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吃米粉(妊娠糖尿病吃米饭好还是面条好)
糖尿病孕妇不能一顿擂茶一顿米粉 预防乳腺癌少吃雪蛤、蜂王浆
广中医三院诊台前,排队看关节、涂药油、刮痧的居民络绎不绝。
棉湖二中高一年级的近70名同学来到现场。
来自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的志愿者(左二)为广州来的医生当起了“翻译”。
10月12日上午9点,2024年健康广东科普进乡村活动、名医走基层健康岭南行广东好医生好护士志愿服务行活动暨健康素养66条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揭西县人民医院、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5家医院的专家义诊团队,为居民带来义诊咨询、科普讲座、免费体检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本活动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承办,南方都市报、揭西县卫生健康局、中共棉湖镇委、棉湖镇人民政府协办,此次是系列活动的第三场。
拓宽多元健康科普渠道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潘正钦建议,健康素养提升活动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充分发动广大一线医护工作者、专家参与健康科普宣传工作。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共同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动的健康科普宣传体系,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一老一小”和慢性病患者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精准健康科普宣传教育。
“今天的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将更多科学、实用、接地气的健康科普知识传递给城乡居民。”揭阳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徐锦泉希望,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积极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健康科普工作,围绕人民群众所需,创造出更多有趣、有温度的科普作品,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揭西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巫丽琼表示,近年来,揭西县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有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2023年,揭西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15%,比2021年的19.46%提升了7.69%。“此次活动不仅是全县人民群众的福音,更将加快推动全县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拓宽揭西县多元健康科普渠道。”
现场
预防乳腺癌,控制脂肪和动物性蛋白摄入
现场的专家义诊团队,通过一场趣味、实用的“健康集市”,为居民带来义诊咨询、科普讲座、免费体检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
义诊环节刚一开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带来的智能乳腺超声机器人巴士前就排起了队。这台设备将超声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数据等多技术融合,实现了乳房的全自动扫描检查。医务人员为群众免费进行乳腺疾病筛查后,可在线上自动生成检查报告,医院天河院区乳腺科主任林欢博士现场为群众解读报告。“基层乳腺癌防治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在早筛、早诊的环节。”林欢提醒,尽早发现乳腺癌,分期会比较早,治疗效果也更好,患者的家庭负担也会更轻。
作为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防治领域的专家,林欢还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融合进乳腺癌预防中。在科普讲座中,他提醒现场观众,要控制脂肪和动物性蛋白摄入,加强锻炼、避免肥胖;少吃或不吃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如雪蛤、蜂王浆等;优先选择母乳喂养;避免不必要的外源性雌孕激素治疗。
胃肠道患者 有的喜生冷、喜油腻
消化问题是此次义诊居民的常见病。揭西县人民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张晓琳表示,当日去找她义诊的居民大多是胃肠道问题,部分居民平时有喜生冷、喜油腻的饮食习惯。
广中医三院消化内科的赵静医生也接待了不少消化问题咨询者,一位年轻妈妈带着自己两岁的孩子过来,咨询孩子大便干结、消化不良的问题。详细询问情况后,赵静建议给孩子吃点益生菌,和适合孩子促进肠胃蠕动的中药材。
同样强调饮食健康重要性的,还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张睿。作为定点帮扶专家,张睿已在揭西县人民医院参加了半年的帮扶工作,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当地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问题。
“一些患者经常一顿吃擂茶、一顿吃米粉,这样时而零碳水、时而全碳水的饮食习惯,会造成血糖忽高忽低,影响胎儿的发育,孕妇也容易发生酮症和低血糖。我经常反复提醒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每餐坚持均衡饮食。”
老年人爱中医体验 中学生爱游戏互动
活动现场,在广中医三院诊台前排队看关节、涂药油、刮痧的居民络绎不绝。广中医三院关节中心关节科、骨病科主管护理师林静娥介绍,前来咨询的多是有慢性骨关节病的,比如腰椎间盘突出、颈腰椎劳损等,医护们从广州带来了中药涂擦、温通刮痧、耳针、揿针等,还有多种院内制剂,可以为患者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促进睡眠。
活动现场还开展了一些融合新版“健康素养66条”知识、八段锦健身动作、人体内脏结构知识的健康小游戏,吸引了大量居民,来自棉湖二中高一年级的近70名同学也来到现场。王同学通过踊跃参加游戏获得了一个艾草锤,准备下课后就用它敲打一下肩颈,缓解酸痛。“我们平时会在课堂和网络中学习健康知识,‘健康集市’提供了一个在游戏互动、科普讲座中学知识的场景,强化了我们的健康素养知识体系。”他说。
义诊现场,来自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的志愿者团队还为广州来的医生当起了“翻译”,以免医生听不懂潮汕话或居民说不了普通话。
科普
喝豆浆易得乳腺癌? 大豆异黄酮对东方人群乳腺有益
在活动的科普环节,三位专家分别带来关于寒露时节的中医养生、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及其防治科普讲座,为现场群众分享了专业、实用的健康知识。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其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天河院区乳腺科主任林欢带来了有关乳腺癌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及其防治的科普讲座。
“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226万,历史上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2022年,乳腺癌发病数量低于肺癌,但新发病例达到了230万”,林欢主任带来了世卫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
什么样的女性易得乳腺癌?年龄、家族史、不典型性增生、乳房密度、月经过早而绝经过晚等是女性自身无法改变的风险因素,但同时,也有一些风险因素是女性可以通过行动改变的,比如生育年龄(未生育过的或第一胎晚于30岁的女性风险更大)、母乳喂养(哺乳女性风险低于未哺乳女性)、饮酒、肥胖等。
民间有“喝豆浆易得乳腺癌”的说法,也有观点认为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可以对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进行双向调节,能够保护乳腺,到底哪种说法有道理?林欢主任通过PubMed查找了97项文献报道的循证医学证据,发现:“对东方人群来说,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可以让人获益,而在西方人群中,这种获益不明显;另一方面,大豆也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复发风险。”
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林欢借活动机会对女性朋友说:“乳腺癌是可防可治的,我们要从战略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在科学的指引下愉快地工作、生活。”
“我们和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牵头,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和广中医一附院的“铿锵玫瑰”基金项目,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妇女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今天现场的机器人乳腺自动筛查活动,也是基金项目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未来可以覆盖更多的区域,服务好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林欢说。
孕期用药 不必“谈药色变”
孕期用药一直是准父母关心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母婴双方的安全与健康,广东省医学会妇幼保健分会常务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张睿带来了一场关于孕期安全用药的科普讲座。
对于孕期用药,孕妈妈们往往持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谈药色变”,有的到处寻找营养品和药材,希望让宝宝长得更好。张睿说,这两种态度都不全对。
事实上,孕期的必要用药,一类是必需的营养素,如叶酸、碘缺乏地区的补碘剂;另一类是部分孕妇需要使用的保胎、安胎药物;第三类就是对孕期各种合并症的治疗药物。
怎样选择合适的药物?张睿表示,一方面不能滥用,要有明确指征才用;一方面是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如果遇到需选择的情况,已有长时间使用历史的“老药”一般比新药更安全,能用一种药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多种药物。
在临床中,张睿经常接到刚刚发现怀孕的孕妈妈来咨询之前用的药对胎儿是不是安全,她提醒,医生判断需要准确信息,咨询前孕妈妈需要把药物信息、最后一次月经时间(或推测受孕时间)、用药的量和频率搞清楚,“提醒大家,一定要学会看药品说明书,帮助判断孕期用药的安全性”。
保脾胃健康要养生 也别忘了做胃肠镜体检
寒露时节过后怎样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中医师赵静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医药养生的科普讲座。
寒露时节,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容易诱发胃肠道疾病,赵静提醒有“老胃病”的公众,要注意胃部保暖,如果出现胃痛、反酸严重,要及时就医。赵静说,就在本次活动之前,有一个病人的活检报告提示了胃癌,这个病人就是感觉胃部反酸一个多月,做了胃镜,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溃疡病变。
对于平时容易手脚冰凉、体质偏虚偏寒的人,赵静提醒,寒露之后就该适当保暖,戒掉吃冰饮、长期吹空调等贪凉的行为,可以多吃温性食物,如牛羊肉、鸡肉等,做菜可多加生姜。
秋冬季节如何调理脾胃?赵静提醒,首先要规律作息,注意保暖,调整情绪,安神养气,同时适度运动,避免长期的抽烟、饮酒、服用非甾体类药物,以保护胃黏膜,还要谨慎贴秋膘,“民间素有‘贴秋膘’的说法,但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大量进食肥甘厚腻的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适当增加食物”。
作为消化内科医生,赵静也提醒,要重视胃肠镜的检查,因为大多数消化道肿瘤早期没有症状,胃肠镜是最直观的检查手段,“45岁以上人群,不管是否有消化道问题,都应该在常规体检中进行胃肠镜检查;如果平时有反复发作的消化道不适症状,或者有家族史,或者有一些高危生活习惯,就不一定要等到45岁了,及时检查”。
糖尿病人吃米粉、河粉、凉皮,对血糖是有利还是有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1】一碗米粉,二十年的血糖之战
六十岁生日那天,他端起热腾腾的米粉,那是儿时最爱的味道。
可就在半小时后,血糖仪上的数字让他皱起眉头——16.3mmol/L。
这是他和糖尿病斗争的第二十个年头,一碗米粉,竟成了他血糖失控的导火索。
米粉、河粉、凉皮,到底能不能吃?
这些食物对血糖是天使,还是隐形的恶魔?
【2】别让“无糖”假象欺骗你
许多糖尿病患者以为,既然米粉、河粉、凉皮吃起来“不甜”,就不会升高血糖。但这其实是个误区!
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并不取决于它的甜度,而是“升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
· 升糖指数(GI):衡量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
· 血糖负荷(GL):考虑了食物的GI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反映了实际影响。
米粉和河粉的GI值甚至高于白米饭,属于高升糖食物!相比之下,凉皮的GI值较低,对血糖的影响相对温和。
【3】为什么米粉和河粉,升糖速度这么快?
1.过度加工,破坏了淀粉结构
米粉和河粉的制作过程中,大米被研磨、浸泡、高温蒸煮,这些步骤会破坏淀粉颗粒的完整性,使其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2.吸水后体积变大,吃得更多
相比于同等重量的米饭,米粉和河粉吸水膨胀,导致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碳水化合物,进一步推高血糖。
3.少了膳食纤维,血糖控制更难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
米粉和河粉在加工过程中,几乎剥离了所有膳食纤维,使血糖波动更剧烈。
【4】凉皮,真的安全无害吗?
乍一看,凉皮的GI值远低于米粉和河粉,似乎是糖尿病人的“救星”。但事实并不简单。
凉皮的主要成分是小麦淀粉,虽然其GI值较低,但它蛋白质含量较低,饱腹感差,容易吃多。
如果搭配高盐、高油的调料(如辣椒油、花生酱、糖醋汁),也会间接影响血糖稳定。
所以,凉皮不是完全不能吃,但要注意:
✅控制份量,不超过一小碗(约100克)。
✅减少调料,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配料。
✅搭配蛋白质和蔬菜,如鸡胸肉、黄瓜丝,降低血糖波动。
【5】你是否也有这样的误区?
有人说:“我吃米粉,配点瘦肉和青菜,不就没事了吗?”
但问题的关键是,即便搭配了蛋白质和纤维,米粉本身的高GI特性依然存在。
有研究表明(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
单独吃高GI食物,血糖峰值更高,而搭配蛋白质和脂肪后,血糖上升虽稍缓,但总升幅仍然较大。
换句话说,调整搭配能改善血糖反应,但无法彻底消除高GI食物的影响。
【6】糖尿病人,到底该如何吃?
✅牢记“3 1”原则1️⃣少吃精加工米粉、河粉,多选全谷物
· 糙米粉、荞麦粉、燕麦粉等全谷物粉类,升糖指数更低,富含膳食纤维。
2️⃣合理搭配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 搭配鸡蛋、瘦肉、豆制品,减缓血糖波动。
· 适量用橄榄油、坚果,增加饱腹感。
3️⃣控制份量,细嚼慢咽
· 米粉、河粉不超过50克(干重),相当于半碗米饭的碳水含量。
➕运动15分钟,降低血糖波动
· 吃完后慢走15分钟,有助于血糖稳定。
【7】结语:糖尿病人的智慧选择
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吃米粉、河粉或凉皮,而是要学会聪明地吃!
❌误区:“不甜的食物不会升糖”
✅事实:米粉、河粉GI值高,影响血糖
❌误区:“搭配瘦肉和青菜就能放心吃”
✅事实:搭配有帮助,但不能完全消除升糖影响
❌误区:“凉皮一定是健康选择”
✅事实:凉皮GI值低,但吃多仍会影响血糖
健康饮食不是禁忌,而是智慧的选择。
吃得对,才能真正控住血糖,享受美食与健康!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惑?你平时如何搭配饮食来控制血糖?欢迎留言,一起探讨健康饮食之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食物成分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2022年版。
2. 孙子林等,《糖尿病患者食物血糖反应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卷,第3期。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吃“米粉”血糖会升高?这些食物对糖尿病人的血糖很友好
很多糖尿病人一听到“米粉”两个字,第一反应就是:那不是高碳水吗?吃了血糖肯定飙升!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对“米粉”这类主食类食物有点误解?更进一步地说,有哪些主食其实是对糖尿病人友好的?
这篇文章就来拆解这个谜团。
先说答案:吃米粉并不一定让血糖飙升,关键在于怎么吃、吃了多少、以及它和其他食物的搭配。
米粉的主要成分确实是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白米制成的米粉,升糖指数(GI)偏高,这意味着它确实可能引起血糖快速上升。
但这不是绝对的。比如说,如果你在吃米粉前先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比如凉拌木耳、炒苦瓜,或者在米粉里加入鸡蛋、瘦肉、豆腐干,它的升糖速度就会变慢很多。
更重要的是,不同种类的米粉升糖效果也不同。
比如:用糙米粉、红米粉、荞麦粉做的米粉,比起传统白米粉来说,更容易控制血糖波动。并不是所有米粉都对糖尿病人不友好,反而有些种类的米粉,是可以适量吃的。
吃主食,不是“吃糖”,而是门技术活很多糖尿病人怕吃主食,甚至有些人干脆不吃白饭、面条,连米粉也避而远之。但主食不是敌人,错误的吃法才是。
早餐吃一碗只加了酱油的干炒米粉,血糖很可能一下子上去了。但如果你换一种吃法,比如用蔬菜汤煮米粉,加点鸡蛋和豆腐,再配一小碟青菜,这一顿的餐后血糖就会平稳很多。因为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都会延缓碳水吸收速度。
还有一个小技巧:如果米粉煮完后放凉一会再吃,部分淀粉会转化成抗性淀粉,这类淀粉不易被小肠吸收,升糖速度就会减慢一些。这也说明,吃饭的“顺序”和“温度”也能影响血糖。
除了改良吃法,其实还有一些对血糖比较友好的主食选择,特别适合糖尿病人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
首先是荞麦面。荞麦含有丰富的芸香苷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升糖指数低,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研究发现,每天适量摄入荞麦,有助于控制空腹血糖,比起白米饭要稳定得多。
第二是燕麦片,尤其是“原味无糖、未加工的整粒燕麦”。燕麦中的β-葡聚糖可以延缓胃排空速度,让血糖上升更加平稳。不少糖尿病人早餐吃点燕麦粥,配点坚果和鸡蛋,发现餐后血糖控制得不错。
第三是藜麦。这种来自南美的“伪谷物”,蛋白质含量高、膳食纤维也多,升糖指数比米饭低很多。而且口感上也容易接受,蒸饭时混点藜麦进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是甜的食物就安全,比如糯米饭、白粥、馒头,甚至“全麦面包”。但有些食物虽然不甜,却会让血糖升得飞快。
像糯米制品,比如糍粑、汤圆、糯米饭,虽然吃起来没有甜味,但糯米的支链淀粉含量高,消化吸收特别快,对血糖的冲击甚至高于白米饭。
还有“全麦面包”,不是所有贴着“全麦”标签的面包都是真的全麦。有些只是加了点麦麸进去,主要原料依然是高GI的小麦粉。真正的全麦面包,颜色偏暗、质地粗糙、咬起来比较韧,不会是松软香甜的。
判断食物是否适合自己,不是看它“甜不甜”,而是看它“升糖快不快”。选择食物时不妨查查它的升糖指数(GI)和升糖负荷(GL),结合自己平时的血糖表现来决定。
很多糖尿病人为了控制血糖,选择“少吃”,有时候甚至一天只吃两顿饭。但这样反而容易造成血糖波动太大。吃得聪明,比节食更有效。
每顿饭都安排一些蛋白质来源,比如豆制品、鸡蛋、鱼肉;多加一两种蔬菜,尤其是绿叶菜或者菌菇类;主食控制总量,但不必完全不吃——用好替代品,比如糙米、藜麦、荞麦粉制成的米粉,就能在保持饮食多样性的同时,稳定血糖。
吃饭的顺序也很关键。先吃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可以延缓碳水的吸收速度,减少餐后血糖的起伏。
总结来说,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米粉,而是要挑对米粉、搭配对食材、掌握好吃的节奏和方式。真正影响血糖的不是一碗米粉,而是整顿饭的结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健,杨文英.糖尿病患者膳食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2):126-130.
[2]刘倩,陈曦,张东.不同主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0):35-38.
[3]高志敏,李娜.膳食结构调整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3):233-236.