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治疗目的(糖尿病治疗目的是什么)

春城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最终是治死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本文205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这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疾病,常常被误解、被妖魔化,甚至被一些人“放弃治疗”。

有人说:“糖尿病不是病,治了也治不好,不如不治。”
也有人说:“糖尿病是被治死的,药越吃越多,最后还不是并发症一身?”

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根据?糖尿病到底该不该治?今天,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拨开这些流言的迷雾。

一、糖尿病真的不能治好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糖尿病确实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医学上无法“根治”,但可以很好地控制。

糖尿病的本质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异常,导致血糖升高,长期高血糖会伤害全身的血管和器官。
很多人害怕糖尿病,是因为它的并发症,比如视网膜病变、肾病、心梗、中风、截肢……确实听起来很吓人。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可怕的并发症,通常是因为血糖没有控制好才发生的。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一半。不是因为糖尿病无法控制,而是太多人“放任不管”。

所以,糖尿病不是“不能治”,而是“不能不治”。

二、糖尿病真的是被“治死”的?

这种说法,其实是对治疗方式的不理解。

有些患者刚确诊就被吓坏了,开始吃一堆药、打胰岛素、控制饮食,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结果没看到明显好转,就觉得“医生是为了让我一直吃药赚钱”,甚至有人停药、弃治。

真正让糖尿病患者恶化的,是这些“自作主张”的行为。

血糖就像水龙头,平时看不见,但它悄悄在腐蚀你的血管。你不控制,它就继续破坏,等到出现并发症,往往已经太晚了。

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糖降到正常”,而是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曾有研究指出,规范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心血管事件风险可以降低30%以上,而长期不管不问的患者,5年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高达70%。

所以,不是糖尿病被“治死”,而是被“忽视”拖垮。

三、不治疗,靠“食疗”和“运动”能控制糖尿病?

很多人听说运动和饮食能降血糖,就误以为“只要不吃药,靠锻炼就能好”,甚至有人听信所谓“偏方”、“不吃主食自愈法”。

这其实是对糖尿病治疗机制的误解。

确实,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部分,但远远不够。

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的人在诊断时已存在胰岛功能受损,此时单靠控制饮食和运动,根本无法满足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

如果这时候不干预,胰岛功能就会继续恶化,最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机会也会更高。

所以,科学治疗的顺序应该是:饮食 运动 药物,三者缺一不可。

四、糖尿病越治药越多,说明病情在恶化?

这种说法,其实是对“个体化治疗”的误解。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病程、身体状态不断调整。
早期控制得好,甚至可以减药;控制不佳,为了保护器官功能,就需要加药。

并不是药多了就是病重了,而是治疗手段更精准了

很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阶梯式”治疗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而不是增加患者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已明确指出: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它的目标不是“降糖”,而是“保命”。

五、糖尿病治疗的真正目标,不只是降糖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治疗就是“把血糖压下去”,其实这只是最基础的一步。

真正科学的糖尿病管理,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血脂:避免动脉硬化,防止心梗、脑梗。

控制血压:保护肾脏,减少心血管风险。

监测并发症:定期检查眼底、尿蛋白、心电图等,早发现早干预。

心理管理:面对慢病,情绪管理和家人支持同样重要。

所以,不要把糖尿病治疗局限在“血糖值”上,那只是表面数字,更重要的是用科学手段保住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六、糖尿病患者能不能活得久?

可以,而且活得很好。

只要控制得好,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可以接近正常人。

我国著名内分泌专家纪立农教授曾表示:“糖尿病不是绝症,也不是‘死刑’,只要规范治疗、科学管理,是可以和它和平共处的。”

《柳叶刀》曾发布一项包括全球多个国家的数据分析,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其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所以,真正的关键不是“有没有糖尿病”,而是“你有没有认真管理它”。

七、医生的建议:糖尿病不能怕,更不能拖

糖尿病不会在短期内“要命”,但它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痛不痒地一点点损伤身体。

怕也没用,拖更致命。

只有正视它,科学干预,才是最好的出路。别再被那些所谓“自然疗法”“断糖疗法”迷惑了,真正靠谱的,还是医生给你定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不治,不是更好,而是更快走向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不是越治越重,而是越早干预越轻松。

把控血糖,就等于把控了自己的健康命运。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②.纪立农.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中国路径[J].中华糖尿病杂志,
③.王立祥.糖尿病治疗误区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为什么糖尿病的治疗一定要趁早?早期治疗糖尿病有哪些好处?

李先生,今年52岁,患2型糖尿病15年,由于一直没有什么症状,因此一直不重视糖尿病的治疗,对家人苦口婆心的劝阻也一直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在李先生看来,他的糖尿病又没有什么症状,怕什么,等有了症状再治疗也来得及。

果真如此吗?答案是果真不如此!

糖尿病就如“沉默的杀手”,在“杀人”这方面,糖尿病和癌症有的一拼。癌症是一有症状就是晚期,糖尿病则是一有症状,可能并发症就已经满满了。

所以,糖尿病的治疗一定要早期。早期治疗糖尿病至少有下面三个好处。

一、简化治疗方案

血糖不是一下子就升得很高的,而是逐渐升高的。血糖越高,用的降糖药越多,治疗方案越复杂,而且血糖还不容易控制。

如果能在血糖刚开始升高时就采取控糖措施,也就是在糖尿病早期就能积极治疗,必然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所以,糖尿病治疗一定要趁早,用药少,还可以尽量避免药物副作用。倘若一拖再拖,可能到了后期就再也离不开胰岛素了,给治疗带来很多不便。

二、保护胰岛β细胞

糖尿病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β细胞不可避免会面临衰竭的风险,而胰岛β细胞的数量直接决定着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的难易程度。高血糖持续的时间越长,胰岛β细胞衰竭的越快、越多,而早期控制血糖就能延缓胰岛β细胞衰竭的速度。

糖尿病人只要还存在相当数量“生龙活虎”的胰岛β细胞,血糖控制就不会太难。要实现这个目标,唯有好好呵护胰岛β细胞,不要让它们长期受高血糖的折磨。

三、避免并发症

一般来说,高血糖持续5年就会出现并发症了,当然早期是不会有并发症的。我们防治糖尿病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发病的早期就积极控制血糖呢?非要等到自己“伤痕累累”时才想着控糖岂不是“黄花菜都凉了”?

不让糖尿病人发生并发症是控制血糖的最终目的,而这一切都需要早期干预高血糖才行。很多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拿心血管并发症来说,等到动脉硬化了才想着好好控糖就晚了。

综合以上三点,早期治疗糖尿病好处多多,糖尿病友们务必要尽早控制血糖。

《柳叶刀》:86%的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3类糖友成功率更高

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并称为“三大代谢类疾病”,而代谢类疾病的主要特征,除了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有限以外,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并发症,也是此类疾病的隐患之一。

而在这其中,糖尿病的患者人数,在中国一直处于“拔尖”的位置,根据疾控中心的统计显示,全球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来自我国,我国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人可能患得糖尿病。糖尿病漫长而艰难的治疗期,也让不少糖友打起了退堂鼓,觉得糖尿病既然治不好,不如自暴自弃算了。这样的想法非常错误。《柳叶刀》曾经发表过一篇学术报告显示,糖尿病其实并非不治的“绝症”,其实它完全是可以“逆转”的。

《柳叶刀》:86%的糖尿病,其实是可以“逆转”的

在详细介绍这个研究之前,大家有必要了解糖尿病“逆转”的含义:

医学上认为,糖尿病的逆转,并不是指患者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降低,也不是代表患者的血糖会出现明显的下降。“逆转”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是指患者在经过治疗或者生活调理以后,日常饮食和作息已经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的影响以及对健康造成威胁,医学名词称为“糖尿病完全缓解”。而《柳叶刀》的研究,也是基于此而产生的。

这个叫做“2型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的研究,通过对符合特定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干预,例如减重吗,控制饮食等方法进行糖尿病治疗。

而在12个月的实验时间结束后,相关科研人员惊讶地发现,接受干预的糖尿病患者中,有接近半数的实验者达到了糖尿病缓解的标准,也就是医学定义上的“逆转”糖尿病。并且根据进一步的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减重15kg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逆转的成功率居然高达86%

由此可见,很多糖友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因此不配合治疗,自暴自弃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恰恰相反,只要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能够合理且坚持的对生活进行干预,糖尿病同样有逆转的可能,还请各位糖友不要放弃,坚持治疗,方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

不仅如此,糖尿病的诱病原因有很多,基于病因。医学上也将糖尿病分出了各个种类,比如肥胖型糖尿病,肾糖型糖尿病等等,因为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病理情况不同,“逆转”的成功率也是有所不同的,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看看自己符不符合。

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

1)肥胖体型的糖友

上文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论证,减重对于稳定血糖,控制病情的有效性。因此一些因为体型过度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也能因为体重下降的有效性而得到充分的缓解。

因此,对于肥胖体型的糖友而言,减肥仍然是首要的目标,控制好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性,以达到糖尿病的长期逆转目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2)非常规糖尿病患者

一般来说,糖尿病主要因为遗传,亦或是后天胰岛素抵抗所形成的。而一些非常规的糖尿病诱因,比如感染,外伤,情绪应激,或者服药副作用等所形成的新发糖尿病,此类糖友本身血糖并没有受到疾病影响,也不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通过对非常规因素的限制,比如控制情绪,及时处理外伤,亦或是停止服药等,都能行之有效的控制血糖,继而达到糖尿病逆转的效果。

3)患病时间少于5年的患者

糖尿病这类代谢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血糖的持续性产出,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如果不加以生活调整和积极治疗,糖尿病的病情也会加重。

反过来讲,如果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较短,说明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相对而言不是太高,身体代谢运转也基本稳定。如果能够及时进行生活干预,自然逆转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就这一观点,卢登堡大学曾经也有一项实验加以证明,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出糖尿病时,自身胰岛功能大约降低了50%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岛功能也会慢慢下降,超过五年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降低了75%以上。病症更明显,劳损更严重的胰腺,想要后续调理恢复,自然也更加的困难。

综上所述,糖尿病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并没有很多糖友想得那么可怕,严格意义上来讲,糖友们几乎都有“逆转”的机会,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合理干预生活,长期坚持对血糖的控制和调理,相信大家都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