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宣教(糖尿病健康宣教PPT)
- 1、糖尿病患者的5大误区,医生提醒:赶快停下,别再摧毁你的健康
- 2、糖尿病人:清晨六忌、午间六不要,晚间六不做,全天血糖稳如泰山
- 3、热浪来袭!糖尿病人牢记夏天\u0026#34;七宜六忌\u0026#34;,血糖更易达标!
糖尿病患者的5大误区,医生提醒:赶快停下,别再摧毁你的健康
李阿姨查出糖尿病后,每天都坚持吃素,坚决不碰米饭和水果,且按时监测血糖、按时吃药。发现血糖稳定后就只靠饮食调节,上周突然晕了过去,检查后发现血糖只有1.2mmol/L(正常人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是严重的低血糖表现,需要立刻办理住院治疗。
李阿姨的低血糖事件,正是因“血糖稳定后擅自停药”“过度限制主食却忽视高淀粉蔬菜”等误区导致的。
那么为什么长期吃素,血糖还会“失控”呢?1.不吃米饭≠没有碳水的摄入
像土豆、玉米、南瓜这些蔬菜经常容易被大家忽视,但其中却含有大量的淀粉,每100g的土豆中就含有约17g的碳水化合物,相当于是半碗米饭的热量。
控糖的核心是“碳水化合物总量的控制”,而非单纯拒绝某一种食物。尽管没有吃一粒米,餐后的血糖还是会飙升、不受控制。
2.素食会造成蛋白质的匮乏
素食中容易造成优质蛋白质的缺失,而蛋白质可以延缓胃排空速度30%-50%,让碳水化合物慢慢消化。一旦缺乏,碳水吸收速度加快,血糖就会加速上升。
更麻烦的是,蛋白质不足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肌肉流失,让身体更难应对糖尿病带来的代谢压力。
1.用粗粮完全替代精细主食
不少人觉得“粗粮=降糖神药”,用杂粮饭、全麦面包完全替代精细主食,甚至一顿吃两三碗。粗粮虽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但本质上仍是碳水化合物。
如果完全替代精细主食且不控制摄入的总量,淀粉分解后仍会有显著的血糖升高,这对血糖的影响可能比适量的精细主食更加危险,每餐主食建议不超过一拳头大小(约是50g)。
2.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很多“糖友”因为水果会导致血糖上升而选择不吃,但低GI水果(GI<55)中富含的维生素、膳食纤维、果糖和大量矿物质,不仅可以补充身体中重要的营养,还可以延缓血糖上升,所以其实“糖友”可以选择吃一些低GI的水果(如草莓、苹果、柚子)。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推荐“糖友”可以选择在两餐之间(如上午10点、下午3点)食用适量(每日<200g)的低GI水果,同时监测食用后的血糖变化,以免导致血糖升高。
3.蔬菜吃的越多越好
像土豆、南瓜、玉米这些蔬菜,通常被很多“糖友”当做主食的替代品,却忽略了其中含有着大量淀粉,如果一日三餐的摄入总量超过安全线,血糖迟早也是会失控的。
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的非淀粉蔬菜(如菠菜、西蓝花),可以占据每餐总量的1/2,淀粉类蔬菜则可以按照主食折算(如100g土豆≈25g米饭)。
4.血糖稳定就停药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病,吃药可以使血糖控制的更稳定,但这不代表胰岛功能恢复了正常。不经过医生指导擅自停药,血糖很快又会升高,就算重新吃药,血糖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平衡下来,其中血糖的波动反而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5.过度节食+过量运动
过度节食会导致肝糖原耗竭,空腹跑步、暴走等过量的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血糖骤然下降,引发低血糖。单次严重低血糖(如血糖<2.8mmol/L)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脑损伤,其急性风险高于慢性高血糖。
适合“糖友”的3种运动1.跳操、瑜伽、舞蹈等
这些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更适合一些老年人和关节有损伤的“糖友”。不过需要注意每次运动时长保持在20-30分钟,强度以“运动时可以正常对话”为宜,避免憋气动作(如瑜伽中的屏气体式)。
2.游泳
游泳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运动,该运动需要全身的配合,中等强度游泳(如自由泳、蛙泳)每小时可以消耗大约400-600千卡的热量(1碗米饭约含150-200千卡热量,即相当于2-4碗米饭),消耗的能量较大。
参考《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糖友”在运动前后可以补充适量碳水和蛋白质,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3.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糖友”可以适当选择挥拍类运动,这类运动可以改善脏器血液供应,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但是不建议“糖友”打球时突然发力和猛挥球拍。
糖尿病人:清晨六忌、午间六不要,晚间六不做,全天血糖稳如泰山
清晨六点,天蒙蒙亮,一只手摸向床头柜,紧接着是“咔哒”一声,糖尿病人老刘的血糖仪发出提示音。六点半,他喝了口浓茶,随手抓了块饼干“垫垫肚子”,然后赶着晨练去了。
一个小时后,他在公园长椅上晕倒,救护车刚走,旁边跳广场舞的大妈还在议论:“不是说早起锻炼养生吗?”
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只是“血里糖多了点”,就像开水多放了半勺糖,不算事儿。可那是身体的代谢引擎早就开始“怠工”了。糖尿病不是“甜蜜的负担”,是日积月累的内耗战争。而这场战争,最容易在每天的清晨、午间和夜晚打败仗。
糖尿病人如果不懂得“六忌清晨、六不要午间、六不做夜晚”,想稳住血糖,简直是痴人说梦。
你以为糖尿病的危险只藏在甜点里?错得离谱。真正可怕的是那一口“空腹果汁”,那一次“饭后打盹”,那一回“夜里刷剧到两点”。糖尿病不是大病发作才恐怖,而是日常生活里每一个看似无害的选择,正在慢慢偷走你的健康“本金”。
医生在门诊上接诊过一位53岁的男性患者,术后恢复缓慢,血糖波动剧烈。追问病史,才发现他每天早上空腹饮蜂蜜水,午餐过后立即小憩,晚饭后常坐沙发上刷短视频至深夜。无任何并发症时他自觉“控制得不错”,直到住进ICU才意识到问题根源。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管理只在药物控制,其实生活习惯才是压垮骆驼的稻草一把接一把。中医讲“日主阳,夜主阴”,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时间密切相关,生活节律一乱,脏腑功能就被打乱。现代医学也早已证实,生物钟紊乱是糖尿病加重的主要推手之一。
清晨六点,身体还处于“半梦半醒”状态,肝脏正在释放葡萄糖以应对清晨的“升糖激素浪潮”。此时若空腹剧烈运动、随意进食、情绪波动过大,如同在本就湍急的河流上面再掀一层狂风。结果就是血糖飙升,胰岛素措手不及,身体陷入应激状态。别再幻想晨练能降糖了,清晨的糖尿病人,最忌乱动。
午间的“犯懒”更是糖尿病的温柔陷阱。大鱼大肉一顿吃完,“葛优躺”一开,血糖立马飙升。研究发现,饭后立即躺下的人,血糖峰值比稍作活动者高出30%以上。而有些人还爱来杯午后咖啡、吃块甜点“提神”,殊不知这种“提神”像是在火上浇油。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午间若不护脾气,脾运失调,糖便无处安放。
晚间就更别提了。夜幕降临,胰岛素敏感性本就下降,这时候再边吃夜宵边追剧,糖尿病就像被“放任不管”的野马,冲得越来越快。有些人抱着“白天辛苦了,晚上放松下没事”的心态,结果就是一边放松,一边让胰腺“加班到猝死”。夜里不睡、吃得重油重盐、情绪波动大、思虑过度,通通是血糖的天敌。
而在传统医学的视角中,糖尿病对应“消渴”,讲究“养阴清热、健脾益肺”。但再好的理论,若落不到生活细节,都是空谈。什么是有效的防控?不是吃什么灵芝粉、喝什么野山茶,而是你有没有在早上空腹前喝一口温水而不是柠檬水,有没有在午饭后散步十分钟而不是趴桌睡觉,有没有在晚上十点关灯而不是刷手机刷到凌晨。
人们常说,糖尿病是“富贵病”,其实它只不过是“懒病”的马甲。你对生活随意,它就对你毒辣。吃饭不规律、作息不固定、情绪不稳定,这些“看不见的敌人”才是糖尿病的真正推手。
曾有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在管理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中,那些严格自律生活节奏者,其并发症发生率不到15%,而生活习惯紊乱者,近60%在十年内出现视网膜病变或神经病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血糖稳定”这四个字。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个不吃夜宵的深夜、每一次规律饮食的中午、每一口不乱喝的清晨水。它不是靠药物压下来的数字,而是生活每一环扣得严丝合缝的结果。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的老刘,如果他那天早上不是喝了蜂蜜水、不是空腹晨练、不是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或许就不会在公园里倒下。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是它来得快,而是它走得慢,更是它悄悄潜伏在我们最熟悉的日常中。
别等到血糖飙上天,才想起医生说过的每一句话。从今天起,给自己的生活设下三道“关口”:清晨不乱动,午间不犯懒,夜晚不放纵。血糖稳定的背后,是对生命的高度敬畏。
参考来源: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黄帝内经·素问》关于脏腑运行的时间规律
3.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指导手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热浪来袭!糖尿病人牢记夏天\u0026#34;七宜六忌\u0026#34;,血糖更易达标!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夏天就像个调皮的小孩,热起来没完没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个季节可不只是换件薄衣服那么简单。高温会影响血糖调节,出汗多了电解质紊乱,食欲变差营养跟不上,连平时规律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
很多"糖友"夏天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以为是病情加重了,其实多半是没掌握夏季管理的门道。今天就来聊聊糖尿病人夏天的"生存法则",让你在炎炎夏日也能把血糖管得明明白白。
宜多饮水,但别贪凉。夏天出汗多,糖尿病人本身就容易脱水,血液浓缩后血糖会相对升高。每天至少要喝1500-2000毫升水,最好是温开水或淡茶水。冰镇饮料虽然爽口,但会刺激肠胃,影响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血糖波动。
宜清淡饮食,控制总量。夏天胃口不好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就随便对付。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适量吃些瘦肉、鱼类。西瓜、桃子这些夏季水果含糖量不低,一次别超过200克,最好在两餐之间吃。
宜规律作息,避开高温。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习惯熬夜晚起,这对血糖控制很不利。熬夜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升高。建议晚上11点前睡觉,早上6-7点起床,中午可以小憩30分钟。
宜坚持运动,选对时间。别以为夏天热就可以偷懒不运动。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选择早晨6-8点或傍晚6-8点,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室内运动也不错,比如做操、练太极拳。
宜勤测血糖,及时调整。夏天血糖波动大,监测要更频繁些。除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也要测,特别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时,要马上测血糖。
宜保护皮肤,预防感染。糖尿病人皮肤抵抗力差,夏天容易出现皮肤问题。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衣服,避免长时间暴晒,洗澡水温不要太热,洗完后及时擦干,特别是脚趾缝、腋下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
宜调整药物,遵医嘱服用。高温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吸收,胰岛素需要放在阴凉处保存,外出时可以用保温盒。如果食欲差、进食量减少,要及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夏日"六忌":这些坑别踩忌贪食冷饮,血糖飙升。冰淇淋、雪糕、冰镇汽水,这些夏日"神器"对糖尿病人来说就是"甜蜜陷阱"。一根普通雪糕含糖量相当于半碗米饭,吃下去血糖立马往上窜。想解暑的话,不如来杯淡盐水或者绿豆汤(少糖版)。
忌长时间空调房,血液循环差。整天待在空调房里,虽然凉快了,但血液循环会变慢,影响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而且室内外温差太大,进出时血管急剧收缩扩张,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建议空调温度设在26-28度,定时开窗通风。
忌不规律进餐,血糖大起大落。夏天没胃口就不吃,或者一顿吃很多一顿又吃很少,这样血糖就像坐过山车。即使食欲不振,也要按时吃饭,哪怕少吃点也比不吃强。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一天吃5-6次,每次少一点。
忌赤脚行走,足部受伤。夏天很多人喜欢光脚走路,觉得凉快。但糖尿病人足部感觉迟钝,容易被尖锐物品划伤而不自知,一旦感染就很麻烦。在家也要穿软底拖鞋,外出更要选择合适的鞋袜。
忌随意停药,病情反复。有些患者夏天食欲差,觉得吃得少就可以减药或停药,这是很危险的。即使进食量减少,也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绝不能自作主张。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糖急剧升高,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
忌情绪波动,影响血糖稳定。夏天闷热,人容易烦躁,而情绪波动会影响血糖控制。当感到压力大或心情不好时,体内会释放应激激素,导致血糖升高。学会调节情绪,可以听听音乐、看看书,或者和朋友聊聊天。
特别提醒:夏季并发症预防夏天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高发期。脱水容易引起高渗性昏迷,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极度口渴、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足部护理在夏天尤其重要。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40度,时间不超过15分钟。泡完后仔细检查足部,有没有破皮、红肿、水泡等异常。一旦发现问题,不要自己处理,及时去医院。
皮肤感染也很常见。夏天出汗多,细菌容易繁殖,糖尿病人又容易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避免穿过紧的衣服。
夏天管理糖尿病确实比其他季节更有挑战性,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依然可以过得很精彩。记住这"七宜六忌",把血糖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夏天成为健康生活的新起点。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不科学地管理。炎炎夏日,愿每位"糖友"都能清清爽爽地度过,血糖平稳,身体健康!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患者夏季健康管理指导意见[EB/OL].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