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瑞金医院(糖尿病 瑞金医院 书)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上海瑞金医院重磅发布!和扎手指说拜拜,糖尿病患者狂喜:期待的要来了……

检测血糖,就意味着扎手指?

不!以后只需将手掌

轻轻贴在检测设备上

就能准确测量血糖水平

告别有创血糖检测带来的疼痛

和感染潜在风险

图源 视觉中国 昨天(2月5日)

也就是说,可以和扎手指"说拜拜"了!

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研究中心王卫庆教授团队与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及上海近观科技的陈昌研究员团队合作在《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一研究论文,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扎手指或抽血测血糖之外的新无创方法

该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一种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即:多重微空间偏移拉曼散射(mμSORS)光谱技术。利用该技术,

瑞金医院国家内分泌代谢病

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王卫庆:

这个无创血糖(检测),彻底改变了糖尿病病人血糖跟踪的模式,是无创血糖检测领域的重大突破。

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5亿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有效且规律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而目前常规的血糖检测方法均需侵入皮肤,可能引起疼痛不适或血液感染等问题,降低患者长期血糖监测的依从性。

因此,无创血糖检测技术是研究热点,但始终面临准确性和通用性的挑战,被誉为"生物传感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确定人体大鱼际表皮厚度的分布范围,研发出mμSORS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第一阶段通过系统性探索研究,研究团队确定无创血糖检测的最佳探测深度来自富含携带血糖信息的组织液和毛细血管的真皮-表皮交界处(DEJ)或其下方,

更令人振奋的是

这项技术无需个体校准,即来即检

适用于不同年龄、

肤色和肥胖的人群

↓↓↓王卫庆表示,现在(检测设备)外观看上去比较大,是放在医院里。

有网友激动评论

“我们期待的无创血糖检测

真的出现了!

这真是开年的第一个好消息”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部分来源:上海瑞金医院、新闻坊、看看新闻、网友评论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2型糖尿病如何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瑞金医院发布研究成果

在美国心脏协会百年庆典暨2024年科学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代表研究团队发布研究成果。 上海瑞金医院 供图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6日22时42分(美国芝加哥当地时间8时42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卫庆、毕宇芳和徐瑜教授团队领衔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目标研究(以下简称BPROAD研究),在美国心脏协会(以下简称AHA)百年庆典暨2024年科学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代表团队作为最新重磅研究开场报告亮相。

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同步在线发表该项创新临床研究的重要成果。这是中国代谢领域学者首次作为开场报告登陆AHA年度会议最新重磅研究专场,标志着我国在代谢与心血管临床研究领域的历史性突破。

当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因,控制收缩压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但全球现行临床指南推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最佳收缩压控制目标仍然存在争议。

早在2010年发表的一项ACCORD研究,探讨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降压治疗目标,但受限于其统计学效能及与降糖治疗的交互作用,并未发现强化和常规治疗组间心血管事件的差异。而SPRINT研究发现,强化降压治疗使心血管疾病相对风险显著降低27%,但这项研究并未纳入糖尿病患者。

BPROAD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结局评估者持盲、平行组设计的临床试验,也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评价降压目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研究团队从中国大陆25个省直辖市83个城市的145个研究中心招募了12821名50岁及以上、收缩压升高、心血管风险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接受强化降压治疗至收缩压水平低于120mmHg(6414人)或接受常规降压治疗至收缩压水平低于140mmHg(6407人),干预时间长达5年。

研究团队指出,上述这项研究主要是评估并比较强化降压治疗组与常规降压治疗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疾病复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需治疗或住院的心力衰竭和心血管原因死亡)。同时,研究团队依据严格规范的研究流程和访视计划,进行研究干预和数据采集,即使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也未曾间断这项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在谨慎监测多种降压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低血压与电解质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收缩压至<120mmHg与降低收缩压至<140mmHg相比,能显著减少21%的主要心血管疾病相对风险。

此外,研究进一步提示,强化降压时需要谨慎监测低血压的发生,并严密监测多种降压药物使用后的电解质水平。

该研究首次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120mmHg)的心血管获益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BPROAD研究作为AHA百年庆典大会重磅研究开场报告,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全球首个支持强化收缩压治疗目标值低于120mmHg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为糖尿病患者最佳降压目标这一关键的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解答,为全球相关指南共识更新与心血管防控策略调整提供了中国证据。

当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步在线发表该项创新临床研究的重要成果。随后,2025-2026年世界心脏联合会(WHF)候任主席、印度国家慢性疾病控制中心(CCDC)执行主任、杰出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教授Dorairaj Prabhakaran发表专题评论,对BPROAD研究团队表示祝贺,并高度评价研究成果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血压控制目标的重要价值。

一场手术,她的糖尿病不用再“终身服药

64岁的韩阿姨过去一年总觉得自己“不对劲”:明明按时服药、控制饮食,血糖却像脱缰的野马,常常飙到临界值以上。更让她焦虑的是,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陌生:鼻翼变宽、嘴唇肥厚,手指关节粗大,连戒指都戴不进去了。家人安慰她“年纪大了都会发福”,可韩阿姨却越来越焦虑。

被糖尿病“缠上”,

背后竟有“隐形推手”

2024年秋,韩阿姨在瑞金医院复诊时,一句无心之言引起医生警觉:“最近连说话都有点含糊了,邻居说我像变了个人。”结合她难控的血糖和特殊面容,医生脑中闪过一个关键词——肢端肥大症。随后的检查印证了猜想: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超正常值4倍,核磁共振更揪出罪魁祸首——一颗1.5厘米的垂体生长激素瘤。

“这不是普通糖尿病,而是垂体瘤引发的代谢‘连环劫’。”瑞金医院垂体瘤诊治中心主任吴哲褒教解释。这颗肿瘤虽小,却像一台失控的激素泵,持续分泌过量生长激素,从三大通路“围剿”糖代谢:迫使肝脏拼命“造糖”、阻止肌肉“吃糖”、摧毁胰岛β细胞功能。若不及时干预,患者将面临心血管病变、呼吸障碍等多重危机,导致特殊类型的继发性糖尿病。

神经内镜下“拆弹”,

从“糖魔”手中重夺健康

精心设计方案后,一场精密如绣花的手术悄然展开。吴哲褒医生团队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在仅毫米级的操作空间内,沿肿瘤假包膜小心剥离,完整切除肿瘤,保留正常垂体并重建鞍底结构。整个手术过程稍有不慎,可能损伤颈动脉或视神经,甚至导致脑脊液漏。“就像在悬崖边拆炸弹,既要彻底切除,又要保护正常垂体。”吴主任形容。

术后,韩阿姨的空腹血糖直降至6mmol/L,无需任何降糖药!血液检测显示,生长激素水平从4.029ng/ml断崖式跌至0.626ng/ml,达到生化缓解标准。随着激素水平正常化,韩阿姨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实现了“切除肿瘤即控糖”的疗效。再来复查时,韩阿姨仿佛换了个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部达标,更惊喜的是,她的面容开始“逆生长”,肢端肥大面容逐渐改善。“生长激素恢复正常后,异常的骨骼和软组织增生会逐步消退,您会越来越年轻!”吴主任笑着说。

生长激素与糖尿病“相爱相杀”,

这些情况要注意!

这场“代谢战”的胜利,让韩阿姨重获健康。据悉,约10%的难治性糖尿病存在继发因素,及时识别可改变“终身服药”的命运。“许多疾病善于伪装,治愈的关键,在于发现藏在表象背后的那道‘暗门’。医生就要像侦探一样,从细微线索中揪出真凶。”吴哲褒主任感慨,随着基因检测、影像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隐形病因”正被揭开面纱。

瑞金医院垂体瘤多学科团队

提醒大家:


1,难控性糖尿病合并进行性面容改变、关节痛、睡眠呼吸暂停、视力视野缺损等情况,要警惕垂体瘤。

2,确诊金标准:OGTT试验联合生长激素检测。

3,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巨大肿瘤可先用药物“缩瘤”。

4,术后需长期随访激素水平,监测糖代谢恢复情况,守护激素与代谢平衡。

门诊信息

神经外科

吴哲褒 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

周一上午、周二下午(总院)

周三上午(嘉定院区)

特需门诊:

周四上午(国际医疗部)

垂体腺瘤专病

专病门诊:周三上午

欢迎转发点赞

素材丨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中心

文、编丨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