外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成年人平均每天久坐时间超过7小时,其中办公室白领更是高达10小时以上。
这种"坐式生活"对身体的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当你长时间保持坐姿时,身体的新陈代谢会明显放缓,肌肉活动几乎停止,血液循环变得缓慢。更关键的是,胰岛素敏感性开始下降,这正是糖尿病发生的核心机制。
简单来说,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负责打开细胞的"门",让血糖进入细胞被利用。久坐让这把"钥匙"变得不灵光,血糖只能在血管里"游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糖尿病。
为什么喝酒、吃糖都"败"给了久坐?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甜食病",觉得少吃糖、少喝酒就万事大吉。确实,这些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但它们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需要通过肥胖、代谢紊乱等中间环节才能"作妖"。
久坐的危害却是直接且持续的。哈佛大学的一项长达1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久坐少于3小时的人高出90%。这个数据比单纯的饮食因素影响更大。
即使你保持正常体重,经常锻炼,但如果工作中长期久坐,患糖尿病的风险依然显著增加。这说明久坐的伤害具有"独立性",不能简单地通过其他健康行为来完全抵消。
酒精虽然会影响肝脏代谢,但需要达到一定的摄入量和持续时间才会明显增加糖尿病风险。而久坐的"门槛"却低得多,每天超过6小时就开始产生负面影响。
身体的"求救信号",你接收到了吗?久坐对血糖代谢的影响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身体会发出一些早期预警信号。很多人误以为这些是"亚健康"的正常表现,实际上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征象。
餐后困倦感是最常见的信号之一。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会迅速处理餐后血糖,但久坐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让这个过程变得吃力,血糖波动明显,人就容易感到疲惫。
腰围增加也要引起重视。久坐容易导致腹部脂肪堆积,而腹部脂肪恰恰是最"活跃"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还有一些不太明显的信号:口渴频繁但不是因为天气热,小便次数增加,皮肤容易感染愈合慢,这些都可能是血糖代谢出现问题的表现。
打破"坐式魔咒",其实比你想的简单好消息是,久坐的危害是可逆的。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是轻度的活动干预,比如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2-3分钟,就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321法则"是目前最实用的干预方法:每30分钟起身一次,活动2-3分钟,坚持21天养成习惯。这样简单的改变就能让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
工作中可以采用"站立办公"的方式,哪怕只是站着接电话、开会时起身走动,都比一直坐着好得多。有条件的话,使用升降桌,让站坐交替成为工作常态。
运动方面,不需要剧烈的健身训练。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步行就是对抗久坐危害最有效的方式。每天步行30分钟,分两次进行,效果比一次性运动1小时更好。
饮食上配合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绿叶蔬菜等,能进一步稳定血糖,降低糖尿病风险。
糖尿病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疾病,而是现代生活方式的综合结果。久坐只是其中最隐蔽也最普遍的危险因素。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预防。
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人群,减少久坐时间同样重要。药物治疗能控制血糖,但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治疗的根本。很多糖尿病患者通过减少久坐、增加活动,成功逆转了病情进展。
预防糖尿病不是要求我们回到"原始生活",而是在现代便利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久坐是现代生活的产物,但我们可以通过智慧和自律来降低它的危害。
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种投资。今天多站一会儿,明天就少一分患病风险。糖尿病的预防,就从这一站一坐的改变开始。
资料来源:
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7):846-855.DOI:10.3760/cma.j.cn112150-20220428-00428.
②. 李光伟,胡承.久坐行为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8):756-762.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315-00156.
血糖高不高要看这4个标准,读懂“血糖密码”再吃药别自己吓自己
38岁的李先生,近期因总感觉头晕,下肢无力,脚底有踩棉花感,还总是想上厕所,每天不想动弹,于是前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就诊时,李先生自述之前没有慢性病史,但近半年存在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的症状,平时爱喝饮料,尤其是可乐、雪碧等。
在了解到李先生的情况后,医生为其进行血糖检测,提示随机血糖正常,根据其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初步考虑为空腹血糖受损,建议入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入院后对李先生进行血糖监测,发现空腹血糖升高,但餐后血糖未见明显异常,糖化血红蛋白仅轻微升高,综合症状及检查结果,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排除糖尿病。
医生开了二甲双胍口服,用药前告知李先生注意事项,以及常见的不良反应等,服药后2天,李先生的空腹血糖下降至5.7mmol/L,口渴、乏力等症状较前缓解,医生嘱咐每次吃完饭可以进行散步,调整生活习惯。服药7天后,李先生的血糖可控制在正常范围,予以出院。
医生提醒,血糖高并不等于就是糖尿病。很多人看到体检单上写着“血糖偏高”,就吓得不行,其实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该注意健康了。
其实正式患上糖尿病之前,还有一段时间处于“糖尿病前期”,可以算是糖尿病的预备军。如果这个时候能及时干预,完全有可能把血糖控制回来,避免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
01
血糖究竟是怎么失控的?
血糖,说白了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大脑几乎只能靠葡萄糖供能。正常情况下,血糖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主要是靠胰岛素来调节。
胰岛素则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作用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或储存起来。如果这把钥匙出了问题,要么钥匙不够(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么门锁坏了(胰岛素抵抗),血糖就会升高。
血糖持续升高时,首先会进入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两种情况。如果进一步发展下去,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三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尤其与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危害可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会损害血管、神经、眼睛、肾脏等多个器官,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截肢、肾衰竭,甚至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4倍。
从社会层面来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更可怕的是,按照最新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统计,我国大约每10个成人就有1个糖尿病,但糖尿病的知晓率只有36.7%,也就是说一少半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病。
因此,对于血糖异常,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就显得至关重要。
02
看懂4个指标,掌握血糖密码
0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最基础、最常见的血糖检测项目。所谓“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内没有进食任何含热量的食物或饮料。
正常范围是3.9~6.1 mmol/L。
如果两次以上检测结果都≥7.0 mmol/L,并伴有典型症状如口干、多尿、体重下降等,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但如果只是偶尔一次空腹血糖在6.1~6.9 mmol/L之间,这就叫做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引起重视。
注意:有些人生理状态下也会出现空腹血糖偏高,比如熬夜、情绪紧张、应激反应等,这时候不能直接下诊断,最好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02随机血糖
随机血糖指的是不考虑进食时间、随时测的血糖值。
正常范围是3.9~11.1 mmol/L。
当这个数值≥11.1 mmol/L,并伴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也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这种检测方法常用于初次诊断进行简单排查,或者是急诊情况,比如有人突然出现意识模糊、出汗、心跳快等症状,怀疑急性高血糖时,可以快速判断是否存在高血糖状态。
注意:随机血糖波动大,受饮食、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通常还需要配合其他检查。
03糖耐量试验(OGTT)
糖耐量试验是一种更全面评估血糖代谢能力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空腹状态下喝一杯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在服糖前、服糖后1小时、2小时分别抽血,检测3次血糖值。
正常情况下,服糖后血糖会升高,但2小时后应降到7.8 mmol/L以下。
如果2小时血糖≥11.1 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若在7.8~11.0 mmol/L之间,则属于糖耐量异常,也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表现。
注意:这项检查方法对早期糖尿病或血糖波动很敏感,适用于那些空腹血糖接近临界值、但又不足以确诊的人群,或者孕妇筛查妊娠糖尿病时使用较多。
0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一时血糖波动的影响,是一个非常稳定、可靠的长期监测指标。
正常值一般在4%~6%之间。
如果≥6.5%,就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这个指标对于评估病情控制是否稳定很有帮助。
相比传统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不需要空腹,操作方便,结果更准确。但也不是所有医院都能做,而且价格略贵一些。
注意:贫血、溶血性疾病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判断。
03
查出高血糖,一定要吃药吗?
01一般治疗
这是治疗高血糖的基础,无论是已经确诊糖尿病,还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都应该优先尝试。
控制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
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饮酒容易导致低血糖。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调节内分泌。
02药物治疗
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或者已经确诊为糖尿病时,就需要药物治疗了。
常用的口服药有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方案。
对于2型糖尿病晚期或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胰岛素种类多样,包括速效、中效、长效等,需个体化使用。
优点是见效快、控糖效果好,缺点是需要长期用药,部分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胃肠道不适、肝肾负担等问题。
03手术治疗
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BMI>32.5 kg/m²、药物控制不佳、有家族遗传性肥胖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评估下,谨慎考虑代谢手术(如袖状胃切除术)。
这类手术不仅能显著减轻体重,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甚至有少数患者在手术后逐渐恢复正常血糖,不再依赖药物。
不过手术有一定风险,恢复期较长,不是首选治疗方法,而且对身体有一定损伤,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慎重决定。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何一项来诊断。
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
诊断和检测注意事项
①在行OGTT试验前3天应保证每天至少进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禁食或者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空腹8小时即可)。
②静脉血糖标本应该尽快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糖酵解,使测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 。
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④以下情况下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糖化血红蛋白≥ 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⑤空腹血浆葡萄糖、75g OGTT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果OGTT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仅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⑥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T1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通俗理解:1型糖尿病属于沙漠,胰岛素好比是树木,沙漠中树木绝对不足(所以需要直接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属于森林,但不爱护,经过滥砍滥伐后最终也可能变成没有树木的沙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状态,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