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与糖尿病(桑葚与糖尿病人可以吃吗)
春季这5种水果更常见,糖尿病人要慎食!
一、草莓
草莓在春季是比较应季的水果,而糖尿病人可以适当的食用一些草莓,由于草莓中所含的热量和糖分是比较低的,虽然它吃起来比较酸甜,但是它所含的糖分是不会影响到血糖,因此糖尿病人可以适当的吃一些草莓,草莓中含有蛋白质以及柠檬酸等物质,血糖稳定的糖尿病人是可以适当的吃一些草莓
二、芒果
芒果在春季也是比较常见的,而糖尿病人对于芒果要尽量慎用,因为芒果是一种比较容易过敏的水果,糖尿病人本身自身的免疫力比较弱,如果食用这种容易过敏的水果就容易让自己的皮肤出现过敏,而芒果中所含的糖分也是比较高,糖尿病人如果过多的食用芒果也是会导致血糖受到影响,所以对于芒果糖尿病人要慎重食用。
三、山竹
山竹所含的热量是比较高的,而且它也是一种糖分比较高的水果,所以糖尿病人要尽量避免食用山竹,虽然山竹中有大量的维生素,但是糖尿病人如果食用山竹很容易让血糖出现上升不稳定的现象,所以对于山竹糖尿病人要尽量避免。
四、菠萝
菠萝酸酸甜甜,相信很多人都比较喜欢吃,而且菠萝中的热量属于中等,所以糖尿病人可以适当的吃一些菠萝,菠萝中所含的膳食纤维比较高,可以帮助糖尿病人促进排便,另外菠萝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能够帮助糖尿病人预防神经病变的发生。
五、桑葚
春季也是桑葚大量上市的一个季节,而糖尿病人对于桑葚也是要控制的食用,因为桑葚中的热量比较高,但是由于它里面有可以降血糖的物质,所以糖尿病人可以少量的食用一些桑葚,但是也要注意由于桑葚中含有一种溶血性过敏物质,这种物质容易导致糖尿病人出现溶血性肠炎,所以在食用桑葚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
温馨提示,以上这几种水果在春季是比较当季的,也是比较常见的水果,但是糖尿病人不要以为自己的血糖稳定就能够吃这些水果,在吃这些水果前要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确认这些水果是否对自己的血糖以及身体有影响,才能够决定自己是否要食用这些水果。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桑葚含糖多 食用应适量
清明过后,紫嘟嘟、红艳艳的桑葚映着春光陆续上市。无论是在各类“土味儿直播间”,还是社区团购点,素有“养肾果”之誉的桑葚都是人气颇高的水果。然而,网络上也流传着不少“桑葚吃多了会中毒”的消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该如何选购食用桑葚呢?
选购:染色桑葚不要买
我国栽培桑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考古研究发现,周朝后期,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而味甜汁多的桑葚,更是从古至今都备受人们喜爱的鲜果。
桑葚又名桑果、乌椹等,《中国百科大辞典》里说桑葚是“由多汁的单花浆果集成穗状的聚花果”。桑树的品种很多,它们所结的桑葚有黑色、紫红、鲜红、白色和黄绿色等不同品种。目前,市售桑葚以紫黑色品种为主。现代研究表明,桑葚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易于吸收的多糖、维生素及有机酸、胡萝卜素、花青素等营养物质,常食有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造血细胞生长、促进新陈代谢等。
“深树鸣鸠桑葚紫,午风团蝶菜花黄。”每年4月到6月,从南到北,累累果实陆续挂满桑树的枝头。如何挑选新鲜优质的桑葚?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果品质评价与加工岗位科学家、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究员肖更生提醒消费者留意以下几点:
看形状,好的桑葚颗粒饱满坚挺、个大肉厚、表面有光泽,以圆形或蚕形为佳。
看表面,成熟的桑葚外表质地油润,黑桑葚的颜色黑中透亮,红色桑葚则红艳似火。同时,好的桑葚果实颗粒完好无破损,没有汁水渗出。如发现桑葚外面颜色较深,而里面颜色较浅,那么有可能是经过染色的,消费者应谨慎购买。
食用:适量食用莫贪多
桑果属于聚合浆果,皮薄易烂,表面凹凸不平,难以清洗。食用前应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以去掉表面可能附着的灰尘等,然后再用淡盐水或淘米水浸泡5分钟。浸泡时注意不要把桑葚蒂摘掉,以免残留的农药随水进入果实内部。
桑葚是首批入选国家药食同源名录的品种,民间有“一颗桑葚七味药”的说法。桑葚的综合利用价值较高,除了鲜吃,还可以入药或者制作桑葚汁、桑葚膏、桑葚酱、桑葚酒、桑葚干等。肖更生团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桑葚含有的多糖等成分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消费者除了食用新鲜桑葚,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一些品质有保障的桑葚加工制品。
不过,桑葚虽然味道美、优点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酣畅地享用。
肖更生解释说,中医认为桑葚是寒凉食物,脾胃有虚弱或者脾内有寒气的人,不要一次性吃得太多,尤其是未成熟的桑葚,酸含量较高,对肠胃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能引发消化系统自身免疫性机能反应,所以更不能吃。另外,市场上售卖的桑葚基本都是果桑品种,对比传统的桑树品种,果桑含糖量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如果喜食桑葚,应该在血糖达标后适量食用。
保存:保鲜加工方法多
桑葚的保鲜保存相对较难,未做保鲜处理的桑果在常温下12—18小时即开始霉变,1—2天即变色、变味、腐烂。肖更生团队研究发现,桑葚保鲜的主要病害由其表面的毛霉、链格孢属、青霉菌等真菌性病源菌引起,目前市场上桑葚保鲜普遍采用高锰酸钾、山梨酸钾、次氯酸等化学处理法保鲜,效果非常好。
对于家庭保存桑葚,肖更生建议消费者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保鲜保存:将采摘回来的桑葚直接置入底下垫有桑叶或软海绵的保鲜盒中,用保鲜膜密封覆盖容器口,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进行冷藏,可以减少桑葚呼吸作用出现,尽可能延长桑葚保鲜时间,尽量在1—2天食用完。
密封保存:准备一个干净的容器,把桑葚洗净后全部放进去,撒入30%至40%的白糖及少许食用盐腌制,将容器的盖子密封好,然后冷藏保存。
冷冻保存:将桑葚洗净沥干水后装入保鲜袋中,封口后置入-18℃速冻,可存放数月。
加工保存:家庭常规方法有3种,一是桑葚干,把剪掉叶柄的桑葚放到太阳底下晾晒,待大部分水分蒸发后,把果干装到保鲜袋里保存;二是做桑葚酱,把剪掉叶柄的桑葚加入适量白糖,搅拌腌制10分钟后放到锅里熬制成粘稠的果酱(先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慢熬),晾凉后装进玻璃瓶放入冰箱冷藏;三是自制桑葚酒,果实洗净后装入玻璃瓶中,根据口味添加适量冰糖,然后灌入酒精度较高的纯粮酒直至没过桑葚,密封后置于阴凉通风处。
相关链接
如何区分马桑果和桑葚
春季,一些地方可能会发生食用“桑葚”中毒的情况。但有些人中毒往往不是因为一次性吃了太多桑葚,而是不小心误食了外表和桑葚长得很像的马桑果。
马桑果又名毒空木、水马桑等,生长于山坡或山沟中,多见于我国南方各地,因外形酷似桑葚,被人当成桑葚误食后会导致中毒。马桑果中毒反应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轻型患者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头晕、胸闷等症状,重型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全身抽搐等症状。马桑果中毒发病较快,误食马桑果的青果15—60克即可致中毒,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方法。
马桑果的颜色和外形和桑葚看起来很像,但也有明显不同:一是果形和叶形不同,马桑果呈球形,叶子是对生的椭圆形或阔椭圆形。桑葚是聚花果,叶片呈卵形或宽卵形。二是果实大小不同,马桑果果小,像珍珠形状,桑葚果大,肉厚。(李建整理)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研究揭秘:桑葚对血糖波动的影响,科学数据告诉你真相
参考文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食品科学》《临床营养学杂志》
桑葚,这种紫黑色的小果实,近年来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健康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有关桑葚能显著降低血糖的说法屡见不鲜,甚至有传言称"吃桑葚10小时内可降低50%的血糖波动"。面对这样的说法,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工作的医生,我认为有必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解读桑葚与血糖的关系。
桑葚确实含有多种对血糖调节有益的成分,包括花青素、多酚类物质以及可溶性膳食纤维。这些成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稳定血糖有积极影响。2023年发表在《中国食品科学》的研究表明,桑葚提取物中的天然花青素能够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然而,任何食物对血糖的影响都不可能如此戏剧性地在短时间内实现"50%的降低"。我在临床实践中接触过不少糖尿病患者,他们中有人尝试通过单一食物来控制血糖,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血糖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饮食结构、身体活动、情绪状态甚至睡眠质量等。
桑葚的血糖调节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其中的花青素能够抑制α-糖苷酶的活性,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其次,桑葚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减轻氧化应激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最后,桑葚富含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延缓胃排空,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桑葚本身也含有一定量的糖分,每100克新鲜桑葚约含有7-12克的碳水化合物。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即使是"健康食品"也需要控制摄入量。我曾经遇到一位患者,听说桑葚对血糖好,每天大量食用,结果导致血糖波动加剧。这提醒我们,任何食物都需要适量摄入。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且仍在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天然食物来辅助血糖管理确实很有意义。但我们必须保持科学态度,不能寄希望于单一食物实现"神奇"的效果。
关于桑葚对血糖的影响,2022年《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小规模临床研究确实显示,连续8周摄入标准化桑葚提取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空腹血糖平均降低了8.6%,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幅度减小了约15%。这一数据虽然显著,但远不及"10小时降低50%"的夸张说法。
桑葚的健康价值不仅限于调节血糖。研究表明,桑葚还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心脑血管等多种功效。《临床营养学杂志》2021年的一篇综述指出,长期适量摄入富含花青素的浆果类水果(包括桑葚)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那么,对于关心血糖健康的人群,如何科学地看待和利用桑葚呢?
首先,将桑葚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而非"特效药"。对于健康人群,桑葚可以作为日常水果的选择之一;对于糖尿病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食用,通常控制在每次15-30克左右。
其次,注意桑葚的食用时机。研究表明,在主食之前食用少量浆果类水果(包括桑葚),可能有助于减缓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量食用。
再者,鲜桑葚的保存期很短,而市面上的桑葚干、桑葚粉或桑葚提取物往往添加了额外的糖分或其他成分,糖尿病患者选购时需仔细查看成分表。
值得一提的是,个体差异在血糖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样的食物对不同人的血糖影响可能大相径庭。我的一位患者在食用相同剂量的桑葚后,血糖波动明显小于另一位患者。这提醒我们,血糖管理需要个体化方案,而非千篇一律。
从中医角度看,桑葚性平味甘酸,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的功效。但桑葚也非人人适宜,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者应当谨慎食用。这与现代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个体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才是科学之道。
科学的态度要求我们既不盲目迷信,也不全盘否定。桑葚确实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适量食用对血糖管理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它不是降糖的"神药",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低血糖波动。
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当的体力活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才是血糖管理的科学之道。对于任何有关健康的传言,我们都应保持理性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和实践。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