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糖尿病(35岁糖尿病属于一型还是二型)
- 1、35岁小伙体检查出糖尿病!医生:其实都是吃出来的
- 2、35岁得了糖尿病,75岁仍然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6个方法
- 3、每5个35岁及以上成年人中有1个糖尿病!并非不可治愈,大幅减轻体重可能是核心
35岁小伙体检查出糖尿病!医生:其实都是吃出来的
小赵是一家外资企业的老员工,大学刚毕业就进入这家公司工作,至今也有十来个年头了。35岁的小赵没有别的爱好,就好一口美食,可以说是地道老饕了。
就在今年,小赵升职成为部门经理,他十分高兴,本来打算像平时一样吃一顿大餐庆祝一下,但是想到第二天一早还要去体检,就暂时按捺住了激动地心情,想着体检结束以后再去大吃一顿。谁承想,第二天检查完准备回去,等过几天才会拿到提交报告,却被医生叫住了。
原来医生看到小赵有些肥胖,并且似乎有些疲乏无力,当下上了心,叫住他并让他再做一个血糖检测。结果就是医生担心的那样,小赵的空腹血糖达到9.4mmol/l,确诊患上了2型糖尿病。
事业有成的年轻高管,竟查出患有糖尿病!医生叹息:这么吃就是“自毁”血管。
这对小赵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刚刚升职的好心情一下烟消云散。医生向小赵了解情况后发现,原来小赵这么年轻就患上糖尿病,全是因为他的那个小爱好。
小赵平时喜欢吃美食,下班之后到处走街串巷寻找美食,尤其是烤肉、火锅、高热量菜式是他的最爱。而这也是引发小赵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了。
医生提示:这些动物肉类食物中饱含脂肪、胆固醇、蛋白质还有可食用酸。这些营养成分是在我们人体所需范围内的,适当摄入是有益的。但是当这些营养成分被过量摄入到人体内时,就会出现有害物质的产生,再加上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结果就是诱发糖尿病。
不要以为脂肪只会产生胆固醇,它们出了会堆积附着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硬化和高血脂外,也会导致2型糖尿病,甚至加重、加速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患者都是吃出来的吗?医生:一般有这3个高风险因素。
第一,饮食因素
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糖尿病只跟高糖食物有关。
很明显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糖尿病和饮食是有多种关联的,比如患者吃过多高热量、高糖分、油腻食物和进食量过大等等,都会导致肥胖出现,而这就是2型糖尿病最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都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遗传倾向,约1/4~1/2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有至少60种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第三,长期久坐不运动
现在社会很多工作都是一坐一天,根本没有时间做运动。看似这与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长期不运动就会导致热量消耗减少,脂肪也就更容易堆积、包裹在细胞周围。而这也就导致了细胞会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更易患上糖尿病。

生活中做到这2点,或能恢复健康的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低碳低脂肪饮食,营养均衡
现在糖尿病仍然是2型糖尿病为主,占了所有糖尿病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我国近年来的糖尿病高发和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人只知道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糖,少吃油,其实我们的主食也是糖的一种,在体内会转变成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少吃点主食尤其是精制主食,少吃一些油腻的东西,不但可以减少体重改善肥胖,同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来说,往往很多患者通过控制饮食 增加运动就可以吧血糖控制非常平稳。

2、坚持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对于血糖比较高的人来说,更应该保持运动,可以选择一些强度适中的运动。比如:散步,练太极,慢跑等。
运动对于血糖有调节作用,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人,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过多的糖分,帮助控制血糖,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还有益于养护胰岛功能,加强血糖的稳定性,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35岁得了糖尿病,75岁仍然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6个方法
35岁查出糖尿病,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自己像是被提前宣判了未来的命运——眼睛会花、脚会烂,肾会坏,命会短。
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个人,75岁了,身体比儿子还硬朗,连个并发症的影子都没见着。他用的办法不花钱、不神秘,也不难学,关键是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六件事。
赵大爷是我们社区出了名的“糖友明星”。35岁那年查出糖尿病,当时还在工地搬砖,天天大鱼大肉,烟酒不离手。医生说得吓人,他却没当回事,直到有天他眼前一黑,差点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再不改,命就交代了。
从那天起,他像换了个人。人家戒烟戒酒像剃头挑子一头热,他是真下了狠心。一口白酒不沾,一根烟不抽,连以前最爱的红烧蹄膀都不碰了。别人说他狠,他说:“我这是在跟死神谈判。”
糖尿病是个“慢性绞刑架”,它不像心梗那样来得猛,但它比心梗更阴,你越不当回事,它越默默啃你五脏六腑,啃完了才告诉你这病晚了。大多数人不是死在糖尿病上,而是死在它带来的并发症上。
赵大爷的秘诀之一就是“吃得像个和尚,活得像个战士”。他早饭只吃拌燕麦、鸡蛋和豆腐,中午一勺饭一大盘菜,晚饭干脆以粗粮果蔬打底。有人笑他清汤寡水,他笑人家油腻腻活成了药罐子。
他不信保健品,不信偏方,只信他那本记了30年的“血糖日记”。每顿饭后血糖多少、吃了什么、走了几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不是强迫症,这是对自己命的尊重。
你可能想问,光吃清淡就能活得健康?赵大爷摇头:“光吃清淡,那是饿着糖尿病,得动起来,把它吓跑!”他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绕公园走三圈,偶尔还在器械区拉拉筋。
最绝的是,他不光自己做得好,还带动了一群“糖友战队”。他们建了个微信群,互相监督饮食、晒步数、比血糖。有人偷吃甜点被抓包,还得发“糖誓”认错。
医生看了赵大爷的体检报告,连呼“奇迹”。眼底没出血,肾功能正常,神经没问题,心脑血管比同龄人都通畅。这不是上天赏饭,这是他自己一口一口、一步一步挣来的命。
他那“六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第一,彻底戒掉所有高糖饮料和零食,不留一点侥幸心理;第二,控制主食量到每顿一拳头大小。
第三,每天走路超过8000步,风雨无阻;第四,坚持测血糖并记录,不靠感觉猜;第五,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足部皮肤,一丝不苟;第六,保持好心情,不让情绪把血糖带偏。
最难的不是方法,而是坚持。赵大爷说:“糖尿病这东西,你不管它,它就像个赖皮狗,天天咬你;你天天盯着它,它就像个听话娃,老实得很。”
有一次,他孙子偷偷给他买了个奶油蛋糕,说:“爷爷,就吃一口嘛!”他笑着说:“你爷爷我啊,靠不吃这一口,才活到现在。”不是他不想吃,是他知道,这一口吃进去,可能就得还十天血糖波动。
我们总以为控制糖尿病就是吃药打针,其实最关键的药,叫“自律”。赵大爷从不让自己“放纵一天”,因为他知道,糖尿病不休假,他也不能偷懒。
他说,糖尿病不是绝症,是“较真病”。你认真,它就服气;你糊弄,它就翻脸。真想活得久,不是靠医生,而是靠你自己那股不认输的劲儿。
还有人问他:“你就没崩过吗?”他说:“谁没想过偷懒?但我一想到我孙子还等着我接他放学,我这条老命就不能烂在糖上。”这句话,说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认命。赵大爷没认命,他认理,认行动,认自己能活得精彩。他不信命,他信自己能改命。这才是他最大的“抗糖秘诀”。
赵大爷不是神,他也不是医生,他只是一个比你我多坚持了一点点的普通人。他用三十年告诉我们:糖尿病不是终点,它只是提醒你,该换种方式活了。
糖尿病像一只拴着绳的小狼,它咬不咬你,真就看你手里拽得紧不紧。你要是松手,它就扑上来;你要是拽紧了,它就乖得跟只猫一样。
别再拿“我控制不了”当借口了,赵大爷用半辈子证明,人只要想活得健康,就没有控制不了的糖。
愿你我都能像赵大爷一样,不做糖尿病的奴隶,而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8期
3.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管理科普手册
4.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慢病管理指导文件
每5个35岁及以上成年人中有1个糖尿病!并非不可治愈,大幅减轻体重可能是核心
11月14日是第十五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本市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35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1.6%,意味着每5个35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更不容乐观的是,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和空腹血糖治疗控制率分别为57.4%和25.1%,超过四成糖尿病患者不知晓自己的血糖水平;已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仍有约七成血糖控制不达标。
上海市卫健委透露,今年本市加快推进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建设,开展针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重点癌症、慢阻肺等主要慢性病的多因素风险综合监测与评估。
糖尿病大流行的根源是肥胖
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1.2%,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根据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估计,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处于糖尿病前期,而肥胖则是成年人2糖尿病最主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全球新发的糖尿病患者近1/3来自中国,中国的的糖尿病发病率从1980年的0.82%用不到40年的时间翻了10余倍,目前仍在不断增加。与糖尿病大流行同步的是中国人口的肥胖率,2021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最新中国肥胖研究数据提示,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面临超重(体重指数BMI>24kg/㎡,体重/身高²)和肥胖(BMI>25kg/㎡)问题,成年人平均BMI已经达到了24.4kg/㎡。拥有东亚人种特有的腹型肥胖和“易糖”体质,中国的肥胖大流行对糖尿病的高发病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带来了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高血脂、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逐年高发,对国民健康造成的巨大的影响。“管住嘴,迈开腿”,远离肥胖是糖尿病的最重要的预防手段。
近日5位国际著名糖尿病领域专家在《柳叶刀》杂志联合发文,建议将”体重减轻≥15%”作为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主要治疗目标”纳入糖尿病的诊疗指南。这一观点一改以往以血糖为中心的管理方法,转而关注糖尿病的上游,提出以体重为中心的治疗策略,有望带来更加广泛和持久的收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王兵透露,目前研究认为,减重代谢手术对胰岛素抵抗的缓解以及对GLP-1和肠道菌群的调解作用从基本病因层面起到持久的疗效。减重代谢手术已经完全微创化,目前国内主要开展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袖状切除和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对肥胖和胰岛功能尚存的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肥胖患者从减重手术获得的收益并不仅仅是控制血糖,肥胖患者还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睡眠呼吸暂停、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相关并发症,而减重手术在持久有效减轻体重的同时,对肥胖合并的代谢疾病都有良好的疗效。
哪些糖尿病患者适合做减重手术?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杨珵璨透露,根据2019年《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16~65岁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BMI>27.5kg/㎡就建议推荐接受减重手术治疗。对于BMI在25kg/㎡到27.5kg/㎡之间的患者,如果糖尿病需要长期药物控制,并且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其他代谢紊乱,也可以考虑接受减重代谢手术治疗。男性腰围>90cm和女性腰围>85cm也是减重手术的重要指征之一。
上海不断强化糖尿病早诊早治、社区健康管理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包括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及大血管病变在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可引起失明、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1.16亿人。
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日常行为和健康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糖尿病控制结果。 上海不断强化糖尿病的早诊早治和社区健康管理。本市依托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了“医防融合”机制下的、覆盖本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和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糖尿病预防与诊治服务体系,将居民糖尿病风险评估、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筛查和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筛查等纳入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管理,以促进提高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糖尿病社区服务管理效果。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期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开展糖尿病防治线上健康宣教活动,邀请来自市第六人民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等十余位临床专家,进行线上授课和免费咨询。
卫生健康部门建议:35 岁及以上成人要定期检测血糖,及时知晓个人和家庭成员血糖水平,做到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患者要规范治疗,有效控制血糖,积极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