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治疗(儿童糖尿病治疗最好的医院)
天津儿童减重门诊一半患儿血脂超标,医学专家教你一眼看出胖娃是否需要治疗
刚进入暑假,
天津市儿童医院减重门诊挤满了
来问诊的肥胖儿童和家长。
自2025年4月开设减重门诊以来,
接诊量达600多例。
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半孩子血脂超标,
40多名重度肥胖患儿
不得不入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一项项数据折射出
儿童肥胖问题的严峻性。
喂养误区:被误解的“福气”
诊室内,儿童减重门诊负责人、内分泌科张明英主任的笔尖划过白纸:“95%的孩子属于单纯性肥胖,只有5%是病理性肥胖。”数据背后是令人警醒的现实——家长每日精心准备的爱心佳肴,无形中成为孩子健康的“调控器”。
“我家孩子到底算不算肥胖?”
针对几乎所有家长的疑问,张主任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如果孩子看起来很壮实,浑身的肉分布匀称,就问题不大;如果孩子的肚子很大,也就是腹围明显增大,就需要提高警惕,但最好还是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
据了解,天津人的肥胖率居全国前列,对美食的青睐和平日大量摄入的油盐糖,成为很多孩子肥胖的主因。
“孩子吃得不多,为什么很胖?”面对很多家长的疑问,张主任拆解这个常见误区,“许多家长只计算正餐,却忽略了零食构成的热量炸弹。”她举例说,家长坚称体重超标严重的女儿食量正常,追问下才透露孩子爱吃油炸食物,除去正餐,每日还要吃半盒糕点和两杯奶茶。
更深的误区来自隔代养育。70岁的王奶奶带着胖孙子复诊时称:“孩子胖是福相!以后抽条儿就瘦了。”这类的观点,让张主任不得不反复科普:肥胖症是一种疾病,人一旦肥胖,从头到脚都可能出现疾病,而脂肪细胞数量在婴儿期和青春期会爆发性增长,约70%以上的肥胖儿童会成为肥胖成人,这意味着健康风险将伴随终生。
科学减重:拳头与手掌心的比喻
在减重门诊,张主任一遍遍和家长们说:“减肥的孩子吃八分饱即可”,并用“身体度量法”来举例。她握起一个孩子的拳头:“一餐主食每天吃这么多就可以。”又展开手掌,“每日食肉量不超过手掌面积及一厘米厚度。”
“减肥不等于挨饿”,张主任强调,儿童减肥治疗方案就是“少吃多动和改善生活作息习惯”,但“少吃”绝不能像一些成人减肥一样不吃主食,或是干脆禁食。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需求的热卡,儿童减肥治疗方案要达到既减重又不影响发育的目的,所以要保证基本营养和科学配比,还要遵循少油少盐无糖烹饪方法。
运动处方同样非常重要。据介绍,肥胖的儿童每天最少要进行4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体重较大的孩子可以先从快走和慢跑开始。对于学业压力大的中学生,张主任建议,要抓住碎片化的时间,比如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可以骑自行车和步行;静坐时间尽量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每节课后都要站起来活动,哪怕不出教室,就站在座位旁边伸伸胳膊动动腿,也有益处。
代谢警钟:乳糜血与黑棘皮
检验科传来的数据触目惊心:一管抽取的血样静置后分层出浑浊的油脂——这是重度肥胖患儿出现的“乳糜血”。“这意味着血脂高到血液呈乳汁状,随时可能诱发血管栓塞和急性胰腺炎等致命疾病。”张主任语气沉重。
最令人揪心的是,原本属于“成人病”的II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儿童身上。
更直观的信号出现在皮肤上。9岁男孩乐乐脖子、腋下、大腿根都是黑色的,皮肤稍显粗糙。“这是黑棘皮症,胰岛素抵抗的表现。”张主任拉开诊帘,另一个孩子腹部、大腿爬满紫色裂纹,“像妊娠纹一样的皮肤紫纹,都是代谢系统崩溃的前兆。”
据介绍,为了减少肥胖症家长多次挂号的麻烦,天津市儿童医院新设立了减重多学科联合诊疗(MDT)门诊,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就可实现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心理科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帮肥胖症患儿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同时,医院的健康管理中心也专门开设了检查“套餐”,方便患儿进行肥胖程度的评估。
暑期:儿童减重黄金期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在过去30年间增长了10倍,目前已达19%。这意味着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面临因肥胖引发的多系统健康风险。2017年一项对19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肥胖儿童人数已居世界首位。其中睡眠不足的儿童肥胖风险增加56%—89%,每天看电子产品超过5小时的儿童发生肥胖的概率是每天看电子产品2小时儿童的8.3倍,同时约30%肥胖儿童存在情绪性进食。
“20年前,单纯性肥胖住院的儿童极为罕见。”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内分泌疾病研究与治疗工作的张主任翻出上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上面普遍清瘦的儿童形象,与如今减重中心里挤满的小胖墩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暑期是儿童减重干预的黄金期,张主任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和良好饮食习惯,当发现孩子出现颈部黑棘皮、运动后气促、腰围/身高比超过0.48等情况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筛查。
记者 | 万力闻
来源: 天津日报
糖尿病必须终身服药?专家:“体重管理+早期干预”可实现“逆转”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达2.33亿人,相当于每7人中就有1名患者。以往,糖尿病一直被认为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治疗。近年来,糖尿病“逆转”的治疗理念逐渐成为新目标。据悉,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逆转中心”自6月成立以来,通过逆转缓解方案,已帮助20余名患者成功实现了糖尿病缓解,有望实现“逆转”。
230斤超重男子确诊糖尿病
戒烟酒控体重是“逆转”关键
7月15日下午,中国首届“国之名医”、糖尿病逆转领域的领军专家邹大进教授,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逆转中心坐诊。
邹大进教授
“医生,我一个月前体检,空腹血糖值超过了13mmol/L,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您看我的血糖还能降下来吗?”三十多岁的陈先生(化名)满脸愁容地走进诊室,邹大进教授查看了他的检查报告,发现陈先生的血糖、血脂、尿酸等多项指标都偏高。
“可能是遗传吧,我从小就胖,平时还爱喝高糖饮料,烟酒也一直没断过。”陈先生坦言,自己20岁时体重就200斤出头,但那时候体检血糖一直正常。可如今体重飙升到230斤,身体就出了问题。
“你现在胰岛素抵抗问题比较严重,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帮你回到健康的轨道,关键是要控制所有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邹大进教授解释,抽烟、喝酒再加上肥胖,正是引发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随后,他为陈先生制定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处方”。
邹大进教授指出,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早期管理格外重要。“我们现在强调体重管理和血糖管理的‘双正常化’,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摆脱对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依赖,同时避免出现药物越吃越多、病情却越来越严重的不良后果。”
他进一步补充,在刚确诊时就积极把血糖管理到正常范围,能让患者在未来二、三十年获益。相反,如果等到五六年后才将血糖控制正常,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此前长期的高血糖已经对血管和器官造成了累积性损害,而这些损害很难完全逆转。“尽早让新诊断的患者实现血糖正常化,正是我们推动糖尿病逆转的初衷。”
哪些糖尿病患者可实现“逆转”?
病程五年内、超重者更易成功
哪些糖尿病患者适合进行“逆转”?邹大进教授指出,胰岛功能尚可、超重或肥胖且病程在五年之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早期干预更容易实现糖尿病“逆转”。
与传统内分泌科治疗糖尿病的方式不同,“糖尿病逆转中心”会时刻监控患者在家的饮食、睡眠、运动等情况,力求“实现患者生活方式完全的、彻底的、革命性的改变”。传统糖尿病治疗仅采用药物处方,而糖尿病逆转则运用了营养、运动、心理、中医、药物、手术六张“处方”。
“大约三分之二的糖尿病发病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一旦患者开始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逆转’病情,摆脱糖尿病的困扰。”邹大进教授认为,这里面医生的作用占三分之一,更多要依靠患者自身的努力。
据介绍,通过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管理干预,约50%的患者能改善状况,不再完全依赖胰岛素;若再进行半年的强化管理,这一比例有望提升至80%,仅约20%的患者可能需要继续接受更深入或持续的治疗。
糖尿病逆转中心首例
一个月减重15斤,血糖回归理想
29岁的张先生(化名)是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逆转中心”的首位患者。当天,他准时前来复诊,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经过一个多月的规范治疗,他的血糖控制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今空腹血糖稳定在 5.5mmol/L左右,餐后血糖维持在6-7mmol/L之间,体重也减轻了15斤。
张先生减重前后对比图
张先生因工作原因,饮食和生活作息不规律,还经常暴饮暴食。前两年体检时,他的空腹血糖就已达到7mmol/L多,但当时并未重视,只是购买降糖药偶尔服用,也没规律坚持。直到今年体检,其空腹血糖骤升至18.2mmol/L。
经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内分泌科及糖尿病中心主任唐伟介绍,张先生成为了“糖尿病逆转中心”的首位入组者。
住院期间,张先生接受了胰岛素泵治疗与药物干预双管齐下的方案。唐伟主任还特意组建了包含营养师、康复科主任在内的专属微信群,为他提供全天候、多维度的健康指导。营养师根据他的体质和生活习惯,量身定制了详尽的饮食计划——从食材选择到每日摄入量,再到需严格控制或避免的食物,都标注得十分清晰,让他在忙碌的工作中也能轻松遵循。
尽管血糖已趋于正常,但减重仍是接下来的核心目标。按照唐伟主任的治疗方案,他需要再减重40斤,以达到150斤的标准体重。“我计划在半年内完成这个目标。”张先生充满信心地说,“等体重降下来,就有机会减药甚至停药了。”
“逆转”成功不是终点
长期健康生活才是关键
“我从二十年前就投身于糖尿病‘逆转’治疗工作,很多患者已经彻底摆脱了对药物和胰岛素的依赖,至今都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邹大进教授强调,但“逆转”成功并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患者仍需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维持正常的健康状态。
过去,患者往往被动接受治疗,医生让吃什么降压药、打什么胰岛素,就照做,而现在通过“逆转”治疗,患者转变为主动追求健康的状态。“他们了解了自己应该吃什么、吃多少、如何运动,以及如何与糖尿病抗争,从而避免糖尿病损害健康。”
邹大进教授坦言,少数患者可能因胰岛功能损害严重或有特定家族史,逆转会很困难。对于无法完全逆转的患者,他认为关键在于规范用药,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所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这样即使不能完全逆转,也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通讯员:穆婷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石伟
糖尿病精准分型新模型问世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糖尿病精准分型新模型问世
7月10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该院教授周智广、肖扬团队,联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了适用于中国人群糖尿病分型诊断的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GRS),为糖尿病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工具。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糖尿病学》。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发,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病因则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有近半短病程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通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
一般来说,糖尿病的分型常依赖患者的发病年龄、体质指数(BMI)等临床特征进行判断。但研究发现,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二为成人发病,其中不少存在起病缓慢、体重超重等非典型表现。而且随着肥胖群体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患上2型糖尿病,这一分型方法逐渐失灵。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约四分之一的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早期并不携带可检测的胰岛自身抗体,进一步增加了分型诊断的难度。因此,亟待开发新的、更加科学的糖尿病分型诊断模型。
团队基于超2000例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00例健康人群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C-GRS。
目前,该评分模型已在香港超过2万例糖尿病患者中完成验证。后续,科研人员还将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招募3000名新诊断患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初步数据显示,C-GRS可在每100名患者中多识别出20至40位1型糖尿病个体。未来,这项技术还有望识别可能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并预测其风险程度。另悉,科研团队还计划将该工具与环境因素变量相结合构建效能更完美的综合预测分型模型,进一步为我国糖尿病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撑。(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胡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