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穴位按摩(糖尿病按摩什么位置)

南方健康 0
文章目录:

血糖高不用怕!身体自带5个“降糖穴”,每天按3分钟,辅助降糖

糖尿病不可治愈

“使用xx个疗程,轻松治愈糖尿病……”

这是很多虚假广告词里最常见的用语。

然而,参考现阶段人类的医疗水平,糖尿病是无法完全被治愈的。

当前对糖尿病的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控制好血糖,减少并发症。

所以,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个道理,糖尿病是治愈不了的,全靠调控血糖,切勿上当受骗!

今天呢,给大家讲一讲糖尿病在中医层面上的辅助治疗。

6种情况,中医辅助调理糖尿病能够发挥效果:
  • 1、饭前血糖值比较稳定,能控制在8.3~10mmol/L或更低的糖友。
  • 2、有意愿以中西医配合治疗调养,了解中西医不同的治疗特色。
  • 3、能依照医师指示用药,并可以确实配合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的人。
  • 4、使用西药之后,产生恶心、没有食欲等副作用,希望借由中医治疗,降低西药使用量的人。
  • 5、已经使用西药,但血糖控制情況仍不稳定的糖友。
  • 6、容易有头晕、心悸、胸闷、口干舌燥、食欲不振、腹胀、便秘、频尿、排尿无力、四肢麻木、抽筋、眼睛干涩、视力变差等不适症状和并发症的糖友。

也提醒中西药并用的糖友,中药跟西药的服用時间最好间隔1小时,而且不可以擅自停用西药,如果要减药或停药,必须跟西医师讨论。

切记,糖尿病患者该做的追踪检查,例如血糖、肝/肾功能、血脂、神经、眼底检查等,一定要如期确实,才能确保用药安全。

在日常饮食上,中医观点,苦瓜(尤其是山苦瓜)、冬瓜、山药、薏仁、南瓜、燕麦、牛蒡等,具有辅助降血糖的效果,糖友可在饮食上增加这些食材的比例,达到稳定血糖的目的。

中医的作用主要是与西医合作,合并控制糖尿病病程的继续恶化;而针灸则是针对糖尿病所衍生的并发症,达到缓解的效果。

再推荐保健5穴位

糖尿病人可按摩以下穴位保健。按摩原則是一紧一松地按压,可压5秒、停3秒,约重复按5~10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回。

按压的力量要有一定的强度,穴位最好要出现疼、麻、胀的感觉,才是“得气”现象。

但要注意禁忌:一般来说,手术后、饮酒后、怀孕期、肌肉发生肿胀、生理期、高血压、饥饿或疲累状况下,不宜做穴位刺激。特別是需要慎防低血压的糖尿病病人,更不能在饥饿倦怠的情況下按摩,以免发生意外。

  • 承浆穴

功效:缓解口渴

位置:下唇下方中央凹陷处

按法:拇指垂直下按

  • 合谷穴

功效:促进水分代谢,协助降血糖

位置:在拇指、食指合拢后肌肉的隆起处

  • 足三里穴

功效:调整消化系统,提高免疫力

位置:膝盖下缘外侧凹陷处直下3寸

按法:拇指放在膝盖后方,以食指、中指垂直下按。

  • 三阴交穴

功效:调整内分泌系统,保护肾脏功能

位置:内踝尖上3寸处

按法:拇指垂直下按

  • 中脘穴

功效:强壮脾胃

位置:剑突跟肚脐的中间(约肚脐正中直上4寸)

按法:以拇指指腹尖按摩

总之,告知大家糖尿病的一些中医层面上的辅助护理方式,是想传递一个理念——“糖尿病不可治,但糖尿病不是绝症!”或许现在还没办法治愈,但希望现在的糖友们,努力活着,竭尽所能去控制住糖尿病,健康的生活会带给你好的回馈,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未来可期。

#清风计划##南方健康超能团##糖尿病#

糖尿病的中医穴位疗法:10个常用穴位助你控糖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异常升高。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外,中医穴位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帮助控制血糖。以下是治疗糖尿病常用的10个穴位及其作用。

1. 足三里(ST36)

位置: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作用:足三里是“强壮穴”,能够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增强身体代谢功能,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

2. 三阴交(SP6)

位置: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的交会穴,能够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分泌,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有益。

---

3. 太溪(KI3)

位置: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太溪是肾经的原穴,能够补肾益气,增强肾脏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疲劳、腰膝酸软等症状。

---

4. 胰俞(BL20)

位置: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胰俞是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穴位,能够调节胰岛素分泌,帮助控制血糖。

---

5. 脾俞(BL21)

位置: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脾俞能够健脾益气,改善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帮助调节血糖。

---

6. 肾俞(BL23)

位置: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肾俞能够补肾固本,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多尿、乏力等症状。

---

7. 中脘(CV12)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作用: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和代谢,有助于控制血糖。

---

8. 关元(CV4)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作用:关元是补肾益气的重要穴位,能够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疲劳和免疫力低下。

---

9. 曲池(LI11)

位置:肘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肘横纹尽处。

作用:曲池能够清热、调节血糖,尤其适合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或炎症的患者。

---

10. 内庭(ST44)

位置: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内庭能够清热、调节血糖,尤其适合糖尿病伴有口干、便秘等症状的患者。

---

如何使用这些穴位?

1. 按摩:每天早晚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

2. 艾灸:对于寒性体质或疲劳明显的患者,可以用艾条温和灸这些穴位,每次10-15分钟。

3. 针灸: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

注意事项

- 穴位疗法是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药物和饮食控制。

-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 如果穴位刺激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中医穴位疗法,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控糖的同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有用的帮助!

血糖高,这4个穴位来帮忙!最经典的糖尿病穴位处方!一定要学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1.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ISBN: 9787117264967)

2. 《中医临床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 9787513247197)

3.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年第37卷第5期,第389-396页

血糖高,除了吃药打针、忌口运动,就没别的路了吗?中医告诉你:人身自带“调糖开关”,就藏在那几个你从未在意的穴位里。

高血糖患者常年吃药,副作用一堆,血糖还老是“坐过山车”,今天降下来了,明天又飙上去。

很多人觉得自己被血糖“拿捏死了”,但你真的了解自己身体的潜力吗?中医讲“调内而安外”,人体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关键就在于经络和穴位。

今天,就带你认识4个调节血糖的关键穴位,不是玄学,是被《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实际报道过的中医干预研究。

穴位真能降血糖?别急,听我讲个故事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性,姓马,是个单位里的老工程师,干活一丝不苟,对身体却一向“随缘”。

他来医院那天,手里还拎着奶茶,说是喝了没事,血糖药吃着呢。

可检查结果却让他脸都绿了:空腹血糖9.8,糖化血红蛋白8.6%,胰岛功能明显下降。

“医生,我服药吃得勤,怎么还这样?”他疑惑地问。

我望着他鼓鼓的小肚子、发红的舌尖和干裂的嘴唇,心里有数了。我让他坐下,给他讲了一个小时的“经络调糖课”。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了艾灸和按摩四个特定穴位——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脾俞。

三个月后,他空腹血糖降到了6.1,糖化控制在7.1以下,药量减了一半,人也精神多了。

这不是个例。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3期中,曾有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中医穴位刺激联合西药干预,患者血糖下降速度更快,胰岛素抵抗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了27%。

穴位选得准,血糖不用乱

咱不卖关子,四个“调糖穴”如下:

太溪穴:位置在脚内踝后方,脚跟与脚踝之间的凹陷处。

它是肾经原穴,调节内分泌的“大总管”,肾主藏精,精化为气,气化为血,血再转化为津液,整个“糖”运转机制都离不开它。

三阴交穴:脚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它是脾、肝、肾三经交汇的要穴。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调糖第一关卡就在脾。

足三里穴:膝盖下四横指,胫骨外侧。

它是胃经的重要穴位,调理脾胃、补气强身,全身气血流通的起点,糖尿病人常因气虚而血糖难平,足三里就是补气大将。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调理脾脏机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调节“消化-吸收-代谢”链条的关键点。

每天艾灸或按揉这四个穴位,每次5-10分钟,坚持1个月,血糖开始悄悄变化。

穴位调糖靠不靠谱?不只是“玄学”,有真功效

很多人一听“按穴位能降血糖”,立马在心里打上问号:“这玩意儿靠谱吗?是不是心理安慰?”

我来摆事实:

2021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选取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只口服二甲双胍,另一组在此基础上每天艾灸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穴位。

结果发现:联合组的空腹血糖平均下降1.7mmol/L,糖化下降0.8%,而对照组降幅仅有0.9mmol/L和0.3%。

这说明什么?穴位刺激不是替代西医,而是在原有治疗基础上“推一把”,让身体自己动起来。

穴位调糖也有门道,不是瞎按就灵

很多人看完赶紧动手,可别急,穴位调糖也讲“时、法、度”。

时:最佳时间是饭前30分钟或睡前,人体气血较为平稳,穴位更容易“被叫醒”。

法:艾灸比按压效果更持久,尤其是冬天,调阳气更明显。

没有艾条的,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5-10分钟,直到局部发热为宜。

度:不要贪多,每天2次为宜;按太猛反而伤气。

还有一点必须说清:这些穴位调节血糖,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儿,急性高血糖发作时不适合靠它来救急,也不能替代药物或胰岛素。

穴位之外,更要动起来:糖尿病人最怕“懒”

说白了,糖尿病的“根”不在糖,而在代谢障碍

代谢障碍,靠吃药只能控制表面,最深层的调节,靠经络、气血的通畅。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动。

不信你观察一下,糖尿病患者中,有80%以上是“久坐型”人群。

我那位马工,除了按穴位,每天我还让他“走五百步、暖三寸肚、揉三阴交、灸太溪穴”。看似简单,其实是激活身体本能调节机制。

我们不是靠药在治糖,而是靠身体自己把糖“安排明白”。

你可能也踩过的坑:这些“糖尿病误区”要趁早绕开

误区一:血糖一高就加药

血糖高不等于药不够,有时是饮食作怪或生活习惯失调,加药反而副作用更多。

误区二:不饿就不吃饭

很多老人怕血糖高,干脆不吃饭,结果饿出低血糖,甚至诱发心衰。

科学控糖,不能靠“饿”。

误区三:保健品乱吃一堆

市面上那些所谓“调糖神器”,大多是噱头,没有临床研究支持的保健品,不能代替治疗,也不能乱信穴位替代一切。

写在最后:学会这4个穴位,是你送给自己最好的“养糖礼物”

糖尿病不是判死刑,但它也不轻松。

你每天吃的药、量的血糖、忌的嘴,都是在努力活出更健康的自己。

而这4个穴位,是你的“隐形队友”,不花钱、不吃药,只要你肯坚持,它们就能帮你稳稳把住血糖这杆秤。

病不是一天得的,血糖也不是一天高的。调糖,是场持久战,也是修炼身体智慧的过程。

你可以用西医控糖,也能用中医助攻,用好这4个穴位,你会发现,原来身体自己才是最好的“降糖药”。

愿你血糖平稳,气血和畅,吃得香,睡得好,走得快!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