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为什么引起糖尿病(为何引起糖尿病)

北京医院李秋贵主任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大多都是这 6 种原因所导致!

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背后的 6 大 “元凶”。

一、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那么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1 型糖尿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多态性有关;2 型糖尿病则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异,这些基因共同影响着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遗传因素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为糖尿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二、不良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体力活动却越来越少。长期久坐不动,身体的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容易堆积,导致体重增加。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不合理饮食: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饮食习惯是糖尿病的 “催化剂”。经常食用甜食、油炸食品、加工肉类等,会使血糖和血脂升高,加重胰腺的负担。长期如此,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就会受损,最终引发糖尿病。

三、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即腹部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脂肪细胞会变得肥大,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胰腺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然而,长期过度分泌胰岛素会使胰腺 “不堪重负”,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

四、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会下降。同时,老年人的身体活动量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容易出现肥胖等问题,这些都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一般来说,45 岁以上的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血糖健康。

五、精神压力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例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此外,精神压力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导致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等,进一步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六、其他疾病

某些疾病也可能诱发糖尿病,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胰腺炎会破坏胰腺组织,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库欣综合征患者体内皮质醇水平过高,会导致血糖升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了解了糖尿病的六大成因,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减轻压力,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其他疾病,都能帮助我们远离糖尿病的困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爱自己的健康,为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糖尿病##关注糖尿病##真相来了##寻找真知派#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上海瑞金医院的宁光院士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揭示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这篇文章11月20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公共卫生》,标题为“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中国的糖尿病现状第一部分: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文章对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和发病原因做了很全面的总结,主要包括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和中国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两方面,咱们来看一看。

1

中国的糖尿病现状

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开始于改革开放。

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增长,40年来,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开始了快速增长。

到2018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2.4%,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18亿,约占全球5.29亿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

尤其是2000年后,中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均急剧上升。相比之下,美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则相对稳定地增长,印度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一直相对较低。

1978年至2022年全球以及中国、美国和印度

糖尿病患病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2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我把其中大家可能感兴趣的几点分享给大家:

1) 发病的关键机制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机制。

而对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更强,β细胞功能障碍的贡献更大。

一直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东亚人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β细胞功能障碍,欧美人则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但是,近些年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成年糖尿病人,胰岛素抵抗的人群是β细胞功能障碍的两倍。

这表明,中国糖尿病人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胰岛素抵抗,而不是以前认为的β细胞功能障碍。

2)超重和肥胖

传统印象中,中国人的肥胖率并不高,远远低于欧美人。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打破这种固有印象。

文章显示,“高体重指数(BMI)”是中国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全国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的比例已经从2004年22.7%增至2018年的40.9%,肥胖的比例则从3.1%增至8.1%。

这个比例虽然仍然比欧美人低,但是不好的一点是,与白人相比,在相同的BMI下,中国人的体脂率往往更高,心血管风险因素更多。

小贴士:

BMI,即体重指数,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衡量成人肥胖程度的方法。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在我国,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

3)性别和年龄差异

在2000年以前,中国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2000年以后,男性的患病率持续上升。

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50至74岁,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且增长趋势明显。

图2 中国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分布情况

4)人口老龄化

年龄越大,患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概率越大。

调查显示,中国60~69岁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3.9%,7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7.3%,而40~49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1%。

所以,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的老龄化,也是造成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5)生活方式变化

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的习惯、吸烟饮酒、睡眠不足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 不健康饮食

中国传统的饮食模式其实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健康。

PURE研究比较了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模式,发现中国饮食的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最高。中国饮食的这些特点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中国人对含糖饮料和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越来越多,这两类饮食更增加了饮食的高血糖负荷和高反式脂肪酸摄入,对糖尿病的发病“功不可没”。

小贴士:

PURE研究是一项国际大型研究项目。全称叫: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简称PURE。

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研究项目,涵盖了20国12万余人的大数据。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怎样的生活习惯对健康更好。

  • 身体活动不足

在中国,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三大个人因素,仅次于高体重指数和不良饮食。

据调查,2010~2018年,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未能达到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或同等强度活动)。

有研究预计,到2031年,与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糖尿病病例数量将上升至4240万。

  • 睡眠不足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与糖尿病的发病有重要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睡眠不足会引起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只有52%的人达到最佳睡眠时间。

  • 吸烟和饮酒

研究显示,吸烟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约45%,偶尔大量饮酒(摄入>60克的酒精)则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3%。

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据调查,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吸烟者约占四分之一。

6)营养不良历史

注意,文章说的是营养不良“历史”,而不是营养不良,是说小时候经历过营养不良的人群,长大后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这是中国糖尿病人一个独特的风险因素。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只有40年的历史,尤其是近20年。

而对于那些经历过饥饿年代的老人来说,胎儿和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会使他们晚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20%。

如果这些人成年后再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肥胖,患病的风险会更高。

7) 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

社会经济差异、教育、收入、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孤独和压力,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但是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

8)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夜间人造光、非最佳温度和内分泌干扰物的增加,也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老刘是城里一家中学的退休教师,平日里生活简单,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晚上和老伴儿小李去公园溜达几圈。前几年,老刘体重稍微有点增加,偶尔感觉口干舌燥,甚至夜里得跑好几次厕所,烦得他直叹气:“我这年纪了,难不成得了什么大毛病?”

终于有一天,老刘到社区医院做了一次全面体检,血糖测出来让人震惊:空腹血糖一口气飙到了8.3 mmol/L,医生说他患上了2型糖尿病。一听糖尿病,老刘心头一凉,他觉得这病离他遥远,但如今攥在自己手里,像一只挥之不去的阴影。

他对医生说:“我平时也没多吃甜的,怎么就成了糖尿病呢?这糖尿病,是不是吃点药就能搞定了?”

医生笑着告诉他:“糖尿病可没那么简单,咱们得好好聊聊它是怎么来的,也得了解怎么防治,一点儿都不能掉以轻心。”

老刘的故事,是很多人生活中的缩影。糖尿病,这个让全民头疼的慢性病,为什么突然“盯”上了这么多人?吃糖多的人才得糖尿病吗?得了糖尿病究竟能不能好?

今天,就带你走进糖尿病背后的那些故事,也许能帮你早点防范,或者更科学地应对。


一、糖尿病为何降临?远比想象复杂千万倍!

老刘的误解,很普遍——“糖尿病就是吃糖吃多了,血糖飙高。”

的确,“吃糖多”是糖尿病风险中的重要一环;但糖尿病成因远不像吃糖那么简单,它牵扯进了我们身体一个至关重要的“交通指挥官”——胰岛素

胰岛素:人体里的“血糖交警”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生产的激素,它就像血糖的“交警”,负责指挥血液里“糖分”的去向。

  • 当你刚吃完饭,血糖升高,胰岛素会发号施令:“把多余的糖变成脂肪储存起来,或者送到需要能量的肌肉细胞使用。”
  • 当血糖低时,它又“拉闸限流”,防止血糖水平滑得过低,保护身体的能量供应。

胰岛素工作一旦出了问题,血糖的“交通”就混乱了,糖尿病便悄然而至。

糖尿病的两大“罪魁”:1型和2型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是胰腺β细胞损坏或消失,胰岛素几乎分泌不足。这个问题往往出现在年轻人身上,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血糖无法被及时消耗,居高不下,后果很严重。

2型糖尿病

相比之下,老刘正是这类。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也叫胰岛素抵抗。它受多重因素影响:

  • 遗传因素:家族有糖尿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 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作息紊乱。
  • 环境因素:压力大,睡眠质量差。

2019年《柳叶刀》综述显示,全球糖尿病的爆发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仅是“糖吃多了”,更是“代谢管理体系”出了问题。


二、看似平常的小事,竟是糖尿病潜伏的帮凶!

对老刘来说,生活中最伤人的并非拐角处的“糖罐”,而是日常的“隐形陷阱”。下面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正悄悄推高患糖尿病的风险。

1、爱吃甜食和精制碳水

老刘习惯早饭喝碳酸饮料,偶尔下午茶的蛋糕必备。

2023年《Diabetes & Metabolism》一项长达12年的研究纳入11.3万成年人,证实:吃太多加工糖类和精制谷物,会让糖尿病风险提升15%-37%。尤其是含糖饮料,容易让血糖大幅波动,胰岛素疲劳,养成“糖尿病”的温床。

2、摄入过多加工肉类

老刘偶尔也爱吃酸菜鱼、烤鸭,喜欢多吃点肥肉。

2020年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指出,过度食用加工肉类(培根、香肠等)和红肉,会增加坏胆固醇,抑制脂肪代谢,引发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作的重要推手。

3、睡眠规律被破坏

老刘退休后,作息乱了,偶尔半夜起床,睡眠不踏实。

《Diabetes Care》2024年最新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不规律,平均变化超过1小时,糖尿病风险增加34%。睡眠过长(超过8小时)的人群,患病率竟增长了65%!睡眠紊乱干扰激素平衡,让胰岛素更“忙不过来”。

4、长期压抑负面情绪

老刘虽然看着乐天派,但退休孤独感还是让他偶有郁闷。

《英国医学杂志》研究显示,负面情绪或慢性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激素长期升高,它会干扰胰岛素功能,破坏血糖稳定。中医讲,情绪失调伤脾胃,影响气血运行,也会加剧糖尿病。


三、确诊后怎样对待糖尿病?又该如何防患于未然?

老刘心想:“我现在血糖高,是不是马上得吃药?这病能治好吗?”

一、糖尿病得吃药吗?

得了糖尿病,药物控制成了基本“武器”。原因是胰岛素功能不正常,药物可以帮助降低血糖,防止并发症。

但也有例外。部分早期患者,通过饮食调整、定时运动、减轻压力、规律作息,可以暂时控制血糖,暂缓服药。

2023年中国糖尿病联盟指南提到,轻度糖尿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严格管理生活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糖尿病能治愈吗?

别误会,糖尿病不像感冒,服药几天就好。

  • 1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缺损,无法自愈。
  • 2型糖尿病部分患者,如果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减肥,改善代谢,有机会实现血糖“缓解”状态,即体内血糖恢复正常,但并非彻底治愈。
  • 其次,继发性糖尿病,如因肝肾疾病引发,只要原发疾病治愈,血糖可恢复正常。
三、不治疗糖尿病会怎样?

老刘脑袋里冒出一个念头:“要是我不控制血糖,能不能挺过去?”

这是不现实的。血糖长期高企,对身体伤害极大:

  •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加剧,增加心梗、中风概率。
  • 糖尿病足,血管受损,神经麻痹,足部溃疡难愈,严重者甚至截肢。
  • 肾脏病变,最终可能进入透析阶段。
  • 眼部视网膜损伤,可能导致失明。

人民日报曾报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我国30-70岁人群的重要致残致死原因。


四、那怎么预防糖尿病?老刘的“逆袭”之路

回到老刘,他决定从生活里做起:

  • 调整饮食:远离高糖高脂食物,增加粗粮、蔬果摄入。
  • 规律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 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睡觉,保证7-8小时睡眠。
  • 心情调节:参加书法班,和老伴聊天,积极面对退休生活。

半年后,老刘的血糖恢复至正常范围,精神状态也大为改善。他感慨:“糖尿病不一定是绝症,健康生活方式,能帮我们争取更多主动权。”


结语

糖尿病,如今悄悄爬上健康威胁榜首,影响超过1.4亿中国成年人。它远不仅是“吃糖太多”的结果,而是整个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胰岛素,这个血糖“交警”的失灵,让糖尿病愈加难缠;睡眠、情绪、饮食、运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小环节,而是命运共同体。

如果你和老刘一样,还在“糖”路上迷茫,不妨从今天起,改变生活习惯,严密监测血糖,保持乐观的生活心态。

健康,不是未来遥远的承诺,而是现在可以做起的改变。


亲爱的读者,你身边有没有人被糖尿病困扰?你自己会如何调整生活,守护健康?欢迎留言分享,咱们一起交流,让健康知识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