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35岁(糖尿病35岁发病普遍吗)
35岁小伙体检查出糖尿病!医生:其实都是吃出来的
小赵是一家外资企业的老员工,大学刚毕业就进入这家公司工作,至今也有十来个年头了。35岁的小赵没有别的爱好,就好一口美食,可以说是地道老饕了。
就在今年,小赵升职成为部门经理,他十分高兴,本来打算像平时一样吃一顿大餐庆祝一下,但是想到第二天一早还要去体检,就暂时按捺住了激动地心情,想着体检结束以后再去大吃一顿。谁承想,第二天检查完准备回去,等过几天才会拿到提交报告,却被医生叫住了。
原来医生看到小赵有些肥胖,并且似乎有些疲乏无力,当下上了心,叫住他并让他再做一个血糖检测。结果就是医生担心的那样,小赵的空腹血糖达到9.4mmol/l,确诊患上了2型糖尿病。
事业有成的年轻高管,竟查出患有糖尿病!医生叹息:这么吃就是“自毁”血管。
这对小赵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刚刚升职的好心情一下烟消云散。医生向小赵了解情况后发现,原来小赵这么年轻就患上糖尿病,全是因为他的那个小爱好。
小赵平时喜欢吃美食,下班之后到处走街串巷寻找美食,尤其是烤肉、火锅、高热量菜式是他的最爱。而这也是引发小赵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了。
医生提示:这些动物肉类食物中饱含脂肪、胆固醇、蛋白质还有可食用酸。这些营养成分是在我们人体所需范围内的,适当摄入是有益的。但是当这些营养成分被过量摄入到人体内时,就会出现有害物质的产生,再加上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结果就是诱发糖尿病。
不要以为脂肪只会产生胆固醇,它们出了会堆积附着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硬化和高血脂外,也会导致2型糖尿病,甚至加重、加速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患者都是吃出来的吗?医生:一般有这3个高风险因素。
第一,饮食因素
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糖尿病只跟高糖食物有关。
很明显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糖尿病和饮食是有多种关联的,比如患者吃过多高热量、高糖分、油腻食物和进食量过大等等,都会导致肥胖出现,而这就是2型糖尿病最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都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遗传倾向,约1/4~1/2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有至少60种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第三,长期久坐不运动
现在社会很多工作都是一坐一天,根本没有时间做运动。看似这与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长期不运动就会导致热量消耗减少,脂肪也就更容易堆积、包裹在细胞周围。而这也就导致了细胞会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更易患上糖尿病。

生活中做到这2点,或能恢复健康的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低碳低脂肪饮食,营养均衡
现在糖尿病仍然是2型糖尿病为主,占了所有糖尿病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我国近年来的糖尿病高发和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人只知道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糖,少吃油,其实我们的主食也是糖的一种,在体内会转变成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少吃点主食尤其是精制主食,少吃一些油腻的东西,不但可以减少体重改善肥胖,同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来说,往往很多患者通过控制饮食 增加运动就可以吧血糖控制非常平稳。

2、坚持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对于血糖比较高的人来说,更应该保持运动,可以选择一些强度适中的运动。比如:散步,练太极,慢跑等。
运动对于血糖有调节作用,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人,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过多的糖分,帮助控制血糖,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还有益于养护胰岛功能,加强血糖的稳定性,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体检发现糖尿病,他才35岁,4个坏习惯早就埋下祸根
林先生今年才35岁,觉得自己身体一直挺硬朗,平时也没啥大毛病。结果一次体检,医生直接告诉他:你得了糖尿病!这消息像晴天霹雳,让他懵了。医生说,这病不是一天两天成的,早就埋下了隐患。
糖尿病这事儿,现在可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中年人,一个个都开始中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4亿,而且数字还在蹭蹭往上涨。很多人像林先生一样,平时没感觉,查出来才知道大事不妙。这病为啥找上门?其实,生活里那些不起眼的小习惯,可能就是幕后推手。
吃得太甜、太油,是糖尿病的头号帮凶。现在生活好了,外卖、奶茶、甜点成了不少人的日常。林先生就爱点炸鸡配可乐,觉得好吃又方便。可这些东西,糖分和热量高得吓人。长期吃,血糖像坐过山车,忽高忽低,胰岛累得够呛,最后罢工,糖尿病就来了。
医生说,精制糖和高热量食物特别容易让人血糖失控。比如,喝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饮料,糖分可能就有50克,相当于10多块方糖!这对身体是多大的负担?专家建议,少吃甜食,换成全麦面包、蔬菜、水果这种低升糖指数的食物,能让血糖稳稳当当,不给糖尿病可乘之机。
再说说体重,超重和肥胖也是糖尿病的大敌。林先生身高175厘米,体重却有90公斤,腰围粗得像水桶。医生告诉他,肚子上的脂肪最危险,容易让胰岛素“干活”不顺畅。数据表明,肥胖的人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的人高3到7倍。现代人工作忙,坐办公室一天不动,体重蹭蹭涨,糖尿病自然找上门。
想管住体重,方法其实不复杂。专家说,成年人的体重指数最好控制在18.5到24.9之间。超重的人,少吃点高热量的食物,多走走路、跑跑步,就能让身体轻快起来。林先生开始每天快走40分钟,三个月就瘦了8公斤,血糖也稳定了不少。减肥不光防糖尿病,还能让心脏和血管少受罪。
有些药和慢性病,也会悄悄推高糖尿病的风险。林先生之前因为皮肤问题,长期吃了一种含类固醇的药。医生说,这种药可能让胰岛素不听使唤,血糖慢慢就高了。还有高血压、高血脂这些毛病,也容易和糖尿病“组团”出现。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里,六成以上都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的问题。
对这些情况,医生建议要定期查血糖,尤其是40岁以上或者有家族病史的人。林先生现在每半年查一次,发现问题就赶紧调整。早发现、早干预,能把糖尿病挡在门外。别小看这些检查,关键时刻能救命。
运动少,也是糖尿病爱找的“软柿子”。林先生以前下班就窝在沙发上看手机,一天坐10个小时,运动基本为零。医生说,久坐让身体代谢变慢,脂肪堆积,胰岛素越来越不管用。研究表明,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能让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0%以上。
运动这事,不用非得去健身房。林先生现在每天晚饭后遛弯,偶尔还跟朋友打打羽毛球,身体感觉轻快多了。医生还建议,每周加两次力量训练,比如举哑铃、做深蹲,能让肌肉更活跃,帮血糖“烧”得更快。年轻人别总坐着,动起来,糖尿病就不敢轻易靠近。
糖尿病这病,听着吓人,但其实跟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林先生后来改了饮食,少吃甜食多吃菜;管住体重,每天走路;还按时体检,调整用药。现在他的血糖控制得不错,整个人精神多了。医生说,糖尿病不是一天得的,但也能通过一天天的努力防住。
大家觉得,糖尿病这事是不是得从年轻开始防?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35岁得了糖尿病,75岁仍然没有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6个方法
35岁查出糖尿病,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自己像是被提前宣判了未来的命运——眼睛会花、脚会烂,肾会坏,命会短。
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个人,75岁了,身体比儿子还硬朗,连个并发症的影子都没见着。他用的办法不花钱、不神秘,也不难学,关键是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六件事。
赵大爷是我们社区出了名的“糖友明星”。35岁那年查出糖尿病,当时还在工地搬砖,天天大鱼大肉,烟酒不离手。医生说得吓人,他却没当回事,直到有天他眼前一黑,差点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再不改,命就交代了。
从那天起,他像换了个人。人家戒烟戒酒像剃头挑子一头热,他是真下了狠心。一口白酒不沾,一根烟不抽,连以前最爱的红烧蹄膀都不碰了。别人说他狠,他说:“我这是在跟死神谈判。”
糖尿病是个“慢性绞刑架”,它不像心梗那样来得猛,但它比心梗更阴,你越不当回事,它越默默啃你五脏六腑,啃完了才告诉你这病晚了。大多数人不是死在糖尿病上,而是死在它带来的并发症上。
赵大爷的秘诀之一就是“吃得像个和尚,活得像个战士”。他早饭只吃拌燕麦、鸡蛋和豆腐,中午一勺饭一大盘菜,晚饭干脆以粗粮果蔬打底。有人笑他清汤寡水,他笑人家油腻腻活成了药罐子。
他不信保健品,不信偏方,只信他那本记了30年的“血糖日记”。每顿饭后血糖多少、吃了什么、走了几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不是强迫症,这是对自己命的尊重。
你可能想问,光吃清淡就能活得健康?赵大爷摇头:“光吃清淡,那是饿着糖尿病,得动起来,把它吓跑!”他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绕公园走三圈,偶尔还在器械区拉拉筋。
最绝的是,他不光自己做得好,还带动了一群“糖友战队”。他们建了个微信群,互相监督饮食、晒步数、比血糖。有人偷吃甜点被抓包,还得发“糖誓”认错。
医生看了赵大爷的体检报告,连呼“奇迹”。眼底没出血,肾功能正常,神经没问题,心脑血管比同龄人都通畅。这不是上天赏饭,这是他自己一口一口、一步一步挣来的命。
他那“六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第一,彻底戒掉所有高糖饮料和零食,不留一点侥幸心理;第二,控制主食量到每顿一拳头大小。
第三,每天走路超过8000步,风雨无阻;第四,坚持测血糖并记录,不靠感觉猜;第五,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足部皮肤,一丝不苟;第六,保持好心情,不让情绪把血糖带偏。
最难的不是方法,而是坚持。赵大爷说:“糖尿病这东西,你不管它,它就像个赖皮狗,天天咬你;你天天盯着它,它就像个听话娃,老实得很。”
有一次,他孙子偷偷给他买了个奶油蛋糕,说:“爷爷,就吃一口嘛!”他笑着说:“你爷爷我啊,靠不吃这一口,才活到现在。”不是他不想吃,是他知道,这一口吃进去,可能就得还十天血糖波动。
我们总以为控制糖尿病就是吃药打针,其实最关键的药,叫“自律”。赵大爷从不让自己“放纵一天”,因为他知道,糖尿病不休假,他也不能偷懒。
他说,糖尿病不是绝症,是“较真病”。你认真,它就服气;你糊弄,它就翻脸。真想活得久,不是靠医生,而是靠你自己那股不认输的劲儿。
还有人问他:“你就没崩过吗?”他说:“谁没想过偷懒?但我一想到我孙子还等着我接他放学,我这条老命就不能烂在糖上。”这句话,说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认命。赵大爷没认命,他认理,认行动,认自己能活得精彩。他不信命,他信自己能改命。这才是他最大的“抗糖秘诀”。
赵大爷不是神,他也不是医生,他只是一个比你我多坚持了一点点的普通人。他用三十年告诉我们:糖尿病不是终点,它只是提醒你,该换种方式活了。
糖尿病像一只拴着绳的小狼,它咬不咬你,真就看你手里拽得紧不紧。你要是松手,它就扑上来;你要是拽紧了,它就乖得跟只猫一样。
别再拿“我控制不了”当借口了,赵大爷用半辈子证明,人只要想活得健康,就没有控制不了的糖。
愿你我都能像赵大爷一样,不做糖尿病的奴隶,而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8期
3.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管理科普手册
4.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慢病管理指导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